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源流:各宏观经济学流派到底在争什么?

源流:各宏观经济学流派到底在争什么?

你好,我是张斌。欢迎回到我们认识宏观经济学的旅程。今天我们来聊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话题,还有宏观经济学的内部战争。你会看到,在过去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经济学家们是怎么在不断的“吵架”中,推动宏观经济学发展的。

先来说说,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话题是什么。如果你问一位宏观经济学家,行业会不会发展,企业能不能盈利,个人的工资会不会上涨,投资能不能获利?这些都不是宏观经济问题,问错了人。这好比是问一位骨科大夫,我的肠胃病怎么治,我的头痛怎么治,我的抑郁症怎么治?这些是病,但不是骨科大夫能治的病。

怎么提高生产率,怎么改善资源配置,这样的问题呢?听起来更抽象,更宏观了,好像是宏观经济问题,其实这些也不是标准的宏观经济问题。

宏观经济学之父是凯恩斯,凯恩斯的成名之作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从这本书的题目能看到,凯恩斯关心的是就业、利率、货币数量如何决定,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是典型的宏观经济问题。

标准宏观经济问题同时具备几个特点。第一,是站在宏观经济管理者角度提出的问题,不是站在企业或者个人角度提出的问题。宏观经济学不关心行业或者企业的盈利,不关心个体投资赚没赚到钱。

第二,是总量问题,不是结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通货膨胀、利率、货币和信贷总量这样的问题。总量研究是宏观经济学区别于经济学其他分支的独特定位,正是这个定位使得宏观经济学发展出来一套特有的分析框架。

第三,是研究如何让劳动、资本和其他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需求管理,让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至于如何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当代宏观经济学里面的经济增长理论会涉及一些,经济学的其他分支,比如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则更专注于改善资源配置和提高生产率的研究。

大萧条催生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宏观经济学从出生那天开始就在吵架。是不是真的存在总需求不足,为什么会存在总需求不足,怎么才能管理好总需求?宏观经济学家在这些问题上面吵了快一百年,每大吵一次,都让宏观经济学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一讲我们回顾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话题,还有宏观经济学的内部战争。这一讲的内容属于学说历史,可能对有些朋友有趣,对有些朋友枯燥。但如果你对亚当·斯密、凯恩斯、弗里德曼等等这些在经济学史上最有名的人物感兴趣,相信你会喜欢今天的内容。

古典的信条

亚当·斯密一辈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待着,不是上学,就是教学。他没经过商,没有在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任过职,谈不上有实际的经济工作经验。但是,没有实际经济工作经验不代表写不出好的经济著作。我们知道,亚当·斯密写出了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得到听书中还有一门精品课专门讲的就是《国富论》。

在亚当·斯密看来,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全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每个人的生活都从中得到好处。《国富论》不仅是语言通俗易懂,思想非常深刻,里面藏着大智慧,而且这本书对后世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力,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我们现在天天在讲要搞市场经济,这背后少不了亚当·斯密的智慧。

亚当·斯密的粉丝很多,其中包括身在法国的萨伊。萨伊做过秘书、记者、研究员,还做过拿破仑政府的金融官员、棉纺厂老板,最终在大学教书。让萨伊成名的是“萨伊定律”,或者说是凯恩斯,因为凯恩斯经常把“萨伊定律”作为批判对象,让很多人知道了萨伊,知道了“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认为,决定需求的不是货币。当你能够生产有价值的商品,把商品卖了以后,才会带来对其他商品的需求,因此是供给决定需求。萨伊定律是为了反对当时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有了货币才有购买力,才有需求。而萨伊认为,货币只是表象,能够生产商品换取货币,才能得到购买力。因此真正的财富是生产商品的能力,不是货币。决定需求的是生产能力,不是货币。

按照凯恩斯的解读,也有人认为是凯恩斯不正确的解读,萨伊定律讲的是“供给创造需求”。既然供给自动创造需求,那世界上就不存在总量意义上的需求不足,不存在供求不平衡这回事。

