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卡内基自传》 杨蕾解读
《安德鲁·卡内基自传》| 杨蕾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杨蕾。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安德鲁·卡内基自传》。这本书讲述了美国企业家安德鲁·卡内基的人生历程。不管你正在打拼事业,还是已经小有成就,我相信,卡内基的故事都能给你带来启发。
说起卡内基,人们会想起两个称呼,一个是“钢铁大王”。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是当时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他们生产的钢铁,一度占到全美钢铁销售总量的25%。另一个称呼是“美国慈善事业之父”,卡内基捐助了两千多座公共图书馆,成立了若干个基金。1919年,他去世时,已经捐出了3.5亿美元的财富。除了金钱上的贡献,卡内基的财富观、他做慈善的理念和方法,影响了后世无数企业家。可以说,有了卡内基,才有了现代美国慈善事业。
这样一个既会赚钱也会“花钱”的人,却没怎么受过教育,他的家庭也很清贫。人们常常会用“穷小子”来形容卡内基的出身。从“穷小子”到商业巨头,再到大慈善家,这是一段很难复现的传奇历程。卡内基在书中讲述了,这个历程中他的思考和行动。卡内基十几岁就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很喜欢写作,这本书里的内容是他退休后写完的。这本书的编者约翰·C.范·戴克,按照时间以及重要事件的先后顺序,整理出了这本书。
通过今天这本书,我们能看到,一个白手起家的人,如何用自己的信念、眼光和行动,成为伟大的企业家。他相信,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就一定能带来改变;他非常重视小事,善于在细节中寻找机会;他能够识别、选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才,一起发展事业,把原本分散的钢铁行业进行整合。这些理念和举措,至今看来依然很有价值。在卡内基看来,财富给人带来的不是享乐的权利,而是帮助社会的责任。这样的财富观,依然能启发我们对成功、责任的思考。如何恰当地处置财富,是卡内基当年提出的重要议题,也是每个想要有所成就的人,逃不掉的灵魂拷问。希望卡内基的观点能给你带来启发。
今天的解读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了解一下,“穷小子”卡内基的成长历程,看看他是如何白手起家的。第二部分会结合卡内基的经营举措,来说说,这位钢铁大王的经营理念。最后,我们了解下大慈善家卡内基的财富观。
第一部分,我们先一起简单回顾下卡内基的成长历程。
1835年,安德鲁·卡内基出生在苏格兰的邓弗姆林市。他的父亲是个织布工,家里摆了四五台手工纺织机,从事纺织生意,母亲是家庭主妇。他们家的经济境况一度还不错,然而,随着蒸汽时代到来,蒸汽织机取代了手工织机,家里的收入开始减少。
少年时的卡内基,就品尝到贫穷的滋味。十岁时,他要早起去井里打水,放学后还要去商店给家里采买东西。看到家中的窘迫,他下定决心,长大后要改变这一切。穷人家的孩子,不得不早当家,卡内基却没有抱怨贫穷,而是很懂得感恩。他在书里说,穷人家的孩子,家里虽然贫穷,却温暖有爱,“母亲一个人承担了护士、厨娘、家庭教师、正规教师和圣徒的角色,而父亲则是我们的表率、导师、顾问和朋友”。卡内基小时候喜欢养鸽子和兔子,父母会帮他给宠物们搭建小窝。小伙伴们把他们家当作大本营,就是因为卡内基的父母善良可亲,家庭氛围温馨。卡内基的母亲认为,良好的家庭影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保证。
卡内基父亲的纺织生意越来越难做,为了谋生,1848年,他们举家搬到了美国匹兹堡。那时候,卡内基才13岁,为了帮父母分担压力,为了不必依赖他人,他没去上学,而是开始工作。他跟着父亲,去棉花厂从学徒做起,后来,他在电报局当过信差,还靠自学成了电报员。随后,他开始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工作。没过几年,卡内基就成了匹兹堡铁路段的主管。对于一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年轻人来说,这个职位已经是不小的成功了。结果,又过了不久,他不但被继续提拔,还成了一个富翁。
卡内基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通过书里的内容,我们会发现,首先,在家人的影响下,卡内基获得了优良品质、做事的信念,以及快速学习的能力。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他成长为一个体面的人。他的父亲品德高尚,受人爱戴,还在老家参与创立了当地第一家图书馆。母亲对他寄予厚望,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只要永远做正确的事情,就可以成为有用、体面且受尊重的人。母亲的教诲,让他度过了学徒期的艰难时刻。当他待在工厂地下室照看蒸汽机,浑身被煤灰弄得脏兮兮,事业看不到希望时,他依然心存高远,他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改变,但是他确信,如果自己一直努力,一定会有改变发生的。
