《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陈敏诚解读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陈敏诚解读
关于作者
蒂莫西·泰勒,斯坦福大学高人气经济学教授,美国经济协会《经济展望杂志》的主编。同时,他也是美国通用教科书《经济学原理》的作者。
关于本书
和那些专业的经济学书籍不同,本期解读的这本书是作者特意写给普通人看的,没有数学公式的推导,更通俗易懂。书分成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一共讲了36个经济学的关键词。
核心内容
本期内容将会介绍一些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包括价格的形成、宏观经济政策和政府的干预行为。这些内容能帮我们更好地权衡各方面的得失,让我们在考虑事情时更加全面。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19万字,我会用大约23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经济运行的真相常常违反我们的直觉,这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经常只集中在系统的一小部分,而没有考虑到系统里所有的参与者。
说到经济学,你可能会想到经济学家们制定的经济政策,觉得这东西太高深了。不过,美国政府经济学家赫伯特·斯汀就说了,就算你是要用经济学给公共政策提建议,也只要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的程度。本期我们解读的这本《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它的作者觉得,虽然这话可能有点夸张,但是想要在日常经济讨论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其中,只要搞懂这些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就可以了。
经济学是门经常颠覆我们直觉的学科,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全面地分析和考虑问题。比如说,很多人希望最低工资的标准不停地变高,觉得这样自己会白赚到更多的钱。但是这样做,就没考虑到企业的成本。如果工资比员工创造的价值还高,那企业就会减少雇用员工,这样反而会让人们失业。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如何果断地权衡利益得失,而利用经济学知识做决策,就能让我们更好地权衡各方面的得失,让我们考虑事情更全面。现在很多人说要有“经济学思维”,就是为了更理性地思考,避免被直觉误导。作者就认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熟的时代参与者,了解经济学知识就可以给你更全面的视角,帮助你思考、理解我们观察到的世界。
这本书的作者叫做蒂莫西·泰勒,他是斯坦福大学人气很高的经济学教授,美国经济协会《经济展望杂志》的主编,可以说他在经济学领域很有分量。作者在写这本书之前还写过一本美国通用教科书叫作《经济学原理》。和那本专业的教科书不同,我们今天解读的这本就是作者特意写给普通人看的,没有数学推导,更通俗易懂。
这本书分成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一共讲了36个经济学的关键词。不过,不论作者有多么权威,在美国,对这本书的政治倾向还是有人质疑的。有些人会问,你这本书到底是支持哪个政党,哪种政策?作者就说了,这本书既不支持自由派也不支持保守派,更不会偏向某个政党。经济学不是一套标准答案,而是寻找答案的思考框架。无论你的观点和偏好是什么,都需要用到它们。
在本期音频里,我们会从工作生活里最常见的观点和误区出发,为大家梳理总结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就是大家最关心价格问题,包括商品、服务的价格,甚至我们收到的工资也是劳动力的价格。我们会说说: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是怎么来的,价格又受什么因素影响?而宏观经济政策会出现在各种财经新闻上,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不仅增加我们的知识,也会让我们听懂别人在说什么,更容易交流。在第二部分,我们主要说说,宏观经济政策是怎么控制货币流动的,这些政策都有哪些利弊。说完宏观经济政策,我们要澄清一个误区。很多人觉得政府的干预都是不好的,因为这些方法都是强制的,不如市场的激励效果好,其实这事不是绝对的。第三个内容要聊的就是,如何让政府的干预行为有激励的效果。
好,我们先来看看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是怎么来的,价格又受什么因素影响?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什么东西的定价太高了。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大部分商家根本就没有资格定价。那是谁来决定一种商品多少钱呢?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供给和需求。简单地说就是,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价格就会跌,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价格就会变高。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是会有价格太低或者太高的错觉呢?