古典经济学家们普遍认同萨伊定律。古典经济学的共识是,通过市场自发的价格调整,总会让供求平衡。既然市场价格可以自发地调整供求,让供求平衡,那就不需要政府干预,自由市场竞争就是最好的。古典经济学还认为,货币只不过是一层神秘的面纱,货币多了少了,对应的不过是名义价格高了低了,货币对实体经济没有影响。

亚当·斯密和萨伊的经济学思想很了不起,然而再伟大的思想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大萧条期间,一边是生活困难没钱吃饭,一边是好好的牛奶被倒掉,长好的庄稼烂在地里不收割。一边是新发明的不断涌现和生产技术快速进步,一边是大量的企业破产、失业和愤怒的人群嚷嚷着要革命。凯恩斯和其他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不得不反思,古典经济学有些地方搞错了,就算没搞错至少也是有重大遗漏。

他们意识到,有了新发明,生产率提高,经济并不一定会好。商品不一定都卖得出去,劳动力不一定都得到雇佣。如果没有足够的需求支撑,即便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经济还是会陷入沉重的灾难,生活水平会显著下降。现实世界里面,并没有像古典经济学里宣称的那样,供求可以通过价格调整自动恢复平衡。货币也绝不仅仅是一层神秘的面纱。

凯恩斯的批判

对古典经济学批评声音最大,在西方世界影响力最大的是凯恩斯。凯恩斯的身份很多,政府官员、记者、评论员、财务主管、数学家、经济学教授、各种形式的顾问身份等等,然而任何一个身份都配不上他享誉世界的名声。他至少有三个特别,特别善于思考、特别善于沟通、特别有影响力。

凯恩斯被称为那个时代最聪明的人,为这个名声背书的是他超常的洞察力。他强烈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对德国过于苛刻的赔款要求,并预言会遭到德国的强力报复。他强烈批判丘吉尔领导下的回归金本位,成功预测到了之后会发生的经济灾难。

凯恩斯身材高大,讲话音调很高,言辞优雅,语句简短,逻辑清晰,不容置疑,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非常勤奋,长期坚持在《泰晤士报》《每日邮报》《曼彻斯特卫报》上面发表评论和文章,在《经济学杂志》发表学术观点。他的文章一直都是问题导向,而且总能处于重大事件的中心。

凯恩斯是一个国际主义者,他的影响力也远不止在英国。20世纪的20到40年代,欧洲国家的内部矛盾和国家之间矛盾叠加,是一个随时都会爆炸的汽油桶。凯恩斯一直都在寻求立足于经济手段的、合作的、和平的解决方案。他在媒体上呼吁建设性的和平主义,给世界很多国家的元首和经济管理者提供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案。

凯恩斯被誉为宏观经济学之父,给他带来这个名声的主要著作是1936年正式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简称《通论》。《通论》究竟在讲什么呢?

按照凯恩斯自己的说法说,《通论》是一本写给经济学家同行的书,是批判古典经济学的书。从亚当·斯密到李嘉图,再到马歇尔和庇古,古典经济学可以说能人辈出,既有深刻思想,又有形式逻辑支撑。以严肃的学术态度批评古典经济学可不容易。凯恩斯自己受到的是古典经济学教育,他说古典经济学的上层建筑没问题,问题出在了底座,出在了最初的假设上面。他认为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就业和产出决定的观点只是特殊情形下的个例。通论这本书里面讲的才是更符合现实情况的,更一般性的理论,所以叫做通论。

通论提出了新的概念,提出了立足于需求的就业和产出决定理论,提出了流动性偏好概念和利率决定理论。后世经济学家对通论做出了很多解读,侧重点不一样,结论也不尽相同。这里我给出几个通论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大致是经济学界的共识。

1.凭借市场自发力量,并不能自动调整到充分就业水平。决定就业的是需求,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恰恰能够创造出足够的就业是个特殊情况,不是一般情况。

2.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可能会让边际消费倾向和预期的投资回报率越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越低,越是不足以创造出足够的需求和就业。需求不足成为经济繁荣的敌人。凯恩斯并没有把需求不足看作是短期的、周期性的现象。

