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交易》 李方圆解读

《交易》|李方圆解读.mp3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带来的,是一本可以拓展思维、开阔眼界的书。这本书叫做《交易》,副标题是“商业模式设计的底层逻辑”。

听书前的引子部分,咱们先来听两个书中提到的有意思的小例子,它们跟本书的主题高度相关。

在电影《碟中谍》里,有这么一个场景。汤姆·克鲁斯扮演的主角,在维也纳的剧院发现了A、B两个枪手,他们躲在剧院的两个暗角,同时瞄准了正在包厢欣赏歌剧的目标人物C。请问,如果你是主角,想要救助目标C,你会选择向谁开枪?

很明显,向A或B开枪,都救不了目标C,因为剩下的那一位依然会向C开枪。所以,主角的选择是,向目标C开枪。当然,他会故意打偏,目的是惊动C,让他迅速逃离包厢,躲过A和B。

这个故事里,A、B、C可类比成商业中不同的交易对象,而我们选择对谁开枪,可类比成选择跟谁交易。这个选择背后,运用的是商业模式思维。

再来说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假设你打了一圈电话,邀请了二十位友人来自家小院参加烧烤聚会。如果你准备二十人的食材,难免有几个人临时有事无法赴宴,食材就浪费了。也有可能友人通知了其他人,来的人数超过了二十个,食材就不够用了。请问,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有位朋友的做法是,跟朋友说好,他准备炉子和酒水,朋友们可以三五一组,自带食材。这样一来,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食材问题就解决了。这个方案的底层逻辑是,改变聚会参与者的交易方式,让各方利益最大化。这也是一种商业模式思维。

通过这两个小例子,你可能隐隐约约地开始琢磨两个事儿。首先,到底什么是商业模式呢?作者给出了一个简明的定义:商业模式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跟我们有利益往来的人,都可以看成我们的利益相关者,而跟他们的互动,可以看成一个个的交易。商业模式,就是对交易进行系统设计,让各个利益主体,将各自的资源能力贡献出来,用最优的方式进行交易,实现共赢。你听出来了,这其中包含了三个要素,分别是交易主体、资源能力,以及交易方式。

其次,你也发现了,商业模式似乎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概念,在生活中也有所应用。的确,在书的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商业模式虽然诞生于企业管理领域,但是,商业模式思维却是可以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质上,它是一种指引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跳出自我的盒子,看到他人、看到个体背后的结构,从而找到破局之道的思考方式。

本书作者朱武祥,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教授。从2005年开始,他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教授魏炜一起,合作研究商业模式,跟踪调研了大量的企业。他把这些年积累的思考和案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写成了这本书,并于2024年1月份出版。可以说,这本书是我们了解商业模式的好入口。

那么,具体来说,我们怎么应用商业模式思维来思考呢?接下来,我会按照商业模式的三个要素展开本次解读。第一部分,我们关注,高价值的资源能力包括什么?第二部分,我们探讨,谁是你真正的交易主体?第三部分,我们通过案例来学习,实现共赢的交易方式有哪些?

一开始,我想带你回顾一场经典的商业大战,那就是滴滴、快的补贴大战。问个问题,那个时候,两方在争的资源是什么?你可能会回答,当然是打车的市场份额了。但是,如果资源只有打车的市场份额,为什么他们可以吸引这么大的资本,进行长达数月的补贴大战?又是为什么,进入双巨头时代,它们没有继续打下去,而是迅速合并了呢?

