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简史》 段文强解读
《今日简史》| 段文强解读
关于作者
尤瓦尔·赫拉利,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现任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已出版现象级畅销书《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
关于本书
本书与作者的另外两部作品《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共称“简史三部曲”,为收官之作,本书将目光聚焦到当下,讨论的是生活在今天的你和我将要面临、或者正在经历的事情。
核心内容
一、整个社会的工作和教育模式正在过时。
二、我们所追求的平等和自由正在受到新的挑战。
三、未来的战争和当下的恐怖主义,和我们通常理解得都不一样。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今日简史》,作者就是写过现象级畅销书《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这本书是他“简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赫拉利和很多传统历史学家不一样,传统历史学家看问题基本只用历史学的方法和视角,但赫拉利能把很多领域都打通,比如历史学、人类学、生物学、信息科技等,然后用综合视角来分析那些我们已经很熟悉的事情,并由此得出很多新的、可能更触及本质的解释和结论。这本《今日简史》当然也延续了这种思想风格。
在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中,《人类简史》说的是人类社会如何形成,《未来简史》说的是未来社会如何演化,一本是回顾过去,一本是展望未来,而这本《今日简史》考察的是当下,说的是生活在今天的你和我将要面临、或者正在经历的事情。当下的生活怎么了?难道有什么问题吗?表面上看起来没啥问题,最多有一些磕磕绊绊,比如中东动乱、中美贸易摩擦等等,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但在赫拉利看来,我们之所以会认为当下的世界还不错,是因为大部分人还只是在用过去的视角、经验和知识来评判现在。他在书里说,人类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所有旧故事分崩离析,至今还没有新故事足以延续。
这话是什么意思?在《人类简史》中,赫拉利说,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我们塑造了很多“想象的现实”,也就是故事,比如,国家、民族、宗教、经济、公司、婚姻等等。而生活在今天的你和我面临的问题是,过去讲的大部分故事都不管用了,这些故事被一些新的变量冲击、瓦解,甚至失效。其中有一个变量,就是信息技术。我们好像已经对信息技术习以为常了,但赫拉利却认为,我们严重低估了信息技术将要带来的影响。对人类社会来说,信息技术不是一个普通变量,而是一个超级变量。正是有了这个超级变量的出现,让很多我们延续了多年的事情变得完全不一样。
接下来我就通过六个领域,工作、教育、自由、平等、恐怖主义、战争来看看,在赫拉利笔下,当下的世界和我们过去理解的有什么不一样。
第一个领域是工作。赫拉利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会造成人类社会大规模的失业,而这一次的失业和过去发生的失业很不一样,它会让大部分人都变成“无用之人”。
这话还是得从特朗普说起。特朗普给美国人讲了一个故事,即外国移民正在抢占美国人的工作机会和种种社会福利,所以应该限制移民,甚至把一部分移民都赶出去。很多美国人都相信了这个故事,开始变得排外。但赫拉利认为,美国人都被特朗普误导了,因为在十几年、最多几十年后,不管是美国人还是非美国人都会面临一种情况,就是大面积的失业,大部分人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说起来,大家对这个话题一点也不陌生,讨论这个话题的学者专家太多了。但在赫拉利看来,大多数讨论都过于乐观了。
乐观的理由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认为,在很多面对具体问题的领域,比如维修、医生、律师、设计、编程等工作很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而那些需要创造性的领域,比如艺术、文学、商业等领域,就是人工智能达不到的领域。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是这样,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书写和创造非常高级的歌词和音乐,甚至可以根据某些人的既成品,创作出以假乱真的新作品,比如通过对巴赫音乐的大量分析,谱写出相同风格的新作品。
赫拉利说,我们其实对创造行为是有很深误解的,就拿围棋来说,不管是 AlphaGo,还是升级版的 AlphaGo Zero,它们在和人类竞赛的过程中,经常能下出人类棋手无法想到甚至无法理解的路数,这是因为,在创造力方面人类的大脑其实是有一个缺陷的,我们很难想象从来没有见过的事物。比如,在乔布斯设计出 iPhone 之前,没人能想到手机居然还能这样设计,而在 iPhone 之后,所有人都开始模仿,但是没有人能想象下一代手机到底是什么样子,只有等下一个乔布斯出现。但人工智能就没有这方面的限制,给它设定一个目标,比如下赢这盘棋,或者设计一个比 iPhone 更好的手机,只要人工智能的数据和算法足够强大,它就能“想”出很多人类想象不到的办法来达成目标,这种创造力实际上比人类强大得多。
