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技术陷阱》 哈希解读

《技术陷阱》| 哈希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技术陷阱》,副标题有点长,叫“从工业革命到AI时代,技术创新下的资本、劳动与权力”。

如果我问你,在历史上,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这些重大的技术变革,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你会怎么回答呢?

很多人可能首先会想到“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或者“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等等。

这些当然没有错。不过请注意,这些都是我们站在当下,回望那些久远的历史,从自己的角度给出的回答。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穿越到那些技术变革正在发生的时候,亲历当时的人们所经历的一切,你的答案会不会发生改变?

这本书告诉我们,很有可能。

本书作者,牛津大学研究员卡尔·弗雷博士研究发现,虽然,从长远来看,技术革命会造福每一个人,但是短期内却隐藏着陷阱,包括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失业,还有社会阶层的剧烈变动。这也是本书主题“技术陷阱”的主要含义。

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可以把书里内容一分为二。

第一部分讲的是,历史上的机械化革命怎样改变了当时普通人的命运。这里说的机械化革命,主要包括我们通常说的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段是从18世纪60年代一直到20世纪初。在这段时间里,蒸汽、电力这两种新动力的出现,使得机器在生产中逐渐普及,所以把这段时间叫做“机械化革命时期”。

第二部分讲的是,自动化革命在过去怎样改变了普通人的命运,在未来又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这里说的自动化革命,主要包括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的计算机革命,还有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人工智能革命。

作者认为,不管是机械化革命,还是自动化革命,从短期来看,都会给人们带来相似的“技术陷阱”。不过,从历史中,我们也能看到,面对这样的陷阱,人类并不是只能被动接受,而是始终在努力应对。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当下对于人工智能革命的很多担心,可以从历史上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技术变革中寻求启发。

今天的解读,我会顺着原书思路,分别为你讲一讲,机械化革命和自动化革命中的技术陷阱,以及人们可以如何应对这样的技术陷阱。听完之后,你可能会对书中的一句话深有感触,那就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在过去早已经历过。”

好,我们现在进入第一部分,说一说,在过去,机械化革命怎样改变了普通人的命运。

刚才我们说到,机械化技术革命的起点,是工业革命。我们以往在考虑工业革命的产生条件的时候,必然会说到技术进步因素,主要就是指各种重大发明创造的出现。

但是,这本书提醒我们,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但是早在18世纪之前,很多发明创造就已经出现了。比如,机械钟、望远镜、气压计和潜水艇,还有威廉·李发明的、用于纺织的织袜机和起毛机,等等。其中一些发明甚至比工业革命期间被推广的工具更精细、更复杂。但是这些机器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推广。

再说一个最著名的。我们都知道,瓦特并不是蒸汽机的发明者,只是改良者;他在原有的蒸汽机上加了一个冷凝器,然后在1769年给这个冷凝器申请了专利。而在此之前,蒸汽机其实就已经升级过很多代了。1675年,法国物理学家帕潘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的工作模型;1698年,英国人萨弗里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提水机,不过,它工作的深度极限只有九米多,就连为矿井排水也做不到;后来,英国人托马斯·纽科门又造出了可以在更深的矿井里抽水的工业蒸汽机。这些发明都远远早于瓦特版的蒸汽机,但是,它们都没能吹响技术革命的号角。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会强调技术因素,说那些机器在技术水平上都比不过瓦特改良后的蒸汽机,所以没能推广起来;也有人说,光有发明还不够,需要企业家来把这些发明推向市场,就像瓦特的合伙人博尔顿那样,让科技发明实现商业化。但是作者认为,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他认为,这些发明之所以在18世纪中叶之前没能得到大范围推广,主要是因为人为的阻碍。

这是什么意思呢?作者解释说,由于这些发明基本都是技能取代型的,也就是说,它们会取代当时的很多劳动力,导致这些人丢掉工作;所以,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担心,这会造成人们生活困难、社会不稳,甚至发生政治动乱。

这种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时很多手工行业的行会,也就是工人们的联合组织,就经常激烈反对机械进入本行业。比如,在英国,剪切工行会曾是羊毛行业里最强大的行会之一,他们通过请愿和暴力活动,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成功阻止了起毛机——也就是一种能把粗毛纺织品表面拉出绒毛的机器——被引进到英国西部。在很多其他行业,也是类似的情况,当从业者们的工作受到新技术的威胁时,他们经常会诉诸暴力进行反抗,包括街头暴乱、游行示威和蓄意破坏公共产品,等等。

