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为什么读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讲》导读 | 为什么读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你好,欢迎来到《钱理群·吴晓东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讲》。
我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已经在北大讲台上讲授了近30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很高兴能和你相会在得到听书的“名家讲书”栏目,这次我要讲的内容,是我对五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篇的解读。
正式开始前先谈一个话题:“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读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什么是经典?怎样判断一部作品是经典?相信你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定义。
我今天想与你分享一下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关于经典的定义,他是怎样界定什么是“经典”的:“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你可以听出来,博尔赫斯是从阅读的角度来界定经典的。博尔赫斯启迪我们,所谓经典不是图书馆中那些蒙着厚厚的灰尘让人望而生畏的大部头,而是那些与我们读者的种种需求息息相关的鲜活的文学话语。就是说,当我们在现时生活中遭遇困扰和危机从而需要去文学先辈那里寻求帮助和解答的时候,经典就会焕发出应有的活力。“世世代代的人”之所以对经典具有一种“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正是因为它是后来者与人类那些伟大的先行者进行对话的途径。
但是如今的时代被称为所谓“放逐经典”的时代,是一个短视频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真正认真阅读经典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有人说什么是文学经典呢?所谓文学经典是那些大家都说好,但谁也没读过的作品。这也反映了我们在对待经典的态度上出现了问题。
其实每个国民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文学经典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承担着怎样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经典有着怎样的塑造国民的力量?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未来而言,文学作品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接下来,我想介绍的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理查德·罗蒂在《筑就我们的国家》一书中所阐发的一些思想。
在理查德·罗蒂看来,美国历史上的经典是那些从各个层面影响了美国人自我想象与认同的经典书籍,这些书籍曾经深刻介入了美国人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塑造的历程中。其中那些塑造了美国人的文学经典“并不旨在准确地再现现实,而是企图塑造一种精神认同”,也就是在一个个所谓的“美国故事”中,讲述美国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或者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经典就与我们对传统的认知密切相关,也与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种,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文化和未来远景密切相关。在理查德·罗蒂的理解中,文学经典不仅关系到每个人关于现实的具体认知,甚至也关系到整个人类的未来。这些文学经典的标准“规定了一生的阅读范围”,“而制定标准的主要目的是告诉年轻人去哪里寻求激情和希望”。所以文学经典“与永恒、知识和稳定毫无关系,却与未来和希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世界抗争,并坚信此生有超乎想象的意义”。文学经典的力量也正在于它赋予人的生命、存在尤其是未来以“超乎想象的意义”。
所以读理查德·罗蒂《筑就我们的国家》,会使我们思考我们自己的国家和国民以及下一代的经典教育问题。而一个国度,有着大家一致普遍认同的经典,同时每一代人倾情阅读,就像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说,对经典具有“先期的热情与神秘的忠诚”,这样的国度就会让他的国民在手足无措的时候凭借对经典的阅读在现世获得心安,同时对未来获得希望,进而获得前行的勇气。
所谓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指的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三十年间的经典文学作品。我的一个判断是,整个20世纪最好的作品在1949年之前就已经写出来了。1949年之后直到今天仍没有作家能超过老舍、曹禺,更不用说鲁迅和沈从文了。即使就艺术感受力和文字表达功夫来说,也没有人超过张爱玲和萧红。20世纪末香港的一家非常有名的杂志《亚洲周刊》曾经组织全球最有名的华人学者评选20世纪中国小说百部经典,结果前十部中有九部都是20世纪上半叶的作品,唯一一部后半叶的小说是台湾小说家白先勇的《台北人》。这十部小说作品是:鲁迅的《呐喊》、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骆驼祥子》、张爱玲的《传奇》、钱锺书的《围城》、茅盾的《子夜》、萧红的《呼兰河传》、巴金的《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白先勇的《台北人》。
这些小说,可以说反映了现代文学艺术性所达到的高度,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和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了解真正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的文学作品是怎样的。
也正是这些作品,构成了20世纪中国人的文学经典。而我接下来的五讲也正是想从20世纪文学经典的意义上给你介绍五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要读现代文学经典?
可以说,与中国古代相比,现代经典的意义在于它与我们今天的生存密切相关。虽然21世纪已经进展到将近四分之一了,但经历了所谓的新冠纪元,很多人都发现20世纪其实还没有过去,我们今天依旧生存在20世纪的阳光和阴影里。所以想了解什么是现代,了解20世纪的人类生存和境遇,就必须读20世纪的现代经典。也正是现代文学经典才真正传达了20世纪的困境,传达了这个世纪人类经验的内在与外在图景。
20世纪有人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单从人的内在层面看,就有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的潜意识的存在,荣格发现了集体无意识,存在主义发现了生存的荒诞性和非理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发现了人的“物化”和“异化”本质等等。这一切构成了一种复杂的文明现状,直接影响了20世纪的文学。而反过来说,现代文学也正是表达复杂的20世纪现代文明的最形象的方式,也是最自觉的方式。
同时我们也必须在新的意义上来界定现代文学经典,其中最重要的尺度是现代文学经典中那些最能反映二十世纪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和重大精神命题的作品,是那些最能反映二十世纪人类的困扰与绝望、焦虑与梦想的创作,是了解这个世纪最应该阅读的,正像了解中世纪必须读但丁,了解文艺复兴必须读莎士比亚,了解19世纪的法国必须阅读巴尔扎克和雨果一样。恩格斯就曾经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上升,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在这个意义上说,巴尔扎克穷尽的是人类生存的社会历史图景。
但是另一方面,20世纪的文学经典也深入到了人类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世界之中,探究的是人的存在的秘密。我接下来的五讲之中,也将试图探索这些人类内在的生存图景。
第一讲我会讲讲鲁迅的散文诗《野草》。这是鲁迅最华彩的文学乐章,也是鲁迅写出的相对来说最深奥的文学作品。大家可能知道,学术界关于鲁迅《野草》的研究已经汗牛充栋,而我会选择什么角度呢?鲁迅曾经说,“我的哲学全部在《野草》里。”对,我想和你聊的正是《野草》中的哲学,那是一种诗性的哲学,诗一般的思想。也希望对你领悟鲁迅的总体性的生命哲学有所帮助。
第二讲,我讲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仿佛听到你在狐疑,这不是我在初中就学过的课文吗?没错。我正是想通过你当年学过的这篇课文,谈谈经典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常读常新,也希望刷新你心目中那个已经模式化了的《背影》。
第三讲是老舍的《骆驼祥子》和《断魂枪》。第四讲是闻一多的诗歌《发现》。最后的第五讲,我会讲到萧红的《呼兰河传》。
总之,接下来的五讲中,每一讲我都希望选择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作品,同时也希望对你阅读不同的文学体裁,比如怎样阅读小说、散文和诗歌提供一点方法。
最后我想剧透一下这门课的片尾彩蛋,那就是每篇后面都有钱理群先生朗读作品的录音。钱理群先生是我的导师,他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阅读经典作品一定要朗读出来,从中体会作品的声音和韵律,比如闻一多的诗歌,如果不听钱老师的诗朗诵,会损失很多诗歌内在的音律和节奏。而你听了钱老师读老舍的小说《断魂枪》,会深入体会老舍的所谓京腔京韵,揣摩小说中的京味儿。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第一讲,鲁迅的《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