3.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和动物精神带来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波动,带来投资需求波动,投资波动在乘数作用下带来就业和产出的更大波动。

4.自发的市场利率调整不能创造出足够的、能够吸纳全部储蓄的投资,因而也不能创造出足够的就业。要想使货币成功地增加总需求,刺激经济,至少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货币的增加要大于流动性偏好的上升,以此降低利率;二是利率的下降要足够大,大过投资预期回报的下降。

这里补充一点。经常听人用流动性陷阱这个概念,很多时候其实用得并不明白。究竟什么是流动性陷阱呢?理解流动性陷阱首先要明白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讲的是由于对未来的看空预期,投资者更愿意持有高流动性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长期的、流动性弱的,比如债券。如果看空预期很强,流动性偏好很强,或者是利率水平本身已经非常低,货币当局即便发行更多货币,投资者也会把增发的货币都拿在手里,而不会投资于证券类的长期金融资产,这样就不会带来利率的下降,不能起到刺激投资的目的。流动性陷阱,讲的是即便增加了货币供应,因为对流动性的偏好使得利率无法进一步下降,或者利率本身已经太低无法进一步下降。

5.刚才我们已经说了通论里的四个主要观点,还有一个,就是,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在增加总需求方面更直接、有效。这就是通论中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学界共识的五个观点。

凯恩斯去世了,凯恩斯主义留了下来。几十年以后,一位记者采访当时最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记者问“凯恩斯死了吗?”萨缪尔森回答:凯恩斯死了,牛顿和爱因斯坦也死了。萨缪尔森答得很妙,这是对凯恩斯经济学思想很高的赞誉。

主流和不主流的凯恩斯主义

上世纪40到60年代,凯恩斯主义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流思想。对于凯恩斯的思想,有着不同方向的继承者,有些思想成为主流,有些被淡化。

主流的凯恩斯主义,包括了希克斯、汉森、莫迪利安尼、克莱因、萨缪尔森等人所做的工作。他们把凯恩斯的需求决定理论做出了模型化的、更直观的表述,代表性模型是IS-LM模型。这是所有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者们在初学阶段就会接触到的一个分析工具,贯穿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在得到站内搜索这个名字,能够在多本电子书中找到讲解。

主流的凯恩斯主义把凯恩斯思想的侧重点放在了价格黏性,也就是价格不能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灵活调整。按照我个人未必正确的理解,他们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个理由是逻辑上直观,可以更好地回应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强调的是灵活的价格调整可以让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如果价格保持了黏性,价格不能对供求变化做出及时调整呢?那就不能实现供求平衡和充分就业了。有了价格黏性,一切都在逻辑上说得通了。

另一个理由是便于模型化,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把价格黏性引入模型,把凯恩斯的其他重要思想放在正规的模型里面很困难。主流凯恩斯主义之所以主流,逻辑清晰和能够模型化可能是主要原因。

有一些没有纳入主流的凯恩斯主义,认为主流凯恩斯主义的做法避重就轻,没有抓住凯恩斯思想的精髓。罗宾逊、沙克尔等人认为,主流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思想的解释是“私生子”,凯恩斯思想的真正精髓不是价格黏性,而是不确定预期条件下的决策。对未来的不确定预期才是需求不足的根源,是经济波动的根源。

还有帕廷金、克罗尔和莱琼霍得夫也不认同把重点都放在价格黏性上面。他们认为,当面临需求冲击的时候,比如说突然的货币下降,消费者和企业都面临着不完全信息,并且缺乏协调,这样经济就不能顺利过渡到新的均衡点。凯恩斯的核心贡献恰恰在于对这个过程中的分析,这个过程中会出现非自愿失业,古典经济学只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特例。

如何看待这些主流和不主流的凯恩斯观点呢?我个人的理解,非主流里罗宾逊的解释,强调的是需求不足的最初来源,比如投资者预期的突然恶化。主流凯恩斯和帕廷金等人的解释,强调的是需求不足的内在机制,比如价格黏性或者信息不对称不能让供求恢复平衡。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打个比方,有个人得病了,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被病毒感染了,二是自身抵抗力有问题。

