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诗:古人也讲沟通的方法?
讽刺诗:古人也有沟通的方法?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赵长征。今天我们继续共读《诗经》,继续这段文化寻根之旅。
昨天,我们一起读了《诗经》中描写日常生活的诗,了解了三千年前的古人如何劳作,如何娱乐,如何思念远方的亲人,如何缅怀逝去的祖先。
今天,我们聊一些更严肃的话题,《诗经》中的政治。《诗经》中有不少赞美诗,古人会对德行出众的君子不吝溢美之辞;《诗经》中也有很多讽刺诗,遇到丑恶奸邪行为,古人就会把诗歌变成武器大胆抨击;面对周代统治者,古人也会充分发挥语言魅力,巧妙劝解;如果时局变动,身处困境而无能为力,古人也会不免作诗感怀。总之,在今天的共读中,你会发现,《诗经》不只有艺术性,它还有强大的实用功能,这就是如何与人进行高水平的沟通。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接下来你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体会。
下面,我们就先从赞美诗讲起,学学古人,怎么夸赞别人。
需要说明一点,无论是前两天读的“恋爱诗”“祭祀诗”,还是今天的“赞美诗”“讽刺诗”,我们这里只是为了便于叙述,才做了大致分类。其实,要给诗歌的内容做很严格的分类,是很困难的,因为各类诗歌之间是有交集的,而且同一首诗的内容也往往横跨了两类甚至三类。希望通过这几天的共读,你也能掌握一套感受《诗经》之美、体悟《诗经》之意的原则,最终形成一套自己读《诗》的独特方法。
那么,我们正式从《诗经》中的“赞美诗”讲起。
先来看一首歌颂君子的诗,《卫风·淇奥》。诗的第一章写道: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看那淇水岸边的深曲之处,绿色的竹子郁郁葱葱,婀娜美好。那文采斐然的君子,就像象牙经过切磋,就像美玉经过琢磨。他矜持庄严,相貌威武,光明正大,心胸坦白。这文采斐然的君子啊,我永远不能忘记他。
“君子”一词,本意是国君的儿子,后泛指贵族男子,后来又引申为品德高尚的人。《淇奥》这首诗,集中赞美了君子的外貌和品德,尤其是其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句,后来成为名句。这里面有4个动词,是古代对骨、象牙、玉、石等原料进行加工,使之成为精美的配饰的工序。
切,就是切开原料。磋,就是锉出粗坯。琢,就是仔细雕刻。磨,就是最后磨光。诗歌用雕治牙骨玉石的道理来比喻君子的品德修养过程,是一步步循序渐进、精益求精的。这需要漫长的时间,是很不容易的。
《论语·学而》里记载了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修养品德,就引用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两句,孔子非常高兴,认为他善于把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可以和他谈《诗》了。这段记载也使得这两句话更加有名。
《诗经》中还有不少赞美周代统治者的诗篇。如《大雅·云汉》赞美周宣王在旱灾之中向上天祈祷,为民禳灾,终于获得了大雨。《大雅·韩奕》叙述了年轻的韩侯入朝觐见周天子,受到封赏,在离京后,又迎娶了出身高贵的妻子。他归国后,成为北方诸侯的方伯,镇守北方,成为王室的屏障。诗歌通过叙述这些过程,赞美了韩侯在当时所发挥的重要政治作用。《大雅·崧高》则赞美了周宣王的舅舅申伯。他来朝见宣王,宣王把他改封到谢邑,让他在那里营建新城,保卫国家的南部边境。诗的最后一章写道: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申伯的美德,温柔、和顺又正直。他安定天下万邦,美好的声誉传闻于四方邦国。吉甫作了这首诗歌,它的含义非常深远,曲调也非常优美,用它来赠别申伯。
诗歌的作者,是周宣王的大臣尹吉甫。他在诗的末章总结了诗意,既赞美了申伯的美德,又点明了这首诗是自己所写,而且毫不谦虚地把自己的诗也夸了一通,很有意思。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知道姓名的诗歌作者之一,他的另外一首诗《烝民》也收在《大雅》里,就排在《崧高》之后。这首诗是送别另一位大臣仲山甫的。这首诗也是一首赞美诗,赞美仲山甫的美德和辅佐王室的功绩。这首诗的文笔也很好,许多成语都是出于这首诗,如“小心翼翼”“明哲保身”“夙夜匪懈”“柔茹刚吐”“不畏强御”“爱莫能助”等等。同样,是诗的末尾,也写明了作者是谁,以及创作的目的: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吉甫作了这首诗,就如清风一样和美。仲山甫有许多顾虑,我写了这首诗来安慰他。
尹吉甫不但诗写得好,也善于给自己的诗歌做宣传,打广告。在这方面,他是领先于他的时代的。
不过世间也不全是值得赞美的事情,当臣子看到周代统治者行为失当,不免得尽一尽臣子的本分,出面劝告。但给人提建议,自古以来都是个技术活儿。《诗经》中的古人是如何给地位比自己高的君主提意见的呢?