除了双亲,劳德姨父也对卡内基性格的形成,起到了重大影响。卡内基说,劳德姨父让他在8岁时,就变得富有浪漫气息、爱国情怀和诗意。劳德姨父在苏格兰老家经营店铺,一有空闲就会给小卡内基讲苏格兰的历史,说英雄人物的故事,还常常让他进行背诵练习。这种练习提升了卡内基的记忆能力,也为他奠定了终身学习的基础。据卡内基所说,只要是喜欢的事情,他都可以很快学会。
其次,卡内基的年少有为,也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努力是个再常见不过的词,卡内基特殊的地方在于,他很小就懂得有方法地努力。
拿他在电报局的信差工作来说,要想做好这份工作,得记住需要投递信件的各个商行的地址。卡内基努力背下来了,只要一闭上眼睛,他就可以从商业街的起点开始,一一背诵街边所有商行的名称,然后,再从街道的终点开始,逐个背诵街道另一边的商行名称。
除了背地址,他还会想办法结识各个商行的员工。因为要是在街上正好遇到,他就可以少跑一些路,而且,这样做也很容易被客户注意到,对他产生好印象。卡内基很喜欢信差这份工作,他在书里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工作能让小男孩得到这么多关注,而这种关注是真正聪明的孩子提升自己最需要的。聪明的大人喜欢聪明的孩子。”
从信差,到电报员,再到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职员,卡内基的眼界一步步扩大,社交圈也开始向上延伸。但人们讨论的话题,卡内基大部分都听不懂,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如果他听到什么他不知道的东西,他要立即开始学习。他相信,一旦人学会了某种技能,不久就会有机会去应用,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肯定会以某种方式派上用场,会显现出来。”
这个观点来自他的亲身经历。他在电报局当信差时,还要负责打扫电报操作室。这时候,他有机会练习使用电报设备,跟其他电报局的信差联络。有一天,电报机传来了呼号,电报员却不在,卡内基帮忙接收了这条信息。正是这件事,让他有机会掌握电报操作技术,从信差变成电报员。那时他才17岁,就可以从事成年专业人士的工作了。
除了聪明地努力,卡内基也很有眼光,他总能抓住事业发展的机会,能够识别新行业、新产品的潜力。他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发展和晋升非常顺利。1853年,他成为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电报员。6年后,也就是1859年,他就被任命为匹兹堡铁路段的主管,开始负责复杂的管理工作。本职工作之外,卡内基在投资方面的成绩也很优秀。他拿着抵押借贷的钱买股票,坐享分红;他贷款投资了一家铁路卧铺车厢公司,结果大获成功,拿到人生中第一笔大收入;他还与商业伙伴一起创建了生产铁桥的公司、炼铁厂,等等。
为什么卡内基总能抓住机会?人们说,这是因为他具有独到的眼光。但独到的眼光并不是他天生就有的,而是他从小事中培养出来的。卡内基非常重视小事,他相信,小事情可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就像他在书里的感慨,“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种方言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是国家的命运”。卡内基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之一,就是他去电报局当上了信差。而他之所以能去,不过是因为电报局的经理在跟卡内基的一位姨父下跳棋时,随口问的。想必这位经理不会想到,自己随口招进来的小信差,后来变成了电报员,又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学到了职场、管理、金融方面的经验,积攒了人脉,随后,又成为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希望年轻人们能记住,运气经常是由一些小事情决定的。
最后还有一点,卡内基的年少有为,也离不开当时大的历史背景,以及他在这个背景中的位置。19世纪,美国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增长的重要推手之一就是铁路。而铁路公司又是美国第一批现代企业之一,卡内基在这里工作,不仅能见识到大规模的商业运作,还能亲自应对工程、管理、金融方面的复杂问题。这段经历,不仅让他成为一个多面手,也为他之后的事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如果离开了这个大背景,哪怕一个人比卡内基更聪明、更努力、更有眼光,都无法获得同等的成就。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他说,安德鲁·卡内基在蒸汽时代成长为全球最有钱的人,而他的父亲却在同一个时代变得越来越穷。我们知道,卡内基的父亲从事手工纺织生意。19世纪30年代,蒸汽动力纺织工厂出现后,这位父亲的生意越来越难做,迫不得已去往美国谋生。可以说,重挫了卡内基父亲的时代,正是成就了卡内基的时代。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卡内基在钢铁行业的经历,以及他的经营理念。