这两种解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有道理。不着急,宏观经济学才刚刚起步,后来的宏观经济学会把病人得病的故事讲得更科学、更完整。

货币主义和新古典

进入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凯恩斯主义开始遇到了对手,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宏观经济学的进展一直都是事件驱动。大萧条催生了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上世纪50和60年代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各国政府财政扩张力度很大,经济增长也不错。到了6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停滞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烦恼,批判凯恩斯主义越来越流行。

凯恩斯主义面临的第一个强有力的对手是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凯恩斯以后,名气最大的宏观经济学家可能就是弗里德曼,也可能是萨缪尔森。

弗里德曼是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很多著作都是在向世人揭示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神奇力量。他是讲故事高手,也是实证研究方面的高手。很多我们以为需要政府才能做的事情,通过弗里德曼抽丝剥茧的分析会让你看到,其实市场能做得更好。

货币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天生是稳定的,受到扰动会很快恢复到正常状态。之所以会出现大萧条或者类似的经济严重衰退,主要是因为货币增长出了问题,不稳定的货币增长带来了经济的不稳定。货币主义更多强调货币的作用,弗里德曼用实证研究发现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在现实中并不成立,通过利率调整总能刺激需求的增加。

货币主义反对政府自由裁量的宏观经济政策。他们认为政府把握不好政策的力度,也不能充分考虑政策的滞后作用,因此最好的政策应该受到规则约束,比如货币按照既定的规则增长,而不应该由政府随意决定。货币主义还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律普斯曲线,提出了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总之货币主义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做了很多贡献。

刚才说的是凯恩斯主义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面临的第一个强有力的对手——货币主义学派。再来说它面临的第二个强有力的对手,就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这是个比货币主义更厉害也更持久的对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卢卡斯、萨金特、巴罗等等。当时的主流凯恩斯模型都是基于一些事前的假定展开分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这样的做法太不科学了,在逻辑上有很大漏洞。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单个的代表性消费者和企业作为分析起点,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推演出代表性个人和企业的行为,进而找到宏观问题上的解。这给宏观经济分析带来了微观基础。仅从这一点上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相比当时的凯恩斯模型至少在形式上看起来更科学,更美,也受到了新一代宏观经济学家的普遍认可。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理性预期引入了宏观经济学,引入了这个概念以后,对宏观经济的逆周期政策带来了新看法。卢卡斯对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批判。如果个人和企业预期到了政府的政策将会做什么,并为此采取了对冲措施,那么政策的作用将起不到最初的效果。卢卡斯反对政策上的相机抉择,赞成规则,这一点和弗里德曼一样。他还认为,市场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功能,随意专断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带来真实产出影响,这些政策增加了经济不稳定。

走得更远的是真实经济周期学派,代表人物是基德兰德、普瑞斯考特、普洛瑟等等。真实经济周期学派很有趣,超级有洞察力,也超级偏执。真实经济周期学派对经济波动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经济波动主要来自诸如技术、偏好这样的真实冲击,而不是弗里德曼或者早期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强调的货币冲击。

真实经济周期学派认为经济波动不是坏事情,技术进步的速度变化导致了相对价格的波动,理性行为人也会因此改变劳动供给和消费,而产出和就业波动恰恰是帕累托最优反应。那些减少经济不稳定的政策,恰恰使经济偏离了最优水平。真实经济周期学派试图用他们的理论回答为什么大萧条会发生,做了很多工作,但不是很成功。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或许能帮你理解真实经济周期学派。假定有一位叫克鲁索的人,他一个人住在荒岛上。克鲁索在天气好的时候多干活少休息,生产率高;天气不好的时候少干活多休息,生产率低。对于克鲁索经济来说,产出和就业会因为天气的原因自然波动,这些波动不是坏事,而恰恰是合理的资源分配方式。阻碍这种波动的做法才不合理。