接下来,我们读一读《诗经》中的劝谏诗,这类诗主要是周代大臣劝谏周王的诗歌。
先看一首《大雅·民劳》,一般认为是召穆公劝谏周厉王的诗作: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
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这诗是说,周代的百姓已经非常劳苦了,乞求得到一点点安逸。希望您能够爱惜王畿附近的人民,不要让他们受到残害。不要听从那些诡诈欺骗的话,小心提防那些结党营私的小人。制止掠夺和暴虐,不要让政事颠覆。王啊,我是想要成就你,所以才这样深切地劝告你。
另外一首诗,《大雅·板》,是大臣凡伯对周厉王的劝谏之语,里面也有和《民劳》类似的话:“犹之未远,是用大谏。”这都是大臣直接说明自己写诗的目的。这种情况在《诗经》中比较常见。其他的例子,还有《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极反侧。”周代的贵族卿大夫有义务以献诗的方式来对君主进行劝诫,使他能够更加英明地处理政事。
中国很早就有采诗和献诗的传说。关于献诗说的记载,最有名的要数《国语·周语上》中“邵公谏厉王弭谤”一节里的那段话了: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由此可见,贵族卿大夫向君王献诗,是当时的一种常规政治操作。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诗经》中看到大量这类作品的原因。并不是所有的诗语气都是温和婉顺的,有的诗甚至非常激烈。
《大雅·抑》是一位老臣劝告周王的诗:
於(wū)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哎呀你这个小子,真是不知道好歹!我非但要携着你的手,还要指示你做许多事。我非但要当面教训你,还要提着你的耳朵让你好好听。假使说你还小,不懂事,你也已经抱上儿子,当了父亲了。人们都是有缺点的,有谁是少年就很聪明,但到了晚年才有成就呢?
最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在青少年时代如果就有知识,很聪明,那么,不会等到晚年才有成就。但如果像现在这样,青少年时代不接受教育训导,没有知识,到了晚年就更不会有成就了。
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里,老臣对周王劝谏的语气,是很不客气的。“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成语“耳提面命”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按捺不住心中的忧急,不顾冲犯君颜的危险,耳提面命地教训年轻的周王。很多人可能会问,大臣对君王这样说话,是不是不太尊重啊?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吗?
