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谷歌时代的柏拉图》 倪纳解读

《谷歌时代的柏拉图》| 倪纳解读

关于作者

丽贝卡·戈尔茨坦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小说家,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现任纽约大学哲学和英文系的客座教授,她同时也是美国国家人文奖章、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她的丈夫是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斯蒂芬·平克。

关于本书

本书采用了一种特别的虚构写作手法,戈尔茨坦把柏拉图请到了现代社会,让他和科学家、心理学家、工程师等现代专家一起讨论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比如自由意志、道德、爱情等等。在古典哲学和现代文明激烈的交锋中,戈尔茨坦不仅启发了我们对这些重要课题的哲学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她展示了哲学本身的意义和进步。

核心内容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哲学早就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始终需要哲学。无论是和哲学保持对立的科学,还是看上去和哲学很疏远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哲学。戈尔茨坦在提醒我们,哲学的存在和进步并没有科学那么肉眼可见,因为它早就刻在我们的思考路径之中了。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书是《谷歌时代的柏拉图》。想象一下,当柏拉图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来和我们现代人对话,这是怎样的场面?他们又会聊点什么呢?这本《谷歌时代的柏拉图》就满足了这种想象,作者假设了一系列的场景,让柏拉图出现在了谷歌总部里,教育论坛上,电视节目里,让他和工程师、心理学博士、两性作家还有神经科学家进行对话,去探讨道德、爱情、自由意识这些哲学里常见的大问题。

那么,这位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本书呢?因为她想试图解答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科技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一切哲学问题似乎都已经被科学解决了,我们还需要哲学吗?

这个问题乍一听好像和我们日常生活没什么关系,但其实作者的答案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认为,哲学问题本身具有拒不服从性。也就是说,像“道德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这种哲学大问题,绝不会满足于一个唯一标准答案,而是永远都值得被一再拿出来探讨和辩论。在这经年累月、一遍遍的探讨和辩论过程中,哲学这个学科不仅进步和发展了,更重要的是,这些思辨产生出的经验也慢慢进入到了我们日常的思考当中,变为了我们思维方式的一部分。总结来说,只要我们在思考,那么就一定需要哲学。

我来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的音频讲到这里,你很可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哲学这东西到底有没有用?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哲学问题。我们不管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先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先决条件:为什么凡事必须得有用呢?又或者说,为什么要靠“有没有用”这个标准,来检验哲学呢?“有没有用”这个预设本身就是一种哲学判断。所以你看,当你认为你在思考哲学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在带着哲学去思考了。

其实,作者写这本书的动力还有一个,那就是她作为一名当代的哲学家,感受到了一种威胁感,这种威胁感来自于哲学和科学之间的紧张关系。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哲学无用论”,相信所有问题都可以靠科学解决。如今,《科学》杂志把哲学比作一种虚无缥缈的空洞猜想。当代宇宙学家科伦思克劳斯公开表示,哲学是其他什么都学不好才不得已选择的学科。在这种大环境下,身为一名科学哲学家,作者身处这种紧张关系的核心,她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要对嘲讽哲学的科学家们提出反驳,证明哲学在人类社会里依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在2014年推出之后就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评论家们不仅肯定了作者戈尔茨坦对于柏拉图的哲学解读,同时,还对她在叙事方面的文学造诣赞叹不已。当然了,这位作者来头也不简单,她就是著名美国哲学家、小说家丽贝卡·戈尔茨坦。在2015年的时候,她被当时的总统奥巴马授予了国家人文科学奖章。光听戈尔茨坦这个名字或许比较陌生,但是提起她的丈夫,当代著名的思想家斯蒂芬·平克你也许有所了解。

接下来,我将用三个问题,来为你详细解读这本书:首先,我们要看,柏拉图和现代人对话的结果到底是怎样的?其次,我们怎么理解现在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最后,戈尔茨坦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奇特的、虚构的形式来表达她的主旨?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从构思到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每个人都可能从中解读出不同维度的内容,希望我的解读服务对你理解这本书的精髓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来看,柏拉图的现代人的对话是什么结果?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两个具体问题,看哲学到底是怎么帮助我们思考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技术能解决我们大部分问题,那还有哪些问题不能被解决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戈尔茨坦让柏拉图和一位谷歌工程师在谷歌总部进行了一场辩论,从中发现道德问题不能被技术解决。这位工程师开发了一个叫做 EASE 的电脑程序。他骄傲地向柏拉图宣称,这款 EASE 比任何人都擅长得出任何道德问题的答案。