所以,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之前的很多年里,处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经常会抵制甚至禁止这些可能造成工人失业的技术。比如在17世纪,查理一世就曾经发布公告,禁止推广起毛机。

但是,这种情况在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后,逐渐开始有了变化。

我们知道,在光荣革命之后,为了限制英国王权,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这在削弱王权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事务中的影响力。要知道,资产阶级是比较欢迎机械化的到来的,因为在当时的很多手工业里,机械化生产的单位成本已经低于雇佣工人来生产了;而且,很多资产阶级的财富增长是依赖海外贸易的,如果能通过机械化生产实现更低成本、更大产量,有助于增强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所以,光荣革命之后,随着以工厂主和商人为主体的资产阶级的政治影响力扩大,行会对新技术的阻挠就没有以前那么管用了。英国的政治机构和司法部门开始跟发明家站到了一边。比如,议会废除了之前禁止使用起毛机的法律,多次驳回了纺纱工、精梳工和剪切工们提出的禁止使用棉纺机、精梳机和起毛机的请愿;后来,在1769年,又立法规定,毁坏机器会被判处死刑。

就这样,在拥有了政治权力的工业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工业革命才真正拉开了序幕。

今天的人们在讨论工业革命的影响的时候,往往会从长期视角出发,强调它造福后世的重大作用。但是,从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工业革命进行期间,也就是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虽然工人们的产量大幅提升,但是,他们的生活状况却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变得更差了。

比如,根据书里给出的数据,1780—1840年间,英国工人每周工资的涨幅是12%,但是与此同时,他们的工作时间增加了20%,所以,如果是按单位工作时间收到的工资来算的话,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工资其实是下降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时期,生产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产量的增长速度几乎是工资增长速度的4倍。这就意味着,增长带来的收益并没有流向劳动者,而是更多流入了资本所有者的口袋。据学者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最富有的5%的人群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大幅上升,从21%上升到了37%。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被明显拉大了。

经济史学家们把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这一阶段称为“大分流”时期。因为一方面,由于工业革命的推进,西方国家变得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富有,出现了国家间经济实力的“大分流”;另一方面,在工业革命的主力国家——英国——的内部,同样也出现了“大分流”,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生产利润突飞猛涨,工人工资却停滞不前,社会中的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出现了财富和阶层的分流。

不过,到了19世纪40年代,也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了七十多年之后,情况发生了改变。当时,英国的首席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统计了国内的个人收入数据,发现,从1843年到1887年,英国富人的数量翻了一番,他们的总收入也翻了一番;劳动者们的总收入也翻了一番,但劳动者的数量并没有大幅增加。这个数据,直白一点翻译就是,富人没有变得更富,但是数量增加了;与此同时,劳动者的收入大大提高了。这跟作者收集到的数据也是相符的。从书里可以看到,在1840年到1900年间,工人的实际工资增加了123%。也就是说,在这60年里,工人的处境有了明显改善,跟他们的上一代人的境遇完全不同。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

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工业革命进行期间,英国还处于机械化的初期阶段,这个时候的机器都比较简单,不需要工人有什么教育背景或者过往经验,就可以操作。所以在当时,那些由手工劳动转为操作机器的工人,工资并不会上涨。更不用说,大部分机器简单到儿童都可以操作,很多中等收入的成年工人就被工资更低的童工取代了。这也拉低了工人的整体收入。

但是,在机械化的后期,也就是从1840年开始,再往后的这六十年,工厂出现了更复杂的机器。这就对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懂更多的技术,有更丰富的经验,或者受过更好的教育。于是,工厂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工人,以及有一定教育背景的工程师。并且,随着工厂越来越大,也需要更多负责财务、管理、运营的专业人士。

就这样,随着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教育背景变得更有价值,他们在工资上的议价能力也提高了。这就使得劳动者的整体收入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从前劳动者们对于机械化生产的激烈抵制,也成了历史的记忆。“白领”这个词开始被公众普遍使用。在19世纪中期,一份白领工作能够支撑起一个家庭相对宽裕的生活,社会里的“中产阶级”开始壮大。

