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消费者》 杨蕾解读
《制造消费者》| 杨蕾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杨蕾。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制造消费者》。这本书讲述了,西方社会的消费主义如何诞生,人们是如何变成消费者的。
消费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需要购买商品或服务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开心的时候,买点喜欢的东西,能舒缓不少压力。
不过,我们也能看到,消费给很多人带来了苦恼。有的人购物成瘾,一切问题都靠购物解决;有的人不想被消费主义裹挟,就干脆拒绝花钱,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不被旁人理解;更多的人,则是不买不舒服,买完又后悔,把冲动消费的罪名算在自己头上,没有看到幕后消费主义的操纵之手。
说到消费主义,我们会想到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他在《消费社会》这本书里断言,生产的社会已经被消费社会取代。那么,西方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过程,是怎样的?背后有哪些复杂的机制?在商品化的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有哪些变化?今天这本书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制造消费者》这本书回顾了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和北美的消费主义历史。作者是法国人,叫安东尼·加卢佐,是让·莫奈大学的讲师。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为我们揭开层层迷雾,直抵消费主义的本质。当我们了解了商品的巨大力量,知道了商业如何把人变成消费者,也就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消费欲望,更清醒地跟消费主义共处。
好,今天的解读,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在第一部分,我们来看看,两百多年来,消费主义经历了怎样的变迁?第二和第三部分,我们一起了解下,为什么消费主义能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好,我们来看看消费主义的变迁。
这个话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讲,本书作者就是这样,他从19世纪初商品的降生、市场的形成讲起,一路讲到了1960年代。他讲到1960年代就停下来了,是因为在他看来,1960年代之后,消费主义中的新发展只是在重复、放大过去的模式。
关于消费主义的变迁,还有一种讲述方法——做比较,就是把消费主义初期的情况,跟今天我们习惯的消费形式,对照一下,看看有哪些不同之处。在这部分,我会用对比的方式,为你讲述消费主义这些年来的变迁。
现在,假设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城市,叫S城,这里商业发达,消费文化非常繁荣。咱们现在正要去市中心,途中走过一条热闹的街道,就能到城里最大的百货商店。
在这条街道上,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摊位,有卖小吃的,卖手工艺品、农产品的。这类小摊子常常开在百货商场周边,仿佛是一种寄生物,必须得依附商场活着。但其实,这种商业活动的历史,要比商场久远。自从有人想把自家的剩余产出卖给别人时,它就出现了。
书里说,在19世纪初期,法国的农民们会背着几十公斤的货物,走上几公里,到市场上卖自己家的农产品。街边的小摊子,浓缩了消费主义初期的样子:商品开始流通,市场逐渐形成,人们劳作的主要目的不再只是满足自家的需求,开始为售卖而生产。用书里的话说就是,“人们不再为自己而生产,而是为世界而生产。”同样的,人们也会花钱享受外来的商品。
穿过街边的小摊子,我们到达城里最繁华的百货商店。这是一个巨大的商业综合体,里面有一千多家商店,一百多家餐厅,甚至还有滑冰场和水族馆。在这里,我们非常自由,只要你想,就可以仔细打量那些价值数百万的钟表珠宝,也可以让店员把当季所有新款衣物都展示给你看。做完这一切后,你可以什么都不买,继续在商场里散步,东摸摸、西看看。
如果说街边的小摊子代表了消费主义初期的样子,那么,这座百货商店就是如今消费主义的代表,它把自由进出、多样化的货物这些商业技巧,全都集合起来,构成一套独特的商业模型。在这里,商品不是讨价还价的主体,而是供人欣赏的对象;在这里,人们没有不得不买的压力,既可以消费,也能心安理得地当一个旁观者。
不管是街边小摊还是百货商店,我们都会在里面买东西。那么,它们卖的东西有什么差别?从价格、品质上来看,小摊贩卖的东西,通常价格低廉,但质量可能有风险。商场里的东西价格更高,质量也更有保障。
