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老子与《道德经》 “无为而治”的当代用法是什么?

《余世存·时空理论下的国学经典》第1讲《“无为而治”的当代用法是什么?》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余世存。今天我和你一起读读老子的《道德经》。

很多人都听过老子的《道德经》,但可能并不了解《道德经》有什么意义。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道德经》,大概可以这样说,东方的《道德经》是和西方《圣经》一样是在世界上发行最广的图书,《道德经》是唯一不借助任何组织、机构、信徒的力量取得顶流影响的书。当然,我们还可以说,《道德经》又是以最为简明的语言规模,即只有五千多字,来讲述最丰富复杂内容的书。

《道德经》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

《道德经》对我们普通人的作用非常大,我个人认为它的作用比很多经典的作用要大。比如《圣经》《论语》《佛经》这一类书的作用也很大,但跟《道德经》相比,似乎还不能相提并论。

从最基础个人的层面,《道德经》对我们的个人身心有养生、健身的作用。我的一个年轻朋友,十来岁时就从《道德经》里读到了身体的修炼方法。据他说,自那以后二三十年的时间里,身体非常健康,精气神很足。我原来对此将信将疑,后来自己开始锻炼身体时,也从《道德经》里找到了不少线索来印证,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效果。比如,闭目养神时,把“无为”这些句子默念几遍,心里就很快安静下来。最有意思的是,对身体的觉察感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广大的国土,有自己的城乡分野,你安静时让它们也彼此知道但彼此不要扰乱,相安无事最好。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道德经》最重要的作用还是提升我们生命的维度,让我们进入了一个高维、多维的宇宙层面上去,让我们获得“全景式”的宇宙视角。《道德经》也有温度,有对民众生活的关切,但《道德经》更多的是对宇宙生活的描述,有人说它冷酷、不动声色。其实不用说老子那样的非凡哲人,当我们能跳出地球,从外太空的角度去回看人类,我们的感受也会是相近的,我们不是没有感情,而是能更多地保持一份冷静、理性、客观。

从这些角度上说,《道德经》对所有的人都是适用的。以前常有人批评老子,说他写《道德经》是写给王公贵族们看的,是写给精英们看的,其实我们普通人也是老子分享的对象。所以道教徒,无论你有没有文化,你都要读老子的《道德经》。还有一点,即使老子更多地提到了圣人、王侯,这些内容对我们普通人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在道家观点看来,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神明、圣王,都有百官、君子和民众。儒家着重发展我们个体身上的君子人格,道家则希望唤醒我们每个人的圣王意识,从而进入生命的神明境界。

我个人觉得,在今天,无论是否信仰道家、道教,《道德经》都应该是我们要去了解的书。对一些人来说,《道德经》是陪伴终生的书,常读常新。因为它护身,保护身体健康;它护生,保护人生百年;它护心,保护我们的心理健康。

下面,就让我们正式走入《道德经》。

很多人都会问,《道德经》的书是什么样子?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道德经》大概是春秋时代老子写的,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很多人的编辑、完善,到汉代基本定型。最初的版本有多少字,结构是什么样的,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现在只知道最早的版本是春秋末、战国早期就有了。最早大概分“道经”“德经”两部分,到汉代分成了81章。而且版本有汉代的河上公版、魏晋的王弼版、唐代的傅奕版,等众多的版本,当代随着新出土的材料又有楚简版、帛书版。我刚才说的几个版本流行都比较广,文字大同小异。其中,魏晋的王弼版还被称为通行版,影响最大。如果你想读《道德经》,可以了解一下这些版本的差异,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版本就可以。

关于《道德经》,还有一个新的情况,有一位叫姬英明的先生,说是周文王的后代,他们姬氏族人世世代代都流传老子的《道德经》,他们的姬氏《道德经》跟市面上的《道德经》编排不一样,通行的《道德经》是上下两部分81章,但姬氏《道德经》是道经、德经、道理、道政、道法、道术六大部分。当然,文字的内容也是大同小异。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找来看看。如果只是想初步了解《道德经》的话,那么通行的版本也就够我们去研读了。