说到这儿,我们得介绍一下这个 EASE 是怎么工作的,其实它完全套用了谷歌搜索引擎的设计方案。当你输入“苏格拉底”这个关键词的时候,一秒之内谷歌就扫描了上万亿个页面,最终出现了447万条结果。不过最先出现的结果是怎么产生的呢?谷歌发明出了一种独特的算法,给每一个页面分配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对应着这个页面多有用,而数值取决于有多少其他页面链接到这个页面上。很显然,链接越多,数值越高,这个页面也就越有用。这就是众包模式,也就是说,关于一个道德问题的答案是在所有人都参与的情况下得出的,这远比一小撮人得出的结论要更民主,也要更先进。

乍一听上去,感觉这项技术已经给出了完美的解决答案,但身为哲学家,柏拉图并没有质疑这种电脑算法是不是科学的,他质疑的是这种算法的一个设计前提。

他发现在这个排序算法中有一个漏洞,那就是每一个人的权重不同。举个例子,如果80%的人支持“及时行乐”这个生活理念,然而他们自身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那么他们的选择在谷歌算法里面的价值依然是非常低。相反,一些人数少但是备受尊重的意见者,他们的想法在算法中就会占据比较大的权重。因此,柏拉图就提出了质疑,这个算法本身难道不正是一种道德判断吗?在这个众包技术里,谷歌扮演的不就是一个道德哲学家的角色吗?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我们把每个人的权重彻底统一,这样不就达到完全民主吗?然而,每一个人都有完全同等的权利去表达和坚持他的道德观,这本身还是一个道德判断。

戈尔茨坦在这个故事的最后说到:道德,是大众知道还是专家知道,难道仅有这两个选择吗?其实不是的,可能谁也不知道道德的标准定义是什么,道德甚至可能根本就不存在。道德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面,用自己偏爱的方式,创造了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逻辑罢了。而哲学的作用,就是让我们能去质疑这些选择。

同样可能根本不存在的,还有自由意志。在这个故事当中,戈尔茨坦让柏拉图参与了一场神经系统科学的实验,尝试了一把大脑扫描。这位给柏拉图扫描大脑的神经系统科学家,他拿了一个著名的科学实验举例,在这个实验中,实验对象需要自发地做一些简单的行为,比如转头、摇手,并且记录在自己脑海下了决定的那个时间点。科学家在观察了这些人的脑电图后发现,在他们决定行动之前,大脑本身就已经显示了要行动的信号。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只是我们大脑中几万亿个神经元之间交互的物理结果,不存在什么自由意志。

柏拉图并没有否定科学家的说法,但他反问了一个问题:在苏格拉底入狱后,他有无数次机会轻易地从狱中逃走,然而,他为什么一直坐在监狱里,最后喝下毒酒身亡?如果用科学家的说法,那是因为苏格拉底的身体有坚硬的骨头和有韧性的肌肉,骨头的关节处能自由移动肌肉,让他的身体弯曲,所以他能盘腿坐着。

那柏拉图是怎么解释苏格拉底“坐着”的行为呢?你可能会想,柏拉图会强调苏格拉底对法律和对自己哲学的信仰,让他作出的和生物本能截然相反的行为。但柏拉图没有强调这些,而是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来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那就是,什么才能算作是“原因”?

苏格拉底之所以能端坐在监狱里,是因为他身体的骨骼、肌肉和神经支撑着他,这时,身体是条件,而意志才是原因,条件并不能成为原因。苏格拉底说过,他是自己选择坐下接受惩罚,因为这是一件比逃跑更恰当更光荣的事情。这个简简单单的解释可以穿越2000年的岁月,放到今天也能轻松理解。这种原因的“可解释性”,构成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连贯一致,这样才构成了我们的世界。所以,神经元说法,其实是一种没有任何连贯性且提供不好任何解释的说法。

然而,科学家也犀利地质问柏拉图:按照你这样的解释法,苏格拉底会解释说他是为了真理,他老婆会解释他是为了虚荣,审判他的人会解释他是因为懦弱……如果这些被看做原因,那么,同一件事会产生太多不一样的解释,这会让整件事情充满了不确定性。

让我总结一下柏拉图和科学家两方的观点。如果用科学解释原因,那么得到的是“毫无解释的不连贯性”;如果用哲学解释原因,你会得到“太多解释的不确定性”。那么,究竟哪个更好呢?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当然,科学在不断发展,或许有一天,科学能提供既连贯又确定的方法。但在此之前,哲学家会一直提醒他们,你们还没有做到。