周代和秦朝以后的时代有些不一样,它是个宗法制社会,在朝廷中担任要职的,一般都是与周王同宗的贵戚大臣。对于比自己年轻的周王,他们是有教诲、督责的义务的。《尚书》里的《召诰》《无逸》,就记录了召公、周公对成王的教诲、告诫。如果周王做错了事情,他们可以指出并敦促其改正。
有的时候,这种教诲、纠正,甚至是可以用比较严厉的口吻说出来的。因为他们和周王之间,不仅仅是君臣关系,还有着血亲的关系,国与家的利益在他们的身上都是统一的。
先秦时代,当国君行为失当,做出了损害国家利益,亦即宗族利益的事情的时候,老臣对他的劝谏,很自然地带有同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老对不肖晚辈进行训诫的色彩,并因此而具有了一种威严的力量。
当君主昏庸暴虐,屡谏不听,严重损害家国利益时,贵戚之卿甚至可以采取极端手段将之废黜,以维护本家族的统治。宗族社稷的利益是高于任何个人的利益的,连君主也不能例外。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比较容易了解先秦时代贵族的进谏心态了。
但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朝历代都有昏聩无能、油盐不进的君主。到这个时候,劝谏已经不起作用了。面对统治者的丑恶奸邪行为,古人愤懑不已却也无可奈何,于是一首首精彩的讽刺诗诞生了。
《诗经》里面这种诗有许多,我们分成三个小类来介绍。
一类是讽刺周代统治者淫乱的诗。这里面有两个著名的故事。我们一个个来讲。
第一个故事,是卫国的。这个卫国,是“保卫”的“卫”。它的国君卫宣公和他的后母夷姜私通,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伋。伋长大后,卫宣公立他为太子。太子到了成婚的年龄,卫宣公就为他聘了齐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卫宣公听说齐国的女儿长得很美丽,就在黄河边上筑了一座新台,把齐女截留,自己娶了她。卫国人对卫宣公强娶儿媳的丑行非常痛恨,就作了《邶风·新台》这首诗来讽刺他。《诗经》中的邶、鄘、卫都是卫国的地方,《邶风》《鄘风》《卫风》都是卫国的诗歌。我们来看诗:
新台有泚(cǐ),河水㳽(mǐ)㳽。燕婉之求,蘧篨(qúchú)不鲜。
新台有洒(cuǐ),河水浼(měi)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tiǎn)。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诗中的蘧篨、鸿、戚施,都是癞蛤蟆一类的东西,诗人用它们来比喻卫宣公长得丑恶。诗歌的大意是:新台啊新台真漂亮,河水也都涨满了。齐女本想要来嫁个少年郎,没想到却碰上个丑恶的癞蛤蟆。抛下渔网,想要打鱼,没想到却打上来一只癞蛤蟆。唉,本来想要嫁个少年郎,没想到却碰上个丑恶的癞蛤蟆。
诗歌把卫宣公比喻为癞蛤蟆,充分表现了对他的厌恶。
后来这名齐国小美女,成为卫宣公的正式夫人,历史上让她跟随丈夫的谥号,称她为“宣姜”。卫宣公的庶母夷姜失去了宠爱,上吊自杀。宣姜后来有了自己的儿子,就害死了太子伋,让自己的儿子卫朔成为太子。
卫宣公死后,宣姜的父亲齐僖公让卫宣公的庶子公子顽与宣姜同居。此时宣姜的儿子卫朔刚刚当上国君,还是个小孩子,控制不了国家,而且宣姜害死太子伋,很不得人心。而公子顽是太子伋的同母弟弟,比较得人心,有威望,宣姜希望借助他的力量来稳定局势。
但是公子顽却不同意。毕竟从辈分上来说,宣姜是他的母亲辈。这是乱伦啊。但齐僖公强迫公子顽,齐国的力量强大,公子顽迫于巨大的压力,没办法,只得与宣姜同居,两个人居然生了一大堆孩子,有齐子,后来的卫戴公、卫文公,还有宋桓夫人,还有著名的女诗人许穆夫人。
卫国的上层统治者一而再,再而三地乱伦,当然臣民百姓都看不下去了。于是就又有新的讽刺诗作出现了。请看《鄘风·墙有茨》: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上有蒺藜,不可以扫掉它。宫廷内部的那些话,不可以随便向外人说。要是说出去,那可真是太丑了。
墙上种蒺藜,是为了防闲内外,不让人随便爬过墙。所以不能随便扫掉。诗歌用蒺藜来起兴,就是说,本来应该好好防闲,不应该出那些丑事的。但是丑事还是出了一起又一起,这些事情,真是不能说啊,说了有伤国体,太丑恶,太丢人了。
再看另一首《鄘风·鹑之奔奔》: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鹌鹑和喜鹊,都有自己固定的配偶,飞的时候都相随相伴。有人连鸟雀都不如,(做那荒淫无耻的事情),这样的不良之人,我却要认他为兄,认他为君。
这就是直接痛骂周代统治者禽兽不如了。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故事。
鲁桓公娶了齐国的女儿为妻,这位齐女也是齐僖公的女儿,和上面提到的那位宣姜是姐妹,历史上叫她文姜。这位文姜在还没有出嫁之前,就已经和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太子诸儿,也就是后来的齐襄公——有乱伦的暧昧关系。瞧这一家子啊。她出嫁的时候,太子诸儿亲自把她送出了很远。
