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现金我们会更有安全感吗?
离开现金我们会更有安全感吗?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无现金社会》,副标题是“货币的未来”。这本书将要探讨的话题非常有趣:未来社会,人们在交易活动中是否会越来越少地使用纸币现金?会不会有这么一天,人类可以完全彻底地摆脱纸币现金?
本书的作者叫肯尼斯·S.罗格夫,他是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罗格夫在2001至2003年期间,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同时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院士;他还是经济学界全球论文引用率最高的十位学者之一,未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热门候选人之一。
说到现金,相信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各种电子支付手段,很久没有使用过现金了,但是对现金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全面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这本书的英文第一版问世的时间是2016年5月。当时中国的电子支付正在飞速发展,各种加密数字货币也是方兴未艾,但是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对这些新兴货币形态和支付手段仍保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只有罗格夫在当时就已经预见到,货币形态将会改变,同时也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
随后,全世界真的发生了一系列与货币形态、支付方式相关的变革。比如印度全面回收原有纸币、重新发行新版大额纸币。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为了避免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接触,绝大多数国家大力推动新兴支付手段,减少纸币现金的使用。为了与时俱进,罗格夫在2020年修订了这本书,将这些案例也纳入分析之中。
接下来,我将分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来谈谈作为支付方式的纸币,它有哪些弊端?比如涉及逃税、规避管制、犯罪以及其他安全隐患等等;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再来跟随作者罗格夫的叙述,来了解一下,数字货币的普及,能否可以在未来,给我们提供一种对抗经济衰退、刺激投资、拉动增长的新工具。第三部分,我们再来看看,逐步取消纸币可能对社会和经济生活带来的影响。希望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能为你揭开现金纸币和数字货币的面纱,让你更深入地了解货币形态与现代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纸币在今天的经济活动中所遭遇的问题。现实中,纸币的流通数量非常大,大到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更加令人咋舌的是,世界上大量的纸币都是以普通老百姓很少见到也很少用到的大面额形式存在的。比如在新加坡是10000新加坡元,在加拿大是1000加元,在瑞典是1000克朗,在欧元区是500欧元,在美国是100美元,在日本是10000日元纸币,很多国家也都是如此。
尽管大面额纸币构成了流通货币中的主要部分,但是,请注意,在日常消费活动中,普通人基本都没有机会见到本国最大面额的纸币,更别提使用了;所以,两者就形成了强烈反差。比如英国最大面额的纸币为50英镑,这已经是一种面额不算太大的纸币。有人可能会认为,50英镑的纸币在纸币需求份额中的占比很大。实际情况是,这一份额尚不足20%。绝大多数交易中,更小面额的英镑就已经足够了。
在法制经济社会中,消费总额中的现金份额一直在稳步下降,这是各国共有的趋势。但是,在日常的小额线下交易中,现金的使用率依旧很高。这是因为,现金交易往往是钱货两清,也没有电子支付中,支付方因为防护措施不到位,而导致自己账户信息泄露,遭遇盗刷的危险。
反过来说,企业和银行反倒很少持有现金。企业在现金管理中非常讲究效率,因此它们持有的现金只占全部流通中现金的一小部分。1990年代的一些研究表明,零售企业手里的现金,例如收银机中的现金,在全部流通现金中的占比不会超过2%;运送到银行的在途资金可能也有一点,但数量都不多,而且从过去二十多年的趋势来看,零售企业持有的现金占比肯定在进一步下降。
那么,普通消费者手里持有多少现金呢?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曾经做过统计调查,基本结论是,消费者所持有的现金量大约占全部现金供应量的5%—10%,看起来也不算高。
