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为什么说江湖的底色是成长?
《六神磊磊说“武侠”》导读:为什么说江湖的底色是成长?
你好,我是作家六神磊磊,很高兴能和你相会在得到听书的“名家讲书栏目”,这次我给你带来的内容,是我对五本经典新派武侠小说名著的解读,和一些阅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时产生的感悟与体会。
它们分别是王度庐《卧虎藏龙》、梁羽生《七剑下天山》、古龙《流星·蝴蝶·剑》《三少爷的剑》,以及温瑞安的“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的《温柔一刀》。
这几本书有什么特点?我讲一个小故事。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北京,有一个底层的旗人,叫做王度庐。
虽然是旗人,但他一点也没有享受到提笼遛鸟的安逸生活。因为家里贫困,他很小就要在外面帮工,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他却有一个爱好,写武侠小说。
王度庐的武侠小说有个特点,并不注重写惊悚神奇的打斗,而是喜欢写市井人情。老北京的许多风土人情都被他写在了小说里。此外,他的小说还很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虽然是个男作者,但写女性的心理也非常细腻。
这些武侠小说让他有了一定名气,甚至被称为“北派五大家”之一,但那个时代,没有今天所谓流量变现,也没有“卖IP”这种作者暴富的方式,王度庐默默写了几十年的武侠小说,没有大富大贵,甚至还因此惹上了一些麻烦。
后来,他从北京去了辽宁生活,当了一名平凡的教师。他之前写的武侠小说受到批评,他也不得不为此检讨。但是一有机会,他还是会拿起笔,完成自己的作品。1977年,他在辽宁去世,当时还有书没写完。
近二十年后,华人导演李安看到了他的武侠作品,非常喜欢,并拍成了电影,拿到了多个世界电影大奖。这部电影就是蜚声世界的《卧虎藏龙》。其中的女主人公玉娇龙因为鲜明的个性、叛逆的劲头,得到了许多影迷的喜爱。
然而此时王度庐已经去世多年,无法享受到鲜花和掌声了。到今天许多人也仍然不知道这位作者,没读过原著。
这个故事本身就特别武侠,就像一位隐居在山中的绝世高手,自创了一招无敌的剑法,或者闹市里一个平平无奇的贩夫走卒,结果大家发现他是一位深藏不露的传奇大侠。
回到开始的问题,为什么给大家介绍这五部小说?用一句话概括:它们是经典背后的经典。
通过解读这些经典,我的目的不仅在于给大家讲故事,还希望可以帮大家建立起一个概念,就是“到经典的背后看一下”。
今天,是个信息社会,由于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还有各种电子设备的普及,我们现代人每天都被淹没在一股声势浩大,永不停息的知识洪流中,摄取的信息虽然丰富,但非常碎片化,例如我们每天观看的海量短视频,几分钟一个,高潮,冲突,人物出场都浓缩在里面。
而那些经过时间和观众验证过的所谓经典文化作品,恰恰和这种叙述相反:你要完整,深入地欣赏它,首先必须得有关于作品作者,和它诞生时代的背景知识,然后再慢慢的,跟着作者的叙述节奏,去看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人物的性格发展,矛盾与冲突的展开,直到高潮,再宣告落幕。
反过来,如果我们是通过类似短视频这样的“速食信息”,来了解经典,那结果往往是只知道一个所谓“经典”的名目,却不知道它从哪里来、为什么是经典,那么这个信息就是碎片,是孤立的,无法填补我们知识结构的空白,也没办法让我们迭代自己的认知与理解,甚至,它只是我们大脑中一个孤零零的标签。
就拿这个系列中我要讲的第一部作品,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做例子,它在普通人当中的认知度已经算很高了,我们知道,李安把它拍成了电影,还拿了奥斯卡,还知道它的女主叫玉娇龙,电影里章子怡就演的她,又美又能打,但这些并不会帮我们更多地理解原作者王度庐,甚至电影导演李安想要借助这个人物所表达的理念。
为什么有句流行的话:学了很多知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我们不是学了知识,只是收集了一堆标签。
单一的、孤立的知识,不但不能为我们所用,甚至反而让我们变得狭隘。比如有人追着我发脾气,说《西游记》明明是丘处机写的,这就是偶尔收集到了一块知识的碎片,却反而变狭隘了。
