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手记》 刘玮解读
《地下室手记》| 刘玮解读
关于作者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1821-1881)是19世纪俄国文学最卓越的代表之一,是一位具有哲学深度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对20世纪文学、心理学、哲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地下室手记》《白痴》《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关于本书
《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中期的代表作,1864年出版,全书由一个没有名字的“地下室人”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讲述了自己在“地上”和“地下”两个世界之间的矛盾生活,揭示了现代人的虚无境况,并反对当时在俄国流行的理性利己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本书不仅是文学史上的天才作品,也是最早的存在主义哲学经典之一。
核心内容
《地下室手记》是“地下室人”一系列絮絮叨叨、颠三倒四的独白和回忆,揭示了他极其矛盾的生存状态:他自视极高,却同时病态自卑;他追求真实,却同时欺诈成性;他对社会的黑暗有清醒的认识,却同时道德堕落;他无依无靠,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却同时酷爱一味打压攻击别人来彰显自己的自尊……这一切矛盾背后最深层的原因,就是他既承认“地上世界”的“科学”与“理性”,同时又坚守着“地下世界”非理性的“情感”和“自由”。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玮。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中期的代表作《地下室手记》。
“每天听本书”已经为你解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两部最有名的作品《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我为什么还要给你解读这本知名度好像没有那么高的作品呢?因为,《地下室手记》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刻画了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经典的人物——“地下室人”;而且这本书还是一部在西方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它精准地描绘了在现代工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人反而失去了生活的意义,陷入了“虚无”的处境。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种典型的现代处境的描述,对当代的很多思想潮流都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所以,就算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写出《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地下室手记》也足以让他青史留名。在我主讲的得到课程《存在主义哲学20讲》里,就从“存在主义前传”的角度,解读了这本书,这里我再给你提供一个扩展性的解读。
这期音频,我会分成四个部分为你解读《地下室手记》。在第一部分,我来介绍一下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绘的这个“地下室人”过着一种怎样的虚无生活;第三部分,我们来了解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了什么对抗虚无的办法;在最后一部分,我来给你说说,《地下室手记》对当代的思想发展做出了哪些开创性的贡献。
好,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下室手记》的创作背景。我们把目光转回到19世纪中期的俄国。那个时候,俄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工业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教育越来越普及,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科学和启蒙思想纷纷涌入,冲击着俄国传统的经济、社会和宗教结构。俄国的思想界既空前活跃,又空前迷茫。
在当时俄国的诸多思潮里,“理性利己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彼此联系,一度非常流行。这两种思潮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理性动物,只要明白了自己的“真正利益”所在,就可以彼此和谐地生活,在理性和科学的指导下建构一个完美的社会。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也被空想社会主义吸引,还参加过一个阅读禁书,讨论如何改造社会的小组。结果他因此被捕,还被判处了死刑。就在他被押上刑场,即将执行枪决前,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死刑判决改成了流放西伯利亚做苦役加服兵役。陀思妥耶夫斯基就这么捡了一条命。这次戏剧性的经历和流放西伯利亚的艰苦生活,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发生了180度的转向,他不再像理性利己主义者那样,对人性抱有乐观的态度,而是认为,人生下来就是邪恶、非理性、反复无常、富有破坏性的,只有宗教信仰,而不是理性,才可以帮助人掌控各种混乱的欲望和冲动。
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流放,返回彼得堡,还获得机会去西欧游历了一番。在那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眼中,西欧发达的工业社会、雄伟的现代建筑,是照亮理想的明灯,但是陀思妥耶夫斯看到的却是这片浮华背后底层人民生活的挣扎和空虚。于是他在1864年创作了这部《地下室手记》,目的就是批判理性利己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小说。
《地下室手记》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都没有给主人公起名字,这也说明他不是在描绘某个独特的个体,而是在描绘一个当时典型的人物。
这位“地下室人”40岁,生活在彼得堡的一个地下室里。他以前是个公务员,由于意外得到了一笔不大的遗产而辞掉工作,选择独自生活在城市的地下角落里。他处于一种矛盾和神经质的状态。整部《地下室手记》就是他近乎亢奋饶舌的自述。我先给你读一段小说的开头,你感受一下他的说话风格:
“我是个病人……我是个凶狠的人。我是个不招人喜欢的人。我认为我肝脏有病。然而我一点儿也不了解我的病情,甚至大概都搞不清我到底得了什么病。我不去看病,也从没去看过病,尽管我尊重医学和医生。何况,我还极其迷信。我受过良好的教育,让我不至于迷信,但我还是迷信。即便如此,我仍旧尊重医学。不,我是因为赌气而不去看病的……”
你看,这个“地下室人”说话颠三倒四、矛盾反复,他说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对前一句话的否定。不仅如此,他的生活完全就是矛盾冲突的集合体!
