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导论 你为什么要了解人格心理学?

导论 | 你为什么要了解人格心理学?.mp3

你好,欢迎来到“名家讲书”。

我是王芳,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非常开心在得到听书和你相遇。

作为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者,这几年我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在我们的社会中出现了一股所谓的“心理热”,比如,各类心理学书籍的流行、心理咨询的日益普及、人们对于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心理测验工具(像“MBTI”)的大火,等等。这些现象反映出人们共同的心理需求,大家都在向内关怀,期待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照顾自己,或者提升自己。

或许对每个人来说,我们自己就是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人们对自身的好奇与生俱来,而且终其一生都在追寻“我是谁”这个终极问题的答案。“我”就像一根绳,提纲挈领地把我们生而为人的所有经历串联在一起,进而让我们理解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和他人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这样的过程是我们获得主体感、存在感、价值感的根本途径。

而在近些年,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这一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了。以前我们的自我悬挂在一个超级复杂且紧密的网络里,镶嵌在别人的自我里,或者和别人的自我纠缠在一起。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个体的自由度大大提高,让原来的网络部分瓦解了。我们和别人的关系不再那么紧密和稳固,个人从原有的社会网络中脱离下来,自我就变得没有着落了。

于是,在个体与家庭、个体与社会的联系日渐疏离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自我”的探究变得愈发急切,我们渴望重新摸索自己的身份、关系和位置。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某些束缚自我发展和表达的社会力量正在减弱,我们得以把自己当作一个相对纯粹和独立的存在来看待和理解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学这门可以提供相关知识的学科才会进入大众的视野,被大家所需要。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进步的体现,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发现和尊重自己的主体性,或者也可以说,大家越来越关怀自己作为个体的这一面了。

那么,我们要如何认识自己,又要如何认识自己与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和社会的关系?心理学这个专门研究人的学科多年来积累的知识或许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基于个人经验和理解,我从浩如烟海的心理学著作中挑选出了五本,组成了一个名为《人格与自我》的书单,和你分享。

“人格”和“自我”,可以说是心理学中最有趣,也最复杂的两个概念了,它们紧密相关又有所不同。简单说,“自我”指的是我们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身份和所具有的独特特征的感觉。它是一个内在视角,帮助我们获得关于自身的体验。而“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模式,它会引导我们以专属于自己的独特方式思考、感觉和行动,使我们有别于他人。也就是说,“自我”是一系列有关“我”的意识和感受,而“人格”是一系列行为与心理结构的组合。

这么说可能还是比较抽象,我再来详细地分别解释一下。

先来看“自我”,它是欢欣之所,也是悲忧之源。青少年挣扎于认同、目标和未来,中年人面对存在性危机,老年人苦思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爱、责任、关系,这些与自我有关的命题弥漫于人生的各个阶段中。在日常生活里,自我也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的汉语里有一大堆以“自我”的“自”开头的词,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大”“自负”“自恋”“自以为是”,“自怜自伤”“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还有“自爱”“自觉”“自省”“自主”“自由”……在这些词里,“自”这个字眼并不都是一个意思,它有时候对应的是英文里作为主体的“I”,有时候,说的是作为客体的“Me”。作为“I”的自我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我们所有的感知、情绪、思考、行动都由它发起,只不过我们未必总能意识到这一点;而与此同时,自我又可以作为“Me”,成为诸多心理活动的对象,比如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认识自己、感受自己、反思自己,这些思考与感受又进而影响到我们其他方面的心理和行为。心理学更关心的是作为宾语的我,也就是“Me”,即人们如何思考和感受自己,以及这些自我思考与感受如何进一步塑造并引导行为。这一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了解这些不仅能帮我们深刻地理解人类行为,而且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也是探寻自身的一条路径。

如果说“自我”是我们主观上看到的自己呈现给自己的样子,那么“人格”就是我们呈现在他人以及世界面前的样子。人格这个词脱胎于面具隐喻,指的是每个人都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着特定的角色,每个角色也都有自己独特且稳定的情感模式、思维方法和行动逻辑。这些要素一方面让我们这些社会演员彼此不同,另一方面也让和我们演对手戏的其他演员以及观众们得以识别我们,并对我们的后续行为有所预测。这就构成了社会互动的基础。于是,人格的功能在于提供我们与他人及社会互动时,独特且稳定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决定着我们如何接收和处理来自外界的信息、如何与他人相处,又如何做出反应和行动。所以,大家才会那么想要通过各种测验工具来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人格。

总之,“人格”与“自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而我想分享给你的这五本书,则会分别针对人格与自我的某个方面展开,其中有大师经典,也有现世哲思,有学科通识,也有深度解析,希望这些书籍可以为这段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向内探寻之旅带去些许的启发和帮助。

在这张书单上,我首先和你分享一本人格心理学的通识书,名字叫《我们何以不同》,作者是我自己。把它放在最前面,是因为它可以提供一个人格心理学的知识概貌,让你大略了解什么是人格、人格要怎样描述和测量、人格从何而来、它对我们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和功能,等等。书中介绍了很多人格描摹工具、人格调整方法、有趣的研究以及心理学大师们的经典思想,相当于一个人格知识图谱。如果你听完这本书,对人格心理学产生了兴趣,也可以按图索骥,进阶了解和阅读更具体的某个领域或人物的著作。

第二本书是著名的女性心理学家霍尼的代表作《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这本经典之作即便写于近百年前,却依然精准预言了现代人正在经历的精神困境,例如,敌意、焦虑、竞争、内心冲突、社会压力等。围绕着神经症人格的文化与心理内涵,霍尼通过鞭辟入里的剖析揭示了,人格其实深植于我们的家庭、社会文化与时代当中。

第三本书出自另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之手,他的一系列著作中最有名的可能是《逃避自由》和《爱的艺术》,而这次,我选择了另一本或许知名度没有那么高,却一样切中当下的著作《占有还是存在》。和霍尼一样,弗洛姆的理论充满了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关怀和洞察。同时,他的视角更加宏大,从社会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一步步下降到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在消费主义占主导、优绩主义盛行、效率至上的当下,弗洛姆关于自我如何抵御异化的提醒仍然价值千金。

和前面这两本经典相比,最后的两本书更接近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第四本书名为《娇惯的心灵》,听名字就知道,它讨论的是家庭教养和学校教育相关的问题。的确,作为塑造人格的重要力量,家长和教师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人格成长的方向。这本书通过大量实例对全社会提出一个重要的提醒,那就是对于“安全主义”的过度强调和对孩子们的过度保护终将令年轻一代脆弱不堪,也会在无形中扩大社会的裂痕。

在此基础上,最后一本书《敏感与自我》关注的是人们越来越容易被冒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小心翼翼,同时又易燃易爆炸的现象。这本书提出,正是敏感化的社会造成了敏感化的自我。当今的人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重视自我边界和保护个人权利,然而与此同时,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韧性。那么,要如何处理敏感与韧性的矛盾,让自我更具弹性和包容性,进而更加自主和自由?针对这些问题,作者给出了她颇有见地的建议。

以上就是对这张书单的简单介绍,我是王芳,接下来就请跟我一起走进《人格与自我》,走近这个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第一本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