如何看待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呢?我的看法是这些批判里面有些并没有真正理解凯恩斯,不能成立。但是,无论是从认识经济波动来源方面,还有政策应对工具选择方面,当然还有如何让宏观经济模型在逻辑上更完整方面,这些批判对宏观经济学发展都做了很大的贡献。没有这些批判,宏观经济学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新凯恩斯再度一统江湖

凯恩斯主义毕竟是有底蕴的。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在充分吸收了各种批评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很多,比如阿尔克洛夫、曼昆、耶伦、菲尔普斯、斯蒂格利茨、布兰查德、伯南克等等。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们除了做教授,很多还在政府担任高官,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大本营。因为吸取了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对凯恩斯批判的有益成分,新凯恩斯主义博采众长,成为目前宏观经济学的主流。

新凯恩斯有哪些主要观点呢?我简单总结几条,供你参考。

1.需求冲击,比如货币和信贷的突然下降,或者供给冲击,比如重大的技术变化,都可能带来宏观经济不稳定。正如真实经济周期所指出的,经济波动未必都是不好的,但是过多的失业和产出下降是资源配置损失,过高的通胀对资源配置也不利。

2.由于普遍存在的各种价格黏性和金融市场摩擦,市场受到冲击后未必能自发地恢复到合理就业水平,有些时候市场甚至会放大波动,市场可能会经历持久的失业。新凯恩斯经济学家们从微观机制上证明了为什么会存在价格黏性,给凯恩斯经济学带来了微观基础。他们还看到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信贷市场和金融市场可能会成为经济波动的放大器。

3.需要采取逆周期政策应对经济过热或者过冷。逆周期政策工具应该按照规则行事,应该尽可能地透明,做好与市场的沟通。在逆周期政策工具选择方面,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更多看重财政政策,而新凯恩斯则把更多的研究放在了货币政策。随着浮动汇率体制的建立,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货币政策的空间和影响力更大了,货币政策在逆周期政策中的地位也更加突出。

新凯恩斯主义一统江湖很多年了,然而随着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新凯恩斯主义一直在忙着回答新问题,并没有停滞不前。对债务和金融市场风险问题的研究、对零利率下限的货币政策研究、用异质性个体代替代表性个体的新一代宏观经济模型研究等等不断有新的进展。宏观经济学的内部革命并没有结束。

小结和读书推荐

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从凯恩斯1936年发表《通论》到现在,宏观经济学还不到一百年。宏观经济学看似吵得一塌糊涂,缺少共识。其实不然,有激烈的竞争才会有进步一样,宏观经济学正是在激烈的内部竞争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这恰恰是一个学科有生命力的表现。至少在处于相同时代的宏观经济学家们来说,他们并不像看起来那样缺少共识。

回到凯恩斯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严重的失业和经济萧条,如何通过经济政策手段而不是革命的方式解决严重的失业和经济萧条。在不断的自我革命过程中,宏观经济学取得了很大进步,不仅能够从逻辑上更完整、更科学地回答凯恩斯的问题,而且提出了更符合当代经济环境、更合理的政策应对工具。

最后是我们的荐书时间。推荐一本详细介绍宏观经济学进展的书,《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作者是布莱恩·斯诺登和霍德华·R.文,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译者是佘江涛等。这本书历史很悠久了,在这个版本之前还有很多版本。与一般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相比,这本书视野更开阔,能让你更清楚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好,今天这一讲,我们就聊到这里。下一讲再见。

划重点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不是个别行业或企业的盈利,而是总产出、总就业、通货膨胀等总量问题,以及如何让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2、古典经济学认为供给可以创造需求,市场能自发调节,不存在总需求不足,但大萧条的现实表明,古典经济学某些假设并不成立。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以创造充分就业是一般情况,而不是古典经济学认为的特殊情况。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从个人和企业的最优化行为出发,用理性预期分析宏观经济问题,认为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带来经济的不稳定。

4、新凯恩斯主义吸收了各种流派的合理批评,认为需求和供给冲击都会带来经济波动,由于存在价格粘性和金融摩擦,市场不能自发恢复均衡,需要规则化的逆周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