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如何用西方经典应对精神内耗?
导论 | 如何用西方经典应对精神内耗?
你好,我是张新刚,欢迎来到得到听书。今天开始我们给大家带来一个书单系列。我们都想在世间追求我们想要的美好生活,但是究竟什么才是好的生活?不同时代和文化传统中的人,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答案。而关于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定论,因为我们人生下来的时候,父母并没有和我们商量,就把我们抛在了某一个非常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组合里,但是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我们就要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去努力找寻并过上美好生活。
那么我们要回答何谓美好生活,其实不免就是要回答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既定的时空共同体里,我们从出生就会自然不自然地接受很多观念和说法,直到有一天我们开始反思,自己从小到大熟悉的这套讲法是不是真的、对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反思呢?一个重要的契机就是自己经历了很多事情,见了世界,见了众生,开始要见自己;另一个重要的契机,就是读我们这个书单的书,这些有智慧的人帮助我们来思考这些问题。
之所以要追问何谓美好生活,是因为这个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比如,在古代,人们会认为你要把人最好的那部分发挥出来,普通人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勇敢的士兵,对于古希腊人或者古罗马人来说,最好的死法并不是寿终正寝,而是在战场上英勇牺牲,获得永垂不朽的声名。古代的哲学家会认为,哲学沉思才是值得追求的幸福生活。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宗教也能够给人提供一种确定性的生命意义。如果人相信是神创造了世界,那么人的生活就有了坐标。不仅在尘世的生活拥有了位置,而且还有确定的彼岸世界。人通过与一个更高的存在建立关联,并完成了神所指定的目的后,人的存在才有意义。
当然除了宗教哲学,在现代世界里,人们开始对意义的问题产生更大的困惑,因为人开始获得了自主性的自由。也就是说,人并不见得必须接受某一种既定的意义的叙事,无论是来自宗教的、来自哲学的,还是来自传统的等等,人开始主动地为自己寻找意义,有的是基于人的主观欲望,那么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一切的意义都取决于具体的人的欲求。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他能过上美好生活,就因为他做了他真正认为是重要的事情。而另一种现代的对美好生活的界定是客观的自然主义,他们会认为生命的意义至少有一部分是由客观的事物构成的,而不仅仅是主观的态度。比如道德、创造力等等。
为了面对何谓美好生活的大问题,我们的书单选了6本西方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来看看第一流的头脑是如何思考和追寻这个问题的。
第一本书是《苏格拉底的申辩》。苏格拉底是公认的哲学家或者是一个大写的哲学家,他一生都在不停地用话语来提醒雅典人,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也是因为他不断去挑衅城邦里的主流价值观,最后被雅典人判处了死刑。但他的提醒在今天听起来依然成立,那就是我们要关心自己的灵魂应该过怎样的生活。
当我们开始省察人生之后,苏格拉底开创了叫认识你自己的理性的哲学传统,那么在古希腊还有一种传统,那就是忘掉你自己。这个传统是由酒神带来的,在希腊不只是有理性,而且还有理性的对立面,这就是第二本书,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酒神的伴侣》。酒神狄奥尼索斯带给人的是酒后的迷狂,是一种回到秩序的对立面,回到混沌的力量,这是一种忘掉你自己的努力。只有在忘掉你自己的过程之中,你才会有创造力和源源不断的活力。酒神和日神这两大传统合在一起构成了希腊真正完整的文明传统。
第三本书是普鲁塔克的《凯撒传》,普鲁塔克是罗马时期的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书写了《名人列传》,记录了很多古代希腊罗马的立法者、政治家、将军的生平事迹。凯撒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罗马政治家,之所以选凯撒,是因为他的一生被很多人关注。他军功赫赫、野心勃勃,并且还非常富有政治能力。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乱局里,他凭靠自己的力量平定了对手。后来也是因为他坚持做独裁官而被刺杀,这也宣告了罗马共和国危机的爆发。
第四本书我选了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奥古斯丁是罗马晚期一个著名的希波主教,也是基督教神学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忏悔录》里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往事,他把他每一件事情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思考和反思。我拣取了他忏悔录里边的几个小故事和大家来分享,这些故事牵扯到一个新的宗教视野中如何确立新的价值体系。
之前说的这几个人,你留意的话会发现他们都是男性。是的,在古代世界里,或者是说在现代世界之前,大部分的作品关心的是男性,作者也多是男性,女性在很大程度上失语了,所以第五本书我就特意挑选了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并且挑了故事集里面的两个女性的故事。《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一群去坎特伯雷朝圣的人在路途上讲的故事,这些人三教九流,揭示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百态,而我选的这两个故事既有一个传统的愿意为宗教基督教殉道的罗马贵族的女儿,还有一个生活在当时,以自己的欲望满足为驱动力的巴斯妇人,她充满活力,嫁过5个丈夫,并将丈夫纳入自己的管控之下。这可能是人类文学史上第一个非常鲜明地将自己的位置和欲望正当化的女性形象。巴斯妇人其实预告了现代人的状态,那就是在不断的欲求中前行的人,而这个方面最好的形象就是第六本书的主角浮士德。
最后一本书是歌德的《浮士德》,这是一本大家都听说过但未必读过的名著。19世纪早期,人类社会快速地进入到了现代社会,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想成为或者说是动了心思要成为神。浮士德被魔鬼诱惑,开始去追逐和满足一个接一个的欲望,而欲望满足的同时,又带来了毁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代人的形象。当现代人不再相信一个确定性的美好生活的答案的时候,他就要不停折腾,不停去追逐欲望的满足和外在世界的供给。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浮士德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通过这6本书,我未必能明确地给大家一个确定性的答案,何谓美好生活,但是我想根据这6个形象,我们或许能更加坦然地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在闲暇之余,通过这些经典作品能够偶尔瞥见关于美好生活的真谛,并且热爱我们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