戈尔茨坦还要依靠柏拉图这个形象来讨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爱?这里说的爱,可以是对孩子的爱,而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给他们最好的教育。让我们来看看,当柏拉图和现代教育专家坐在同一场教育论坛上,他们会怎么就“儿童教育”展开思辨。

在这里,戈尔茨坦塑造了一个亚裔虎妈徐教授这个人物形象。徐教授的理念可以代表现在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那就是一定要培养出一个杰出的孩子。成为一个卓越、超常的孩子,获得的不只是比别的孩子更多的金钱和地位,而是他会更有掌控自己人生的自由,这才是所有家长的共同愿望。

柏拉图并没有反驳徐教授的看法,而是针对“杰出”这个词展开了思维联想。在这个问题上,柏拉图承接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观点,他把杰出理解成为一种独立存在个体的、更纯粹的“崇高品格”。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很出名的比喻,叫做“裘格斯的戒指”,这说的是,即便是有一个人有一枚隐形戒指,戴上以后做任何坏事都不会被惩罚,那他也不应该做任何坏事。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是一个拥有崇高品格的人,他的人生因此就有了意义。一个有意义的个体是和社会集体、国家政治直接捆绑的,因为只有杰出的个体才能领导好、服务好国家和人民。

在这个故事中,戈尔茨坦想表达的是:当育儿专家们都在寻找各种方法让孩子变得杰出,而哲学家们思考的则是,什么构成了杰出。

你可能难以想象,“崇高品格”还可以和爱情、情欲联系在一起。我们常常会听到柏拉图式的爱情这个说法。简单理解的话,就是没有性关系的恋爱关系。戈尔茨坦要为柏拉图正名,这个理解早就偏离了柏拉图原来的意图。为了让我们理解柏拉图的真实寓意,戈尔茨坦虚构了一个情感专栏,让柏拉图给那些为情所困的男男女女提供咨询辅导。这是一次现代感情观和古典爱情哲学的对话,让我们来看看柏拉图是怎么推销他的爱情观的。

柏拉图所歌颂的爱情,是一种重视知识的爱情。我们怎么去理解这种爱情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到这里指的“知识”是什么,具体有两种:第一种知识,是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努力学习她的现在和过去,她身上发生过任何细小的事情都是值得学习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对方建立强烈的亲密感;还有一种知识,是无关你爱的人本身,而是一种更客观存在的广义上的知识,比如数学、美学等等。当两个人共同学习,领悟到知识的那一刻,知识在两个灵魂之间流转,让原本干瘪的两个人都充实了起来,这是一种再深刻不过的亲密关系。我们可以想象,这一段关于爱情的描述,可能是源于戈尔茨坦和她丈夫的日常生活。

你可能已经感觉到,当柏拉图谈到爱的时候,也充满了一股“学习知识”那种说教的味道。为了更深刻去理解柏拉图对于爱情的观点,我们要一起回到古希腊时期,看看当古希腊人在谈论情和爱的时候,他们究竟在说什么。

古希腊人,包括柏拉图在内,在歌颂爱的时候,普遍是在描述男性之间的同性关系。在那时候,异性恋关系被认为是一种只带有肉欲或者生殖目的的、较为低层次的爱。还记得我们刚说到的 崇高品格吗?男性之间的爱情比较高级,因为当时男性情侣一般都存在比较大的年龄差,这样的结合可以让年轻的男性从年长者学到崇高品格。这种高尚的品质通过同性关系之间传承,能进一步地巩固和凝聚整个城邦的力量。在柏拉图看来,对国家建设没有帮助的爱就不值得一提了,因为对于柏拉图这个忧国忧民的人来说,不仅是小孩教育,爱和性也是一定要和国家福祉紧紧捆绑在一起。

用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那就是:我们应该把对美貌男孩子的爱转化成一种更客观更无形的美,比如知识的美。在这样的转化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了哲学对情欲的教化,开始对情欲进行反思。我们开始追求知识,最终达到理性,超越了我们本身的情欲,这个过程就是哲学。我们需要哲学,不仅仅是因为它会启发我们如何去爱,并且还会引发我们思考什么是爱。

了解完这两个具体问题之后,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哲学帮助我们的方式,就在于哲学提出的问题放到现代还依然没有被解答,也依然需要被解答。在思考和试图解答哲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重新审视了我们的生活。

