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诗:祖先是如何创业的?
民族史诗:祖先是如何创业的?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赵长征,今天我们继续共读《诗经》,继续这段文化寻根之旅。
前两天我们读了《诗经》里的一些与祭祀有关的诗篇。其中,有一些篇章值得我们予以特别关注。这些诗篇在歌颂祖先的同时,也叙述了祖先的生平和本部族的发展史。它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民族史诗。这些史诗是《诗经》中很特殊的一类作品,值得我们专门花时间来谈谈。
下面,我们先从商民族史诗谈起,然后重点读一读介绍周民族史诗的篇章,这是我们了解华夏民族兴起的重要窗口。正因为这些诗至关重要,所以最后一部分,我们还会对比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史诗,一起感受这些古老篇章的魅力。
开始之前要提醒你,今天的内容会涉及不少生僻字,如果你方便的话,建议你边听音频边看文稿,理解起来会更深入。
让我们先从有关商民族的史诗讲起。
《诗经》中有一类诗被统称为“颂”,这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流传至今的“颂”共有40篇,其中有5篇是“商颂”,也就是祭祀殷商先祖的乐歌。这5篇诗歌中,有一些句子和段落提供了商民族早期历史的一些传说和资料,但整体而言还是围绕祭祀就事论事,严格来说算不上“商民族史诗”。所以,今天就不把这几篇诗作为介绍重点了,我们只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几句来看。
《商颂》中最著名的句子当属《玄鸟》这篇的开头三句: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上天命令玄鸟,降临生下了商族,住在他们广大的土地上。
“玄”是黑的意思。诗中的“玄鸟”指的是燕子。商民族的始祖名叫契。相传他的母亲简狄有一天在洗澡,突然飞来一只燕子,扔下了一颗卵。简狄吞下了那颗卵,就怀孕了,生下了契。契长大以后就建立了商国。
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上古的先民们还不能够正确地解释生育的原理。而对于自己民族的起源,则更是只能借助神话来加以推想了。在接下来的周族史诗中,也有类似的神异故事。
有关周族的史诗篇章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诗经》诞生于周代,文献保存多,更是因为“周”对我们意义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不少人以为,夏、商、周的更替和中国古代后来的王朝易代一样,只是换了一家一姓坐天下而已。其实,夏、商、周的更替,并不是简单的政权更迭、接续发展,而是完全不同的民族之间的互相征服,每一次征服都会带来政治和文化的彻底洗牌。在上古时代,在今天中国北方生活着许多不同的部族,他们经过千百年的漫长交流、战争和融合,到周代才形成了华夏族,也就是今天汉族的前身。
周朝作为上古中国的天下共主,长达800年之久,他们长期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诗经》中,就有内容比较翔实的周民族史诗了,其中为学术界所公认的,有5篇,都在《大雅》中,按照其所记录历史的时间顺序来排,分别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所以我们不妨沿着《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这5个篇章的次序,一起走近那个神秘的时代。
第一首,《生民》,它写的是周始祖后稷的诞生,以及他创立家族、振兴农业的丰功伟绩。诗篇一开始,就写他的神奇诞生: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后稷的母亲名叫姜嫄,她很虔诚地祭祀,希望能够生个儿子。有一天她去野外,发现了一个巨大无比的脚印,于是她就把脚踩进了那个大脚印的拇指处。当时她就感到浑身十分舒畅,就像在与男人亲热一般。此后果然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后稷。