对人工智能的第二个乐观理由,就是这一次人工智能革命和过去的许多次革命一样,虽然会替代很多工作,却也会创造出很多新工作。比如,美国每次派出一架无人机,就需要三十个人在幕后操作,而美国也曾一度陷入无人机数量足够却无人幕后操作的局面。确实,人工智能革命肯定会创造出很多新工作,但问题是,在1920年的时候,因为农业机械化而失去工作的人可以去拖拉机工厂干装配,但是,在十几年之后,那些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司机、收银员不可能成为刚才说的那种无人机的幕后运维人员。也就是说,人工智能革命替代的工作大部分是基础工作,而创造的新工作大部分是高端工作,二者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你看,人工智能的出现,会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完全不一样。人类工作必然会被人工智能大规模取代,而被取代的人,会享受到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红利,基本可以衣食无忧,但这些人并不能真正地融入到人工智能时代中,从而成为无用之人,被社会和时代边缘化。赫拉利说,不要以为自己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不用做到完美,它只要做得比你好,就能取代你。这就是在加入信息技术这个变量之后,工作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
说完工作,接下来我们再来说第二个领域,教育。对于教育,赫拉利认为,当下的教育模式正在失效,我们需要建立新的教育体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相信,所有使用得到 App 收听这期音频的用户,在过去几十年中都只经历过一种教育模式,就是连续性、分层制的应试教育,每个人都是两三岁的时候开始上幼儿园,然后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可能还有硕士和博士。过去的人都是在人生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集中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只有两个,大学前是为了上大学,大学后是为了学一门专业。这一点,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中国可能更加注重考试。这种教育模式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一个人用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集中学习,获得的学习成果基本上可以适用于他的后半生。但是,赫拉利说,这种教育模式可能正在过时。
就像我们在第一部分说的那样,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大面积地取代人的工作,但是这种取代不会在一瞬间发生,它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十年之后,人工智能可能在驾驶领域获得突破,取代大部分司机;又十年之后,人工智能可能在编程领域取得突破,取代大部分程序员;再过十年,可能被取代的是医生或者律师。也就是说,过去那种把学习时段和工作时段截然分开的模式肯定是不适用了,可能大多数人在将来面对的是不断地被取代、不断地再学习的局面。赫拉利在书里就说,未来的重大改变,很有可能改变人生的基本框架,让不连续性成为最显著的特征。也就是说,未来的人可能二十岁走出学校,工作十年,三十岁时再进入学校学习,如此反复,这就是不连续的人生。
在明白这一点之后,赫拉利进一步指出,现在的我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所谓的素质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分段式人生下的教育模式,没有性质上的区别,而这种未来的、不连续性的、终身学习性的教育模式应该怎么建设和展开,还没有人知道,而且只有少数的人和公司在尝试。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不再是集中式学习,而是分段式的终身学习。这就是信息技术时代,我们要面临的教育难题。
在说完工作和教育这两个具体的生活领域之后,接下来我来看看更高层面的领域,第三个要说的领域是自由。赫拉利说,人工智能会对每个人的自由都产生威胁。
在过去一百多年中,自由是一种普遍性的精神追求。在自由这一层面上,人们追求的是自我的独立和真实的感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这几年在英国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都知道,英国分别在2014年和2016年先后举行过两次公投,前一次差一点把大不列颠岛分裂成两个部分,后一次则是直接决定了英国即将脱离欧盟的结局。而英国之所以会把这种层面的国家决策用全民投票的方式决断,就是因为相信和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认为每个人的选择都是理性的。