阅读《道德经》之前,你可能会对“道德经”这个名称产生疑惑。“经”的意思好理解,可以理解为记录义理、规范的典范著作。

那“道”和“德”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不妨先来破破题。

什么是“道”?通读全文,会发现,“道”无处不在。道既是轨道,是星球运行、事物发展的方向,道又是基本单位,比如原子、分子,比如我们每个人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都是道。可以说,“道”是本体,是动态的。显然,只要守住了道,我们就是自己“应该是”的状态,我们就跟世界能够和谐相处,就像宇宙的恒星、行星、卫星,都有自己的道,都在自己的道,它们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和谐,共同奏出天籁之音。

而“德”就是运用,是静止的,是得到,是存在的瞬间。对“道”的观察、把握,就是一种“德”。比如说我们日用而不知道的时候就是在“道”上,一旦我们知道自己有了存在感的时候,我们就是处在“德”的层面。

“道”是率性的,“德”是教化的。“道”是先天的,“德”是后天的。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就是这个道理。老子还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是说,最上流的德行不在意德的有无,他们反而有德;那些下层的德行总以为自己没有失去德行,反而他们没有什么德行。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那些天天想刷存在感的人,反而没有德,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前面说了,《道德经》分“道”“德”两部分,共81章。这81章,可以说都是对“道”和“德”的各个层次、各个角度的描述。

读《道德经》最好的办法就是直面老子原文,不断地去体会、感悟。不要试图追寻老子的本义,不要试图追寻所谓正确的解答。尽管老子写的原文确实有些字句是明确的,但在《道德经》里,语言文字只是表意符号,无数读者读到的意思、参与生成的意思远远大于原义。

举一个例子,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这句话原来老子说得非常具体,原文没有“胜而”两个字,就是指春秋战国时代有人喜欢玩兵器,还给兵器上做各种装饰。老子的原意是说,兵器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的东西,只要锋利坚固能用就好,不应加以装饰使之美观,如果这样做,那就是以杀人为乐了。

老子处在春秋晚期,正是王公贵族刻意追求兵器精致华美之时。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书中的吴越铸剑传说,以及徐君羡慕季札的宝剑这些故事就看到。出土的春秋晚期兵器,有的兵器身上有美丽的暗纹,有的有黄金或宝石装饰,正是“美”兵,也就是崇尚精美的兵器的具体案例。所以老子才写出了上面的那段话。后来曹魏时期的经学家王弼在编辑注释《道德经》时,就在“不美”前加上“胜而”两个字,“胜而不美”,就把老子讲兵器的话变成讲用兵的话了,就是从具体的兵器提高到用兵打仗的高度了。

既然说到了怎么读《道德经》的问题,关于第一句就值得多说两句。我们都会背诵“道可道非常道”。过去常见的断句有两种,一种是,“道,可道,非常道。”一种是,“道可道,非常道。”但我和一些朋友又发现了新的断句,“道可,道非,常道。”这样去理解道也是可以的。

像这样的断句问题严格说是学术问题,我们一般人不需要理解。接下来,我们重点从现代人好理解的角度来谈一谈《道德经》的内容。

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理解《道德经》的内容呢?

首先,《道德经》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底层逻辑。比如现代科学发现的不确定性原理,在《道德经》里有大量的表述。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这样的意思。还有对道的描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认为,我们要把握、测量这个世界是很难的。但通过对模糊性、恍惚的“道”的把握,我们依然能够把握这个世界。

说到这里,有一个故事就是,有一年,知名出版品牌“果麦文化”的路金波老师考我,问起我的学术思想。我说起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一个极端的精准,比如《几何原本》;一个极端的模糊,比如《道德经》,但它们是可以对话的。因为建立在测量基础上的现代物理学最终发现宇宙的一切是测不准的,必须用另外的方法去把握它们。

《道德经》跟《几何原本》的关系是,《几何原本》是关于空间的公理、定理的描述,《道德经》是关于自然时间和人文时间的公理、定理的描述。如果说《几何原本》谈论的是点、线、面、角、圆等概念之间的公理,那么《道德经》就是关于道、德、明、智、强、功成等等天文和人文的公理。

