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导读|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mp3
各位得到的朋友大家好,我是馒头大师张玮。
很高兴在“得到听书”的“名家讲书”栏目里和大家见面。
很荣幸,我将在这个栏目里和大家一起聊聊历史,聊聊“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为什么会想到“十字路口”这个话题呢?这个主题的想法其实最初来自我自己的《历史的温度》系列的第六本,这本书的主题就是“站在十字路口”。
有人曾问我,为什么会把这个系列的书名取名叫《历史的温度》?因为我一直觉得,历史其实并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年份,也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历史归根到底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组成的,而正常的人都有温度,因为我们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那么既然历史由人构成和推动,那么历史就不仅仅有深度,有厚度,还有温度。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看历史,其实就是在看历史上的那些人,看那些人在一个个可以决定个人命运、家族命运、团队命运乃至国家命运的十字路口,究竟做出了哪些抉择,结果如何。
我们常说读历史可以所谓的“鉴古知今”,所谓的“读史明智”,我觉得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有时候,我们读历史往往会选择打开“上帝视角”——哎呀,这个人当初怎么选择走这一步,那个人怎么没想到这一点。有问题吗?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因为开“上帝视角”也是读历史的重要快感来源——要知道,任何阅读,能带来快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体验,这并不可耻。
但在开“上帝视角”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另一件事,那就是“换位思考”。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
比如中国近代,尤其是晚清。很多人都不愿意去触碰这段历史,尤其是1840年之后,因为觉得很屈辱,很黑暗,很沮丧。但你要知道,晚清政府确实很昏庸腐朽,但客观来讲,那时我们所谓的“天朝大国”的迷梦刚刚被列强用大炮轰醒,遭遇了所谓的“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很多人事实上确实是懵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批批的志士仁人——请注意,我这里指的是真正的志士仁人,而不是那些戴着面具或披着画皮的小丑——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中有些人的主张现在看起来确实有局限性,有些甚至还犯了些过错,但他们都在那个巨大的十字路口面前努力做出自己的抉择,真心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真正地强大,但其实就像每个时代当局者一样,没有人告诉他们未来的方向究竟是什么,大家只能不断尝试,真正能看清,真正能做出正确抉择的,最终成了英雄,被人民记住。
而你想想,假设你现在被一道闪电劈中了,实现了梦想中的“穿越”,但不带现代文明记忆和知识的那种,那么你处于彼时彼地, 以当时的环境和现实来看,说句实话,别人不敢说,至少是我,我绝不敢说比身处那个时代的一些人能做得更好。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多看一些前人在“十字路口”如何做出抉择的故事,其实对提高自己的认知是有帮助的。
基于这个主题,我这次选了五本书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本书,我选择了刘勃老师的《失败者的春秋》。众所周知,春秋时代是一个充满着理想主义又充斥着各种变数的时代,从齐桓公到晋文公,从楚庄王到秦穆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城头变幻大王旗,他们究竟是怎样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抉择,又导致了什么样的结局,我觉得很值得一说。
第二本书,我选择了葛剑雄老师的《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段》,葛老师在大学的时候教过我们班历史地理的相关课程。他的这本书其实角度很巧妙,取了中国二十个历史时期的二十个历史故事,有的是我们熟悉的,有的是我们有些陌生的,但你如果仔细读下来就会发现,很多故事背后就是两个字:“抉择”,在关键的时候做出关键的抉择。
第三本书,我选择的是谌旭彬老师的《秦制两千年》。这本书从战国中晚期开始说起,通过秦国当时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对本国发展道路的抉择,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归根结底,都是在不断遵循从战国时期就开始形成并慢慢奠定基础的“秦制”。换句话说,每个新王朝的建立,统治者其实都可以有重新的选择机会,但他们其实最终都还是选择了“秦制”,或者说,他们的制度和政策,背后的底层逻辑,还是“秦制”。
第四本书,我选择了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老师写的《明史讲稿》。樊树志老师大学时上我们的《国史概要》课,他讲中国古代史的时候特别深入浅出,很多角度切入也很独特。这本《明史讲稿》也一样,从明初到明末,樊树志老师对大明王朝在几个关键十字路口前的抉择讲解得非常透彻,剖析也非常到位。
第五本书,不好意思,有点皮厚,选了我自己的《历史的温度 6》,因为这本书我前面说了,主题就是“站在十字路口”。在这本书里,我希望和大家分享历史上的一些个人、团队乃至一个国家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抉择的故事。
这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五本书,感谢得到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和平台,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希望我们大家能够一起,读懂过去,活好当下,坦面未来。
(注:《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断》为《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十九个片断》的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