但赫拉利的评论是,所有公投和选举诉诸的永远是人类的感觉,而不是人的理性。但不管是理性还是感觉,自由主义都是反对权威的,也就是我要选择我要怎么做,而不是我被安排我要怎么做。例如,自由恋爱就是自由选择,而父母之命就是来自权威的安排。根据过去一百多年的经验,人类似乎会在自由这条路上一直追求下去,英国很有可能面临着无数次的苏格兰公投,直到苏格兰和英格兰彻底分裂为止,但是,当人工智能出现之后,局面开始变得有一点尴尬。
和人类相比,人工智能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分析,这些能力最终都会演化成强大的决策能力。而当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的决策力超过人的时候,如果你听人工智能的,那就是另一种对权威的服从,如果你不听人工智能的,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当这样的场景逐渐覆盖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的时候,新的社会权威就出现了。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最常见的场景可能就是,人工智能会告诉你,谁是你的最佳伴侣,什么样的专业和工作是最适合你的,尽管在感受上你不喜欢这个人、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是你知道它在大概率上是对的,这时候你该怎么做?是相信自己,还是服从人工智能?相信自己,很有可能误入歧途,而相信人工智能,就会失去自由。
所以,在人工智能崛起之后,我们可能陷入新的权威、甚至独裁社会。而且更可怕的是,人工智能的权威社会会比之前以人为主的权威社会要合理得多,你可能没有和这种权威社会对抗的理由。也就是说,在自由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处理不好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话,在将来我们有可能会变成提线木偶。
受威胁的不仅仅是自由,还有平等,这是第四个领域。在平等的问题上,赫拉利认为,在信息技术时代,整个社会会越来越不平等,不仅仅是两极化的问题,整个社会有可能会被撕裂。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赫拉利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虽然我们经常把平等和自由连起来说,好像它们是一回事,但在《人类简史》中赫拉利就说,平等和自由不仅不是一回事,甚至还有一定程度上的对立。因为自由的核心是尽可能地让每个人保持独立和独特性,而平等的核心则恰恰相反,它想要确保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致性,最起码权利和机会是一致的。所以,想要确保平等,就得限制住那些较突出的人;而想要人人都能自由,就必然影响所有人的平等。最典型的例子在美国,民主党人希望社会更加平等,就算为了协助老弱病残必须增税也在所不惜,但这样一来就必然影响民众的财务自由;而共和党人希望让人人都享有最大的自由,就算加大贫富差距也在所不惜,但如此一来,平等就根本无从谈起。
不过,平等和自由之间虽然存在矛盾,却并不意味着它们二者之间有对有错,它们都是对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平等像自由一样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例如,半个多世纪以前,马丁·路德·金仍然需要为黑人的基本权利而大声疾呼,而半个世纪之后,一个黑人居然成为了美国的总统。按照这个逻辑,人类社会将会变得越来越平等,全世界因此逐渐变得同质和统一,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信息技术在动摇自由根基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平等。简单来说,信息技术对平等有三个层面的冲击。
第一个层面是互联网。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同时,互联网的财富聚集效果也是惊人的。苹果公司借助智能手机在几年之内就击败了老牌的手机帝国诺基亚,亚马逊仅仅用了二十多年就成为了市值接近万亿的世界顶级公司,这个过程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加快。赫拉利在书中就说,当今世界最富有的一百人所拥有的财富,已经超越了最贫穷的四十亿人。这是第一个层面的冲击。
第二个层面的冲击来自于人工智能。这一点比较简单,我们在之前说过,人工智能崛起之后,会有一大部分人成为无用之人,和那些能融入人工智能的人相比,这些人的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都会大幅度下降,这是第二个层面的冲击。
还有第三个层面的冲击,就是大数据。大家都知道,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21世纪的数据和20世纪的石油、19世纪的电一样,成为了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但和其他资源不同的是,数据注定只能掌握在少数人和少数公司手里,因为普通人和普通公司就算能拿到数据,既没有办法储存,也没有办法使用。