人们可能每天在使用现金,但是并不持有多少现金。假定一个美国普通消费者每天都花费50美元现金,然后通过ATM取钱,补充到原来水平。那么该消费者每月的现金交易量为1500美元,但是他的现金持有量一直为50美元。这一事实说明,在合法经济中,即使现金持有量很少,也不能直接认为现金不重要。
那么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采用哪一种交易方式?根据统计,现金交易占到全部交易笔数的40%,但是现金交易额仅占全部交易额的14%。相对而言,支票和电子支付账户在交易笔数中占比较低,用得不多,但在交易金额中占比达到19%和27%,主要是由于,使用这两种交易媒介的平均交易额一般都比较大。而借记卡和信用卡交易的笔数占全部交易笔数的42%,交易额占比为34%。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初步结论,在金额最小的25%交易中,现金是最常用的支付工具,但是随着交易金额的变大,现金的重要性逐步降低。
作者说,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里,现金主要的应用场景是什么呢?例如,实体线下交易,尤其是支付劳务雇佣费用的时候:很多人在雇佣保姆、家政修理工人的时候,一般总会支付现金。然而,在另一种“见不得光”的交易场景中,现金就是地位不可动摇的王者,这就是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紧密相连的“地下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大量的现金在形形色色的地下经济中大量流通:比如,毒品交易、敲诈勒索、贿赂、贩卖人口以及洗钱等等。
说到这个问题,为了给大家一个直观印象,罗格夫就在书中列举了美元现金的持有统计,来作为案例:
有调查机构统计过,美国普通消费者随身携带的现金,一般只有几十美元,再加上家里的储备,平均也只有两百美元出头,几乎没有一百美元这种大额纸币。反过来,如果用美联储发行的美元现金总额,除以美国总人口,那么得出的数字就是4200美元,其中3400美元,是一百美元面额的纸币。所以,这个巨大的差额,让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美元现金总量中的10%左右,是由普通公民合法持有的,还有一半在境外;同样,在2010年,英国执法机关发现,在英国境内,对500欧元面值大额纸币的需求中,有超过90%,是来自犯罪分子。
地下经济中,现金最大的持有群体和使用群体,都希望能够避开税收、监管或用工限制等方面的约束,避免自己的交易泄露自己的行踪,与个人信息。所以,只要使用现金,就会大大降低他们的犯罪活动被抓现行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观察,罗格夫提出一个基本观点,废除大面额纸币可以极大降低违法的地下经济活动。而对小面额纸币流通进行管制和保护,会有利于经济的正常运行。
罗格夫坦率承认,纸币拥有很多的优点,比如保护隐私,降低网络金融犯罪带来的威胁,在停电断网等极端条件下也依然能够进行交易,为没有银行账户的低收入群体提供交易媒介,保证交易实时结算,诸如此类。此外,纸币暂时无法彻底退出流通的另一个原因,是普通消费者长期养成的消费习惯,以及纸币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安全感。然而,随着数字货币的诞生,和电子支付手段的普及,纸币逐渐退出流通,似乎是一个无可避免的趋势。因此,谨慎的罗格夫就如何逐步取消纸币,提出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取消现金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那些匿名的、无法追踪的交易变得更加困难。通常而言,至少在发达经济体中,大宗合法交易中使用现金的情况已经日益减少,必要性也日趋降低。
第二,减少纸币的速度要放慢,至少需要10至15年的时间逐步完成转变。渐进改革有助于减少冲击,并且给机构和个人更多的适应时间。
第三,很关键的一点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那些贫穷的没有银行账户的民众,必须要有免费的基础存款账户,可能还需要配备具备基本功能的智能手机。罗格夫认为,这样的话,这个成本最好由那个国家的政府来直接承担。
总而言之,全世界迈向少现金社会(less-cash society)的步伐不可阻挡,但很难最终发展到无现金社会(cash-less society)。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普通人支付习惯的改变,和电子支付技术的进步迭代,两者缺一不可。
