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方法:你被“宏观经济学家”们骗了吗?

方法:你被“宏观经济学家”们骗了吗?

你好,我是张斌。欢迎回到我们认识宏观经济学的旅程。我们平时听到的广为传播的宏观经济观点,其实大多数不是来自宏观经济学分析。那些基于宏观经济学分析提出的观点,社会公众往往不太理解,很多决策者也不理解,传播反而很有限。今天我们会回答,为什么真正的宏观经济分析很难流行,为什么宏观经济学提出的观点经常显得格格不入。

今天这一讲的内容提示我们,今后要非常小心一些广为传播的宏观经济观点,这些观点里面有日常生活的智慧,有情绪,听起来可能很过瘾,很有共鸣感,但是结论往往会误导。不听不看最好,听了看了千万也别用这些信息做投资指南。

好,我们正式进入今天的内容。

宏观经济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人人能都谈体会。那些最受社会公众欢迎的宏观经济观点,往往是有个体生活经验支撑,能满足某种主流价值观或者某些情绪的观点,特别是满足焦虑情绪的观点。它们就像是用别人的嘴讲出了你心中的担心和焦虑,很有共鸣,很接地气,很受待见。

然而宏观经济是亿万个个体之间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结果,非常复杂。研究这样的复杂问题,宏观经济学要用到抽象的研究框架,经常会得到与个体生活经验相违背的结论。用宏观经济学得出的问题解决方案与充满情绪价值的解决方案往往不一致,有时候是侧重点不同,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政策建议方向。

宏观经济学一定程度上跟理工科挺像的,都是很抽象的学问。人们不会凭借日常生活经验去求解理工科题目,多数情况下也求解不了;但我们总以为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经验去求解宏观经济问题——当然最终也求解不了,而且会南辕北辙。

对于绝大部分的社会公众甚至是经济决策者来说,宏观经济学是一门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学问,或者说我以为我知道但其实我并不知道的学问。正因为这个特性,社会公众不理解,企业家不理解,政治家有自己的考虑,宏观经济学要突破重重障碍影响指导宏观经济政策,路很难走。听完今天这一讲,你会对这段话有清晰的理解。

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

今天,我们首先来看看,宏观经济学是怎么研究问题的,或者说,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是什么。听完你会知道,为什么很多人根据生活经验去回答一些宏观经济问题,往往会跟宏观经济学给出的答案非常不一样。

我们知道,站在家门口看地球,和站在太空看地球,对地球的看法完全不一样。这和你的眼神好不好没关系,和你有没有仔细看没关系,和你看待事物的角度有关系。

根据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人类思考和认识世界,都是基于大脑里面已有认知框架,展开联想,找寻答案。我们习惯并且擅长回答个体的、身边的问题,比如米饭有没有做熟,孩子有没有认真学习,喝多少酒会醉,衣服是不是洗干净了。我们的大脑里面早已经积累了对这类问题的认知框架,有经验积累,只要稍加记忆和联想就能回答这些问题。

再来看另一些,离日常生活稍远些,但仍然比较具体的问题,比如,某家企业为什么裁员,某家企业为什么破产。只要有点年纪和生活经历,我们大脑中就不会缺乏对这些问题的认知框架,可以顺藤摸瓜找到答案。比如稍加观察发现,这家企业的老板的管理能力不行,或者是更有能力的企业把这家企业卷死了。基于我们的个体生活经验,类似这样对企业裁员或者企业破产的解释往往也很有说服力。

但是,如果要回答的问题不是某家企业为什么裁员,不是某家企业为什么破产,而是某个国家为什么有很多失业,有很多企业破产?这该怎么回答呢?