姜嫄在生后稷的时候,非常顺利,产门没有一点点破裂。按道理来说,这真是一个非常吉祥的小宝贝。但因为是在没有嫁人的情况下就生了孩子,姜嫄感到很害怕,所以就把后稷抛弃了。一般来说,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被母亲抛弃,那是存活不了的。但是这个孩子本就是灵异降生的,哪里会那么容易死去呢?他一路开挂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所以灵异的事情一件又一件地上演了。《生民》接着写道:
诞寘(zhì)之隘巷,牛羊腓(féi)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gū)矣。实覃实訏(xū),厥声载路。
姜嫄把后稷扔到巷子里,牛羊保护他,给他喂奶。又把他扔到树林里,正碰到有人在树林里伐木,又救了他。姜嫄又把孩子扔到寒冷的冰上,没想到有大鸟飞过来,张开两只翅膀,一个垫在后稷的身子下面,另一个盖在他身上,给他保暖。后来大鸟终于飞走了,后稷就开始哇哇哭叫。他的哭声又长又响亮,充满了整个道路。
经过了这样几番折腾,姜嫄是不是把后稷收养回来了呢?诗中并没有明白说,但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后稷一天天长大了。他刚刚开始会在地上爬,就非常聪明伶俐,能够自己找吃的东西。再稍微大一点,他就显露出种庄稼的特长了。用今天的北方话来说,他可真是一个好把式。各种作物到了他的手里,都长得特别好,产量高,颗粒饱满。
这个孩子因为被母亲抛弃过,所以他的名字就是“弃”,但是他为什么又被称作“后稷”呢?这里的“后”,不是“后面”的“后”。繁体字中,这两个字是不同的。“后面”的“后(後)”,繁体字笔画比较多,左边是个双人旁,右边上面一个“幺”字,就是“吆喝”的“吆”的右边,下面一撇,加一个“又”字。写得简单的这个“后”,是君王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君王的正妻,比如王后、皇后。但最初,它就是指君王本人的。“后稷”,就是农业之王,就是说他特别擅长种庄稼。
在后稷的影响下,周民族也成了一个很擅长农业的民族。从诗中我们得知,周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在种植小米、黑黍、小麦、大麦、高粱、麻、大豆、瓜等多种农作物了。
凭借着种植技术,后稷和族人就在邰(tái)地安顿下来。这个地方,在现在陕西省的武功县。
写完了后稷搞农业这一段,《生民》又写到在丰收之后,后稷带领族人们祭祀上帝: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我们的祭祀是怎么样的?大家先捣米,去掉糠皮,再淘米蒸饭。把牛油涂在艾草上点燃,一时馨香四溢。又杀死一头大公羊,剥掉皮,把肉放到火上烤。用这些祭品祈祷来年更加兴旺发达。
我们把祭品盛在木豆、瓦登之中,它的香气开始上升。天帝来享受祭祀,多么好闻的香气啊!后稷开创了祭祀之礼,幸而没有得罪上天,没有做后悔的事情,所以子孙蒙受其福,直到今天。
《生民》这首诗我们过了一遍。开头我们提到一个著名诗篇《玄鸟》,讲的是商族诞生的故事。
如果对比《生民》和《玄鸟》,你会发现,商族的始祖契,和周族的始祖后稷,这两个人,都是没有父亲的。他们的母亲都是由于受了某种外物的感应而怀了孕。这种情况,在今天看来,是不难解释的。契和后稷的时代是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人类还处在原始蒙昧的状态。当时的人们是杂居群婚的,男女关系十分混乱,所以人们只知道有母亲,而不知道有父亲。
从契和后稷开始,商族和周族分别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他们作为各自部族的第一位男性首领,就被后人尊奉为始祖了。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们逐渐文明起来,婚姻制度也逐渐变成了以一夫一妻制为主的模式。
这时候的人们,已经明确地懂得人是有父母双亲的,而自己的始祖却弄不清父亲是谁,这实在是一件可耻的事。于是他们就借助想象,编造神话故事,把自己的始祖说成是感应了某种神灵的意志而出生的。这样,既遮掩了羞耻,又神化了祖先,何乐而不为呢?