好了,刚才我们顺着作者罗格夫的讲述,初步了解了现金,也就是传统的纸币,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时,给大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安全带来的制约和消极影响。接下来,罗格夫又提出了一个更惊人,也更富于前瞻性的观点,那就是: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手段的普及,还能变成一件对抗经济萧条,刺激消费,拉动增长的新工具。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罗格夫就在书里说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如何使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已经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最大的挑战。然而,全球经济似乎对传统货币政策的刺激,已经没有预期中的反应了,仿佛有了某种“耐药性”;而更有力的政策,则又要想办法跨越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槛,叫“零利率下限约束”。
什么叫“零利率下限约束”呢?就是银行的利率最低,不能等于或者小于零。在大家心里,存款利率低可以,但低到零的话,那还不如放在家里呢。但利率为负,那就更不能接受了,相当于亏本,有一种银行在骗自己钱的感觉。虽然单纯从账面上计算,利率从0.3%降低到0.1%,与从0.1%降低到-0.1%,可能结果相差不大,但在储户心里可能会有天壤之别:因为前者不管怎样是正的,“保本”了,而后者是负的,“亏本”了。本金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锚定点,是不能随便撼动的,所以无论是国家的中央银行,还是商业银行,都始终不敢把利率降到零或者为负。
然而,事实上,早已有经济学家指出,这只是一种心理幻觉。老百姓关注的只是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在通货膨胀高涨时期,名义利率赶不上通货膨胀率,实际上银行采用的就是零利率或负利率,存银行就是亏本的,零利率和负利率早已非常普遍。但银行考虑到一般老百姓那种必须要“保本”的心态,依旧不敢公开说,自己的存款利率已经降到零或者负的水平。这种零利率下限约束,实际上就把中央银行的手脚捆住了。想要解开这道束缚,必须得找机会,数字货币就给中央银行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实际上,早在1930年代,美国处于大萧条之中时,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费雪就在思考零利率和负利率问题了。费雪认为,只要不断降低利率,就可以逼着老百姓消费,刺激经济,使经济复苏。利率越低越好,如果能低到负数就最好,没有什么可怕的。
实际上,罗格夫争辩说,通货膨胀和利率下降,完全是两个包袱一边沉,完全不存在哪个影响绝对更坏的道理。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在普通人面前,同时放上两个选择:一个是通胀水平为零、名义利率为-2%的世界,另一个是通胀率为2%、名义利率为零的世界,相信更多的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然而,根据经济学上的计算,在这两种情况下,货币的实际回报率都是-2%。
罗格夫观察说,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通货膨胀以及通胀预期都大为降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将通胀目标定在2%左右。与过去平均高达10%的通胀水平相比,当前的利率水平也大大降低。很多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正常情况下,如果通胀预期下降1%,那么经过一段调整期后,利率也会下降1%,因为每个人真正关心的是自己能用钱买到多少东西,而不是手里钱的面值。所以当通货膨胀率水平低时,由于受到零利率下限约束,中央银行降低利率,刺激经济的空间已变得非常有限。
另外,2008年的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自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以来最严重和最漫长的经济衰退。在这期间,经济波动幅度比大部分经济学家预想得要大得多。更大的经济波动意味着经济更有可能陷入严重的低迷状态,从而也更需要中央银行进行更大幅度的降息。这样一来,中央银行就更容易碰触到零利率下限的约束。
全世界的真实利率已经出现了趋势性下降,长时间处于1.5%左右的水平,并短暂出现过低于零的情况,也就是没有跑过通货膨胀。这是不太正常的情况。导致全世界真实利率下降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就是经济迅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国家拥有高储蓄率,而发达经济体的人口出现老龄化。中国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特点。
如果一个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在利率设定上受制于零利率下限,到底会有多糟糕?这一点似乎很难评估。但罗格夫认为,必须要对零利率约束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评估,毕竟普通的货币政策在对抗经济衰退时已经证明失效,必须采用更大幅度的降息政策,必然会触及零利率这个下限约束。