—— 他自视极高,认为自己比绝大多数人都聪明;同时又带有病态的自卑,把自己看作被人驱赶的臭虫和苍蝇。
—— 做公务员时,他故意刁难来办事的老百姓,并且乐在其中;但同时又意识到自己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坏人。
—— 他对社会的黑暗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丑恶现象大加批判;同时又自甘堕落,和那些自己看不起的人同流合污。
—— 他会因为做了丑恶的事情而感到羞愧;却把羞愧带来的痛苦转化为一种真切的享受。
—— 他写了这部《手记》;却认为写下它是一个错误。
地下室人为什么会成为这么多矛盾的集合体呢?就是因为他同时生活在地上和地下这两个彼此分离、彼此矛盾的世界里;这两个世界的矛盾也对应着地下室人在理性和情感上的矛盾。
在理智上,他是一个受过启蒙教育的理性人,他接受科学的世界观,相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符合理性的科学解释,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在它之前发生的事情,加上因果规律导致的。我们生活在由闭合的因果链条构成的世界中,所有这些链条背后都有我们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就像数学上的“二乘二等于四”那样坚不可摧。所以,归根到底,人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不可避免的,都是被自然规律决定的。这也正是那些理性利己主义者的逻辑,他们自鸣得意地接受了这一套理性的科学世界观,对他们来说,“二二得四”这样的科学规律构成了人生的出发点,提供了行动的依据,保障了他们真正的利益。人生的幸福和社会的秩序都可以通过科学的认识和理性的计算获得。
但是在情感上,地下室人并没有完全接受这套地上世界的逻辑,而是选择了一个“精神的地下室”。他比那些理性利己主义者更敏锐、更有感受力。他发现,假如人类的生活都被像“二二得四”这样的自然规律支配,那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一台精密但是死板的机械。人类社会中发生的一切,都可以用理性来解释,都可以被合理化。按照这种理性主义的逻辑,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比如泯灭人性的战争,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战争也不是什么人的罪行,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这种看法岂不是太残酷了吗?
根据理性主义的看法,地上世界的每个人都应该像钢琴琴键一样,没有意志也不任性,每个人都遵照自然的法则,追逐个体利益最大化,克制错误的行为,按照理性的安排演奏出美妙的音乐。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就像伦敦在1851年为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建造的场馆“水晶宫”那样:精确、透明、有序、和谐。这样的世界表面看来非常美好,但是却带着科学和理性的奴役,因为当你接受了一切都像“二二得四”那样精确,那么人就只剩下了被动的服从,所谓的“科学规律”就像一堵墙,死死地挡住了我们的去路。
面对这样的地上世界和理性世界,我们的主人公选择了住在地下,坚持自己的感受。在这个地下世界里,他喋喋不休地表达出与地上世界格格不入的情感。在这里,人不是钢琴的琴键,不会满足于仅仅成为因果链条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人总要任性冒险,总要离经叛道,总不愿意走被别人指明的道路,而更愿意闯入艰难曲折的道路,只为超越那个被因果规律决定了的世界,寻找意义和价值。可是,当这种超越的冲动不断地与冷冰冰的科学世界相撞,当他不得不同时生活在地上和地下两个世界的时候,他便陷入到虚无的生存状态之中。这种状态常常表现为无聊、矛盾、荒谬和神经质。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地下室人感受到的那种虚无的生存状态呢?陀思妥耶夫斯基借助地下室人的独白,向我们提示了两条克服虚无的线索。第一个是坚持个人的自由,拒绝科学与理性的奴役,从自己内部寻找意义;第二个是向他人奉献无私的爱,由内而外地寻找意义。
我们先说第一个:坚持个体的自由。