当时的史官记录这件事,就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合礼法的。在文姜嫁到鲁国后,还多次到边境上与哥哥齐襄公约会。国君夫人是万众瞩目的人物,她的行为,不可能保密。而且她的丈夫鲁桓公几次去与齐襄公见面,也都带着她。这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文姜嫁给鲁桓公3年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同,成为鲁国的太子。文姜的丈夫鲁桓公当然对自己老婆的不轨行为有所察觉。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又一次带着文姜与齐襄公会面的时候,发生了悲剧。鲁桓公对文姜说:“同不是我的儿子,是齐侯的儿子。”文姜把这句话告诉了齐襄公。齐襄公大怒,假意请鲁桓公喝酒,宴席结束后,派大力士公子彭生送鲁桓公,就在车上用蛮力摧折了鲁桓公的身体,把他杀害了。
鲁桓公实际上就是被他的夫人和齐襄公,这兄妹二人联合谋杀的。在他死后,太子同继位,就是鲁庄公。鲁庄公也拿他的母亲没办法。文姜最初很长时间住在齐国,不敢回国。回到鲁国后,还经常去与齐襄公约会。这件事是春秋时期一件影响极其恶劣的大丑闻。兄妹通奸,本来就违背人伦;而这对兄妹为了掩饰自己的奸情,竟然把鲁国国君谋杀了,更是骇人听闻。
讲完了这个故事,我们来看看两首讽刺这件事情的诗。一首是《齐风·南山》,它的第一章写道: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齐国的南山崔巍高大,一只雄狐狸往返徘徊,好像在追逐配偶。去鲁国的大道坦坦荡荡,齐国女子就从这条路上出嫁。既然她已经出嫁了,你还怀念她干什么?
这首诗,很明白地把齐襄公比喻为一只淫荡的雄性狐狸。在他的妹妹文姜嫁去鲁国的时候,他还一直跟随,恋恋不舍。
诗的最后一章又写道: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想要劈木柴靠什么?没有斧子是不行的。想要娶妻子靠什么?没有媒人是不行的。既然得到了妻子,怎么可以让她如此淫荡纵欲到极点呢?
这是在批评鲁桓公了。你既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堂堂正正地娶来了齐女作夫人,就应该按礼制约束她,不让她再有机会和哥哥齐襄公发生不正当的关系。你为什么会如此纵容她呢?也就是说,诗人认为这件事最后发展到不可收拾,作为受害者的鲁桓公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在我们来看另一首诗,《齐风·敝笱(gǒu)》: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笱,就是竹子制作的捕鱼笼。敝,就是破败的。梁,就是鱼梁。古人在河的中间筑成堤坝,中间留有空缺,然后把笱放置在空缺处。这样,当鱼从上游随着水流而下时,就被装进了笱中,很难再游出来。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破败的捕鱼笼放置在鱼梁上,鱼儿自由地游来游去,不受约束。齐国女子回国去,她的随从多得像水一样。这是第三章,说“其从如水”,前面两章说的是“其从如云”“其从如雨”。“如云”“如雨”“如水”,都是形容其多。随从如此之多,说明文姜是大张旗鼓,公开去齐国,弄得尽人皆知,可见其无耻。
古代学者一般认为,敝笱,也就是破败的捕鱼笼,比喻鲁桓公的无能暗弱,不能防止文姜的淫乱行为。自由自在的鱼,就比喻不受约束,随意来往于齐、鲁两国之间的文姜。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首诗是讥讽鲁庄公的,在他父亲桓公死了以后,他不能约束自己的母亲,让她公然继续与齐襄公鬼混。不管是说的哪个国君,“敝笱”的比喻,都是指的不能约束女子淫乱。
但是到了现代,闻一多等人提出了新的见解。闻一多有一篇论文,叫作《说鱼》,里面提出一个观点,认为“鱼”是一个隐语,代表“匹偶”或“情侣”,这在中国各民族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很多体现。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布设渔网是为了打鱼,就是比喻齐女想要获得一个年轻男人做配偶。按照这个理论,“敝笱象征没有节操的女性,唯唯然自由出进的各色鱼类,象征她所接触的众男子”。这个说法也能够说得通。
上面我们通过两个故事,介绍了一批讽刺周代统治者淫乱丑行的诗歌作品。现在我们来看第二类,讽刺周代统治者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诗篇。我们介绍两首诗,都是来自《魏风》,这个“魏”,字就是“韩赵魏”的那个“魏”字,但并不是战国的那个魏国。这是一个西周时候就封了的姬姓小国,在今天山西省芮城县一带。
我们先来看《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这是一群伐木工唱的歌:我们砍伐檀木去造车,发出“坎坎”的声音,把它放在河边的岸上。河水清清,掀起波浪。那些人,不耕种,不收割,为什么却能够收取三百家的粮食税收呢?不狩猎,为什么却看见你的庭院里悬挂着貉子呢?那些君子老爷啊,他们可不是白吃饭吗!