姜嫄为姜姓,而“姜”与“羌”其实是同源的。也就是说,后稷是一位古羌族的女子姜嫄生出来的,周族其实是从古羌族分出来的。从古羌族中分出了许多部族,今天的羌族只是其后代之一。
如果我们再做进一步的探索,就会发现,感生契和后稷的神物,与商、周二族古老的图腾崇拜大有关系。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微生物有着亲属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并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保护者和象征。这种东西就是图腾。各个原始氏族的图腾中,以动物为多。
契是由燕子卵感生的。这意味着,商族是个鸟崇拜的民族。他们最先居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比较靠近东部。从文献和考古成果得知,上古我国东部地区的部族,多是以鸟类为图腾的。商民族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图腾崇拜逐渐消退,他们崇拜的主神变成了“帝”,也就是“上帝”“天帝”,而这个词后来也被文明化了的周族所学习、继承。
那么,在姜嫄所踩的那个巨大的脚印里,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呢?那个脚印,应该是属于某种动物的,而这种动物就是周族的图腾。但史料不足,证据缺乏,学者们都只能靠猜,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圆满的答案。闻一多认为这个脚印是狗的,但狗的脚似乎还不够大。孙作云认为是熊制造了这个脚印,这种说法较为合理一些,但也同样遭到了不少反驳。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这也许会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彻底揭开的谜了。
后稷的儿子不窋(kū)率领一批族人离开邰地,向北方迁徙,与戎狄混居。后来周人又出了一位伟大的首领公刘,他因为受到戎狄部落的侵扰,又率领族人迁徙到了豳地。这个地方,历来学者们认为就是今天陕西省的旬邑县、彬州市一带。在它们更西北方向的长武县碾子坡村,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处先周文化遗址,认为这里就属于当时公刘定居的豳地。
这里就要提到我们的第二首周民族史诗《公刘》了。这首诗记录了迁徙的全过程,从迁徙前的准备、迁徙后的观测选址、祭祀,到开展农业生产、建设房屋,都写得很详细。我们就选其第三章,来一起读一下: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忠实厚道的公刘啊,来到百泉之旁,远眺宽广的平原。登上南边高高的山冈,发现一个叫京的好地方。在京师的野外,人们居住下来,建起房舍,在这里欢声笑语,一片热闹喧哗。
这里的“京”,指的是豳地的一个地方,后来就专门指帝王的都城了。这也是《公刘》这首诗的影响之一。
周族在豳地又住了很多代,史书上说是9代,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迁徙。根据史料记载,这回又是被周边戎狄逼迫,不得不走。这时周族的首领叫古公亶父,又被后人称为周太王。他带领族人离开豳地,迁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岐山县、扶风县一带。
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三首史诗《绵》。第一章写道:
绵绵瓜瓞(dié),民之初生,自土沮(cú,通“徂”)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绵绵不绝的大瓜小瓜啊,周民族的起初,从杜水迁到漆水(这两处都在豳地)。古公亶父,挖窑洞住,还没有房子。
这里提到古公亶父在豳地挖窑洞居住的情况,已经被长武县碾子坡村的考古工作所证实。可见《绵》是非常写实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第二章就开始写迁徙了: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古公亶父驾着马车,沿着水边一直走,来到了岐山之下。他和妻子姜氏一起,来勘察可以建房子的地址。
他们找到的真是一块好地方啊!第三章说:
周原膴膴,堇(jǐn)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周原土地肥美,连堇、荼这样的苦菜都甜得像饴糖一样。大家谋划商量,又刻龟甲占卜。卜辞说:这里很好,适于定居。于是就在这里建新房。
接下来的几章,就是描写周族人在周原开始了安家建设。从前在豳地,主要是山区,具备挖窑洞的条件。现在迁徙到了这片平原上,不好挖窑洞了,就开始自己建房子。人们用木板夹在两边,在中间夯土筑墙。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百堵皆兴,鼛(gāo)鼓弗胜。”一百堵土墙迅速竖立起来,呐喊的人声把大鼓的声音都盖下去了。
周族在周原迅速站稳了脚跟,并向周边扩充势力,拔除大树,开辟大路,改善了交通条件。附近的混夷部族吓得直喘气,连忙远远逃遁了。
诗的最后一章又写到了古公亶父的孙子周文王姬昌: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guì)厥生(xìng,通“性”)。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虞、芮两个国家的国君争夺土地,到周文王那里去评理。他们一进入周国境内,发现这里的人都互相礼让,他们都感到很惭愧,于是就回去了,不再争夺。周文王以他的盛德感化了两国国君,改变了他们的天性。这一章,前两句就是说这件事的。后面四句,则是排比句,以极为自豪的语气宣布说:我有贤臣来归附,我有良才来辅佐,我有良士奔走效力,我有猛将抵御外侮。
自从迁徙到周原,周族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接下来的第四首史诗《皇矣》,就写了周太王、王季、周文王三代君主的功业。
