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34. 王小伟、邓一丁:为什么说“我们是我们在使用的技术”?

【终版】王小伟.MP3

王小伟老师在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是技术哲学。

技术哲学、科技哲学曾经被视为是一种知识论,也就是用来分析科学的知识生产方式、认知模式……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的爆发,从前的知识论问题“升级”成了几乎是最重要的存在论问题:在这些新技术面前,人该如何继续存在,或者说,人会因此异化、灭亡吗?

我们比以往更清晰地感到自己几乎是无法选择地被技术同化、改变,也比以往更清晰地懂得了为什么海德格尔说“技术就是人”,因为技术不仅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技术也深刻地反映着人的存在状态。

而王小伟老师的技术哲学研究,就是从伦理、人文层面分析和反思这些单纯用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为了建立更具体的视角,我请来了我的同事、青年人类学者邓一丁一起讨论: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下,人和技术的关系:

我们正在使用的技术和从前的技术有什么不同?这让我们和上一代人有什么不同?

有哪些标志性的技术和事物能说明这一点?

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什么是更健康的人和技术的关系?

王小伟,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得到读书人选择奖获奖作品《日常的深处》作者

邓一丁,得到听书专职作者,青年人类学者

00:00:13 开机前的花絮:八卦下贾老师的摇滚青年经历

00:03:33 正式开场:什么是技术哲学?

00:13:19 今天的物和技术如何影响和规范我们的行为?

00:23:04 要谈论技术哲学的原因

00:30:23 小伟老师最近在研究什么?

00:36:15 技术哲学和人类学的差异在哪?

00:47:58 哲学的思维能够干预科学吗?

00:54:55 做个游戏:用一件物品来描述我们自己

01:04:57 “照片”的意义

01:12:43 “高铁”代表的巨大进步

01:24:57 我们这些新的人是什么样的?

01:30:23 “一个心想事成的世界,不是好世界”

01:33:44 人和物的关系、人和技术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划重点

  1. 人使用世界的方式,可能就是技术的定义。

  2. 现代人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地携带技术,你携带的是技术终端。

  3. “我们还能在不同的商品中去拣选,但我不太喜欢这种选择,因为非选不可。”——《日常的深处》

  4. 在科技如此泛滥的今天,物品更少地解释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更少地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生活,因为那些提供叙事的物品在逐渐消失。

  5. 我们说“无常”,其实是想找到那个“有常”。人生皆苦,你最后能住持在某个恒定的东西上,才能应对无常,所以我们归根结底还是要找到一个坚固的东西。

  6. 我们现在的地理观念不停地在被时间感修改。

  7. 科技把我们曾经走入过的、用身体丈量过的、成长过的那些东西,都变得特别不重要。重要的是给你展示处处均等的各种画面,让你误以为那是你想要的生活,那是你曾经生活过的样子。

  8. 科技把我们的生活变成了电视机换频道的感觉,你好像在拣选一种生活,甚至你想象力的画面都被规定好了。

  9. 技术注定是我们的存在方式,我们是身在其中的,而不是我们可以随意去改变、调整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怎么去回应它,去向内看。

  10. 我经常会感觉一个心想事成的世界是一个最糟糕的世界,而一个可以时刻去渴望心想事成的世界,那是一个好世界。那么,技术是想让我们的生活变成一个心想事成的世界,还是能够保持着我们对于这种心想事成的理想世界的渴望?人还能够保持主动性,还能够去构想理想生活,这个特别重要。

  11. 我应该是“物”的尺度。

技术一定会让生活更好吗?

得到听书的朋友,你好!我是王小伟,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任教,主要讲授科学技术哲学。非常高兴能和你一起来读一些技术哲学的图书。

为什么要讲技术哲学呢?其实技术哲学是一门非常小众的学科,它的知名度比较低。你对“哲学”这两个字大概不陌生,但其实哲学是个一级学科,下面还分了很多小的分支。比如我们常听到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都是比较大的方向,除此之外还有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美学等等。

科学技术哲学就是其中一个较为细小的分支。很多人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意识到,原来哲学下面还有这样一个分支,甚至没听过“科技哲学”这个概念。不过,如果提到它的另一个名字——“自然辩证法”,你可能会更熟悉一些。这门课是大学时期非常重要的思政课程之一。