这首诗以劳动者的口吻,辛辣地讽刺了周代统治者不劳而获的生活。作者用强烈的对比抨击了周朝当时极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辛辛苦苦干活的人却没有多少收入,而坐在家里什么也不干的人却粮食满仓,野味多得吃不过来。反问句的使用,使得这种愤怒得到了更加强烈的表达。
我们来看另一首,《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黄黍!多年辛苦把你养活,你却对我不管不顾。我要离开你,另寻幸福的乐土。乐土啊乐土,那才是我所安居的去处。
这首诗把周朝统治者比喻为贪得无厌的大老鼠,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把被剥夺、被压榨的百姓的痛苦和怨恨都充分地表达了出来。他们被土地制度限制住,无法脱身,无法摆脱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只能幻想有一天能够离开这个大老鼠,去寻找一片没有剥削的乐土。
现在我们来看第三类,批评周朝朝廷中的奸邪之人的诗歌。
《小雅·巷伯》表达了对进谗言、造谣诽谤别人的坏人的切齿痛恨。诗人从多方面描写了这些谗佞小人的种种恶行,和他们得志骄横的模样。而真正的好人却备受打击,意志消沉。诗人愤怒地喊道: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那个进谗言的坏人,谁愿意搭理他,和他商量谋划呢!应该把这个进谗言的坏人,投给豺虎。如果连豺虎都不愿意吃他,就把他投到北方寒冷不毛之地。如果北方也不接受他,就把他投给上天,让上天去治他的罪。
在诗人看来,这种谗害别人的坏人,应该用最严重的刑罚来处置。但是他已经坏透了,恐怕连豺狼虎豹都不愿意吃他,他的肉都是臭的。连北方寒冷的荒漠都不愿意接受他,因为他太肮脏了。最后只能把他交给最高神上天来加以惩罚。诗人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力。这在诗歌刚刚开始起源的时代,也算是很高超的文学技巧了。
《小雅》里的《巧言》《何人斯》等篇,也都是这类作品。
坏人的地位如果不太高,也还罢了,有时这种人还执掌了国家政权,那整个国家就非常危险了。但是诗人是勇敢的,他们敢于直接批评当政大臣。如《小雅·节南山》: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忧心如惔(tán),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终南山是多么地高峻啊,上面巨石堆积。地位显赫的太师尹氏啊,周朝老百姓们都在看着你呢!我忧心如焚,不敢戏谑谈论国事。(怕你用刑罚来处罚我。)国运已经要完全断绝了,你怎么还是看不见呢!
太师是掌握国家权柄的重臣,相当于后来的宰相。他本来应该是天子的得力助手,是老百姓的依靠。但是这位太师尹氏,却倒行逆施,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和深重的灾难。这首诗的作者名叫家父,是周朝的一名大夫,激烈地批判太师尹氏,却毫无效果。太师尹氏非但不改变自己的邪心,反而怨恨、打击那些向他进谏的人。家父痛心忧心,又无计可施,只好向昊天呼告控诉。
除此之外,《小雅》里的《雨无正》《十月之交》等诗作,也都直接指斥了败坏国家纲纪的庸官佞臣,对他们的罪行作了毫不留情的揭露。
刚才,我们详细介绍了《诗经》中艺术成就很高的三类讽刺诗。当一个人还在以诗歌来表达讽刺之意的时候,至少说明他还在关切着对方,希望有朝一日君主能辨明忠奸,然后励精图治,重振朝纲,但如果这一切没有发生呢?