在音频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说到,戈尔茨坦撰写这本书是为了给哲学正名。那么,我们来理解一下,在现代,哲学和科学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科学和哲学在现代社会正处于一种微妙的对立关系,现代科学特别看不起哲学。戈尔茨坦想,如果能证明最看不起哲学的科学其实也离不开哲学,那么,其他任何对于哲学的质疑,也就都显得苍白无力了。这时问题就来了,究竟是什么区分了科学和非科学的边界呢?你肯定会想到那句著名的格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什么能检验真理,什么不能呢?很多科学家会用一个最基础的科学原则来解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卡尔波普尔提出的“可证伪性”。

这里先解释一下可证伪性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如果一个结论有可能被证明是错的,那这个就是科学的。举个例子,地心引力这个物理概念就是可证伪的。假设有一天,你看到一个苹果突然飞到天上,那么地心引力就被推翻了。那什么是不可证伪的呢?其实有很多,比如宗教。出现了任何情况,宗教都可以解释成这是上帝的旨意。

然而,最有趣的点来了。这个提出可证伪性的卡尔波普尔是什么人呢?他竟然是戈尔茨坦的同行,也是个搞科学哲学的。也就是说,科学家批判哲学的虚无缥缈,用的是“哲学不可证伪”这个概念。但是他们恰恰忽略了,不可证伪这个定义的标准,就是由哲学产出的。一旦意识到这一点,科学对哲学的嘲讽,岂不是很荒谬吗?

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戈尔茨坦用定义科学和非科学边界的方式来说明,科学一开始是来源于哲学的,那现在科学对哲学的嘲笑就是无稽之谈了。

仅仅是反驳了科学家们对哲学的嘲笑还不够,戈尔茨坦还要证明哲学在人类社会依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了证明这一点,戈尔茨坦野心很大,她大胆采用了“柏拉图与现代科学对话”这种新颖文学形式。在原书中,戈尔茨坦采取了每两章内容为一个主题的形式,其中一章内容解读的是某个主题下的古希腊哲学思想,另一章则是让柏拉图这个角色进入到现代环境中,和现代人进行对话,用这种方式再次诠释这个主题。在这里,我想为你详细解读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作者要选择柏拉图来当这个哲学的代言人呢?

首先,柏拉图是西方哲学,甚至是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哲学家怀特海说过,整个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柏拉图所探讨的哲学问题涵盖了政治、道德、国家、自由意志、幸福等等,可以说,生活中任何问题,你几乎都能够找到柏拉图对此的思考。他最能体现一个核心的观点,那就是:哲学早就嵌入我们生活点点滴滴。

其次,柏拉图也是对话体的代言人。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信奉的是利用对话这种形式,帮助别人“接生”出他们本身就有的理性和智慧。柏拉图本人就是这种“对话接生智慧”的忠实粉丝。要知道,柏拉图全集里包含了36部作品,其中有34部是用对话体写作的,作品里面都有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对话场景,就好像戏剧一样。为什么说这种哲学戏剧特别能引发人思考呢?因为哲学讨论本身比较枯燥,而戏剧就迷人多了。在书中,戈尔茨坦把我们带入一个个思维困境,让我们激发起自己思辨的动力。

最后,和柏拉图对话可以展示哲学的进步。在辩论具体问题的时候,柏拉图也会时常哑口无言,或者说出的话显得腐朽不堪。而柏拉图思想的这种落伍恰好印证了,哲学一直在进步。这能打破很多人觉得哲学都是陈腔滥调的刻板印象,让我们认识到,在文明不断进步的道路上,哲学一直陪伴着我们。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就解读完了,现在来一起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探讨了自由意志、道德、教育、爱情这些具体主题。通过柏拉图与现代专家的对话,我们了解到哲学一直在帮助我们解决具体问题。哲学帮助我们的方法并不是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去引发我们思考问题本身的构成和意义。

接下来,我们引出了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哲学早就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始终需要哲学。无论是和哲学保持对立科学,还是看上去和哲学很疏远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哲学。

最后,我们讨论了作者的创作形式,她利用这种虚构的文学表现形式,把哲学代言人柏拉图拉到了现代社会当中。戈尔茨坦这样的写作手法,也是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表示致敬。这绝不只是一个花俏的文学手法,而是包含了戈尔茨坦的创作野心。

戈尔茨坦的这本书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她提醒了我们:哲学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一直坚持对问题本身意义的不服从。哲学的存在和进步并没有科学那么肉眼可见,因为它早就刻在我们的思考路径之中了,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哲学。

撰稿:倪纳 脑图:刘艳 转述:顾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