如果我们用这本书的视角去看,就会看出更多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个差别是有没有品牌。如果你肚子饿了,想吃炒面,街边正好有四五家炒面摊子,你会选哪家?是小王、小李,还是小赵炒面?对消费者来说,这些名称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你可能会选看起来最卫生的一家。换句话说,这些小摊子之间没有品牌差异,要是真想知道哪家好吃,也许只能挨个去试。
如果你想去商场买一双运动鞋,即便整整一层都是运动鞋店,你也不会迷茫,会直接走进耐克或者安踏、李宁等品牌店里,因为你相信,这些品牌产品,款式好看,质量有保证,再或者,他们的广告语深得你心。
有没有品牌,是消费主义初期与消费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的一大差异。品牌带来的好处,我们都很清楚,它解决了交易中的信任问题。可靠的品牌,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还能节省时间,这样,我们就不用亲自评估每一样商品的质量。用书里的话说,品牌让人们放下了自主认知,有了品牌,我们在“尝试”的时候,就从以“尝”为主,变成了以“试”为主。当你试完一个品牌的产品后,觉得还不错,就可以信任这个品牌。
街边小摊与百货商店,还有一个差别,就是商品的制作过程是否可视化。街边的小吃摊,常常是现炒现卖。在一些手工艺品摊位,老板们也会一边制作,一边等待客人。这些小摊子上的大部分商品,我们都比较熟悉,也清楚它的原料,制作过程,甚至是成本。消费主义初期的商业活动,也是这样,不管是商品还是商品的制作过程,基本都是人们触手可及的。
而百货商店中的商品,就离我们有些远了,它们要么被放在墙上展示,要么被摆在透明的柜子里。我们知道这些商品的用途、质地、价位,但可能并不清楚,它们的原料来自哪里,成本大概是多少,来到商场前,它们经历了怎样复杂的加工、生产、运输过程。
也就是说,能看到制作过程的商品,我们通常更熟悉,心理距离更近一点儿,但对那些制作流程复杂、不透明的商品,就会感觉有点陌生。你可别小瞧了这点儿陌生感,正是因为它,商家、广告商才开辟出了一片无穷无尽的空间,为商品戴上了神奇光环,让人产生拜物情结。
其实说到这儿,你肯定注意到了,街边小摊及其商品,代表了一个更加熟悉、实际的世界,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视角更加接近生产者。而百货商场相关的一切,则代表了一个幻想世界,不管是商品,还是商场里的陈设,几乎所有东西都是一场秀,是被精心设计出来的。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只能用旁观者的视角去打量、欣赏。
都是卖东西,为什么一个代表了实际,一个却代表了幻想?答案就在于前面说到的陌生感。当人们从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转到花钱购买的消费模式,就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物品,越来越陌生。我们既不太清楚每样商品的具体生产过程,也很难算出它背后的劳动时间,用书里的话说就是,“我们和他人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被掩盖在物品之下。”
在这种掩盖之下,陌生感开始发挥作用,它让我们对商品的理解变得抽象。作者说,当我们不知道一件商品背后的成本、构造,以及生产中的困难,就只能用一种虚幻的方式去理解它,“当商品被摆上商店货架供人们挑选时,它们显得遗世独立、纯粹得令人愉悦,它们进入了消费者的幻想,在人们欣赏的眼光下变成了奇妙之物”。他还引用了鲍德里亚的一段话:“在商品背后隐含着的是生产关系的不透明性和劳动分工的现实性。不透明性使得人们无法掌握符号物真实的价值,于是只好由象征意义来决定它的交换逻辑。”
刚才几段话稍微有点抽象,我们来看书里的一个具体例子:猪肉。猪在农村是常见的家畜。过去,从猪到猪肉,这中间的种种流程,连村里的小孩子都知道。但现在,大部分人其实都不太清楚,猪是如何繁育、宰杀,然后被加工的,反正在超市可以直接买到用薄膜包好的成品。
如果一个人真想知道,猪肉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可能得涉及好多中间环节。比如,要去问超市及其背后的集采中心,猪肉批发商、代理商,屠宰场,最后才到饲养员。现代的繁殖和屠宰,都是集中化的。作者说,繁育、屠宰、加工和消费之间,离得越来越远,猪肉在人们眼中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东西,它被包装好以后,就变得抽象和拜物化了。
把猪肉和拜物联系在一起,作者这样说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但仔细想想,还真是这样。火腿是用猪肉做的,一斤猪肉可能卖几十块钱,而顶级的火腿,一片就能卖几十块。买顶级火腿的人,还会讲究火腿的产地、品牌、等级。对火腿爱好者来说,吃顶级的火腿是一场隆重的仪式,就连切火腿也是一门艺术。
猪肉只是现代大众商品中的一个代表。当物品不再是劳动的直接产物,我们不再了解每样商品的生产过程,就从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可以说,消费主义演进的历史,是商品越来越多,生产过程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商品的理解越来越抽象的过程。