无论如何,罗格夫认为,零利率下限约束没有意义。把名义负利率视为邪恶的,而把温和的通货膨胀视为不好的,这都是所谓的“货币幻觉”。
所以,让我们回到这个部分一开头所提出的问题,电子货币如何能和负利率结合在一起,有效刺激经济增长。
在现有体制下,世界各国开始逐步接受负利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处于正利率区间的时候,发达经济体之间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必要性比较小,这就意味着尽管各自货币政策的确会产生溢出效应,但是相互影响并不大。只要各国保持本国金融机构的有序运行,那么这个世界体系理论上说会运转得非常自如。
那么具体而言,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应该如何实现负利率?归根到底,只有两种严肃方法能够真正实现负利率。第一种方法,中央银行可以大幅提高通货膨胀率的目标,从而提高平均利率水平。这样一来,经济遭遇持续衰退的时候,中央银行会有更多的降息空间。只要通货膨胀率足够高,实现大幅度降息就变得容易很多。换句话说就是,钱的购买力下降了,钱已经不值钱了。
除了调高通货膨胀率目标以外,罗格夫认为,还有一种很巧妙的方法,那就是逐步淘汰纸币,尤其淘汰大额纸币,转向数字货币。当然,这也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改革。这种做法可以釜底抽薪地消除零利率约束,可以算是一种最简单、最优雅的扫清障碍的方法。这就是作者要把纸币和零利率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罗格夫的观点是,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全面转向电子货币,而只保留少数纸币,就会很容易地实现负利率。因为商业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不是焦虑的个人储户,它们只在乎实际盈利,不会每天数保险柜里的纸币,去死死抱住个人储户关心的“零利率下限”。所以罗格夫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央行的负利率政策不会在金融机构里造成反弹。
罗格夫认为,即使一个国家不想轻易动纸币,也有很多方法可以施行负利率。有个著名经济学家叫艾斯勒,他早在1933年就有了一个类似的想法;艾斯勒的核心想法是,各国应当拥有两种货币,而不是一种。其中一种用于银行体系内部,老百姓平时根本见不到;另一种用于银行体系以外,也就是日常所见的纸币现金。
艾斯勒把银行体系内部使用的货币称为“班克”,它就是一种记账单位,可以作为法定货币用来支付税金、偿付债务、金融交易清算等等。它除了没有被印出来,不具备物理形态之外,从其他任何角度看,都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货币。金融系统内部交易时,必须使用“班克”。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将纸币现金存入中央银行转换为“班克”形式准备金的时候,中央银行就能顺理成章地收取费用,根据需要施行正利率或负利率。
后来,到了电子货币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后,又有一个经济学家布伊特,在艾斯勒方案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布伊特建议欧洲央行把流通中的纸币,也就是欧元,收回变成电子货币,他把这种电子货币命名为“维姆”。
初始时刻,“维姆”与欧元等价,但随后欧洲央行将定期设定两者之间的即时兑换比率以及未来的兑换比率。比如今天一个“维姆”等于一欧元,但是一年后,它只值0.95欧元,这就等于对“维姆”收取了5%的利息。那么会不会所有人都赶紧把纸币兑换成“维姆”?肯定不会。第一,负利率政策所施行的时间不会太长。它毕竟只是一个临时、紧急的政策手段,不会有国家和地区长时间采用负利率政策;第二,普通人还是有使用现金的需要,全部兑换成“维姆”不方便。商户很快就会习惯负利率政策导致的微小成本,类似于客户刷信用卡时,商户也要为此支付一些成本一样。罗格夫就觉得,艾斯勒-布伊特方案在逻辑上明显可行,近年来正在被全世界的央行热议,未来很有可能付诸实施。
好了,在看完纸币作为主要流通手段的弊端,以及未来如何利用电子货币结合负利率政策,以刺激经济这两部分内容后,我们就进入了本书的第三部分。在这一部分里,作者罗格夫主要是“开脑洞”,利用自己的经济学研究,来探讨下,如果世界真的逐渐成为一个“无现金社会”,那么将对我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我们在第一部分中说过,废除大额现金,会对各种与犯罪关联紧密的地下经济活动形成有效打击。但有很多人恐慌,如果某个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率先变成了无现金社会,那么如果犯罪分子转而使用别国纸币来维持地下经济的运转,该如何是好呢?