作者说,这是因为我们把东西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混在一起用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水,水对我们的生存是很重要的,说明水的使用价值很高,但是水很便宜,一升矿泉水才几块钱,这几块钱就是水的交换价值。相反,钻石的使用价值就很低,钻石除了工业会用到一些,大部分人也只是用来装饰,它不能吃也不能喝。虽然钻石没什么大用处,但是大家愿意花大价钱买它,这就表示钻石的交换价值很高。我们谈到价格的时候,都是说交换价值。很多人就会觉得一个东西的使用价值越高了,它的交换价值也越高,其实不是这样的。
既然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那如果法律直接规定某些商品的价格,比如说算出来一套煎饼果子7块钱,多一毛或者少一毛都不行。大家也不用一段时间面对一个价格,那是不是皆大欢喜了?当然不是,实际上,这种强制定价必须要付出很多代价。
会有什么代价呢?我们先说一下,把价格限制在低位的情况。比如说,租房子。很多人觉得房价不便宜,如果现在政府出面,为了广大租房者的福利,要求房租每平方米不得高于多少钱,那会怎么样?当然了,这事现在几乎看不到,但是类似的情况还真在美国发生过。
作者在书里提到,在二战之后,美国有很多城市都实行了“房租管制”。也就是说,房租必须要便宜。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呢?房租虽然便宜了,但是有房子的人不愿意把房子出租。就算是那些运气好、租到房子的人也发现,房子装修得很差,因为房东没赚什么钱,所以干脆不翻新了。接着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建房子来出租,不赚钱,新建的出租公寓也变少了。甚至那些租到房子的人钱也没少花,租房之后的各种费用都增加了不少,比如说押金会因为各种理由被扣下来,或者房子的管理费变多了。总之,用强制的手段把房子价格压低,消费者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很多时候还多了不少麻烦。
那把价格定高一些,会不会让生产者得到好处呢?比如说,不少国家都会把粮食的价格定高一点,保证农民的利益。这样的事情,看起来很不错,因为农民在很多时候都处于弱势,而且粮食的供应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实际效果呢?农民可能并没有收到更多的钱。因为如果粮食变贵了,那可以生产粮食的土地也跟着变贵了。农民必须要付出更多的租金,这就让种地的成本变高,所以利润其实没有变高。而且就算是农民得到了好处,那消费者也必须多花钱才能买到粮食。
同样的,在劳动力市场,这种价格限制有时候也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很多国家会有工会。不少工会在成立初期,经常威胁企业不给涨工资就罢工。这种威胁短时间内可能会有效果,但是一旦企业发现,人力成本太高,他们可能就会使用机器人,或者干脆把一些工作外包出去,这样就可以减少使用工会的员工。如果企业没办法减少人力成本,就可能倒闭。所以短时间的高工资可能带来长时间的失业。总之,价格管控经常会有很多副作用出现,而且管控的目的也不一定会实现。
你看,用一些非市场的力量,把价格强制定在高位或者低位,就容易出现问题。这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方法没有考虑到其他的市场参与者。比如把商品价格限制得很低,这样看起来对消费者有好处,但是没有考虑到商家的利益。如果把商品的价格定高了,又会让消费者多花钱。而且就算是商品卖了更高的价钱,也可能不会有更多的收入,因为成本也可能变高。面对一个复杂的系统,动一发很难不牵连全身。
我们刚刚说的这些情况其实都是在一个小环境里。如果把这个小环境打开,和大环境接触那会怎样?换句话说,如果让其他国家的企业也参与到本国的市场,那东西的价格会怎么变?
作者就认为,一般情况下,价格会变低。比如说美国擅长制造计算机,而沙特阿拉伯有丰富的石油,这样美国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贸易就可以让两个国家同时使用计算机和石油。如果沙特阿拉伯自己生产计算机,因为这方面的生产力比美国差,他们的生产成本就会比较高。开放之后生产成本变低了,消费者面对的价格也会变低。
这个道理很简单,不过随着经济发展,我们会发现很多国家生产的东西都很像,比如很多发达国家可以生产计算机、汽车、飞机,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自给自足,那它们之间也需要贸易吗?其实也需要。比如说汽车,虽然大家都可以生产汽车,但是汽车还是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如果一个国家同时生产好几种类型,那每一种类型的规模都不会很大。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工厂的生产规模大,那生产的成本就会变低。所以如果大家都可以生产汽车,那每个国家只要负责生产几种类型的车子,就可以大规模、低成本地生产了。而且通过进口,消费者可以选择的商品也会比较丰富。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内容:价格是怎么定的,它又受什么因素影响,我们总结一下。价格主要是被供给和需求影响的。人们觉得价格太高或者太低,很多时候是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混在一起。用一些非市场的强制力量虽然可以控制价格,但是那些行为都有很多副作用。如果把一个国家的市场打开,和别的国家合作,因为每个国家都专注他们擅长的领域,而且生产规模变大,消费者就可以买到更加便宜的商品。
学习经济学除了长见识,其实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交流。能看懂财经新闻,能聊得起来,所以说完价格,接着我们说说经常出现在财经新闻里面的宏观经济政策,它是怎么控制货币流动的,这些政策都有哪些利弊。