好,到这里,总结一下英国机械化技术革命的进程。作者认为,在机械化的初期,也就是从1769年到1840年,这一时期出现的新技术是技能取代型的,也就是,会取代原来从事同样工作的劳动力,或者使得成年工人被童工所取代;所以,在这70年左右的时间里,劳动者的工资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社会贫富差距也迅速扩大。而进入机械化的后期,也就是从1840年到1900年,这一时期出现的新技术是技能增强型的,也就是,对于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有技术或有知识的劳动力变得更有价值了,这提升了劳动者的整体收入水平,壮大了社会中的富人阶层,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中产阶级。从机械化的初期到后期,人们对待技术变革的态度也从抵制走向了接纳甚至欢迎。

看完了英国的情况,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情况。学界一般认为,美国的机械化进程开始于19世纪初期,一直持续到20世纪。作者发现,在美国这一整段机械化技术变革的历程中,并没有出现英国一样的大规模激烈反抗。这是为什么呢?

回忆一下,从英国机械化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人们对待技术变革的态度取决于他们是否能从中获利。这个道理放在美国也成立。根据作者的研究,由于美国的机械化进程开始于19世纪初期,比英国要晚得多,所以在机械化开始之后没多少年,技术进步的方向就已经是以技能增强型为主了,劳动者的收入也有明显改善,这是美国机械化没有遭到大规模的暴力抵制的最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白人男性获得了选举权,他们可以更多地通过民主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再需要诉诸暴力;教育范围的扩大、在校年限的增加,让年轻人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社会福利水平的上升,让失业人群的生活不再那样难熬。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工人们开始组织工会,争取更好的薪酬和工作条件。这里说的工会,跟前面提到的手工业行会不同,工会虽然成了一股日益强大的政治力量,但基本不会反抗机器等新技术。这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一时期,技术进步带给他们的主要是益处,所以基本没有抗拒的理由。

好,刚才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机械化革命,给革命的主力——英国和美国——带来的影响。作者认为,它们的经历提醒我们,虽然,从长远来看,技术革命会造福每一个人,但是在短期却隐藏着陷阱,主要就是指曾经在英国出现的大规模的失业,还有阶层的剧烈变动。这也是本书标题“技术陷阱”的主要含义。

开头我们提到,作者认为,这样的技术陷阱,并不只存在于过去。在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革命的主题是自动化,主要包括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的计算机革命,还有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人工智能革命;而在这场自动化的革命中,人们同样面临着跟过去相似的“技术陷阱”。

听到这里,可能你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人工智能革命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技术陷阱”了。不要着急。还记得作者想要提醒我们的那句话吗——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在过去早就已经经历过了,而且还不止一次。刚才说的机械化革命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例子,那就是离我们更近的计算机革命。

为什么把计算机革命归类为自动化革命,而不是之前的机械化革命呢?作者认为,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不是对机械化革命的延续,而是对它的颠覆。有了计算机之后,人们不必再自己操作每一种机器了,很多机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指令来进行自动控制。

说到这,你可能意识到了:计算机的这种功能,恰恰淘汰了在机械化后期出现的很多主要负责操作机器的岗位。很多技术工人,还有一些负责检查记录、文件存档、统计计算等书面工作的文职人员,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批失业。所以,在机械化后期崛起的“中产阶级”,在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受到了重创,很多人都从中产滑向了低收入群体。到了20世纪80年代,甚至出现了“中产阶级中空化”的迹象。

所以,我们能看到,在计算机革命的初期,由于技术进步的方向是技能取代型的,这导致了“技术陷阱”的再次浮现。

而根据作者的观点,在当下,身处人工智能革命初期的我们,面临的情况跟当时是类似的。他认为,人工智能是计算机技术的一种拓展。以前,我们是给计算机编写一组程序,让它自动化地去处理某项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进行的每一项处理,都必须由程序员给出明确的指令。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给计算机编写程序,是为了让它从数据样本中自己学习,摸索出事物运行的规律,然后应用到实践中。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可以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让更多的任务实现自动化;那么不可避免地,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岗位被取代。如果是这样,那么在有生之年,我们可能会见证另一场技术陷阱的到来。