当时,滴滴背后的主资本方是腾讯,快的是阿里。这两大巨头,一向是走战略投资路线,他们瞄准的真的是打车市场吗?朱老师的答案是,两个打车应用之间的补贴大战,背后实质是争夺未来移动支付领域主导权的前哨战。很多人是因为打车,才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绑定了银行卡,这才是对腾讯、阿里最有价值的事。在腾讯、阿里眼里,滴滴与快的的价值远远不在打车市场,而是想象空间更大的移动支付市场。而当打车应用进入双巨头时代,二者对于移动支付的增量价值趋缓,资本自然偃旗息鼓,合并也就成了企业最好的选择。

你看,滴滴、快的可以撬动巨头资本的资源,表面上看,是打车的市场份额,而实际上,则是移动支付入口。通过这个案例,朱老师告诉我们,识别资源能力的时候,看到的往往是显性的、有明显优势的、所有人都能看到的资源,这些当然是资源。但是,我们往往容易忽略,隐形的、看似普通的、别人看不到的,但是其实有大用途的资源。能把这些看似不是资源的事物变成资源,才能把我们从增长的瓶颈中解救出来。

举个例子。一天,一位女士看到一个乞丐拿着一个纸杯在乞讨,于是好心给了他十美元,不小心把戒指掉在了纸杯里。没想到,这位乞丐一直在路边等她,等了好几天,把戒指还给了她。这位女士很感动,但是她没有仅仅停留在感动上,而是把这个故事发到了网上,并且开通了一个捐赠网站。没想到,很多读到这个故事的人被感动,陆续捐款,最终捐款额达到了十九万美元。这位女士用这笔捐款,改善了很多乞讨者的生活。这个故事可能有点特殊,但是从中我们能看到,即使一位平凡的女士,也有高价值的资源。什么资源?故事资源。

再比如,有个牙医学院,希望聘请外部知名牙医来给学生授课,但是苦于经费不足,怎么办?有人想到,学院里有很多个实验室,大部分时间都没人用。这些在社会上工作的牙医,其实并不缺钱,缺的是做研究的场所。于是,学院用闲置的实验室为条件,邀请牙医来授课,果然吸引来了不少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你而言闲置的资源,可能对别人有大用处。闲置的资源,也是资源。

还有,作者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农民叫王土地,想要从黄河引水灌溉,但是挖水渠需要雇大量良工,还要购买大量挖掘工具,他一穷二白,根本负担不起。于是,他用引水后可灌溉的土地,去和渠工做交易,渠工不要工钱,自带干粮和工具,完工后可以按工作量获得相应的土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预期的资源也是资源,也有交易价值。

可别觉得这只是个故事。优秀的企业家,往往格外擅长预测下一个发展阶段可能产生的资源能力,并且提前加以利用。

你可能听说过亚马逊最著名的增长飞轮。贝佐斯预测,低价可以导致销量的增加,随着销量增加,商品的物流成本等会得到摊销,单位商品的成本变低,定价就可以更低,从而进一步增加销量,实现正循环。所以,从一开始,亚马逊就采取低价策略,并且在众人的不理解中,坚持了十多年,最终熬走了竞争对手,而且实现了盈利。在这个增长飞轮里,就隐藏了对销量这个预期资源的识别和利用。

甚至,作者提醒,除了闲置的、预期的资源,还有些资源,表面上看是废弃物品,其实有多面属性。从一面看过去,可能毫无价值,但是从另一面看过去,就可能解锁它的价值。比如说,包装盒在很多商家眼里没什么价值,用完即弃。但是我们也听说了,前段时间,麦当劳把包装盒做成猫窝,结果大火。麦当劳把包装盒看成了营销资源。再比如,对于食品残渣,我们的属性定义就是垃圾,但是有企业把咖啡渣当成化肥,用于培育蘑菇。

这些例子也是在提醒我们,资源能力,不是因为优势、稀缺而有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被交易而有价值。我们不能只关注资源本身的特性,而是要在交易关系中认识资源。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听到一些人抱怨:我就是个普通人,哪有什么资源?但是,我们是否应该彻底地盘点一下自己拥有的东西,说不定有些资源看似普通,但是是被别人需要的?或者,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一直以来,我们看向事物的那个侧面,是它最有价值的一面吗?换个角度看,它是否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呢?

刚说到的这些,还仅仅是自己这一方的资源。接着,咱们再来想一个问题,当我们埋头前进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别人手中的资源了吗?