我们对商品的理解变抽象了,按理说,抽象的东西,要比具体的东西更难记住。但奇怪的是,我们现在能记住的品牌越来越多了,每个行业、每件商品,我们起码都知道两三个品牌。书里介绍了一项发现,早在1923年,就有超过95%的美国消费者能够说出,有哪些主要品牌在生产汽车、肥皂和口香糖。1923年,那时候电视技术才刚刚出现,人们就能记住那么多的品牌。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就能看出,消费主义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那么,消费主义巨大的力量从何而来?讲述这个问题时,作者在书里介绍了背后复杂的机制,他讲了百货商店里的陈设技巧,说了“商品管理”这个学科怎么让人“上头”,还介绍了大型公司怎么通过公关手段讲故事,影响大众的消费习惯,广告商怎样为商品增值,等等。
在这部分,我想为你主要介绍大型公司以及广告商的作用。为什么选他们呢?因为在他们的影响下,就算一个人不去百货商店,也很难逃过消费主义的影响。
大型公司给消费主义带来了什么?答案是,品牌,以及对消费者意识的管理。
我们先来看品牌。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国际品牌,比如,亨氏、可口可乐、柯达、吉列,都诞生于同一个时期——1880年到1920年。作者说,这40年间,品牌成为重要媒介,完全重塑了市场体系,无数大型生产公司都成为品牌的受益者,他们不仅把商品卖到全球各地,也把自己的品牌扎根到人们的头脑中。
对这些大公司来说,品牌这个媒介可以用联想的方式影响消费者,把自家的商品与抽象的想法、价值关联在一起。这样做,就能把普通的商品卖出高价。比如,普通的瓶装水,一瓶是一两块钱,而奢侈品牌的瓶装水能卖到几百上千元。
是什么让水和水之间产生区别?答案就是品牌。普通的瓶装水,是用来解渴的,安全、卫生即可,而奢侈品牌会把水与青春、美丽、健康、力量这些抽象概念联系到一块。我认识一位专栏作家,十年前,她就在喝一种来自斐济群岛的瓶装水,当时的价格还很贵,一瓶水几十块。她认为,喝这个品牌的水真的对身体更好,因为他们的水号称在数百年的过滤过程中被自然净化,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很显然,她是被该品牌的健康元素打动了。作者在书里分析说:“品牌效应之所以能唬住人,是因为它基于我们的神经机制。当我们消费时,不同产品的品牌形象和价格会造成先入为主的不同观感,这种观感会影响我们实际使用产品时的感觉。”
消费者与商品制造过程之间那段遥远的距离,让大型公司能够以联想的方式影响消费者。但这段距离也会带来坏处,那就是大公司无法维系、管理自己在消费者眼中的形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型公司发展出了一套管理消费者意识的方法,他们会通过讲故事,主动地把握舆论,打造口碑。
书里举了个典型例子。AT&T是美国一家电信运营商。1894年的时候,因为他们用打官司、搞价格战的手段限制竞争对手,搞市场垄断,这家公司的形象一落千丈,越来越不受欢迎。为了平息舆论,重塑形象,AT&T开始大规模投放广告。
在一个广告中,AT&T让自己公司的员工、电工和操作员,化身成“公共服务”领域的英雄,用他们的形象来破除AT&T公司“冷酷怪物”的形象。在另一个广告中,AT&T公司展示了一位年轻母亲收到他们公司股息支票的场景。这是想要传达,AT&T公司的利益与普通的小股东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它不是资本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代表,而是与普通大众在一起。就这么几十年下来,一系列公关活动之后,AT&T公司成功摆脱了此前的负面形象,摇身一变,成了美国大众心目中可爱的朋友。
你发现没有,其实,AT&T并没有解决人们当初讨厌它的原因,也就是垄断问题,他们只是通过讲故事,转移了大众的注意力。AT&T公司的这一系列操作,被奉为公关行业的优秀案例。作者说,以AT&T为首的大公司,他们有一个公关理念是,不直接反驳攻击言论,而是给大众更有意思的想法,讲述另外的故事,好让自己的存在和行为显得合理。
除了大型公司,消费主义还需要一个重要推手,就是我们刚才提到很多遍的广告。用作者的话说,广告能够为缺乏意义的物品注入意义,提高商品的价值。你肯定经常看到汽车广告,这类广告很少会介绍汽车本身的信息,更多地在彰显汽车给人带来的地位和声望。这就是在为商品增值,为它增加与身份、成就、奢侈相关的联想。汽车广告会暗示消费者,如果你想要获得或证明自己的地位和声望,买这款车就行。
1920年代到1950年代的广告商,除了增加联想,还有别的套路。那时候,许多不同产品的广告都在讲述同一类故事。一位主人公因为身体上的小毛病,比如口臭,头皮屑等,被人嘲笑,就连他自己也感到羞耻。这个小毛病阻碍了他在生活、职场上的成功,但他通过一款产品,成功走出困境,一切恢复正常,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些故事用了同样的脚本结构:问题/耻辱—产品出现—解决/恢复。作者说,广告商使用这个结构,是想让消费者审视自己的生活,对现状产生不满,然后,再采用正确的消费行为来“自我救赎”。