中国的科技哲学研究其实最早就是从自然辩证法中发展起来的,但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科技哲学又细分为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两个分支。相对来说,科学哲学的知名度更高一些。你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听过很多科学哲学家的名字,比如波普尔提出的“证伪”理论、库恩提出的“范式”理论,这些专有名词也在我们的日常话语中经常出现。

特别一般化地说,科学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认识论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为什么是可以被解释的?而技术哲学相比之下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从1877年,德国哲学家卡普写了第一本以技术哲学为主题的专著《技术哲学纲要》到现在,时间并不算长。

正是由于技术哲学历史短暂,中国国内和国际学界在技术哲学领域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这也使它特别有意思。正如我经常说的,中西方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已经不再是单向的“瀑布式”流动,从西方倾泻到东方,而是“对流式”的互动,双方可以展开充分的交流。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技术哲学其实比科学哲学,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技术时代。今天,很多科学研究已经变得高度技术化了。如果没有各种实验设备的辅助,科学研究几乎无法推进。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技术更是全面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智能手机、智能手环这样的设备,每个人都在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不断上传到云端。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技术相关事件,迫使我们开始意识到技术对我们生活的深远影响。比如,前段时间,“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再比如,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对翻译行业的冲击,以及对教育行业,尤其是教师群体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这些问题正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周围。

英国的爱丁堡大学有位哲学教授叫夏农·维拉,她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在当下这个技术时代,人类需要发展出一种新的“技术德性”,才能生活得更好。过去我们常认为技术只是工具,但现在技术越来越复杂,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的感受:每天被手机、被算法推着走,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精力也越来越难集中。技术还是不是随意使用的中立工具就不太好说了。理解技术和人在当下时代的复杂关系,就需要具备一种新的实践智慧,发展新的技术美德。正因如此,是时候读一点技术哲学的书了!

在这堂课里,我会和你分享六本书。我特意挑选了一些相对较新的书,目的是涵盖一些当代的技术现象。

我要介绍的六本书,第一本叫《从意义分心:智能手机的哲学》。这本书探讨了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分心,以及分心如何剥夺了我们的生活意义。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被手机打扰的经历,有时候手机用久了会产生一种空虚感。这本书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手机会削弱我们的意义感。

第二本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这本书的背景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社会,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中性的工具,它其实还是一种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用来控制社会的手段。资本家利用技术将社会问题简化为效率问题,而这种单一的关注点让人们丧失了批判和否定的能力,使社会变得“单向度”。

第三本是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垄断》。这是波兹曼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写于20世纪90年代,讨论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认为一开始技术是为文化服务的,但后来技术逐渐统治了文化,最终形成了技术垄断,文化变成了技术的附属。这本书像先知一样谈到了很多我们今天正在面对的问题,例如对计算机的崇拜是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

第四本是路易斯·芒福德的《技术与文明》。这本书是技术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芒福德并不把技术视作单纯的工具或物品,而是视作一种文明形态。他认为,现代机器文明的代表是钟表,钟表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机械文明的诞生。机器是人类对秩序渴望的产物,但机器发展到今天,反过来对人类造成了压迫。

第五本是迈克尔·波伦的《为食物辩护》。这本书讨论的是我们如何吃得更健康。过去,我们非常了解自己吃的食物从哪里来,而今天的食物越来越被简化为营养素,变成了胆固醇、碳水、蛋白质等。波伦探讨了这种变化对我们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现代农业、物流、食品加工业其实都是复杂的技术系统。

最后一本是荷兰哲学家彼得-保罗·维贝克的《将技术道德化》。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道德其实也是一个技术问题。在一个深度科技化时代,人的决策不能说都是人做出来的,技术也对我们进行了微妙说服,它和人一道输出了道德行动。维贝克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技术环境来悄无声息地诱导人去做道德上对的事。

刚才我只是简单地给你介绍了一下这六本书的核心内容,你可能听得有点云里雾里。其实,我在《日常的深处》这本书里也提到了多位技术哲学家的观点,但没有采用干巴巴的学术写作方式,而是把这些视角融入对当下生活的审视当中。大家如果感兴趣,也不妨在得到电子书里找来看一看,或者听听这本书的听书解读。但如果要深入了解技术思想家的观点,还是要去读原著。希望在接下来的六本书的介绍中,我能够帮你大致搞清楚技术哲学关心的问题。或许这些书能让你对技术有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在这个深度科技化的时代里,获得新的技术美德,进而重新夺回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振奋自己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