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技术一定会让生活更好吗?
导论 | 技术一定会让生活更好吗?
得到听书的朋友,你好!我是王小伟,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任教,主要讲授科学技术哲学。非常高兴能和你一起来读一些技术哲学的图书。
为什么要讲技术哲学呢?其实技术哲学是一门非常小众的学科,它的知名度比较低。你对“哲学”这两个字大概不陌生,但其实哲学是个一级学科,下面还分了很多小的分支。比如我们常听到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都是比较大的方向,除此之外还有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美学等等。
科学技术哲学就是其中一个较为细小的分支。很多人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意识到,原来哲学下面还有这样一个分支,甚至没听过“科技哲学”这个概念。不过,如果提到它的另一个名字——“自然辩证法”,你可能会更熟悉一些。这门课是大学时期非常重要的思政课程之一。
中国的科技哲学研究其实最早就是从自然辩证法中发展起来的,但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科技哲学又细分为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两个分支。相对来说,科学哲学的知名度更高一些。你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听过很多科学哲学家的名字,比如波普尔提出的“证伪”理论、库恩提出的“范式”理论,这些专有名词也在我们的日常话语中经常出现。
特别一般化地说,科学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认识论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为什么是可以被解释的?而技术哲学相比之下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从1877年,德国哲学家卡普写了第一本以技术哲学为主题的专著《技术哲学纲要》到现在,时间并不算长。
正是由于技术哲学历史短暂,中国国内和国际学界在技术哲学领域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这也使它特别有意思。正如我经常说的,中西方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已经不再是单向的“瀑布式”流动,从西方倾泻到东方,而是“对流式”的互动,双方可以展开充分的交流。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技术哲学其实比科学哲学,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技术时代。今天,很多科学研究已经变得高度技术化了。如果没有各种实验设备的辅助,科学研究几乎无法推进。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技术更是全面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智能手机、智能手环这样的设备,每个人都在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不断上传到云端。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技术相关事件,迫使我们开始意识到技术对我们生活的深远影响。比如,前段时间,“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再比如,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对翻译行业的冲击,以及对教育行业,尤其是教师群体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这些问题正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周围。
英国的爱丁堡大学有位哲学教授叫夏农·维拉,她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在当下这个技术时代,人类需要发展出一种新的“技术德性”,才能生活得更好。过去我们常认为技术只是工具,但现在技术越来越复杂,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的感受:每天被手机、被算法推着走,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精力也越来越难集中。技术还是不是随意使用的中立工具就不太好说了。理解技术和人在当下时代的复杂关系,就需要具备一种新的实践智慧,发展新的技术美德。正因如此,是时候读一点技术哲学的书了!
在这堂课里,我会和你分享六本书。我特意挑选了一些相对较新的书,目的是涵盖一些当代的技术现象。
我要介绍的六本书,第一本叫《从意义分心:智能手机的哲学》。这本书探讨了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分心,以及分心如何剥夺了我们的生活意义。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被手机打扰的经历,有时候手机用久了会产生一种空虚感。这本书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手机会削弱我们的意义感。
第二本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这本书的背景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社会,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中性的工具,它其实还是一种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用来控制社会的手段。资本家利用技术将社会问题简化为效率问题,而这种单一的关注点让人们丧失了批判和否定的能力,使社会变得“单向度”。
第三本是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垄断》。这是波兹曼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写于20世纪90年代,讨论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认为一开始技术是为文化服务的,但后来技术逐渐统治了文化,最终形成了技术垄断,文化变成了技术的附属。这本书像先知一样谈到了很多我们今天正在面对的问题,例如对计算机的崇拜是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
第四本是路易斯·芒福德的《技术与文明》。这本书是技术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芒福德并不把技术视作单纯的工具或物品,而是视作一种文明形态。他认为,现代机器文明的代表是钟表,钟表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机械文明的诞生。机器是人类对秩序渴望的产物,但机器发展到今天,反过来对人类造成了压迫。
第五本是迈克尔·波伦的《为食物辩护》。这本书讨论的是我们如何吃得更健康。过去,我们非常了解自己吃的食物从哪里来,而今天的食物越来越被简化为营养素,变成了胆固醇、碳水、蛋白质等。波伦探讨了这种变化对我们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现代农业、物流、食品加工业其实都是复杂的技术系统。
最后一本是荷兰哲学家彼得-保罗·维贝克的《将技术道德化》。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道德其实也是一个技术问题。在一个深度科技化时代,人的决策不能说都是人做出来的,技术也对我们进行了微妙说服,它和人一道输出了道德行动。维贝克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技术环境来悄无声息地诱导人去做道德上对的事。
刚才我只是简单地给你介绍了一下这六本书的核心内容,你可能听得有点云里雾里。其实,我在《日常的深处》这本书里也提到了多位技术哲学家的观点,但没有采用干巴巴的学术写作方式,而是把这些视角融入对当下生活的审视当中。大家如果感兴趣,也不妨在得到电子书里找来看一看,或者听听这本书的听书解读。但如果要深入了解技术思想家的观点,还是要去读原著。希望在接下来的六本书的介绍中,我能够帮你大致搞清楚技术哲学关心的问题。或许这些书能让你对技术有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在这个深度科技化的时代里,获得新的技术美德,进而重新夺回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振奋自己的生命力。
我们第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