根据理性利己主义的看法,世界上的一切都发生在确定的因果网络之中,一切都可以通过科学和理性计算,它们剥夺了人的自由意志。但是在地下室人的情感中,坚信人拥有“自由意志”,不是被客观规律决定的。地下室人对抗理性支配的办法就是肯定自己的自由。他宁可相信自由、而不是理性,才是人的本质。他宁可用头去撞那面由“二二得四”构筑起来的理性之墙,在这个对抗的过程中体会自由。比如,地下室人会因为别人扇了他一记耳光而感到高兴,甚至会品味每一个屈辱的细节,因为痛苦会提醒他保持精神自主的意识。
你是不是觉得地下室人这种回味痛苦的举动有点变态?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个如今也很常见的现象,来说明这种对于反理性的自由的渴望。不知道你是不是有过“报复性熬夜”的经历?加班到深夜,你拖着疲惫的身体爬上床,明知道第二天还要早起上班,却还是忍不住刷手机熬到更深的夜。你也知道,这样熬夜是不理智的,除了伤害自己的身体,让明天的工作效率更低,你谁也报复不了,可就是忍不住。仿佛在夜深人静时刷手机,你可以开辟出一小块只属于自己的精神自留地,仿佛只有这样,你才能多做一会儿“人”。甚至,在一边打着哈欠,一边继续紧盯着手机屏幕的时候,你体会到了久违的“自由”。这就很类似地下室人的那种反抗理性的自由体验。
理性利己主义者会说,这种貌似“自由”的体验,只能带来非理性的快感,并不符合你的“真正利益”。你一觉醒来八成会后悔自己这种“报复性熬夜”的行为。
不过我们的地下室人对此嗤之以鼻。他宣称,那种从统计数字、经济学公式中得出的人类利益,无论计算得多么准确无误,都必定会忽略一种利益。这种利益无法列入任何一张计算清单,却比别的利益都更加珍贵。这种利益就是意志的自由、违背理性计算的自由。带着这样的决心,地下室人虽然尊重现代医学,却带着赌气的意味,故意在生病之后不去医院,“享受”身体的痛苦给自己带来的折磨,他希望肝脏的疼痛来得更猛烈一些!他这种带着矛盾的清醒意识,甚至带有变态的生存体验,反而给了他某种超乎常人的尊严。
在地下室人看来,拥有这种任性冒险、离经叛道的利益才是自由,而拥有自由才是人。人并不是真的想要永远过上平静的、没有冲突、没有挣扎的生活。人只是喜欢建造乌托邦的过程,但并不喜欢住在里面。放眼人类历史,有多少丰功伟绩,有多少辉煌壮丽,都是在非理性冲动的主导下完成的。地下室人说:“你可以用混乱的想象力所能想到的一切词汇来形容全世界的历史。唯一不能说的就是历史合乎理性。”
借地下室人之口,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的本质是意志的自由,而不是理性的计算。人的整个生命,既包括理性也包括情感和内心的骚动。理性的计算是工具性的,它能带来精确的结果,却带不来意义;如果只靠理性生活,人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虚无。想要克服虚无,就要承认和接受意志的自由,像地下室人那样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你可能会觉得这很荒谬。难道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徒劳无功地反复撞墙吗?当然不是。这里的“撞墙”只是一种比喻,用来象征你自主选择去做的事情,而不是相信一切都是被决定的。套用电影《哪吒》里的那句经典台词,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明知道有一堵墙,依然要坚持撞上去,这本身就是人类自由的展现,就是想要掌握自己命运的表现。在这里,我们或许还能感受到一些更加悖谬的味道。地上世界那些所谓的“科学”和“理性”,真的就像墙一样挡住了我们的去路了吗?回头看看人类科学和技术的历史,那些看似徒劳无功的“撞墙”,不正是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源泉吗?那么多科幻小说里看似虚无缥缈、违背理性的情节,不也都一一变成了现实吗?这种对于看似非理性的人类自由的强调,就是《地下室手记》里展示的对抗虚无的第一条线索,也是主要的线索。
不过,陀思妥耶夫斯基还通过地下室人的一段回忆,暗示了克服虚无的另一条道路,那就是给他人无私的爱。
地下室人因为贫穷和社会地位低下,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被老同学一通羞辱。他悲愤交加地来到一个妓院。在妓院里,他遇见了一个叫丽莎的妓女。地下室人无法回击羞辱他的同学,就拿眼前这个天真无助的年轻女子出气。他居高临下,滔滔不绝地评论着丽莎现在的处境和以后的出路,拆穿了丽莎对于周遭毫不在意的冷漠伪装。
地下室人这么做并不是出于对丽莎的同情,而只是为了在精神上征服她、操控她,让自己获得一种胜利者的满足感。一番PUA之后,丽莎不仅为自身的境况感到羞耻,还被地下室人的高谈阔论迷住了。出了恶气的地下室人得意扬扬,在离开时把住址告诉了丽莎,要求她来看自己。