作者罗格夫说,放心,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假如美国的罪犯不能使用100美元的钞票,他们难道就不会使用大额的加元、日元或者欧元进行交易吗?与此相关,对于原来向国际罪犯供应纸币而获得的铸币税利润,难道美国或者欧元区会单方面放弃吗?结论很简单,即使美国取消了纸币现金,外国纸币也不太可能在美国地下经济中大获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外国纸币很难在美国国内的合法经济中循环流通,而且大额现金跨境流动并不容易,成本高昂。
任何一个单方面废除纸币的国家,都需要对外币大规模流入、流出本国的金融体系设置障碍。当然,目前已经有大量障碍存在了,比如各式各样的反洗钱规定。任何进出美国的旅客携带现金超过1万美元都需要填写报告,其他大多数国家目前也都有类似规定。任何涉及需要大量存取外币现金的人,都需要填写相关表格,银行也必须就大额交易进行报告。
所以,假如发达国家逐步淘汰本国纸币,尤其淘汰在腐败和犯罪中盛行的大面额纸币,那么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会因此受益。对大多数新兴经济体而言,他们还远未达到考虑废除本国货币的程度。另外,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利率根本没有达到接近零利率水平,许多经济体都还在努力将通胀率保持在个位数;另一方面,大部分国家还必须为发行债券支付较高风险溢价。
更重要的是,由于“后发优势”,一些新兴经济体在手机银行等电子支付业务方面非常发达,而实体金融服务却相对落后;很多国民压根就没有实体银行账户,却直接选择了电子支付。按照罗格夫的看法,这些新兴市场国家,与其再费大力气,投入巨大的人力与物质资源,去建设完善实体金融服务体系,倒不如直接迈入“无现金社会”,来得实在。
最后,作者还严肃讨论了黄金作为货币的未来前景。鉴于黄金可能会加速纸币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有必要就黄金在未来货币体系中的作用进行一番讨论。当然,黄金的价值远高于它作为一种金属的用途,因为自古以来它就是一种货币资产。黄金基本上满足了我们对货币要求的一切特性,包括便携性、同质性以及持久性,同时黄金的价值还在于它相对稀缺,但又不是过度稀缺。不过黄金作为一项货币资产也有它的缺陷:对微小变化不够灵敏。
无论有多少保守的政治家渴望回归金本位制,黄金确实不如纸币和电子货币,但由于任何替代品都并非完美,因此黄金仍然是一种不错的货币性资产,尤其是它具有很好的匿名性。考虑到当前环境下,“安全资产”的短缺可能会给全球货币体系带来麻烦,所以各国中央银行非常有必要考虑,是否增持黄金作为自身的储备资产。
好了,这本《无现金社会》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作者罗格夫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大多数经济学家,似乎都认为现有的纸币系统和结算方式一直运转得不错,对它的各种弊端缺乏研究,且并不打算对其进行重大改革,然而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实际上,从当今世界的经济运行状况来看,纸币系统具有两大弊病:助长了与犯罪密切相关的地下经济,同时限制了各国政府和央行拿出能够切实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
罗格夫也明白,从纸币转向数字货币并非毫无代价,只是这种代价并不一定直接体现在货币系统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记》里有一句名言,“金钱是被铸造出来的自由”。我们可以拓展一下,“纸币也是被印刷出来的自由”。纸币有很多缺点,纸币很难被货币政策管理,纸币也常被用于地下经济,但纸币终究是匿名的,纸币带给我们自由。一旦转向数字货币,我们可能会失去相当一部分的自由,这就是代价。
当前货币体系不应被视为可以永远存在的架构。罗格夫表示,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有把握的推测是,各国政府主导的电子货币时代将会伴随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数字货币确实对金融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给监管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然而现阶段,纸币并不会彻底消失。
以上,就是《无现金社会》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希望我们今天的讲述,能对你理解纸币,理解零利率约束,理解我们所处的货币生态都有所帮助。
关于这本书我们就聊到这里,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个音频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