书中讲到了一个历史传说,范蠡卖马的故事。范蠡是中国早期的商业理论家和实践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刚开始做生意时,他发现吴越一带战乱频发,需要大量战马,于是想把北方的战马贩卖到吴越。但是,当时兵荒马乱,沿途强盗很多,怎么把马安全地运到吴越呢?

范蠡做了一番调查后发现,北方有一个富商叫姜子盾,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早就花大价钱买通了沿途的主要强盗。于是,范蠡写了一张告示,贴在姜子盾经常路过的城门口和闹市区。告示上写道:后生范蠡,新建马队,开业酬宾,免费送货。

姜子盾一看,发现有便宜可占,于是找到范蠡,希望借他的马队运送麻布到吴越。而当货物和马安全到达吴越后,范蠡很快将马卖掉,大赚一笔。这笔钱也成了范蠡的第一桶金。

这个故事是个历史传说,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到,范蠡没有囿于自己有限的资源,而是打开眼界,看到了别人的能力。用自己的资源置换他人的能力,解除了自己的资源约束。

类似的例子在当今也时常发生。比如,有个农家乐旅游区,想为每个农户换一款新抽油烟机,但是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怎么办?负责人想到,农家乐的名气就是资源,很多新款抽油烟机,正苦于没有地方推广。于是就跟新品牌抽油烟机合作,厂家给每个农户免费装一台油烟机,而农户会把品牌广告贴在显眼的位置,帮助品牌做宣传。

再比如,有政府通过政策优惠,吸引了不少海归科技人员来产业园创业,但这些人对当地政策缺乏了解。于是,政府就请当地优秀企业家与海归科技创业者结对子,担任创业者的顾问。而对企业家来说,帮扶过程相当于尽职调查,企业家发现值得投资的企业,可以提前投资,获得高倍的收益。这也是资源互换达成的双赢。

你看,当我们遇到瓶颈时,守在自己的资源中,独自努力,是一种办法,但如果能够打开自己,勇敢地与他人合作和交易,就能够发现更多的解决之道。

好,对于什么是资源有了进一步认识,我们再来看下一个话题,我们应该找谁交易?换句话说,谁可以成为你的交易主体?

如果让你在一张纸上,列出你公司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估计你能列出很多个。比如业务层面上有供应商、竞争对手等,公司内部、外部都有很多个利益相关者。

但是,作者问到,你有没有回头想想,你的客户、合作伙伴,是能让你利益最大化的吗?相同的产品和手艺在不同人眼里,价值是不一样的。相同的产品跟不一样的人合作,能释放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一个小提琴手,在音乐会上为高净值用户演奏获得的收益,肯定比在大街上摆摊演奏多得多。虽然小提琴手的拉琴水平并没有改变,但是交易对象不同,收益大不相同。

再比如,中华老字号化妆品谢馥春,通过转变合作伙伴,实现了收益大增。一开始,它跟普通超市合作,但是根本竞争不过新消费化妆品。负责人转念一想,谢馥春最大的特色在于历史底蕴,对于喜欢历史的人格外有价值。而这些人在哪里呢?很多喜欢游览人文景观的人,对有历史传承的老字号产品特别感兴趣,每到一个景区就想买些作为礼品带回去。于是,谢馥春就跟人文景区合作,在景区里销售古典化妆品。化妆品售价从几十元涨到上百元,却深受游客的喜爱。这个案例说明,选对合作对象,可以大大释放产品的价值。

作者指出,选择交易主体的第一原则,就是双方利益最大化。这个原则,相信我们都知道,却未必真正做到。

紧接着,作者问了第二个问题,你的交易主体,是否让你的成本最小化?