几天之后,丽莎果然来到地下室人的家中。地下室人正在歇斯底里地跟仆人争吵。正当他难以控制自己的沮丧和愤怒时,丽莎进门了。一见到丽莎,地下室人便痛哭流涕地向她抱怨在仆人那里所遭受的折磨。但他同时意识到,这样做很丢人。因此,当丽莎吞吞吐吐地告诉他,自己想要离开妓院时,地下室人又恶狠狠地训斥了她一顿。但是在这一通恶毒的长篇大论之后,他又良心发现,对丽莎坦白说,自己这样羞辱她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力量。然而,丽莎并没有发火,也没有反驳,而是扑到地下室人的怀里安慰他。即便如此,地下室人也没能抑制住自己极度自私的虚荣心,在和丽莎一起哭过之后,他立即对丽莎展开报复,而原因仅仅是因为:丽莎竟敢试图安慰他!地下室人把一张五卢布的钞票塞进丽莎的手里,提醒她不过是个妓女。无比委屈的丽莎把钱留在桌子上,冲出了门。地下室人起身追赶,但没追多远就停了下来,他没有勇气和决心把丽莎追回来。回到家之后,他竟然把自己对丽莎的施虐美化成了通过痛苦获得心灵的净化。
陀思妥耶夫斯基借助这个虐心的故事向我们暗示了摆脱虚无的第二条线索。摆脱虚无的希望当然不是在地下室人自私自利的言行之中。因为在丽莎离开之后,他又重新回到了自我折磨的虚无状态。摆脱虚无的希望在丽莎那里。有名字的丽莎和没有名字的地下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丽莎是一个真正的个体,也是整部小说中唯一一个正面角色。她完全无视地下室人对自己的羞辱,还能对地下室人所受到的屈辱感同身受。当丽莎投入地下室人的怀里时,她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对方。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里,丽莎象征了无私的爱。这种爱本可以拯救堕落的地下室人,给他的存在赋予意义。但地下室人却因为卑劣的利己主义丧失了爱和被爱的能力,失去了这个给他和丽莎两个人的生活赋予意义的机会。尽管他可以通过反抗理性的限制来彰显自由,但如果自由是通过欺凌和折磨他人实现的,这种生活仍然没有意义。
到这里,《地下室手记》里刻画的地下室人的虚无状态,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给出的两条克服虚无的途径,我们就说得差不多了。在音频的最后一部分,我们来看看这部小说对西方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
从文学角度讲,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这个“地下室人”,已经成为可以和哈姆雷特、唐吉坷德、浮士德这些光辉的名字相提并论的伟大文学形象,很典型地描绘了一个时代中人们典型的生存处境。地下室人对那个基于理性计算的、貌似光鲜的世界的嘲笑和拆解,也成了当代“反乌托邦文学”的重要源头,影响了像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这样的反乌托邦作品。
地下室人对自己内心的剖析,深刻地影响了尼采对人类心理的洞察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尼采曾经在读完《地下室手记》之后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唯一一个能在人类心理方面教给他东西的人;而弗洛伊德从《地下室手记》里看到了人类心理中的压抑与抵抗,这帮助弗洛伊德形成了自己关于压抑的理论。
除了对文学和心理学的影响之外,《地下室手记》还对二十世纪的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誉为“存在主义的伟大序曲”。
什么是存在主义哲学呢?简单来说,它是20世纪20年代诞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把个人的生存体验和人生意义当作哲学讨论的中心问题,最有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是德国的海德格尔,法国的萨特和加缪。
比如萨特就认为,人的意识总是要和意识对象结合,才成其为意识,不存在光秃秃的没有对象的意识。所以人的意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虚无”。人之所以会追问生命的意义,是因为我们是人,而不是被创造出来的物品。杯子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制造它的人头脑中已经有了关于杯子的概念,也就是用来喝水的器皿,这就是杯子的本质,它的形状、材料、尺寸等等,都是由这个本质决定的。杯子的本质先于存在,它的本质也决定了它的意义:杯子的意义就在于供人喝水。而人呢?