在没有经过训练之前,我们大脑里面没有对于抽象问题的认知框架,没办法回答。问一个国家为什么有很多失业,有很多企业破产呢?这些其实也是我们在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抽象问题,不好回答。

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没办法回答这类问题。如果问微分方程组该怎么求解,这是个很明显的抽象问题,如果没学过,我们会很干脆地说不知道。但是如果问全社会为什么有很多失业,有很多企业破产,我们往往认识不到这也是个抽象问题,即使其中的复杂程度其实比求解微分方程组还要高得多,我们很多时候却还想当然地认为可以用生活经验找到答案。

相信你平时也能见到,哪怕没有认知框架训练,很多人也笃定地说出来一二三四五个理由解释一个宏观大问题,比如全社会的失业。他给出的理由可能是:经济大环境不好、企业缺乏竞争力、大学里培养的学生和市场需要不匹配、对民营企业保护不够好等等。这些答案往往能获得广泛的共鸣,因为这些答案背后经常有着共同的个体生活经验支撑,能得到很多基于情绪的,或者基于价值观的共鸣。

然而,认识总量问题,必须脱离个体生活经验,要换个角度看才行。

宏观经济学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宏观经济学看的不是个体行为,是亿万个体的互动过程和最终带来的结果。看待这么复杂的现象,再多的眼睛不够用,再多的生活经验也不够用。

宏观经济学的方法是闭上眼睛,不看,用脑子想。不看个体案例,而是借助高度的抽象和逻辑演绎,提出各种假说和模型,然后用数据验证这些假说和模型是否正确。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假说和模型不断地竞争,不断地逼近事物之间关系的真相。所以你打开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或者宏观经济研究的论文以后,看到的都是模型。

像这样,用闭上眼睛的办法看问题和想问题,看到的都是抽象的符号和数据,想到的都是逻辑关系。这么做有时候会得出与个体生活经验大概一致的结论,有时候会得出很不一样的、违反直觉的结论。

举个例子。如果你找我借钱,你账上的钱多了,我账上的钱少了。我们两个加在一起的钱没有变。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很容易判断,没什么好疑问的。但是,如果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找私人部门借钱呢?比如政府发行国债,私人部门买了国债,结论会是政府钱多了,私人部门钱少了,政府挤占了私人部门吗?

让我们捋一下这个过程。政府发了10个亿的国债,私人部门买了这10个亿的国债,准确说是私人部门拿了10个亿的银行存款,换了这10个亿的国债。私人部门持有的钱的总数没有变,银行存款和国债加在一起总的金融资产并没有变。只不过是金融资产结构有了变化,银行存款少了,债券多了。

往下再看一步,如果政府把借来的这10个亿存款花掉了,那这10个亿存款所形成的支出,就会形成私人部门的收入。私人部门的收入增加,私人部门的钱更多了。

最终的结论是什么?政府向私人部门借钱支出,结果反而是私人部门钱更多了,全社会的钱也更多了。这与我们直接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结论完全不同。

刚才我们说的这个过程,对应的一个宏观经济学观点就是,当商品和服务卖不出去,经济低迷的时候,如果政府举债花钱,这会让私人部门的钱也更多,会带动全社会的购买力上涨,帮助走出需求不足。这是宏观经济学给出的解决需求不足的方法。这个方法现在看起来不稀奇,但是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举债被看作是缺乏纪律的表现,储蓄才是美德。政府举债花钱,更是被看作与民争利,破坏市场竞争,会把经济搞得更糟。

人人都爱谈宏观

刚才我们说的是,人们经常习惯于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回答一些宏观经济问题,得出的答案往往会跟宏观经济学给出的答案非常不一样。

当然,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话中。在很多所谓“专家”“大V”的声音中也不例外。

网上有个段子,如何在媒体上做一名著名经济学家,“出言必称高杠杆,汇率一定会贬值,房价总是有泡沫,坏账一定烂成堆,创新几乎不可能,经济可能要崩溃”。

前段时间很流行一个喜欢用数据说话的大V,文章通篇都是讲数据,文章的观点不是这里要垮,就是那里要垮,凭着臆想而不是宏观经济学使用这些数据,其实输出的还是焦虑情绪。像这样满足人们焦虑情绪的观点往往传播最广,共鸣最多。

这位大V最喜欢讲财政数据,特别是难以持续的地方债务。从局部来看数据没错,观点也未必不对。但是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从来也不只是地方问题,政府债务从最初产生的逻辑到面临的约束条件和私人部门债务完全不是一回事。用个人或者企业的体验讨论政府债务能不能持续,评价债务的可持续性,好比凭借直觉在大海航行,哪怕是费了很大力气最终也找不到方向,剩下来的只有叹息和无奈。

还有位知名学者,非经济学专业,也很喜欢谈论宏观经济问题,观点广受欢迎。该学者问,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了几十年,按说创造了不少的财富,为什么现在企业是一身债,政府是一身债,老百姓也一身债?创造的财富哪去了?

