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导论 普通人为什么要懂点经济学?

导论 | 为什么普通人也要懂点经济学?

得到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梁捷,目前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是一名经济学研究者。这次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几本经济学和财经类著作,一起学习和进步。

对于多数人而言,财经和经济学,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领域,经济学已经是今天这个商业社会的一门“显学”,很多社会公共问题都能从经济学角度给予解释,或者根据经济学原理,制定出解决之道,更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即使财经专业的毕业生,学习了各种抽象理论,对于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对的各类经济问题,却往往拿不出什么有效的解决方案,反而让自己的专业知识看起来像“屠龙之术”。所以,如何运用财经专业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优化自己的决策,实现个人财富增值,在今天已变得至关重要。

所以这次我在得到,向大家推荐这五本财经类著作,它们的主要内容各不相同,作者的背景也是多种多样。我选择推荐这些书的标准只有一条,不是学术性,不是权威性,畅销与否更不在我的考量范围内。我选的这五本书,都是会给大家的日常生活决策,带来一点启发的。这是我唯一的选书标准。

第一本书是我所撰写的《看!这就是经济学》。在这本书里,我主要探讨了五个问题。首先,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的思考方式有什么特点;其次,经济学主要的分析方法,如供给与需求、交易费用、成本收益法等;再次,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实践,其中包括了货币、讨价还价、工作与收入、歧视、外部性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问题;接着是经济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包括房价、教育、艺术等特殊商品和经济现象;最后是经济政策,主要涉及医保、教育、老龄化、城市化、幸福指数等当前经济政策的热点问题。

这本书,将具体的生活实例和经济学理论结合,为读者提供一本不同于传统教科书的经济学入门指南,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并将其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本书是《要钱还是要生活》,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和财务规划方法,旨在帮助人们实现财务自由和提前退休。本书的两位作者罗宾和多明格斯,前者是著名的社会创新家、活动家、作家和演说家;而后者则是一名成功的华尔街财务分析师。两人都是这本书的实践者,很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和提前退休。

他们在这本书里提出了FIRE理念(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即通过反思消费观、学习资金管理、积累财富和追求生活与财富的平衡,摆脱工作和金钱的压力,过上自己真正热爱的生活。

作者希望我们反思自己的消费观,平衡自己的工作时间与生活质量。他们强调,金钱只是快乐和健康的附属品,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全部内容。我们追求金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仅此而已。为此,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物质财富的丰盈。在很多时候,长时间的努力工作并没有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反而导致大量的健康和心理问题,这是我们时常容易陷入的误区。

为此,罗宾和多明格斯提出了实现财务自由的四个目标,包括财商(客观看待金钱)、财务诚信(与价值观相符的消费)、财务自由(摆脱债务束缚)和财务依存(在社会中相互支持)。作者甚至还列举了可能通向财务自由的九个步骤,具体而明确,很有操作性。我认为并不是每一个读者都能做到这些,但我也相信,每一个读者肯定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第三本书是《财务自由之路》,由德国投资家博多·费舍尔所著,主要内容是指导读者如何在七年内赚到第一个1000万,实现财务自由。在费舍尔看来,通往第一个1000万的道路需要三方面的转变:

第一需要改变思维方式,即积极对待财富,认识金钱的重要性,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幸福和富有是每个人的固有权利,但很多人因为缺乏正确的教育和指导而无法实现。第二需要坚定地实践,包括解决债务问题、增强收入和储蓄投资。作者鼓励读者坚持使用收入的一部分进行储蓄,认识复利公式在财富增长中的作用。第三需要恪守投资原则。投资与投机的不同,负债与投资不同、普通投资者与投资家也不同。作者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在追求财务自由的过程中,成熟的投资者必须做出选择和承担风险。

第四本书是《如何成为幸福的有钱人》,由日本作家和田裕美女士所著。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营销专家和财经作家,在这本书里探讨了如何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和如何实现个人的幸福与财富增长。

和田裕美的核心观点是改变金钱观。一个人要想变得富有,首先需要摆脱对金钱的担忧,通过积极的思考方式来转变对金钱的态度,从而吸引更多的财富。和田裕美大胆倡导花钱体验。她建议读者去体验更好的服务和产品,以此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提升生活质量。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才会认真思考对金钱的态度。

当然,和田女士也给出了提高个人收入的具体路径。她特别强调认识和提升个人价值的重要性,鼓励读者为自己的价值报价,寻找与个人价值相匹配的工作和收入。为此,她还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步骤,包括拥抱富人心态、像有钱人一样行动、感恩花钱买到的一切、相信自己的价值、思考如何增加附加价值等,最终成为幸福的有钱人,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

第五本书是哈佛大学教授罗格夫的《无现金社会》。今天这个时代,随着技术进步,人们使用现金的方式也在发生巨大改变,可能很多人都已很少使用纸币现金。但截至目前,纸币的使用方式和使用范围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议题。货币的数字化转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各国的进程不尽相同,纸币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不会完全消失。

罗格夫在这本书里重点讨论了大额纸币的流通问题,以及大额纸币在逃税、规避管制、犯罪活动和安全隐患中的影响。在罗格夫眼里,废除大额纸币可以减少非法活动,而对小额纸币的管制则有利于经济的正常运行,我们需要针对性地思考纸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接着,作者又探讨了经济危机时期引人瞩目的负利率和零利率下限问题。作者承认,由于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全球真实利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导致中央银行在应对经济衰退时面临更大的挑战,而负利率手段在这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纸币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介,也会实际地影响到经济的表现。

以上五本书不一定能为读者构建起完整的经济学认知体系,但是每一本书,都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决策切入,与我们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希望大家听完这五本书,都能从中获益,把看似抽象宏观的经济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认知与决策行动依据,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