1865年,卡内基原本可以去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担任总监助理,但他选择离职创业,打定主意要赚大钱。正式赚大钱之前,他与朋友进行了一场欧洲之旅。旅行中,他看到了大师的艺术品,享受了音乐盛宴,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美国的发展潜力:当时欧洲大部分城市的发展近乎停顿,而美国到处都是忙碌的景象,“成百上千的人跑来跑去,人人争先恐后都在致力于建设一座宏伟的大厦。”
回到美国后,卡内基把精力都用在投资其他行业上。正式进入钢铁行业之前,卡内基与商业伙伴们一起做了很多生意,创办了多家公司,其中包括铁路卧铺车厢公司、生产铁桥的公司、炼铁厂,他甚至还卖过股票期权和债券。有人因此担心他会离开制造业,转向金融、银行业。但他最热爱的、最看好的,还是制造业。
卡内基一直向伙伴们建议,要围绕钢铁生产拓宽自己的经营领域,扩大工厂的规模。因为他认识到了,美国钢铁行业的巨大潜力。南北战争之前,美国不得不从英国等供应商那里,进口大多数的铁和钢材。英国政府对南方政权的支持,引发了人们的愤怒。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在涉及国家安全的事情上,美国要完全独立于欧洲。这意味着,在钢铁产品方面,美国必须实现自给自足。美国政府会保护本国的制造业,资本可以放心进入制造业。在这个前提下,1870年左右,卡内基逐渐撤出了其他投资项目,专注于钢铁行业,把绝大多数收入都用在钢铁厂及其产业链上,他要成为这个行业的老大。1881年,卡内基公司生产的钢铁,产量占到全美国的1/37。1897年,他们的钢铁年产量将近200万吨。卡内基在书里说,他们工厂的年利润一度达到4000万美元。
对于钢铁生意的成功,卡内基在书里说,“要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质量”。从建立炼铁厂开始,他们就一直坚持使用最好的、用量充足的材料。不管是建桥、炼铁还是炼钢,他们都会主动对产品进行严格检查。在他看来,“一家制造企业最稳固的基础就是质量,然后才是价格。”
质量当然很重要,但卡内基能够成功到被载入史册,单靠质量这一项,也很难做到。艾伦·格林斯潘在《繁荣与衰退》这本书里,分析了卡内基为什么成功。
他说,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这些伟大商人能够被载入史册,不是因为他们创造了新事物,而是因为他们创造了组织管理新事物的有效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他们要能发现新的发明,而且这些发明能够促使制造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次,他们要有能力把生产原材料,从遥远的各处汇集到一起;最后,他们还要有能力,把原本不相干的经济活动整合在一起。
具体到卡内基身上,格林斯潘认为,他之所以能成为钢铁大王,是因为,卡内基发现了当时那个年代最新的技术和手段,再通过经营管理手段把规模做大。接下来,我们就把格林斯潘的分析与本书内容,结合到一块来了解下。
人们都夸卡内基眼光独到,那么,在钢铁行业发现最新的技术和手段,靠的都是卡内基自己的眼光吗?是,也不是。说不是,是因为有很多最新的技术和手段,都不是卡内基发现、发明的,而是来自他的团队。
比如,他曾经有一位合伙人叫安德鲁·克罗曼,是个出色的机械师和发明家。克罗曼是第一个使用冷锯来精确切割冷铁的人;他发明了顶锻机,用来生产桥梁链接,他还制造了美国第一台“万能”轧钢机。这些设备都在卡内基的钢铁工厂里投入使用,给他们带来了技术优势。
那为什么又说,是卡内基发现了当时那个年代最新的技术和手段呢?因为,不管是克罗曼这样的专家型人才,还是管理型人才,都是卡内基发掘、重用的。一个人来到卡内基钢铁公司后,可能只是一个薪水很低的普通职员,但如果他的业务能力好,就有可能被提拔成合伙人、公司总裁。这就是卡内基对工作伙伴的回报:提升他们。在卡内基看来,“在商业上取得成功,最好的方法是提升那些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他非常看重人才,甚至,连他的墓志铭都写着:“这里躺着的人,知道选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来为他工作。”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化学是钢铁生产中的关键元素之一,可在1870年,美国生铁冶炼业的从业者,却都不明白化学的用处,也不会请化学家来帮忙。而卡内基善于用人,完善了钢铁公司最赚钱的业务——露西高炉。高炉炼铁是钢铁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用来生产生铁。卡内基公司的露西高炉不仅产量高,创造了当时的生产纪录,还让卡内基他们几乎垄断了科学管理高炉的模式。