比如第77章中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物理学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有名的“熵增定律”。我们今天也清楚,无论一个系统,人也好、电脑软件也好,一座房子也好,再怎么一时完美,久而久之还是在消耗,在熵增,出现了bug,如果不升级维修,它们都会病变、坍塌。熵增定律的发现是现代社会的重大科学事件,但老子几千年前的说法既直观又思辨,非常有力。

老子还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涉及一个经济学理论,这就是西方人发现的“马太效应”,是指财富趋向于集中,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但这只是一方面,老子对人道的这一发现并不止于揭露,他其实也有认可的方面,即他提出的人道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悖反,人类可以在消耗能量的同时建立起秩序来。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作为万物灵长中的人类中的有道者,还能够“以有余以奉天下”。今天的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在反哺、回向自然,比如保护生态环境,这就是“以有余以奉天下”。

《道德经》还有一些宇宙生成论原理、能量转化守恒原理,为什么很多人要读《道德经》,就是从中读出了宇宙的大法则。当然,有人说,这些世界观跟我们一般人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般人在社会上立足,最重要的是三观健康,世界观就是我们最重要的立足点。如果世界观都狭隘、跟人格格不入,那我们就会跟环境形成非常大的冲突。

刚才说了《道德经》与我们世界观的关 系,我们再说说人生观。

《道德经》里有很多人生现象的描述,比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很多人以为这句话只是揭示了人生的一个现象,说明过度的享受对身心带来了伤害,这是老子为圣人设立的标准,认为圣人不追求声色犬马的个人享受。

其实我们每个人读到这段话时,可以了解自己处在哪个阶段,是“小人阶段”还是“圣人阶段”;因为小人、小民的民众阶段还是以吃喝为主,民以食为天。我们还可以了解自己是青春少年阶段还是中老年阶段,因为青春少年是胃口大开的时期,到了中老年阶段就是大家笑称的闲者,这个“闲”既可以写作悠闲的“闲”,也可以写作圣贤的“贤”,总之更接近“圣人阶段”,对吃喝享受不再放纵,是比较节制了。老子还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这个话在前些年成功学流行的时候被人们忽视了,这两年才意识到这句话非常重要,早就预判了很多成功人士的下场。

说了世界观、人生观,至于价值观,《道德经》不是道德说教,而是给我们介绍了一种更高维度的道德观。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我们追求仁义和礼仪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有至高的道和德的境界。我们无为才能无不为,我们道法自然,才能抵达道德层面。可以说,《道德经》的价值观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妖魔鬼怪。

有人会问,如果《道德经》中的三观或别的观念跟我们的生活有矛盾,有冲突,是不是《道德经》讲得太高深;而我们一般人的生活也有道理,也有存在的价值?

我遇到过一些人问这类问题,比如《道德经》提倡“不争”,但现实生活太卷了,就是争得太厉害了,大家都卷入其中,难以自拔。对这种问题,我们可以参考《道德经》,反观我们的生活,反观我们的观念和心性,看我们是处在无知、自知哪个阶段?

《道德经》明明说“不尚贤,使民不争”。这句话就是不要看重外在的虚荣。我们陷入内卷的竞争之中,说明我们无视自身的价值,去追求外在的价值;不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去按外在的价值去生活。这有点儿像守着自己的大宝藏去讨饭,去过别人那样的生活。这是不尊重自己,逼迫自己卷入外在的竞争之中。在这个层面上,《道德经》的观点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顺便一说,老子的这一“不争”哲学并非他的原创,他是从《易经》中总结的,因为易经的“乾卦”就有一条,叫作“群龙无首,吉”。就是中国古人认识到大家在一起,不要争取第一,不要争取当头,大家都平等自由相处,这是最吉利的。这一不争哲学在现代社会,也是当今的管理者理想的管理境界,就是最优的人群团体乃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用今天网络时代的语言,就是“去中心化”,没有强迫,没有首领,大家自处和相处的自组织能力很强。