不过,好消息是,从计算机革命的经验来看,在技术陷阱出现之前,一些经济学家就通过观察计算机做的事情,预测出了哪些工作会被取代。

比如,1960年,美国劳动统计局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受(自动化)变革影响的员工中,从事记录检查、文件存档、计算、制作表格以及其他机器操作相关工作的比例高于80%,剩余的主要是行政、监督和会计工作。

在同一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公司:它会由机器管理吗》。在这篇文章里,他根据自己对于技术趋势的观察,已经预测到了“中产阶级中空化”的现象。

从1960年这些研究发布,到80年代失业潮的出现,这中间过去了二十多年。所以,这就意味着,如果人们在面临技术变革的时候,能够掌握到更多关于未来岗位变化的信息,还是有相当一段时间可以进行规划和调整的。

那么,身处人工智能革命初期的我们,也可以顺着这个思路,来思考职业的未来。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市面上已经存在很多猜测了,但是,这本书给出的观点仍然值得一听。因为它是“有一分数据说一分话”,背后有比较扎实的科研支撑。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和他的研究伙伴所采用的样本,涵盖了702份工作,覆盖了美国97%的劳动力;他们把这702份工作分解为两万份不同的工作任务,交给跟他们合作的人工智能专家;人工智能专家根据作者提供的数据,开发出一种专用的算法,来分析这些工作是否能实现自动化,也就是,是否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根据算法的预测结果,在未来的美国,47%的工作岗位都容易受自动化的影响——也就是将近一半。

那么,这里面主要包括哪些岗位呢?

从书中我们能看到,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群,第二类是行政、物流、客服、零售这些比较重流程的服务岗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中所有的服务工作都会被取代。很多时候,消费者可能会更喜欢人工服务的体验。作者的研究只是提醒我们,由于,人工智能算法善于从数据中学习事物规律,然后应用到实践中;所以,从技术可行性的角度,这些偏向模式化的工作,会最先被取代。

除此之外,作者的研究还表明,在未来,有两类岗位是最难被人工智能取代的。

第一类,是涉及比较复杂的人际交流的岗位。比如需要跟病人频繁交流、进行“望闻问切”的医生或药剂师,以及需要第一时间捕捉新闻、跟采访对象深入交谈的记者,需要跟多方沟通、随时调整策略的律师,等等。

第二类,是需要发挥创造力的岗位。比如,科学家、艺术指导、管理人员、游戏设计师、喜剧演员、机器人工程师,等等。

这两类岗位为什么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呢?我们前面也说了,人工智能算法善于从数据中学习事物规律,然后应用到实践中。而这句话的反面是什么呢?那就是,人工智能如果是处在一个不可控的环境中,或者面对一些无规律的互动对象,就没有那么“智能”了。

比如,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在基础文本方面模仿人类的社交互动——就像Siri那样,但是,如果让人工智能来当程序员,从产品经理、客户那里听取需求,跟他们讨论方案、反复沟通;或者去募集资金,发掘潜在的捐赠者,主动跟他们建立联系;或者去做心理医生,给用户提供一对一的咨询……人工智能估计都不会有很好的表现。因为这些工作都涉及复杂的人际交流,或者需要进行人际关系维护,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无规律性,这是人工智能不擅长的领域。

还有,虽然目前,在数据足够的前提下,人工智能已经能够通过学习,创造出一首曲子,讲出一个笑话,甚至写出一本小说了。但是作者认为,真正的挑战不在于产生创意,而在于产生有意义的创意。换句话说,人工智能虽然能进行创作,但是它并不具备鉴赏能力,它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有没有意义、水平怎么样。

这让我想起刘慈欣创作的一个硬科幻小说《诗云》,里面有一个来自外星的神级文明,他们领略了中国古诗的美妙,认为自己能创作出更好的诗,结果经过多次尝试,没能成功,于是他们创建了一个由储存器组成的星云,把汉字的所有组合都存了进去,里面当然也就包含了汉语能够创作出的所有诗歌,这个云系统就叫“诗云”。

但问题是,只有诗云并不够,因为你没办法利用智能算法,把那些超越古人的好诗从诗云里挑出来。这样的审美能力,是我们这些智慧生命体所独有的。

而如果我们让现在的人工智能去创作诗歌,它其实也就是通过对现存诗歌的学习,生成一种类似诗歌的文字组合。但是,这首诗有什么意义?是什么水平?人工智能并不知道。那些真正好的创作或发明,是需要包含它独有的审美意义或现实价值的。这就是为什么,人工智能或许能够模仿人类进行一些需要创造力的工作,但它并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创造者”,比如科学家、艺术家或设计师,等等。