后来,这类老套的广告逐渐被淘汰,但在作者看来,它们并没有真正消失,他说,“引发焦虑的动机仍然隐藏于广告话语中,只不过以一种更加柔和的方式展现着……后来的广告话语仍然基于‘抛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脚本”。在广告的影响下,商品会跟个性、价值、品质、社会地位产生关联,而人们渐渐开始觉得,“商品既是一种工具,也是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了商品,人的存在就不完整了”。
大型公司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广告商让我们把商品看作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的消费欲望,就是刚才这些行业的人制造出来的吗?在作者看来,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市场基础设施。
作者说:“经济基础是商品流通的保证,正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大量商品得以在市场上流动,从而催生了拜物、符号工程和品牌推广这些概念,并最终彻底改变了人与物的关系。”19世纪初,整个世界还是一个巨大的农民社会,人们没什么剩余产品,只能自己生产生活必需品。蒸汽机车出现后,整个世界开始彼此相连。铁路交通不仅让商品快速流通,还提升了人们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此后,人们在追求物质的路上越走越远,几乎一切用品都可以买到。
且慢,人们有钱了,就一定要投身消费主义大潮吗?商业世界处心积虑要把我们变成消费者,我们就只能听之任之吗?其实,不断刺激我们消费欲望、把我们变成消费者的,除了外部因素,还有我们自己。
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我们的消费心态改变了。过去的人们,大部分都是生产者,他们消费时的心理,也是生产化的。啥意思呢?就是说,那时候的人们,认可的是少花钱、多生产,要用可持续的方式生活,对他们来说,消费象征着腐败和奢侈,节约、勤奋和谨慎才是应该信守的美德。
作者说,19世纪中叶以前,人们的消费心态基本都是偏向生产化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用自己的劳动赚钱,再花钱购买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自己的需求。渐渐的,一种新的消费思维方式出现了,消费不再等同于奢侈和轻率,不再会被谴责,人们开始把消费当作一桩乐在其中、为己所用的乐事。
在新的消费思维方式中,我们消费的目的也变了。我们不仅要通过消费满足实际需求,还要用消费实现自我表达。也就是说,商品除了实际价值,还拥有了符号价值,它能让自己的主人进入某种社会角色。用书里的话说,“消费构成了一种‘通用代码’,一种‘定位系统’,展示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 对于现代消费者来说,拥有了某件商品,就像获得了一种符号,人们可以通过使用特定产品和特定服务,来建立、展示自己的社会身份。
书里介绍了19世纪西方社会一种消费者形象,丹迪主义者(the dandy)。这类人是通过物品来表现自我的典型代表,他们很注重个人品位,会通过独创性的搭配方式,展现自己的审美有多高级。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审美能力跟艺术修养有关,对于丹迪主义者来说,艺术感是衡量个人价值的最高指标。于是,艺术家成为品位的最高仲裁者。
丹迪主义者和艺术家们影响了19世纪的资产阶级。作者说,19世纪,所有资产阶级都想成为艺术家,他们会聚集在画家、雕塑家的工作室,从艺术中汲取灵感,装饰自己的房屋。他们培养出了收藏的兴趣,会收藏旧时代贵族的物件,会追求艺术品和具有异域风情的外国货。
这些收藏品很贵,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为什么这些资产阶级还这么热衷?作者说,因为这些收藏品能让他们彰显高端的个人定位,在心中构建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感觉。也就是说,这些收藏品就是19世纪资产阶级的符号物,既能让他们表达自我,也能让他们在社交鄙视链上与人竞争。
丹迪主义者和19世纪资产阶级的这些举动,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我们在各路媒体和自己身边,就能看到同样的消费心态和消费行为。按照作者的说法,不管是哪个年代,不管人们加入了哪一种反主流文化,只要他想拒绝做普通人,就要通过拥有某些东西来证明自己远离了庸俗。如果一个人为了让自己出众而去消费,其实就跟19世纪的资产阶级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想要通过追求一些特定的、能够彰显身份的符号物,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因此,作者说:“反主流文化的本质也是一种消费文化,因为它基于人们的自恋和展示欲望,基于人们想向外界展示出自己所拥有某些符号和特点。”