该学者的解释是,中国用大量的政府债务创造了不能带来现金流、不能带来收入的项目,比如公园、入不敷出的高铁和地铁、豪华的商场等等,是不是我们这个收入水平还不能够享受这样的现代化和高档消费?

这位学者不了解的是,名义债务和名义金融资产本身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去银行贷一笔款,产生一笔债务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笔银行存款,创造债务的同时也是在创造金融资产。所以,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本身就错了。债务多了,同时也意味着金融资产多了,名义财富多了。而不是像他提出的问题中说的,“一身债”就代表创造的财富都没了。

而他后面的解释,好像是在说中国在超前投资和超前消费,中国在当前收入水平上还不配享有太好的公园、交通基础设施和豪华商场。这么解释很能满足某些朴素的、以苦为乐的心理需要。但是,如果中国真的超前投资和超前消费,把今天的资源和明天的资源都用了,那应该是消费和投资需求相对于供给能力来说太多,应该通货膨胀才对,应该贸易逆差才对,而事实恰恰相反。

中国过去十年多数时间里面临的挑战不是过多投资、过多消费,而是需求不足,是由于需求不足使得人力和物力得不到充分利用。那么,如果按这位学者的逻辑就应该是,宁可人力和物力闲置,也不能让这些人力和物力去建设更好的绿化和基础设施,因为这些基础设施还不配我们这个收入水平的社会公众享受。这听起来还合理吗?

这位学者不是经济学专业,不必苛求。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明,用日常生活经验和传统朴素的智慧讨论宏观经济问题往往会南辕北辙,用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才适合讨论宏观经济问题。

即便是经济学家,如果不是从宏观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看法也会有很大分歧。

比如对于中国近年来需求不足和经济增速放缓,流行的解释大多显得很“深刻”。

一是信心不足,对未来预期不好。信心不足和预期不好往往是由于某些深层次原因造成的,比如对民营企业保护不够、法治不健全、不合理的管制政策,或者是大国博弈等等。

二是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过大。钱都在富人手里,自然就需求不足了。

三是前期经历了很大的泡沫和过度投资,所以才会有今天的情况。欠了债是要还的。

对于上面各种原因带来的经济增速放缓,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么是深层次的、体制性的改革;要么是默默忍受,没有捷径。

上面的这些分析,无论是对于需求不足的解释,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听起来都有道理,有深刻的见解在里面。这些解释和解决方案现在在各个层面上都很流行。然而奇怪的是,在主流的宏观经济学里面,丝毫看不到类似这样的解释,看不到这样的解决问题方案。

是主流宏观经济学错了,还是主流宏观经济学不适合中国大地?

在我看来,宏观经济学没错,也完全适合中国大地。只是,前面讲到的那些解释,并不是在用宏观经济学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学不仅需要依靠抽象的模型去想问题,理解问题,宏观经济学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也很特别,简单地说就是不问因果,重在对冲。下面我们就展开解释一下这八个字。

不问因果,重在对冲

在很多人看来,包括经济学其他分支的同行的评价,宏观经济学就是和稀泥的。

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宏观经济学家的药方里面不提改革,不提如何提高效率,也不提改善收入分配,更侧重如何利用逆周期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对冲,避免经济陷入需求不足或者需求过度的恶性循环。在很多人看来,只有改革才能稳增长,只有改变收入分配才能提高消费。宏观经济学给出的这些逆周期的经济政策药方没有立足长远,是在回避真正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真的这么目光短浅吗?

举个例子。一位身患慢性病的人发高烧,身体状况很差。这时候遇到了改革医生和宏观医生。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改革医生说,根子是慢性病,要做手术根治,要锻炼身体提高抵抗力。

宏观医生说,我先帮病人退烧吧,有现成的办法,保证退烧。

改革医生说,你们啊,总是想着退烧、退烧。退烧药没有后遗症吗?过去难道没有教训吗?