据《史记》记载,周太王,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少子叫季历。季历生了一个儿子叫作姬昌,特别优秀,有才能又有品德,周太王想让他继承王位,那就得先传位给季历。太伯和虞仲知道父亲的心意,就主动出走,让位给季历,到东南方开创了吴国。太王死后,季历即位,后来又被称作“王季”。《皇矣》这首诗里也提到了太伯,但只是一笔带过,重点还是赞美王季、文王姬昌这对父子。如其第四章写道: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mò)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
王(wàng)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yì)于孙子。
这位王季啊,天帝了解他的心,让他清静美好的声誉传播四方。他能够明辨是非,区别坏人和好人,能够成为别人的师长和君主。他在这样一个大国当君主,使得上下和顺,民心服从。直到文王即位,他的德行高尚,从无过错悔恨。他接受了天帝赐予的福禄,一直延续到子孙后世。
然后,《皇矣》集中笔力,描写周文王用武力开拓疆土,讨伐密国和崇国,都取得了胜利。最后一章,就是写讨伐崇国的战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guó)安安。
临车和冲车非常强大,崇国的城墙非常高大。周军不断抓获俘虏,割下敌人的耳朵,从容不迫。举行了类祭和祃祭,招敌人来投降,并安抚他们,四方诸国不敢再欺侮周国。临车、冲车多么强大,崇国的城墙是多么地高大。周军突然对它发动迅猛的突击,将敌军彻底消灭,四方诸国不敢再违抗周国的命令。
这是中国较早的比较可靠的攻城作战的记载。里面提到的临车,就是一种可以居高临下攻城的车子。而冲车,则是可以冲击城墙的车子,也就是我们在影视剧和游戏里常见的那种攻城锤一类的东西。这在3000年前的中国,是绝对的高科技兵器了。从这一章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周国的军事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不断征服周边与自己为敌的国家,扩大地盘,为后来翦灭殷商奠定了基础。
现在我们来看第五首史诗《大明》。这首诗主要写了三件事:第一件,王季娶太任生文王。第二件,文王娶太姒生武王。第三件,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大败殷商。我们重点介绍第三件,牧野之战。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决定中国古代历史走向的关键性战役之一。《大明》一诗,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场战役的不少细节材料。双方战前对峙的情况是这样的: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为了对付周武王的进攻,商纣王派出了强大的军队,旗帜就像树林一样密集。周武王在牧野誓师:我们周王朝是要兴起的。天帝正在监视着你们,你们不要有二心!
最后一章,描绘了牧野之战的过程: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在广阔的牧野战场上,周军用檀木制作的兵车闪亮辉煌,驾车的四匹战马威武雄壮。师尚父,也就是我们都熟悉的姜太公、姜尚、姜子牙,好像一只雄鹰在战阵中飞扬。他辅助武王,指挥军队讨伐强大的殷商,在这样一个早上,整个天下都变得清明了!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牧野之战周军的兵力是“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周军先派师尚父率领一百名勇士去致师挑战,然后用主力步兵排成整齐的方阵,进攻殷商军队。商军前列步兵经受不住打击,突然倒戈,反过来为周军开路。周武王趁机投入战车部队进行冲击,商纣王的军队队形被冲散,陷入全面崩溃,纷纷投降。商纣王从战场上逃跑,最后自焚而死。
在《史记》和《大雅·大明》的记载中,都提到师尚父非常勇猛地带头冲锋,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这英勇的形象,和我们一般所熟悉的那个睿智的、老谋深算的权谋家有些不同。
《大雅》中的5篇周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上古历史的资料。其中除了《生民》描述后稷诞生那一部分具有神话色彩外,别的部分都基本是写实的。《诗经》在这里完全可以当作比较可靠的史料来看待,并且其中一些记载已经可以与考古发现的成果互相印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人记录祖先事迹的特点,就是重视写实。这和许多其他民族形成鲜明对比。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对比其他民族的史诗,试着从文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再次回看《诗经》。
世界上许多古代民族,都有长篇的神话史诗。比如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也就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但是中国汉民族却没有出现这样的长篇史诗。所以有不少人认为,中国汉民族是没有史诗的。
持这种意见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在《美学》一书中说:“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就已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得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种大障碍。”那么,我们该怎么看待这种说法呢?