当他们远离“庙堂之高”,身处“江湖之远”,甚至面对“国破山河在”,一首首感叹身世、感伤时事之作诞生了。
有一些贵族卿大夫的作品,如《小雅》中的《正月》《小宛》《小弁》《四月》《北山》《无将大车》《小明》《何草不黄》等诗,或感时伤乱,或痛恨劳逸不均,或述说行役之苦,或抒发对命运的忧惧,都在个人的感怀中表达出对社会政治的见解。
我们取《小雅·小旻》为例: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不敢徒手打老虎,不敢徒步涉过河。人们只知道这一点,不知道还有其他危险。我是战战兢兢,恐惧谨慎,就像面临着深渊,就像踏上了薄冰。
这段话,把周代黑暗政治下一个正直的人的恐惧心理写得十分真切形象,里面的很多语句,后来也都变成了成语。
《大雅》中也有这类作品,如《召旻》忧心忡忡地写道: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从前先王接受天命,有像召公那样的贤臣辅佐,每天都开拓国家一百里,现在却每天都缩减一百里。呜呼哀哉!不知道今天的人中,尚有那样旧时的贤臣吗?
上面这些话,表现了西周衰落时,贵族们对衰乱时局的忧虑和痛心。
最后,我们再来读一首《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就是黄米,煮熟后有黏性,是汉魏以前黄河流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稷,就是小米。它到底是什么,历来有许多学者争论不休,有学者说它也是黍一类,有学者说它是高粱。我们取小米一说。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那黍米穗子下垂,那小米苗儿茁壮。我一路远行,步履缓慢,心中忧伤,无人可以倾诉。了解我的人,说我心忧;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是有什么要求。悠远的苍天啊!这种状况是谁造成的呢?
古人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在东周时代,周王朝的大夫行役到西周故地,经过了从前的宫室宗庙,那里都已经完全变成了农田,长满了黍稷等农作物。周大夫见了这个场景,感慨今夕,想到强大的西周就这样颠覆了,心里十分忧伤,彷徨不忍离去,而作了这首诗。所以后来的人们往往用“黍离之悲”来形容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但是后来也有学者认为,从这首诗的表面文字来看,并没有看出是讲周朝大夫路过西周故地,只能看出作者是漂泊在外,好像是受到了什么很大的打击,受到了很大的误解。他忧愁失意,无所告诉,只好悲愤地向上天诉说。
像这样饱含深情的诗歌,在《诗经》中随处可见。通过阅读今天这些赞美诗、劝谏诗、讽刺诗、感怀诗,你是否对“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有更深的体会?
有一天,孔子一个人站在庭中,孔鲤恭敬地走过。孔子问孔鲤:“学《诗》没有?”孔鲤说:“没有。”孔子便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孔鲤退回便学《诗》。
有人说,这是因为《诗经》的语言展示了高超的语言魅力,学习《诗经》你才能说出得体的话,这没错;还有人说,这是因为《诗经》是个文化的万花筒,从中我们可以掌握丰富的知识,能提高个人修养,这也没错。
不过,还有一点或许更重要,孔子曾经对《诗经》有过一个总评,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诗经》之言,无论是怨怼之情,还是壮美之志,都出自诗人至情流露,直抒心意,毫无虚假之词,这或许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一直都讲的“诗言志”吧。
好,今天的《诗经》就读到这里。到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诗经》中的恋爱婚姻、日常生活、政治活动,下一次我们要谈到一个更深刻的话题,这就是《诗经》中的民族史诗。
我是赵长征,让我们继续这段文化寻根之旅。明天见!
划重点
1.《诗经》不只有艺术性,它还有强大的实用功能,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强调的正是《诗经》提升古人沟通能力方面的作用。
2.先秦时代,当国君行为失当,做出了损害国家利益,亦即宗族利益的事情的时候,老臣对他的劝谏会自然地带有同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老对不肖晚辈进行训诫的色彩,并因此而具有了一种威严的力量。当君主昏庸暴虐,屡谏不听,严重损害家国利益时,贵戚之卿甚至可以采取极端手段将之废黜,以维护本家族的统治。宗族社稷的利益是高于任何个人的利益的,连君主也不能例外。
3.《诗经》是个文化的万花筒,从中我们可以掌握丰富的知识,能提高个人修养,还有一点或许更重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篇,无论是怨怼之情,还是壮美之志,都出自诗人至情流露,这或许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一直都讲的“诗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