宏观医生说,放心,退烧药已经用过无数次了,全世界都在用。过去是有教训,教训不是不该用退烧药,而是要用规范的退烧药,不规范的退烧药确实后遗症很多。让专业医生用药,用对药,用好时机和剂量,没啥后遗症。不仅没有后遗症,退了烧,对治好慢性病、锻炼身体也有好处啊。

改革医生说,你这是在避重就轻,不解决根本问题。

宏观医生说,有些慢性病根本就治不好,伴随人一生不发病就行了,不是非得做手术。再说了,谁知道现在是不是最好的做手术时机,手术能不能成功,从过去经验看这类手术成功率不高,手术不成功就更难救治了。

改革医生说, 反正我是不相信你那些退烧药。不改革,就不解决根本问题。

这两人的对话,就体现了这两种思路的主要差异。

宏观经济学不谈结构改革,聚焦在用于“退烧”的逆周期政策上面。这背后其实还有一些没有拿出来说的潜台词。不理解这些潜台词,还是难以理解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个潜台词,“能改好吗?”

凯恩斯说,长期我们都死了。凯恩斯这句话的意思是活好当下,延伸一点看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加尔布雷斯说,在货币问题上激进的人,通常在社会改革方面比较保守,他们致力于维护现存的结构,相信存在一种非结构性的经济疗法。从凯恩斯的著作来看,他和货币问题上激进的人是类似的想法。

宏观经济学家并不反对改革,但是对于改革持有更慎重的态度。他们把需求不足看作是一个与结构性问题有关系,但却是一个独立于结构性问题的,新的总量问题。他们倾向于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通过总量的办法找到这个新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总需求管理,包括调整财政支出、减税等,还有利率调整等货币政策。

凯恩斯和在货币问题上激进的人,其实都在担心,短期内结构难以改变,或者是短期内的巨大结构变革可能会导致更差的结果。从历史经验来看,实现重大利益调整并能够维持下去的改革,离不开几个条件:一是过去的模式难以为继,吃了大亏;二是新的观念和认知变革;三是强有力的政治推动。改革是一场对未知的探索和实验,结果可能很好,也有很多悲剧。不论改革带来的是喜剧还是悲剧,结果往往与之前改革者想象的相去甚远。

刚才说的是宏观经济学不谈结构改革背后的第一个潜台词——“能改好吗”,还有第二个潜台词,“能改好当然好,但是改革不能包打天下”。

刚才说了,改革关注的是结构,宏观关注的是总量。改革要改变激励机制,目的是实现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是提高效率,是更公平。即便改革的这些目的都能实现,也还是会出现严重的经济萧条和失业,还是需要总需求管理政策。看看那些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又有谁少得了总需求管理。

改革和总需求管理,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政策手段。解决经济困境,改革做不到包打天下。

当失业和破产企业很多,经济萧条的时候,受欢迎的往往是结构性的解释。比如收入分配的恶化、贪污腐败、对某些行业或者企业面临着不当的管制政策、老龄化等等。这些都是结构性问题,需要通过改革的手段来解决。

这些解释很直观,很受欢迎,但未必是大量失业和企业破产的最主要的原因。结构性问题往往是中长期问题,一直存在,为什么失业和企业破产突然在短期内大量增加呢?结构性问题在发挥作用,但并非罪魁祸首。

大萧条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大萧条爆发以前,美国经济面临着收入分配恶化、劳资冲突、资产价格泡沫等各种问题,经济结构脆弱。这时候突然遭遇了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私人部门的资产价值受到很大损失。私人部门不得不降低消费和投资,这会带动信贷下降,而信贷的下降又会加剧流动性的紧缩和资产价格下跌,造成消费和投资进一步下降。这样就形成消费、投资、信贷、收入相互加强的螺旋下降的态势,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是一种新的,不同于结构性矛盾的,对经济破坏力量更大的挑战。与结构性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危害相比,这种恶性循环对市场经济的危害更致命。宏观经济学瞄准的对象就是解决类似这样的矛盾,而不是最初的结构性问题。