好,刚才我们说了,根据作者的研究,当人工智能走向成熟之后,在美国可能有47%的工作岗位会实现自动化,剩下的53%主要是那些需要创造力、感知力和复杂人际互动的岗位。

不过,作者在这里还补充说,虽然自动化革命涉及的范围很广,但它的发展速度却是另一回事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并不会马上就出现大规模失业。因为,已经萌芽的新技术不会全部同时出场,更不会在一夜之间为人们所采用,像监管、消费者偏好、劳动者抵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都会影响技术被采用的速度;并且,即使被采用,如果没有足够的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等跟它匹配的从业者,技术也不会很快被推广开来。

从历史经验来看,技术变革的初期,往往对于劳动者来说是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那些没能跟随技术进步调整个人能力结构的劳动者,可能会承受被新技术取代的风险。但是,长期来看,我们还是应该对技术变革带来的变化持有更加乐观的态度。

因为,不管是蒸汽机、发电机还是计算机,它们都在经历了一段与社会的磨合之后,带来了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创造了很多收入更高的新岗位。作者认为,人工智能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它给人们带来的最大收益还在后头。这里说的“收益”,一部分来自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这会造福每一个人;还有一部分是,它的发展方向也会逐渐从技能取代转向技能增强,随着更多新技能要求、新就业机会的出现,我们的社会也可能像机械化革命中发生的一样,迎来人力资本的又一轮升值。

当然,在技术变革的初期,由于一些劳动力被新技术取代所产生的社会阵痛,也不应该被忽视。根据上个世纪美国机械化革命的经验,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和福利保障,我们是能够减轻技术陷阱对人们造成的影响的。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加强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培训,针对低收入者实行劳动所得税抵减,设置工资保险——好让那些被技术替代、被迫从事更低工资的工作的人们获得补偿,等等。这里我们就不展开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文稿末尾的电子书,进行拓展阅读。

好,以上就是《技术陷阱》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总结一下:

在刚才,我们看到,历史上的机械化革命,还有发生在上个世纪的计算机革命,给当时的劳动者带来的影响。作者认为,这些历史提醒我们,虽然,从长远来看,技术革命会造福每一个人,但是在短期却隐藏着陷阱,主要包括部分人群失业,还有社会阶层的变动。这也是本书标题“技术陷阱”的主要含义。

这样的技术陷阱,不只存在于过去。作者认为,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人工智能革命,也可能会带来类似的短期影响,很多工作内容偏向模式化的工作岗位可能会被取代,但是那些需要创造力、感知力和复杂人际互动的岗位则是人工智能无法胜任的。从长远来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新的岗位,促进人们掌握新的技能,我们的社会也可能像机械化革命中发生的一样,迎来人力资本的又一轮升值。

正如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在评价这本书时说的:技术进步的本质是创造性毁灭。创造是永恒的,能带给人类以福祉;而毁灭是暂时的,但也会给社会带来撕裂性伤痛。这种伤痛正是“技术陷阱”的根源。

虽然,“技术陷阱”这个题目,可能会让人有点恐惧;但是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即使面临这样一个命运一般的“陷阱”,我们也并不是无计可施。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福利保障等渠道,控制失业或阶层变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的关键时期,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被技术进步的大潮甩在后头,对个人命运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要敢于正视技术陷阱,敢于正视它给这个世界带来的风险和机遇。因为,即使你不去凝视它,它也在时刻凝视着你,一分一秒不曾停下。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原书电子版已经为你附在最后,欢迎你进行拓展阅读。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个音频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本书认为:虽然,从长远来看,技术革命会造福每一个人,但是在短期却隐藏着陷阱,主要包括部分人群失业,还有社会阶层的变动。

  2. 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人工智能革命,也可能会带来类似的短期影响,很多工作内容偏向模式化的工作岗位可能会被取代,但那些需要创造力、感知力和复杂人际互动的岗位则是人工智能无法胜任的。

  3. 从长远来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新的岗位,促进人们掌握新的技能,我们的社会也可能像机械化革命中发生的一样,迎来人力资本的又一轮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