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开启中国人的文化寻根之旅
导论:开启中国人的文化寻根之旅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赵长征,今天我们开始共读《诗经》,开启这段文化寻根之旅。
《诗经》是一部什么书呢?首先,《诗经》是儒家“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实,《诗经》最先并不叫《诗经》,在先秦时,通称它为“诗”或“诗三百”。因为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到了西汉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诗》作为儒家十分重视的典籍,也被朝廷正式定为“五经”之一。这样,《诗经》的名称才确定下来。所谓的“经”,本来是指织布时的纵线,横线叫作纬。经线是最重要的线,后来就引申为最重要的道理,最重要的书。而《诗经》就是这样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
其实《诗经》的价值,远不止文学源头这么简单。《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关于风、雅、颂的划分标准,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按诗的内容分的,也有人认为是按作者的身份分的,而今天的学者大多同意是按音乐来划分的。
《诗经》中的所有诗篇,本来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后来音乐逐渐亡佚,就只剩下这些歌词了。宋代大学者郑樵在《通志·总序》中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风”就是各地的民间曲调,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郑风”就是郑国的调子,“秦风”就是秦国的调子。直到今天,“风”这个字也还有声调的意义。比如我们常说的“西北风”,就是指我国西北地区“信天游”之类的民歌调子。“雅”是周王朝首都一带地区的曲调,主要表现的是贵族的生活。而“颂”,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这305篇诗歌,诞生于两三千年前,是古人们发自内心的讴歌、吟唱,记录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他们心灵的真实写照,兼具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重读《诗经》不只是在感受美,那一首首诗就像是一块块珍贵的琥珀,从中我们可以洞见古人的缤纷世界。
正式开始之前,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叫赵长征,现任教于北京大学。我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具体方向是先秦两汉文学方向。1995年,当我来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费振刚先生给我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我读《毛诗正义》。费先生是《诗经》研究的名家,在他的指导下,我开始走上了《诗经》研究的道路。后来我的博士论文,也与《诗经》相关。博士毕业后,我到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工作,直到今天。
2010年,我接受中华书局的约稿,整理朱熹的《诗集传》。这本书是《诗经》学史上最重要的注本之一。我用了7年时间把它整理出来,被列入中华书局“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系列,算是为古籍整理作出了一点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我天天与《诗经》打交道,对它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
通过自己学习《诗经》的经历,我也明白它是不容易读的。对于刚刚入门的读者来说,怎样才能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它的整体面貌呢?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这次,我非常开心能有机会能在“得到听书”,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分享给你。
接下来我们读《诗经》,不仅仅要读那个文学的《诗经》,也要读那个史学的《诗经》,还要读那个哲学、宗教学的《诗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把握它,了解它对我们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不打算按照风、雅、颂的顺序来进行介绍,而是按照其表现的内容,分为几个侧面来加以介绍。
第一次共读《诗经》,我们要读《诗经》中的爱情和婚姻。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命题之一,而婚姻又是爱情瓜熟蒂落的标志之一。那三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表达爱意的?是男方主动多,还是女方主动多?他们是如何约会的?会不会吵架?他们会有怎样的婚礼?婚后的感情好不好?
第二次共读《诗经》,我们要读《诗经》中的日常生活。三千年前的中国还是贵族社会,那贵族和平民的生活有何不同?他们如何劳作,如何服役?又是如何狩猎、游乐、宴饮的?对于逝去的先人,他们又是如何怀念和祭祀的?
到第三次共读《诗经》,我们要讨论一些更加严肃的事情了,我要和你一起聊聊《诗经》中的赞美诗、讽刺诗和政论诗。那个时代的人如何表达对政治的关切,如何给君主提意见?
第四次共读,我们要读读作为民族史诗的《诗经》。史诗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类别,《诗经》中商民族、周民族的史诗是中国史诗的最早作品。中国汉民族的史诗与许多其他民族的史诗比,篇幅比较短小,为什么呢?有人主张“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史诗”,这种说法对不对?
经过前四次共读,我们会快速了解上古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到一个如万花筒般的《诗经》世界。到最后一次共读,我们将讨论一些稍显烧脑,但更有意思的内容,这就是回到文学这个层面,聊聊《诗经》的语言魅力、文学成就,以及重要价值。
那么,从现在起,就让我们一道开启这段文化寻根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