那时候,钢铁行业里负责管理高炉的人,常常凭着经验和直觉管理,没有什么专业手段。露西高炉一开始也是这样,卡内基开除了原来的经理,让一个年轻人担任经理,还给他配了个顾问——学识渊博的化学家弗里克博士。通过这位化学家,卡内基他们才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有了很多科学认识。比如,一种铁矿石广受好评,但它实际的含铁量,要比人们以为的低了10%到15%。而人们认为没有潜力的铁矿,却能产出高质量的铁矿石。在化学家和化学知识的指引下,钢铁生产中的很多常识都被颠倒过来,优质矿石变成差的,劣质矿石变成了好的。凭借这些知识,卡内基公司不仅可以用优质矿石生产最好的产品,拉大产品优势,还可以用低价买到优秀的矿石原料,提升成本优势。
除了尊重科学知识,卡内基也把他在铁路公司学到的科学管理手段,引入钢铁行业。刚开始做炼铁业务时,卡内基非常惊讶,因为他发现,这个行业里的人,居然连炼铁过程中每个程序的成本,都搞不清楚。大家只有到了年终清点存货和平衡账目时,才能知道自己这一年经营得怎么样。卡内基还听过一件很滑稽的事情,就是,有个人以为,自己的工厂在年终结算时会出现亏损,但结果却发现自己盈利了。
对于这种情况,卡内基觉得就像在黑暗中挖洞的鼹鼠一样,让他无法忍受。在他看来,要想在制造业取得成功,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要引进并且严格执行一套完善的核算制度,把资金和材料的使用,与具体的人挂钩。他开始在炼铁厂推行这套制度,了解每一道工序的成本有多少,每个人都在干什么,谁节省了原料,谁浪费了原料,谁的产量最高。多年后,卡内基钢铁公司建立了一套精准的系统,不仅能了解每个部门的工作情况,还能知道熔炉边的每个人的工作情况,方便比较分析。
除了发现新事物的眼光,以及科学管理公司的手段,卡内基也具有格林斯潘所说的把生产原材料汇集到一起、把不相干的经济活动整合在一起的能力。1873年,卡内基和伙伴们成立了钢轨公司,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选址。一番苦思冥想后,卡内基决定把厂址落在匹兹堡。在他看来,这是全美国最适合钢铁生产的地方。
匹兹堡交通便利,有三条铁路线,其中一条就是卡内基管理过的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匹兹堡路段。这里离煤矿、铁矿、主要河流也很近,生产原材料可以轻松地汇集在一起。此外,为了确保煤炭供应,卡内基收购了炭炉厂;为了确保矿石供应,他买下了铁矿;为了确保原材料运输顺利,他收购了铁路线和航运线。换句话说,卡内基在钢铁行业进行了横向和纵向整合。
生意规模越大,降低成本的手段也就越多。卡内基非常注重降低成本。关于成本,他说过很多名言,比如,“降低价格,抢占市场,充分经营工厂”“注意成本,利润会照顾自己”。这些名言,其实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制造业。
最后,我们来看看大慈善家卡内基怎样看待财富。
1901年,卡耐基钢铁公司生产的钢铁,占到全美钢铁销售总量的25%。也是在这一年,卡内基以5亿美元的价格把公司卖给了摩根,成为当时全世界最有钱的人。退休后,他主要从事慈善事业。
全球首富退休以后做慈善,现在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比尔·盖茨也很专注慈善,他还在2022年7月宣布,计划把自己全部的财富捐给比尔·盖茨基金会。但有些人可能不知道,1994年,比尔·盖茨创办自己的基金会时说,他这样做是受到卡内基的启发。由此可见,卡内基的财富观,他在慈善方面的举措,一直影响到现在。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他对财富、慈善有哪些思考和行动。
先来看他的思考。他对财富、慈善的思考,集中体现在《财富的福音》这篇文章里。我们很容易就能在网上找到它。1889年,卡内基在《北美评论》(North American Review)上发表了这篇文章。卡内基认为,如何恰当地处置财富,是我们当今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难题。尤其是那些从社会中获得丰厚回报的富人,假如他们恰当地处置好自己的剩余财富,有助于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他在这篇文章里分析了三种处置剩余财富的方式。第一种最常见,就是留给子孙后代。但在卡内基看来,这种方式最不明智。他发现,那些继承了大笔遗产的人,结局通常都不太好,常常会在一番大肆挥霍后陷入贫困。“高额的遗产对于受领者来说往往弊大于利”。在他看来,一个家族需要传承下去的遗产,并不是金钱财富,而是精神上的荣耀。
第二种方式是去世时赠给公众。有些人会觉得这种做法很高尚,但在卡内基看来,如果是“迫不得已做善事”“不值得称道,在离世之后才把财富留给社区的人也不值得感谢。”为什么他要这样说?卡内基认为,一个人要想真正地造福、建设社区,不光需要财富,还需要才智,这种才智和赚钱需要的智慧差不多。如果一个人只愿意去世后贡献财富,不愿意生前贡献自己的精力和经验,也很难保证,遗愿能够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实现。
在卡内基看来,处理剩余财富的最好方式,就是,富人们应该在有生之年积极管理自己的财富,这种方式“是解决暂时性贫富不均的良药,促进贫富阶层和解的催化剂。”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富人做慈善,不能把财富平分给其他所有人呢?