《道德经》中有很多是跟现实有冲突的,但都无一例外地具有参照意义。比如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很多管理者要求员工崇拜他说他的好话,还有些管理者要求员工怕他,其实大家私下是骂他、作贱他。

老子认为,最高明的管理者就是员工仅仅知道他而已,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功成身退”,这几年很多企业家都后悔前些年没有收手不干,就是没有功成身退,结果这两年苦不堪言,甚至前些年积累的名声利益全都丧失,有些甚至身败名裂,特别遗憾。这就是没有把老子的功成身退思想贯彻落实。

在我看来,老子的功成身退还可以翻译成这样一条正义原则,就是一个人服务于社会是有期限的,他不能无限期地占用社会的资源,到期限了就应该退场;不退场的人和行为是不正义的,不符合天道的,最终会受到惩罚。这一功成身退就是我的“正义论”的第二条原则:一个成年人服务于社会是有期限的。

既然说了第二条原则,那第一原则是什么呢。我的正义论第一原则是,一个成年人必须对自己的身心相貌负责,如果一个成年人相貌丑陋、褊狭、愤世嫉俗,如果他肥胖、“三高 ”,那么他就是不义的。就是说,一个成年人应该呈现出亲切、宽厚、慈悲、清朗等“诸相”“诸好”。

这一正义论原则也可以从《道德经》里找到源头,比如《道德经》里一再强调“去彼取此”,一再强调“为腹不为目”,一再强调“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是要我们注重身心健康,而不要在意身外的虚荣。

所以说,我们可以用三观来看老子的《道德经》,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会觉得非常有意思,它会让我们百读不厌。

在这里我再结合“时空理论”来讲一下《道德经》,增加你对《道德经》的理解。

我们说《道德经》在时空维度中占据南方和北方、夏天和冬天两个维度。北方之学或说冬天之学是寒冷的,肃杀的,所以我们在《道德经》里面读到大量冷酷无情的句子,什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什么“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等等。这些句子都有严寒时空中的特点。

当然,北方也好,冬天也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藏敛,所以我们看到老子强调“大智若愚”。老子在教育孔子时就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善于经商的人,总是把财货隐藏得很深,看上去好像一无所有;道德高尚的人,总是随时向人求教,看上去好像愚蠢笨拙。北方和冬天的五行为水行,所以,老子对水有大量的论述。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他是从水的柔弱一面来说的,他赞美了柔弱如水的生命。

至于夏天、南方,五行为火,火代表光明、温暖,代表向上的精神。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没有直接谈火,但他用了不少章节谈光明,谈虚静。什么是“明”?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表现自己,不盯着自己,才算明白人。老子还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容易,了解自己很难,只有了解自己才算是明白人。老子还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所以说要虚心才能复命明见心性,我们一般人常说心明眼亮,心要明才对,心要明的前提就是心要虚。这些论述可以说是紧紧抓住了夏天和南方的维度。

我们回过头看老子对“时”“空”两大维度的表述,可以说南方和北方,夏天和冬天,是水火问题,水深火热的问题。老子对水和火的观察和结论是要守住水的柔弱和火的虚极,这样才能在水深火热中生存。

水与火的问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及道教要解决的大问题,它们合作成就出美好的东西,它们不能合作就是未济状态。道家也好、道教也好,从解决的对象来说,在个人身上就是肾水和心火的相济问题,心火太旺、肾水不足,或心火弱、肾水强,都会带来身体的病态。在天下国家层面就是南方和北方的统一合和问题,历史上的中国多有北方打压南方的现象,使得中国的水火不能共生、不能和衷共济。我讲的《道德经》可能跟别人讲的《道德经》不一样,相信很多人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需要。

以我的研读经验,《道德经》确实是一部值得经常研读的书。我这里还给你介绍一下,《道德经》除了对道、德、水、虚、为等字词有过精彩描述以外,还有两个字,也非常有意义。

这两个字是“一”字和“大”字。“一”字我们都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有第10章里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第22章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39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至于“大”字,《道德经》的论述也非常提气,比如第25章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有一个独特的看法是,《道德经》对这两个字的论述既有哲理意义,又有锻炼身心的意义。比如“一”字,大写的“壹”字有点像茶壶的“壶”字。我们都知道“葫芦”这种植物,其实葫芦的“葫”字,也可以写成茶壶的“壶”,你不觉得我们使用的茶壶外形看起来,就是加了壶嘴的葫芦吗?