“史诗”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的epos,主要指歌颂民族英雄的叙事诗。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应该也可以归入这一类。黑格尔本人并没有看过《诗经》的德文译本,对中国古代诗歌了解得并不全面。如果他读了《诗经》译本,可能又会有不同的说法了。
在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学者一方面从西方学到了一套学术概念体系,另一方面也开始以更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古代经典。渐渐地,《大雅》中5篇作品,《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可以算是史诗。这5篇周民族史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其他民族的史诗的区别主要有两个:第一,篇幅比较短。第二,神话色彩较少。
我们先说第一点,篇幅短的问题。中国的诗歌有一个特点,就是长于抒情,短于叙事。中国诗歌的主流一直是抒情诗,这一特点在《诗经》时代就已经奠定下来,并在后来不断被强化。而长篇叙事诗一直是很缺乏的。像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就已经是比较长的了。但要和其他民族的长篇叙事诗比起来,确实篇幅太短。
再说第二点,内容比较写实,神话色彩较少。这和华夏民族的文化气质密切相关。
总体来说,中国的上古神话不是特别成体系,只是一些零星的故事,不像希腊神话、北欧神话那样形成了完整的神话体系和神仙谱系。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这个问题时,认为其原因有两个。因为鲁迅的原文有文言文色彩,所以我用口语来把他的意思介绍一下。
鲁迅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中国人从黄河流域发展起来,这里自然条件不太好,必须努力苦干才能生存,就造成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重实际而黜玄想”,非常务实,不喜欢玄想、幻想,所以不能把古代的这些传说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写成一篇大文章。
第二个,就是孔子开创的儒家,宣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实用的人生理想,不喜欢谈鬼神,上古那些荒唐的神话传说,儒家学者都不爱提起,所以后来非但没有发扬光大,反而又有些渐渐散失亡佚了。
鲁迅的这个说法,影响力比较大。他所总结的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重实际而黜玄想”,可以说是非常精辟的,也被大部分人所接受。但是,形成这一民族性格的原因,他谈得太简略,在我看来,还不能完全解决我的所有疑惑。
鲁迅认为原因是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不好,但其实黄河中下游是发展农业的非常优良的地区,否则它也不可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达地区之一。希腊的土地比黄河流域贫瘠多了,以山地为主,能够进行农业生产的谷地、平原面积非常有限。北欧太过寒冷,农业产量非常低。不过这两处都濒临大海,容易发展起航海业和海上贸易。所以,一个民族是不是重实际,是不是爱玄想,恐怕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不能仅仅从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来做一个简单的归因。
中国人从进入农业时代以后,就非常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注重历史的民族之一。长期对政治、历史经验的总结,使得中国人发展出了一种经验理性,开创了独特的史官传统。很早的时候,从有文字开始,中国人就设立史官,记载历史。历史的早熟,使得神话难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已经知道祖先真实地做过一些什么了,还要那么多神话史诗干什么呢?而许多神话史诗发达的民族,却没有很好的史官传统,今天他们要了解古代历史,可以依据的可靠史料并不太多,往往还要从神话史诗中去找一些缥缈的线索。
所以,黑格尔说得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在这样一种历史书写气氛浓郁的文化中,中国汉民族没有产生出长篇神话英雄史诗,也是正常的。这不能说是中国文化的不足,只能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我们中国人也并没有因为缺乏《伊利亚特》《奥德赛》那样的长篇史诗,而感到心灵的不满足。
我们有历史感极强的周民族史诗,更有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超强的抒情诗传统。我们吟诵着祖先传下来的诗词歌赋,陶醉于中华语言的优美、诗人感情的丰富;我们研读着记录民族历程的《尚书》《左传》《史记》《汉书》,追寻着先人筚路蓝缕、开辟荆榛的足迹。
我们不必纠结于自己的经典与外国人发明的文学概念不太相符,我们自有自己的一套经典体系。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像《史记》这样的历史巨著,又何尝不是一部无韵的长篇叙事诗呢?
今天我们谈了《诗经》中的民族史诗的问题。到今天,《诗经》我们已经读了4天了,可以说,从《诗经》文字的难度来说是逐渐提高的,不过你收获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对《诗经》的感受也会越来越丰富。
明天,将是我们的最后一讲。在我们重点介绍了《诗经》的若干侧面之后,我们已经对许多篇章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明天我们就回到《诗经》最基本的文学层面,来归纳一下,讲讲《诗经》的语言魅力、文学成就,以及重要价值。
我是赵长征,明天让我们继续共读《诗经》,继续这段文化寻根之旅。明天见!
划重点
1.《诗经》中有一类诗被统称为“颂”,这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流传至今的“颂”共有40篇,其中有5篇是“商颂”,也就是祭祀殷商先祖的乐歌。
2.夏、商、周的更替并不是简单的政权更迭、接续发展,而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征服,每一次征服都会带来政治和文化的彻底洗牌。
3.中国人从进入农业时代以后就非常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长期对政治、历史经验的总结,使得中国人发展出了一种经验理性,开创了独特的史官传统。从有文字开始,中国人就设立史官记载历史。历史的早熟,使得神话难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