人和杯子相反,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因为我们从本质上讲是虚无,没有像杯子一样确定的本质和意义,必须在生存之中去寻找目的和意义,通过行动去构造自我。而这意味着,我们有绝对的自由去塑造自我,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的本质就是自由。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存在主义哲学的相似之处?这里面至少有两点非常重要。一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绘的现代人面对的虚无处境,并且把这作为思考人生意义的出发点,之后存在主义者把这种虚无更加极端化了;另一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表达了和萨特相似的人的本质在于自由的观点,地下室人拒绝理性的奴役,拒绝被贴上任何固定的标签,他始终顽固地坚持着自由。
除了这两点之外,不同于《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 这样的大部头群像小说,《地下室手记》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作为框架,而是单纯独白式的心理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用充满文学表现力的笔一点一点刺入一个人内心最隐秘的角落,用一种看似前后矛盾和语无伦次的方式呈现出了一个人鲜活的生存体验。这也完全符合存在主义的哲学旨趣。日后萨特的小说《恶心》,加缪的小说《局外人》,都继承了这种从人物心理入手,从第一人称的内部视角入手刻画生存体验的模式。
这么看来,《地下室手记》被誉为“存在主义的伟大序曲”,绝对是当之无愧。
好,到这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本《地下室手记》就给你解读完了。我再来给你简单总结一下几个知识要点:第一,这本小说写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西伯利亚流放归来,展现了他的思想转变:从倾向于空想社会主义到反对空想社会主义。第二,地下室人面对一个理性和科学主导的世界,感到了深深的虚无,因为那个世界剥夺了人的自由和生存的意义。第三,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书中提到了两种应对虚无的办法,一种是明线中,地下室人用非理性的方式来确认自己的自由;另一种是暗线中,丽莎用爱的方式给人生带来意义。第四,《地下室手记》不仅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文学形象,而且对当代的文学、心理学和哲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期音频的最后,我想再和你分享一个我阅读《地下室手记》的感触,也是它不同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地方。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就是发展内在于自己的各种可能性,通过不断超越当下的限制,把内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这就是“本真的生活”。《地下室手记》让我们去思考:到底应该如何去追求本真的生活?地下室人那种近乎变态的追求自由的方式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如何保证自我“本真的生活”与道德相容?如何在自我之中容纳他人?也许,陀思妥耶夫斯基借助丽莎,而不是地下室人,所表达的观点同样值得我们深思:通过爱,我们可以给人生带来意义,同时与他人和谐共存。
好,今天的解读就讲到这里。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全文和脑图,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地下室手记》让我们去思考:到底应该如何去追求本真的生活?地下室人那种近乎变态的追求自由的方式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如何保证自我“本真的生活”与道德相容?如何在自我之中容纳他人?也许,陀思妥耶夫斯基借助丽莎,而不是地下室人,所表达的观点同样值得我们深思:通过爱,我们可以给人生带来意义,同时与他人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