每次在新闻里面听到宏观经济政策,都经常遇到这两个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个词看起来很高大上,其实意思很简单。财政政策就是说政府怎么收税,怎么花钱。货币政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的政策,主要是通过银行系统来控制。财政政策一般说的是政府要干什么,而货币政策是说央行要干什么。
我们先说说财政政策怎么影响市场上的货币。首先就是税收,想减少社会上的货币,可以增加税收。不过增加或者减少税收不需要政府刻意去执行,因为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只要收入变多,大家交的税就会变多。反过来,大家的收入变少,交的税也会变少,这样就可以动态地调整社会上的货币。除了税收,财政政策还可以控制政府的开支,比如在哪个领域多花点钱,哪个地方少用点。像税收这样自动的政策,叫“自发性的财政政策”。它就像是提前设置好的程序,只要触发了某些条件,系统就会自动去执行。有人可能会问了,那是不是也有不自动执行的政策?说对了,“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就是一种临时的,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政策,比如经济危机之后,各国政府的抢救政策或者刺激经济的计划,就是权衡性的。
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作者对这种做法提出了不少的质疑。首先就是时间问题。自发性的财政政策会随时反馈,随时运行,但是权衡性的财政政策要制定政策的人发现了问题以后,才会开始制定。你想想,政策要起草、辩论、修正、再辩论、再修正,等到实施的时候情况可能就变了,很多时候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比如有些国家想要减少财政支出,但是在实施的时候突然来了金融危机,这样政府的计划就会一下子被打乱。还有很多时候,政府想增加人们的需求,刺激国内的经济发展,结果经过政府的努力,国内的需求确实增加了,但是这些需求让人们购买了更多的进口商品,没买本国的,这就改善了别国的经济。
作者说,权衡性的政策是政府的主动行为,这种主动行动会让市场感到舒服一些,好像经济变好了,不过很多时候这种舒服是一剂麻醉药,它会遮盖一些根源性的问题。作者就认为,权衡性的财政政策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它不能设计出更好的金融体系。很多时候财政政策可以减轻经济衰退带来的痛苦,但是这也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这样,很多问题就没办法得到彻底的解决。
好了,我们已经知道了政府是通过收钱和花钱,来调整社会上的货币流动的,这是财政政策。那货币政策是怎么控制货币的流动呢?这就要说到银行了,我们接下来说一说,银行系统是怎么创造货币的。
说到“创造”货币,那是不是说中央银行要不断印钞票啊?其实不需要,创造货币只要把一笔钱重复使用就可以了。比如说你有1千块,你消费完以后,会被商家存到银行里,另一个人就可以去银行借这笔钱,花掉,然后这笔钱又被人存到银行里,第三个人又可以借出来用。总之,银行只要不断放贷,社会上就可以有钱用。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循环是不是无限制的呢?其实不是的。因为每次存进来的钱,都会被银行扣押一部分,不允许再借出去。这笔钱就叫作存款准备金。大家可以想象,一笔钱转手好几次以后,就剩下不多了。也就是说,我们要减少社会上的货币供应,只要增加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央行还有别的方法来控制货币的供应,比如买卖债券。想想看,央行发行债券,其他银行来买,这样央行的现金就多了,而银行的现金就少了。那社会上的人就很难从银行那里借到钱。如果央行用现金购买银行的债券,那银行就可以持有更多的现金,人们贷款也就更容易。
不过作者也说了,央行的这些行为不一定会有效果,比如说政策是想让银行多多放贷,但是底下的银行不一定想这么做。在经济不好的时候,银行总是担心大家借了钱还不上,也就是说,政策可以让银行没有钱可用,但是没办法强制银行去用钱。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二个内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们总结一下。财政政策有两种,包括自发性的财政政策和权衡性的财政政策。自发性的财政政策就像是预设的程序,优点是反应快,随时调控。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是临时的决策,反应速度慢,有时候还会遮盖根本的问题。银行系统可以通过不断放贷来增加货币供应,要通过银行系统来调控货币的供应,可以增加或者减少存款准备金。不过,央行可以让银行没钱可用,但是不能强制银行花钱。
我们刚刚已经说了很多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这些政策都会带有干预市场的行为,很多人认为政府的干预总是不好的,因为政策没有激励效果,还影响了市场的自由发展。我们在这里就要澄清这个误区,如何让政府的干预行为有激励的效果。
政府干预市场或者发布某些政策法规,都是有一些目的的,希望大家都按这些要求去做。但是要怎么激励呢?我们知道,大部分人做决定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设计出一个游戏规则,让大家的自利行为能符合政府的目的。
比如说环境保护。政府定了一个法规,说每个企业只能排放多少量的污染。虽然企业有时候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因为已经达到标准了,企业就不愿意继续努力,那要怎么激励企业不断减少排放呢?有一种办法就是,允许把排放额度拿出来买卖。比如说,有家企业的技术很环保,本来允许排放5吨的污染,结果只排放了1吨。那这4吨的额度就可以拿出去卖,如果有哪家企业的技术不行,排放超标,就可以从这里买4吨的排放额度。也就是说,如果某家企业有能力更加环保,那这种政策,就会激励企业减少排放。毕竟少排放一点,就可以多挣点钱。