卡内基在文章里,分析比较了平分方式和富人自行管理方式。把巨额财富平分给公众,每个人都只能拿到一笔小钱,这些钱可能会提升一个家庭的生活舒适度,也可能会被用来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这些用处当然都没错,但在卡内基看来,它们很难为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甚至,“不加选择的慈善行为反而会妨碍社会进步”。
如果富人们把自己的巨额财富投入到公共事业,再附加自己的时间、智慧和经验,普罗大众能够从公共事业中受益。也就是说,在卡内基看来,有能力赚取巨额财富的人,只是财富的代理人。财富越多,责任越大,富人们应该最大限度地把资产用于社会公益。
卡内基发表了《财富的福音》后,不再累积财富,而是开始分配财富。他成立了多个专项慈善基金会,比如,救济基金会是用来帮助在事故中受伤的钢铁工人的;英雄救助基金会,是要奖励英勇就义的英雄及其家属,为他们提供养老金。此外,还有铁路退休基金会、教学促进基金会等等。1911年11月,卡内基设立了卡内基慈善基金会,初始金额是1.35亿美元,是当时数额最大的独立慈善基金。这个基金会的目的是促进知识传播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此外,卡内基还捐助了大量图书馆,捐赠了几千所公共图书馆,几代美国人都从中受益。卡内基自己也是公共图书馆的受益人。我们知道,卡内基没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很小就要赚钱养家。他在电报局当信差的时候,却能每周都读一本书。因为一位安德森上校开放了自己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藏书不多,却让卡内基爱上了文学,给他封闭的生活开了一扇小窗,他的人生境界也因为这些书得到提升。这个经历,让卡内基认识到,如果要通过花钱来帮助那些心地善良、品质良好的孩子,最有效果的方式就是在社区建立一所公共图书馆。
1919年8月,安德鲁·卡内基去世,那时,他已经捐出了3.5亿美元的财富。他还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在财富中死去的人是可耻的。”这句话在无数人的心中引发了回响。而他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财富只是慈善事业的要素之一,当它与善意、经验、智慧汇在一起,才能将一件好事的效益最大化。
《安德鲁·卡内基自传》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
卡内基的一生非常传奇,他出身草根,却以钢铁大王、大慈善家的身份,被载入史册。今天这本传记,让我们看到了光环之下的卡内基。温馨有爱的家庭,让他长成一个体面、努力、做事有温度的人。卡内基尊重科学知识,选用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做事注重细节,勤奋又聪慧。他将自己在铁路工作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应用到钢铁行业,把钢铁生产的原材料和上下游链条高效地汇集在一起。
事业上的成功带来了巨额财富,卡内基选择成为这些财富的分配者,而不是保管者。他把大部分财富投入到公共事业中,帮助了成千上万的人。在他看来,财富越多,责任越大,金钱给人带来的不是享乐的权利,而是帮助社会的责任。富人们应该在有生之年积极管理自己的财富。
除了人生故事、管理经验和财富观念,安德鲁·卡内基还留下了很多名言。说到名言,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卡内基在书里,却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劝告年轻人,他认为,正确的做法是“把所有的好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并且看护好这个篮子”。这正是他从事钢铁行业的经营理念。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成为行业的领头羊,才能取得成功。以他的见闻来看,很少有人能在多个领域同时投资都能赚到大钱,那些获得成功的人,常常是选择了一个行业并且坚持下去。这位钢铁大王给年轻人留下了一句忠告:不仅要把资金投进自己从事的行业,也要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
如果你对卡内基的更多理念感兴趣,推荐你找来原书看看,得到电子书里就有。如果你想深入地了解卡内基,李翔老师的得到课程《巨富之路:卡内基》是很好的选择。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从草根到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成就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个人的努力,以及当时的历史大背景。
-
卡内基把自己的大部分财富投入到公共事业中,帮助了成千上万的人,他选择成为财富的分配者,而不是保管者。
-
在他看来,取得成功的正确做法是,“把所有的好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并且看护好这个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