“反主流文化的本质也是一种消费文化”,听到这个观点,肯定有人会不同意,自己花钱消费,并不是从众,并不是为了在社交鄙视链上与人竞争,而是在追求真实的自我。为了说服我们,作者在书里列出了很多证据。我们不妨先听一听,然后再去评价作者的结论。
其中一个证据,就是20世纪中叶流行的青年文化,它在全球青年群体中流行,是这个群体的心理、精神追求、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的一个复合体。从1950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远离父母,产生了自我意识,反对墨守成规,想要追求真实的自己。
这个社群中的年轻人,会收听同样的广播节目,会看同一本青年杂志、同一部青春电影,他们会对同一个人物形象产生共鸣。比如,电影《无因的反叛》中的演员詹姆斯·迪恩是1950年代美国青年群体的偶像之一,他的电影角色拒绝循规蹈矩,反抗成人世界。这样的人物形象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他们会模仿其冷漠、挑衅的态度。
在作者看来,1950年代的青年人能够拥有同一套文化代码,是因为,那时候的人可以体验消费全球化。许多当时的商业资料都在研究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和倾向,全世界都在卖一样的牛仔裤、皮夹克、点唱机和收音机,音乐制作人、媒体老板,都在针对年轻观众打造媒体产品,商家们会为青少年各个细分市场提供各种各样的商品、信息、价值观和规范。
作者认为,这一切证明了,“青年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媒体和商业的文化。” 而青年人要想反抗主流文化,彰显自己的玩世不恭和离经叛道,还是要靠购买特定的符号物。比如,摇滚青年会不约而同地佩戴金属饰品,穿牛仔裤皮衣,骑硬朗的摩托车。跟主流文化相比,反主流文化反而更加适合商业资本积累。这是因为,反主流文化的风格,更新周期比主流文化更短,一种新风格过时了或者变成主流了,人们就会寻找另一种能让自己出众的新的消费模式,而这一切会进一步刺激生产。
除了消费心态和消费目的,人们定义自己身份的手段也变了。作者说,在过去的旧时代,阶级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大部分身份,而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身份既不是继承的,也不是规定的,人们可以通过消费来‘发明’自己的身份”。我们就像一个努力经营自己身份的企业家,一边享受定义自己的自由,一边还得警惕起来。因为,如果一个人总是为了让自己出众而消费,总把商品看作个人价值的象征,那么,他就总要承受来自工业的剥削,不得不把自己的命运拱手让给商业。
好,《制造消费者》的精华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在现代社会,“消费者”是大部分人都无法摆脱的身份,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接受。今天这本《制造消费者》,能帮助我们了解消费主义的本质,不被其裹挟,成为更加清醒的消费者。这本书介绍了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的消费史。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商品流通速度不断加快,很多人不再通过劳动生产生活必需品,而是用劳动赚钱,花钱购买别人制造的商品和服务。人与商品之间的现实距离缩小了,但是与商品制造过程之间的距离变大,产生了陌生感。在陌生感的作用下,商品变得越来越抽象。我们不再是商品的生产者,而是消费者。
消费主义改变了我们的行为,这背后有极其复杂的机制。我们一起了解了,大型公司如何通过品牌营销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知道了广告如何给物品注入意义,为其增值。这些外部机制,不断刺激我们的消费欲望,但是,把我们变成消费者的,除了这些外部因素,还有我们自己。我们的消费心态发生了变化,消费成了一桩很正常、可以为己所用的乐事。我们不仅通过消费满足实际生活的需求,也会通过消费来表达自我,彰显自己的不同之处。但作者提醒我们,人当然可以通过消费来“发明”自己的身份,但如果直接把生活和消费、个人价值和商品画上等号,我们获得的也许不是自由,而是对商业的服从。
关于消费,书里还有很多精彩内容,推荐你到得到电子书找来原书看看。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消费主义演进的历史,是商品越来越多,生产过程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商品的理解越来越抽象的过程。
-
我们不再是商品的生产者,而是消费者。大型公司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广告让我们接受,商品是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我们可以通过消费来“发明”自己的身份,但如果直接把生活和消费、个人价值和商品画上等号,我们获得的也许不是自由,而是对商业的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