除了污染排放,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一个难题,因为野生动物不属于当地居民,所以大家保护起来就不积极。但是如果政府宣布,把这一片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变成保护区,而保护区的出现就会带来很多旅游观光的收入。如果这部分收入归当地居民,他们就会有足够的动力去保护那些动物。我们总听到有人说环保难,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的环境没有被市场考虑进去。假如没有法律规定,大家都会随便排放、破坏,因为这些都不是大家个人的成本,所以人们不在乎。而一旦我们把环境保护变成市场参与者的成本或者收益,那这些参与者也会按照市场的规则去想办法减少成本或者增加收益。
不过很多反对政府干预的人还是会认为,好吧,这个环境保护,政府确实应该干预,但是市场上的买卖,政府还是完全不应该碰。他们觉得,政府一旦干预了,就绝对没有好事。其实还真没有这么绝对的事情。作者说,有时候政府是不得不管制一些产业。比如有些产业前期的投入很大,但是后期的运营成本比较低,这些企业就容易因为太激烈的竞争而走向毁灭。比如说在19世纪后期,美国的铁路发展得很好,虽然开始铺铁路的成本很高,但是之后运营的费用就比较低了,而且利润很高。这样就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出资铺设更多的铁路。但是,铁路铺好之后的竞争太激烈了,最后很多企业都经营不下去。所以到了20世纪,美国政府就出手干预铁路业,之后也因为同样的理由管制了航空业。
那政府是怎么管制的呢?书里面就给了几个例子,比如,政府部门会先算出企业具体的成本,然后决定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这个价格可以保证企业获得一定比例的利润。虽然这样的方法可以让企业活下来,但实在是没办法激励企业,因为利润是按比例算的,各种改善、创新就没什么必要了,甚至很多企业会想办法提高成本,比如新建工厂,雇更多的员工,这样成本上去了,收入也会变高,不过这就让消费者花更多钱。后来人们又想到了新的办法,直接设一个价格的上限,企业成本越低,获利空间越大。这样,企业就会不断努力降低成本,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个价格还不是固定的,一段时间之后,政府会调整价格的上限。政府管制某个产业,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企业知道,努力了才能赚更多钱,而不是说随便偷懒就能活下来。总之就算是政府的干预行为,也可以通过更加有智慧的安排,让这些方法有更积极的激励效果。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三个内容,如何让政府的干预行为有激励的效果,我们总结一下。政府可以设计一些规则,让个人或者企业的自利行为符合政府的目的。比如限制企业的污染排放,但是允许企业把排放额度进行买卖。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可以设立保护区,让周围的居民因为旅游观光而增加收入,这样当地的居民就有动力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有些产业竞争太过激烈,企业没办法生存,这时候政府也会出来干预。政府可以直接定一个价格上限,只要企业把成本降下来,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这本书就讲到这里,回顾一下这期音频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了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是怎么来的,价格又受什么因素影响。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供给和需求。如果我们觉得某些东西价格太高或者太低,经常是因为人们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混在一起,用非市场的强制力量来限制价格经常会出现很多成本和副作用。跨国贸易会让每个国家专注各自擅长的领域,并且更大规模地生产商品,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价格。
接着我们说了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通常有两种,一种叫自发性的财政政策,另一种叫权衡性的财政政策。自发性的政策可以及时对经济的变化做出反应,而权衡性的政策有不少弊端,比如政策从制定到执行要花很多时间。而创造出来的需求又可能让人们购买更多的进口商品,改善了别国的经济,甚至有时候政府的干预会遮盖一些根源性的问题。而银行系统通过不断放贷来创造货币,调整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可以影响社会上的货币供应。
最后我们还说了,只要设计合适的游戏规则,让大家的自利行为都符合政府的目的,政府的干预行为也可以带有激励属性。比如说允许污染排放的额度在市场上买卖,就可以激励企业减少排放,因为多出的排放额度会增加企业的收入。通过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区来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就可以让周围的居民更热心保护野生动物。再比如,管制某个产业,可以给企业定一个价格上限,如果企业把成本降下来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经济学经常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反直觉”。因为我们的大部分认知是建立在个人的生活经验上的,人们只能面对系统的一部分,只能接触到少部分的系统参与者。想要更容易理解经济学观点,就要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观察整个环境,而不是单纯地把我们能看到的规律套用在看不到的地方。
撰稿:陈敏诚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