上海有个公益组织,想解决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请护工,但是成本太高,组织和老人们都负担不起。怎么办?这个公益组织设计了一种新的模式——请那些退休不久的健康老人来做义工。而且,他们不是以钱来结算服务,而是按时间来积分。做义工的老人,在自己80岁以后,可以用这些积分换取别人为自己提供义工服务,公益组织也会每年为义工老人组织体检和旅游。你看,退休的健康老人最大的资源就是空闲时间,而且他们对金钱渴望不高,更大的需求是自己老有所依。在这场交易中,双方的交易成本都很低,但都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作者指出,让成本最小化,这是选择交易主体的第二个原则。

咱们再来看第三个问题,你找到的交易主体,真的只有一个角色吗?

就像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往往有多重角色,在家里是父母,到了单位是部门领导,如果利用自己的专长去讲课,还有培训师的角色。一个交易主体也是如此。被企业雇佣时是员工,出了公司是顾客,说不定还是公司的投资者。商业模式设计,就是要看到交易主体的多面性和其中蕴含的价值,通过恰当的角色设计,把交易主体拥有的资源能力发挥到极致。

比如,一家连锁店的店长,刚提拔上来时,收入从6万元上升到了10万元。店长很开心,工作动力也足。但是随着管理店面的时间增长,收入基本稳定在20万元上下,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就会急剧下降。这个时候,怎么通过对店长的交易角色设计,来激发他的积极性呢?

要知道,在多年的管理中,店长的资源能力发生了变化,他积累下了个人财富、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如果能够把这些积累起来的资源能力,通过商业模式设计,回流到业务中,就能实现业务升华和个人积极性的提升。

一个连锁企业是这么设计的。首先,将店铺的权利分为经营权和投资权,并向店长开放投资权。店长积累的个人财富可以投资到店面中,用于店面扩张。而针对店长的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这个连锁企业采取了多级别的晋升模式。一个店长管好一个社区店面,就可以去管旗舰店,或者可以升级为高一级主管,管理多个店面,甚至升级为区域主管。

在这个过程中,店长增加了投资者、高级管理者的角色,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企业也把员工的价值用到了极致,是一场双赢。

因此,做好交易主体的角色设计,是管理交易主体的第三个原则。

其实,设计交易主体的不同角色,跟第一部分我们讲到的,找到资源的不同属性是同样的道理。都要求我们用多棱镜,多个面向地去解锁同一个事物。在《发现商业模式》这本书中,朱老师和魏炜老师说,我们常说一个人思维灵活,其实就是对交易属性敏感,对资源的可能性有高度的觉察。

好,对于资源能力和交易主体有了一定认识,下一步,我们就要了解,如何向交易主体交付资源能力,才能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这也是第三部分的内容,如何设计交易方式。

你肯定听说过不少交易方式,与合作方的交易方式包括直营、加盟、授权使用、合资等。与用户的交易方式有买断、订阅、租赁、以旧换新,等等,枚举不尽。

你也可能听说过一些经典的交易方式。比如,剃须刀+刀片模式,把低频的剃须刀架与高频的刀片组合销售,增加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再比如,变买断制为订阅模式,经典的案例是,奈飞公司本来靠销售DVD赚钱,后来改为客户按月支付订阅费,只要客户每次持有的DVD数量不超过约定的数量,就可以无限制地租看。订阅模式使奈飞在交付DVD之前就收取了客户的费用,增强了现金流。

再比如说,可口可乐用授权装瓶的方式,把发展慢的企业做成发展快的企业;麦当劳用特许加盟的方式,把单点企业做成连锁企业;爱彼迎的民宿平台,把酒店这种重资产企业做成轻资产企业,等等。

交易方式是变化万千的,而本质在于两条逻辑,一条是设计两方如何合作的业务逻辑,另一条是设计两方如何进行金钱结算的收支逻辑。掌握交易方式的重点,不是记住所有的交易方式,而是具备设计交易方式的意识,在具体的场景中,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下面,咱们就来看几个经典场景,把它当成几个思考题。咱们帮题主想想,在这些场景中,用什么方式交易更好呢?