所以在宏观经济学的菜单里,不太去追究最初的结构性问题是什么,深层次的矛盾是什么,而是重在总量政策工具,重在对冲,通过逆周期政策工具走出恶性循环。宏观经济学并不追求解决所有问题,而只是解决一个关键部分的问题。不管是应付经济过热还是经济萧条,不管过热和萧条最初的结构性原因是什么,总有非结构性的、见效很快也易于操作的总量问题解决方案。

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难以与外界沟通

但是,日常中,你可能会感受到,宏观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太受大众欢迎,或者你会感觉,很难理解宏观经济学家说的话。问题出在哪?其实跟宏观经济学自身特点有很大关系。

一个重要原因是,宏观经济学很难讲因果。在日常叙事中,我们习惯了讲因为怎么怎么样,所以怎么怎么样,比较好接受。但是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即便是最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也是个二元一次联立方程组,方程组里面有两个内生变量,还有若干外生变量。内生变量之间,没办法讲因果关系,都是联动关系。

宏观经济学家只能说在什么样的设定下,如果外生变量有了哪些变化,整个系统会怎么变化。这样一来,宏观经济学家讨论与社会公众沟通很困难,严格的表述很难说清楚,不严格的表述又容易出漏洞。那些既能兼顾逻辑,又能把事情说明白的宏观经济学家,少之又少。

而且,宏观经济学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主流的新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必备的三件套是动态优化、垄断竞争的生产商,黏性价格,哪怕是基本的模型也要几十个等式和行为方程才能刻画出来。这还仅仅是基础,要想写出来更有针对性的模型,那复杂程度又要加高很多。博士生的宏观经济学课堂上,文字越来越少,符号越来越多。有次一位经济学学生不小心走错了教室,看到教室黑板上面的板书,满满一黑板都是数学符号,仔细一看是求解微分方程,心想这不是我们一年级用的东西吗,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是物理课的教室。

目前的宏观经济学研究,往好处说是高度专业化,内部有非常细致的分工和越来越高深的技术手段,往坏处说是高度碎片化。有不少在顶级宏观经济学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的优秀宏观经济学者,你要是问他生活所在国家的宏观经济问题,他可能接近一无所知。了解之后才知道,他其实在很多年的时间里只专注于宏观经济模型里面几个模块的技术细节,确实没花过时间和精力了解别的东西。

专业化也是有代价的,专业化程度越高,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成本就越高,能够完整掌握一门学科的难度就越高,与外界沟通的难度也越高。毕竟,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安身立命的东西是服务于宏观经济决策。如果宏观经济学研究与社会公众和决策者的沟通越来越难,那宏观经济学研究可能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时间长了,就成了自说自话,自己看着越来越漂亮,但也越来越缺少应用价值。

小结和读书推荐

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今天的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亿万个经济主体互动的总量后果,是主要凭借抽象思维和模型展开研究的一门学问。凭借个体的日常生活经验,我们也能对宏观现象发表看法,这些看法往往会走偏,现实中的宏观经济决策也经常会受到这些走偏看法误导。

宏观经济学在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不太深究问题背后的结构性原因,更侧重如何利用逆周期政策对冲,避免经济陷入需求不足或者需求过度的恶性循环。相比结构性问题对经济造成的危害,需求不足或者需求过度的恶性循环所带来的危害更加致命。

最后是我们的荐书时间。这次我推荐的书目是《哈耶克评传》,作者是布鲁斯·考德维尔,200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2018年再版。这本书我很早之前看过,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后也经常会再去翻看其中的一些章节。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讲了哈耶克如何如何,而是书中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争论的历史。门格尔、德国历史学派、韦伯、熊彼特等关于如何进行社会科学问题研究进行了非常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对于后来的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影响很大。经济学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宏观经济学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开展社会科学问题研究等等,这本书能够从方法论上帮你找到答案。

好,今天这一讲,我们就聊到这里。下一讲再见。

划重点

1、流行的宏观经济观点往往能满足人们的情绪和价值观,获得广泛共鸣,但真正基于宏观经济学分析得出的观点,却常常不为大众所理解。

2、宏观经济学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去追究最初的结构性原因,而是用逆周期的总量政策工具来对冲,避免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3、改革关注的是结构性问题,目的是提高效率和公平,但即使改革成功,也不能替代总需求管理,因为结构性问题和总量问题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