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导论 你为什么要了解“生命哲学”?

导论 | 你为什么要了解“生命哲学”?

你好,欢迎来到《生命哲学》。 我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师汪民安。很高兴能和你相会在得到听书的“名家讲书”栏目。

我是研究当代批评理论和文化理论的。人们有时候也将它简称为“理论”。具体地说,就是传统的哲学发展到20世纪中期,发生了一些变化。大体来说,就是传统的哲学形式弱化了,哲学不再像康德或者黑格尔那样是一种纯粹的带有形而上色彩的抽象思辨——很多读者在这样的哲学面前望而生畏。现在,哲学开始和各种各样的其他学科发生交叉和融合,它和社会学、艺术、文学、史学、精神分析、媒介研究、技术研究至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哲学也因此变得更具体化,更具有当代性,也有更强的现实介入性。

人们愿意把20世纪中期以来哲学所显现出来的新形式称为“理论”。这样的理论开始是从法国出现的,并且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它终结了传统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福柯、拉康、德勒兹和德里达等人。因此,很多人也把它称为“法国理论”。

这次我要讲的内容,是生命哲学。具体地说,是要讲生命哲学的五部相关的经典著作和我自己的另外一本书《论爱欲》。我们要讲的这五部著作是: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德勒兹的《千高原》,最后是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五本哲学著作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可以说,它们都是当下极为重要的思想遗产,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今天欧洲人的价值观。它们是毫无争议的哲学经典。

在讲这五部著作之前,我先简要地介绍一下什么是生命哲学。

大体上来说,生命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命哲学应该包括一切探讨生命的哲学著作。这样的著作包罗万象,简单地说,广义的生命哲学要讨论的是哲学家对生命的理解,即什么是生命?或者说,生命之为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如果用更简化更通俗的说法,也可以说,人性是什么?每个哲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如果相信自己对生命本质或者人的本质的理解,那么,自然地,人们就会进一步问,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呢?或者,我们应该如何度过我们这一生呢?因为,生命或者人性的本质总是对我们如何生活提出要求。这里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能将生命的本质和人性要求体现和激发出来?而满足了生命和人性的内在要求就是幸福或者快乐吗?生命的本性没有得到实现就是痛苦或者不幸吗?也或者是相反,如果生命的本质或者人性的本质并不充满善意,就像中国先秦的哲学家荀子说的,或者像17世纪的霍布斯所说的,人性本恶,那么,我们也要过一种将恶充分释放出来的生活吗?这也就是说,我们还可能过一种生活,这种生活不是去释放生命和人性的本质,而是去阻止生命和人性本质的实现。也许,阻止人性的实现才是一种道德的生活,过上道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

所有这些都充满争议。人类文明第一个成熟时代的哲学家都自觉地探讨过这些问题,并彼此有激烈的争论。我们看到,不仅是道家和儒家针锋相对,儒家内部的孟子和荀子也针锋相对;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犬儒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迥然不同。无论中西,此后两千多年的哲学从没有忽视这个问题,有形形色色的探讨生命本质和生活方式的哲学思考。我们可以说,这不计其数的相关著作都可以算是广义上的生命哲学。

而我这次要讲的生命哲学是狭义上的,狭义的生命哲学专指从19世纪开始出现在德国的一种全新的哲学流派,后人也将它们专门命名为“生命哲学”。这是由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开拓的哲学思潮,它在20世纪的法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回响,这就包括法国的柏格森、德勒兹和福柯。我这次课主要是讲的就是这五位哲学家的代表性著作。

为什么说叔本华开创的是一种新的生命哲学呢?我们非常概要地说,欧洲两千年的哲学主流是柏拉图主义。而柏拉图主义的一个重要论述,就是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是人,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是有理性的,而动物是没有理性的,或者说,动物是非理性的,动物只有本能和冲动。因此,可以将理性作为人独一无二的特质,或者说作为人的本质。这是欧洲哲学的主流。

如果将理性作为人的本质,那么,人的生活就应该将理性充分激发出来,这样才算是人性的充分实现和满足。也就是说,要实现和完成人的本质,我们就应该过理性的生活,就应该根据理性来生活。也只有这样的生活,这样人性得以实现的生活,才算得上是幸福的生活,才可以说是值得一过的生活,也才是生活的目标之所在。

而如果依照理性来生活的话,那么,人的欲望和意志就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如果根据欲望或者意志来生活的话,就违背了人的本质,就跟动物无异。

这样,欧洲的传统就开始排斥欲望或者本能。无论是古希腊的柏拉图,还是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无论是17世纪的笛卡尔哲学,还是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哲学,都将欲望、本能和意志排斥在外。为此,他们还建立了一套道德原则来引领他们的生活实践。无论这些道德原则和生活实践有多么大的差异,它们还是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要让人们将意志和欲望收敛起来,要让人们摒弃那种冲动的动物化的生活,要让人们依照理性来行事。尼采在他的著作《道德的谱系》中就表明,欧洲人两千多年来是如何通过压制自己的意志和欲望来建立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指南的。

但是,人的本质真的是理性吗?这是叔本华提出来的质疑。叔本华认为意志才是人的本质,无论是人还是整个世界,都是意志冲动的产物,是意志导致了世界的出现和人的出现,世界是充满意志的世界。意志而非理性,才是世界和人的根本性的决定要素。我们看到,这和柏拉图以来的欧洲理性主义传统背道而驰。

这样,德国19世纪的生命哲学,它最显而易见的标志就是将非理性的一面视作生命的内核。对他们来说,生命是意志,是欲望,是冲动,是能量,是一股盲目的混沌的力的永恒流动,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而所有这些,都是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发端的。

叔本华虽然将冲动的意志作为世界和人的本源,但是,他并不肯定和认可这样的意志。他认为这样的意志总是难以彻底地满足,因此它会给人带来痛苦。所以,他对待生活的要求就是要尽量地泯灭意志,减少欲望。在这方面,他的生活要求和生活态度同理性主义传统并无二致。

而尼采却不赞同叔本华这样的生活选择。尼采和叔本华一样也认为意志是生命的内核,但是,尼采却鼓励意志的勃勃生机,鼓励意志的盲目冲动。因为正是意志的冲动体现和实现了生命的本质。就像理性主义哲学家认为过理性生活才实现了生命的本质一样。对尼采来说,酒神狄奥尼索斯那种混沌的充满力量的宣泄状态才是人的理想状态,才是生命应该的样子。这是尼采同理性主义传统的全面决裂。

尼采,尤其是他发现的酒神精神,对法国哲学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这在德勒兹和福柯那里得到了继承。德勒兹将这种意志改写为欲望机器,像尼采那样,他要启动这台欲望机器,这台欲望机器不仅是生命的内核,是生命的运转本身,它还可以摧毁资本主义对欲望的驯化和编码。而福柯则是德勒兹的镜像:他继承的是尼采的另外一面,他不是像德勒兹那样去启动尼采式的欲望机器,而是刚好相反,他要像尼采一样,揭露欲望机器是如何被资本主义无情地束缚而变得沉默和令人窒息的。福柯和德勒兹,是尼采生命哲学一体两面的两个后继者。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入《汪民安讲生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