先来看第一个场景。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有一个手艺人,他精心栽培的第一代徒弟大多出走,成为他的竞争对手,这让他伤心不已。于是,他教徒弟时开始留一手,导致手艺的传承一代不如一代。他这种方式,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吗?

从交易方式的角度来看,师傅留一手的方式,是通过改变业务逻辑来解决问题。但是这种方式显然不是最好的。能让师傅敞开心扉,倾囊相授,师傅更轻松,徒弟也更有能力,这才是共赢的选择。所以,不能改变业务逻辑,而要改变金钱结算方式。

过去,有一种解决方案是招徒弟做女婿,肥水不流外人田。但是这种方式显然只能解决个别人的问题。有一位手艺人是这么干的。在每年开年会时,他每次开场必说的话是:“各位,有没有要单干的?如果有,提出来,我会尽全力帮你。给你开店,帮你起灶,帮你宣传。欢迎徒弟们单干!”为什么这个手艺人的态度如此不一样?因为,他提前制定了跟徒弟的分成方式。徒弟外出赚的钱,需要分他两成,徒弟自己留八成。徒弟干得越好,他赚得越多。这就是用分成模式,实现了双赢。

不过有的时候,分成模式不一定好。再来看一个场景:有个小伙子创业做起冰激凌生意,为了激励销售业务员多拓展客户,他采取按销售额提成15%的激励策略。结果发现,销售员为了增加业绩,会主动帮客户压价,公司报价90元,销售业务员会主动帮客户以80元成交。这样自己的单量增多,分成拿得多,但是损害了公司的利益。请问,你要是这个小伙子,你该怎么办?

重点还是在改变金钱的收支逻辑。这个小伙子的做法是,不再给销售业务员发提成,而是以固定价格把产品批发给销售业务员。销售业务员先付款后提货,可以在一定价格区间,自行确定卖给客户的价格,从中赚取差价。你看,如果用给员工苦口婆心培训,设置惩罚措施等方式,不仅劳心劳力,而且也无法彻底根除问题。用买断制代替分成制,彻底解决了员工和企业的利益冲突,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

再来看第三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主角不仅改变了收支方式,还改变了业务模式。有个来自挪威的公司叫挪宝,是做中央空调生意的。它的中央空调与一般的中央空调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省电。那么怎么利用这个优势,引导客户购买呢?你可能想到,通过打广告。但是省电这个特性,是隐性价值,用户没法立即感受到,即使打广告了,客户感知也不明显。怎么能从跟客户的交易方式上做文章呢?

挪宝公司提出了这样一个服务方案:它不为大厦的开发商提供单个产品,而是推出了一个整体解决方案。它与开发商签订10—15年的收费合同,合同期满,设备会送给开发商。在10—15年内,挪宝不仅只收取设备使用费,还为公司交电费。当时,大厦的电费要按面积收费,价格是1.5元每平方米,而挪宝提供的价格是1.2元每平方米。开发商一看,比自己交电费划算,于是就愉快地答应了合作。而其实,因为挪宝非常省电,每平方米的耗电价格低于1.2元每平方米,挪宝是变相在电费上收钱了。

挪宝通过把单个产品方案打包成整体解决方案,把电费内化成产品的一部分,变隐性的省电为显性的费用节约,让客户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而自己也从设备销售商,变成空调整体服务提供商,不得不说,这个做法非常高明。

好,到这里,关于商业模式的三个要素的解析,咱们就说完了。最后,让我们通过书中的一个综合案例,把前面提到的重点做一个串联。这个案例非常经典,是关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盈利的奥运会的。

在洛杉矶奥运会之前,奥运会如何盈利一直是个解不开的难题。主办方投入巨资后,面临巨额亏损,赔本赚吆喝。比如,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欠了10亿美元,30多年后才还清。

直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出现了一位商业人才——尤伯罗斯。尤伯罗斯当时只是洛杉矶市一家旅游公司的小老板,没有管理过大企业和大项目,但他十分擅长创新商业模式。