而“壶芦”的形态其实也是人静坐打坐的形态,人在打坐时就是回到了壶芦状态,在中国文化里,壶芦是创生出世界的。无论是“壶芦兄弟”的童话,还是大洪水中的“壶芦创造世界”的传说,还是中国人喝酒的酒壶,都有抵达世界本质的意义。人回到壶芦的“一”的状态,就能够创造出一个世界。中国人说,壶中乾坤大,杯中日月长。所以,东西方的修行者要喝酒、品茶,还要打坐。打坐就是一个“壹”字、“壶”字的状态,人们打坐就是要从中体验创生世界的过程。

我们再想一下“正”这个字,“正”其实就是止步于一。就是说,回到一的状态,我们立身处世就是正大的。所以我们学习《道德经》,对一字要有了解,道生一,我们只有回到一的状态,才能有二有三,从而三生万物。

“一”和“人”组成的汉字就是“大”字。“大”字就是一个人顶天立地站立的站桩状态,一般人认为站桩最早的论述是在《黄帝内经》中出现的。但读“大”字,我们可以理解,老子对站桩的状态也是非常了解的。据说在历史上,苏格拉底被称为最早的站桩高手。其实,在我看来,老子对站桩是有非常深的体会的。《道德经》中整个25章都是对站桩运功状态的观察和总结,个人的身心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中有物混成,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最终,人的身心立足于天地之中,发现自己跟天地精神相往来,获得了“域中四大,人居其一”的地位。

所以,我们健身的朋友,在打坐站桩或运动的时候,默诵一下《道德经》里关于“一”和“大”的论述,会非常有趣,可以说这是一个加持身心的过程。

说了这么多,最后,我要跟你分享一下怎么读《道德经》的话题。

我在大学时,看我的同学手抄《道德经》,当时还很奇怪,这个老古董还要抄吗?我后来明白,抄《道德经》是学习它的好办法。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抄过《道德经》,比如书法大家赵孟頫抄写的《道德经》就非常有名。我在十几年前曾经在贵州、云南一带旅游,那个时候我就想抄几篇《道德经》,结果一遍没有抄完,我就明白了怎么写《老子传》这本书,我就到浙江杭州下面的临安,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写《老子传》,在写老子的生平传记的时候,《道德经》81章的场景就自然而然地出现。比如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老子西出函谷关,被守关的关尹拦下请他讲课时说的,这个场景我后来发现,不仅鲁迅描述过,就是清代的魏源也认为实际情况如此,是老子讲课感到为难时说出的大道理。

读《道德经》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拿《道德经》的篇章跟生活对照着看,这也会帮助我们熟悉《道德经》,加强对《道德经》的了解。比如我前面说的健身活动都可以想到《道德经》的篇章,会非常有意思。我自己心烦意乱的时候,就会默诵“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样自己就能很快安静下来返璞归真、归正。

读《道德经》还有一个修行者的办法,我们把《道德经》的前面七章一口气背诵出来,烂熟于心,这不需要费多长时,大概半小时就能做到,背一遍一两分钟就够了。然后,每天背一遍时增加一章,也很容易,75天之后,81章《道德经》就被我们牢牢记住了,至少它的章节句子我们就非常熟悉了。这样在生活中,它的句子就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像镜子一样照亮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经典加持生活的意思。

好了,我对《道德经》的介绍就到这里。《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它是说不尽的。我从《道德经》跟我们个人之间的关系上,分享了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用。

我是余世存,明天我们将一起聊聊孔子和他的《论语》,继续探索“时空理论下的国学经典”。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