也就是说,过去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会通过把所有人连接起来从而消除信息壁垒的方式,让人类社会越来越平等的看法是错的。信息技术不仅没消除不平等,还在加快这个过程,如果不能想出应对办法,社会有可能被撕裂。
说完自由和平等这两个精神方面的内容,我们再来看看现实中已经存在的危机,第五个领域恐怖主义。赫拉利在书里写到,恐怖主义纯粹是被信息技术放大的恐慌,在信息时代之前,不存在恐怖主义,而在信息时代,恐怖主义的实际威胁远远小于它的潜在威胁。我们来看看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
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现在的登机程序是非常复杂的,从办理登机牌到登上飞机,中间可能需要一两个小时时间,中途要经过至少两次非常严格的安检。我们现在对这种情况是习以为常的,但实际上,在十几年前,坐飞机是不用这么麻烦的,基本上拿着自己的电子机票,扫描一下行李,就可以登机了,前后也就二十分钟左右。那登机程序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复杂了呢?是恐怖主义蔓延全球之后,具体时间是2001年9月11日,也就是9·11事件之后。换句话说,机场加强安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恐怖主义。
一提到恐怖主义,你一定会立即想到血腥、残忍、暴力等词汇,然后你还会想起很多起著名的恐怖事件,比如9·11和《查理周刊》事件。在一般印象里,恐怖组织就是那些与人类文明为敌、有极端暴力倾向的组织,他们的目的就是报复和制造杀戮,所以他们才用像人体炸弹这样的手段对平民下手。但赫拉利却说,我们对恐怖主义的总体印象是错的,虽然确实有一小部分恐怖主义是为了单纯的杀戮,但大部分恐怖主义都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们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政治局势。说得再简单一点,那些针对美国的恐怖主义者,最终的目的就是颠覆美国政府。
既然他们针对的是政府,那为什么总是对平民下手呢?原因很简单,大部分的恐怖组织实力都很弱,没有办法和一个国家的政府正面对抗,更没有办法发动直接战争,所以,他们就借助现在的信息技术制造了一场又一场“大戏”。书里就写到,恐怖行动实际上制造的伤亡很少,以美国为例,从2001年起,美国平均每年死于恐怖行动的人数是十人,而死于车祸的人数为四万人,也就是说,恐怖主义的实质危害远远小于车祸。但吊诡的是,美国人对恐怖主义的恐慌情绪要远远大于车祸,而这正是恐怖主义者想要的效果。
恐怖主义者的目的不是制造真实的杀戮,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制造恐慌,所以,恐怖主义者的手段都非常残忍,而且只针对平民。他们要的就是视觉和心理的冲击力,一次恶性事件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能传遍全球,让绝大多数人产生恐慌。群众一旦产生恐慌,政府就不得不出面平息恐慌,所以美国才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和恐怖组织对抗,结果整个世界都开始动荡起来。对此,赫拉利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恐怖分子就像一只想摧毁瓷器店的苍蝇,但它自身没那么大的力量,于是它就钻进公牛的耳朵里,让公牛发疯,然后冲进瓷器店。
这就是恐怖主义的真相,可以说,没有互联网,没有信息技术,恐怖主义根本就发展不起来。而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应对恐怖主义的最佳策略,因为它根植于信息技术,然后制造无限的恐慌,而我们既不可能切断信息技术,又不可能完全遏制恐慌,所以只能通过加强安检的方式减少恐怖事件的发生。但这么做,不仅成本太大,而且收效很小。或许,唯一应对恐怖主义的方法,就是让大家正确地认识到恐怖主义其实没那么恐怖。
说完恐怖主义,赫拉利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真正的潜在暴力,那就是战争,这是第六个领域的内容。在赫拉利看来,虽然现在大多数地区都是和平的,而且这种和平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人类依然无法杜绝战争,而未来的战争会比过去更可怕。我们就来看看未来的战争到底可怕在哪儿。
从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人之所以会对恐怖主义产生极度恐慌,除了信息技术这个主要原因之外,还跟长时间的和平有关。自从二战结束以后,世界上除了一些地区之外,大多人已经很久没有见识和感受过战争了。在过去的将近八十年中,战争确实在逐渐减少,著名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还为此写了一本很著名的书,叫《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他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暴力的减少是因为人性在变化,暴力的元素越来越少,善良的成分越来越多。但赫拉利认为,战争减少的原因,不是人性越来越善良,而是战争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