真正能让我们变深刻、开阔的,是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我们对照了《卧虎藏龙》电影和原著,就会理解,为什么偏偏是这部书打动了李安?李安到底看重它的什么?李安在书里萃取了什么,改造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一来,我们对电影、对武侠、对李安都会真正建立起一种真正的理解,这些知识才是你的知识。
此外,武侠经典在我们今天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五部小说,不仅是新派武侠小说,自诞生一来,各个时间段,各个流派的经典之作,而且故事情节与人物设定,都非常有特色,如同谈到北京名菜,必然是北京烤鸭,经典鲁菜,必然有葱烧海参一样。它们的故事情节非常抓人,跌宕起伏,各种矛盾冲突,情感纠葛设计得让人拍案叫绝,更重要的是,作为整个故事的核心,主人公在成长经历中,遇到的困惑,挫折,以及他们摆脱这些困境,让自己振作起来,在武学和为人处世上进化迭代的方法,都超越了时代和文明的局限,具有普遍意义,也就是说,这些行走江湖的侠客,虽然表面上潇洒不羁,来去自如,看起来能够用自己的绝世武功摆平一切困难与邪恶,但他们依旧和我们这些身处社会的现代人一样,有自己的烦恼和困惑,也会在成长中遇到了瓶颈,并且会受困于背负的道德,责任,以及遇到的人情世故。
武侠小说写的是什么人?粗粗一看,都是年轻人:所谓热血少年,仗剑行走江湖。最好看,最打动人的故事,其实不是武侠小说中那些奇思妙想的武功招式,血雨腥风的斗杀场面,甚至几次翻转,连环套连环的反派阴谋,而是这些主角的成长与心路历程:他们如何习得了绝世武功,在江湖行走中栽了哪些跟头,从中又吸取了什么教训。如果是一出场就志得意满,武功盖世的年轻人,他们又怎么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挫折,失去了哪些自己最为宝贵珍惜的东西,他们又是如何从低谷中振作起来,最后战胜了邪恶,赢得了爱情,诸如此类。
而我们放下手中的作品,再看看现在的世界和时代,我们会发现,现实社会,就如同作品中江湖的映像,而一批批刚刚跨出校园,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就很像这些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方面,他们有热血和干劲,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另一方面,许多人又因为自己的青涩,而吃了各种亏,很多人处于迷惘与困惑之中:他们感到了生存的艰难,以及不同程度的无力感,主流的大道理又帮助不了他们,大家在网上抱团取暖,却在现实里封闭,孤立独处。
而我要讲解的这几部经典武侠小说,它们的作者,既是近代中国文坛上的大家,更是看尽人间沧桑变化,在写作中反复咀嚼人生意义与处世之道的智者。所谓“文以载道”,他们其实也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读者带来愉悦之余,讲一点自己的感悟与经验,引发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
得到上的知识,都是“二手知识”。包括我对这几本武侠经典的讲解,也是“二手知识”。
什么样的“二手知识”有益?什么样的无益、甚至有害?我有一个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将你引导向原著。
好的二手知识,永远是将你引向经典本身的。而粗制滥造的、居心不良的,则会拼命阻断你去读原著,并且告诉你:听我说的就够了,我就是全知全能,千万不要去碰原著。
我之所以信任「得到App」,因为它总是把经典带到人们面前,而不是阻断、隔绝它。
衷心希望大家在听了这些讲解后,能够拿起一两部武侠经典,感受原著的质感、温度;甚至能从这些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里,找到一些帮你解脱自己烦恼与困境,继续成长的小启示,小方法,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满足与奖励。
在未来五天里,我首先会为你介绍王度庐《卧虎藏龙》,其次是古龙的两部代表作《流星·蝴蝶·剑》《三少爷的剑》,接下来是温瑞安的《温柔一刀》,最后是梁羽生《七剑下天山》。
话不多说,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入走进武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