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全面识别奥运会的资源。尤伯罗斯识别到,奥运会最大的资源就是巨大的关注度。而且,这个关注度不仅仅在于比赛场,还有火炬传递环节。而且,能参与奥运会火炬接力无疑是一种荣誉,尤伯罗斯认为,这个荣誉也是资源。

于是他改变规则,要求参加火炬接力的人支付费用,跑1英里要交纳3000美元,跑2英里则要支付8000美元。收费丝毫没有消减参与者的热情。

第二步,寻找最能付费的交易主体。之前,奥运会主办方也会引入赞助商机制。不过,设置的门槛比较低,什么行业都有,且每个行业的同行企业数量很多,导致每个赞助商付的费用并不高。尤伯罗斯认为,这种方式低估了奥运会“全球关注度”这样的稀缺资源。于是,他重新设定规则,把赞助商圈定在30个行业,而且每个行业只选一家企业。在电视转播权的招标中,尤伯罗斯也把竞标范围扩展到欧洲和澳大利亚,尽可能扩大范围。

第三步,设计利益最大化的交易方式。尤伯罗斯选择了一种激发竞争的交易方式,就是拍卖。赞助商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选择,价高者得。由于每个行业只选一家企业作为赞助商,各个行业竞争激烈。在饮料行业,可口可乐为了打败百事可乐,最终花了1260万美元的赞助费;在胶片行业,富士出价700万美元,打败了只愿意出价400万美元的柯达。

在电视转播权的招标中,他同样采用价高者得的方式。通过卖转播权,他就筹到了2.8亿美元,这是以往电视转播权卖价最高纪录的3倍。

通过以上措施,尤伯罗斯成功地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办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盈利的奥运会,不仅解决了奥运会的盈利难题,还为后来的奥运会举办提供了宝贵的商业模式参考。

好,到这里,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完了。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一开头,作者提出,商业模式的定义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其中蕴含着三个要素,利益相关者、各自的资源能力,以及交易方式。围绕着这三个要素,咱们了解了商业模式思维的具体应用。

在资源能力的识别上,作者提醒我们,要站在交易关系中看资源,而不仅是孤立地看资源是否稀缺、是否有优势。站在这样的视角下,虚拟的资源、闲置的资源、预期的资源、废弃的物品,都有可能有大用途。同时,我们不仅要看到自己的资源,还要抬起头来,打开视野,看到别人的资源,积极地跟对方交换。

在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上,作者指出,选择利益相关者的第一大原则是利益最大化,同样的产品,找到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合作伙伴,释放的价值可能完全不同。第二大原则是成本最低,第三大原则是针对交易主体做不同的角色设计,让每个资源得到极致释放。

关于交易方式的设计,我们看到,交易方式千变万化,但是核心是两条逻辑,一条是业务逻辑,一条是金钱逻辑。我们要用巧妙的交易方式,针对具体的场景做具体的设计。

最后,我想分享的是,商业模式对企业来说,是让各个利益主体、资源能力各得其所,而对我们每个个体来说,则是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大的思想系统。我们每个人,都会被困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就像那句著名的话,我们拔着自己的头发,是无法脱离地面的。但是,商业模式思维,能把我们的思维格局打开,让我们的思想,从原有狭小的系统里边跳出来。在一面中看出另一面,在自我外看到他人,在个体间看到关系。

当我们脚踩在更大的系统,回望自己的问题,会发现可能性多了,原来的死局变活局。希望我们都能感受到商业模式思维,带给我们的豁然开朗。就像《有限与无限的游戏》那本书提醒我们的,人生,原来是一场无限游戏。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按钮,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也推荐你亲自去阅读电子书。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商业模式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这其中包含了三个要素,分别是交易主体、资源能力,以及交易方式。

2.资源能力,不是因为优势、稀缺而有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被交易而有价值。

3.商业模式对企业来说,是让各个利益主体、资源能力各得其所,而对我们每个个体来说,则是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大的思想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