过去,人类之所以频繁地发动战争,是因为战争有利可图,而且是暴利。在农业时代,最基本的生产资源是土地和人口,所以历史上的各个帝国都喜欢通过战争来占领土地和劫掠人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和俄罗斯。美国人从18世纪开始西进运动,把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俄罗斯则是从现在的莫斯科开始向东扩张,一直扩张到白令海峡,这两个国家都因此获得了大量的领土和财富。而到了工业时代,人和土地的价值在下降,各种自然资源变得重要起来,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主要战争目的不是占领法国,而是重新划分殖民地。也就是说,矿产和石油是这个时代最主要的战争目的。
但是,到了信息技术时代,战争似乎就失去了作用。赫拉利就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有一支军队占领了硅谷,那么除了摧毁硅谷的繁荣之外,他们几乎什么也得不到,因为硅谷只有科技,没有硅矿。华尔街和中关村情况也是如此,占领这些地方没有任何好处。也就是说,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战争已经无利可图了。既然无利可图,那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这才是战争减少的真正原因。
不过,尽管如此,赫拉利还是提醒我们要警惕战争,原因很简单,虽然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战争无利可图,但是对于少部分人而言,战争仍然有很大的吸引力。比如恐怖主义就希望各个国家之间爆发战争,这样他们就有改变政治格局的机会,就好像 ISIS 一样。而且,恐怖组织在军事实力上尽管不是其他国家的对手,但是完全有可能在信息战中取得优势。试想一下,如果恐怖组织入侵了美国的核弹系统,让核弹原地爆炸或者向其他国家发射,第三次世界大战就可能爆发。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让现在的战争主要发生在没有硝烟的领域,而在未来仍然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
赫拉利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过去将近八十年的和平就对战争放松警惕,而且战争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战争的过程有可能会发生在我们看不见的领域,结果是人类社会遭受灭顶之灾。这就是赫拉利对战争问题的看法。
讲到这,赫拉利《今日简史》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已经为你介绍得差不多了,我们最后再来总结一下。
在本期音频中,我们一共讲了六个现实领域,分别是工作、教育、自由、平等、恐怖主义和战争。当然,这不是说这本书中只讨论了这些领域,除了这六个之外,赫拉利还写了其他很多领域,例如政治、网络社群、宗教等等,但是基本思路和我们刚才说得差不多,就是新的变量在不断地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些我们原本很熟悉的领域。就像我们之前说的那样,在放入信息技术之后,几乎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都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而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基本上都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
而且,能引发新问题的不仅仅信息技术这一项,还有很多其他的超级变量,比如生物技术。很多我们前面讨论过的问题,在加入生物技术之后又会变得不一样。比如,在社会平等性的问题上,信息技术已经在加速社会贫富分化了,而生物技术会把不平等进一步地拉大,那些有足够财富的人可以享受到生物技术带来的种种好处,比如修改基因,甚至大幅度地减缓衰老,这样,人类社会就不再是分为富人和穷人,而是分为神人和凡人。
也许你会听到很多人评价这本书写得不如《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但其实这本书和那两本不是一个类型的内容。这本《今日简史》最大的价值,不是对人类社会提出新的解释和理论,而是让我们看到和想到从前没想到的现实和未来,意识到正在发生的变化和危机。
撰稿:段文强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
划重点
1.《今日简史》认为当今社会新的变量在不断地出现,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基本上都没有做好应对准备。
2.《今日简史》最大的价值,不是对人类社会提出新的解释和理论,而是让我们看到和想到从前没想到的现实和未来,意识到正在发生的变化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