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导论 为什么生活离不开“美”?

导论 | 为什么生活离不开“美”?

你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我还有个身份,是中国“生活美学”的倡导者。这次,我要带你了解五本“美学”著作。

你可能会疑惑,我们为什么需要美呢?难道无美不成活吗?

没有美,我们当然能“活”,但这样的活,是缺少品质的。我提过一个观点叫“美者优存”,越追求完美品质的人,就越加会成为优秀的存在。

举个例子,手机如果质量好,一般的锤子轻击也砸不碎,也不经常出现bug,那还只是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是如今的智能手机,与我二十多年前所配的第一部手机,早已经千差万别了。从那个时候只是打电话、发短信的硬壳手机,就好像一部小计算器一般,键盘与按钮占据了屏幕的一大半。

但是,到了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时代,手机走上了新的方向。在设计第一款iPhone的时候,乔布斯就对他的设计团队的一系列创造都不满意,并对他们说:我们最缺乏的,其实就是美学。2007年,乔布斯在发布会上展示了第一部iPhone,我们看到了一场手机的革命。手机上密密麻麻的按钮不见了,就剩下了一个home键,如今就连home键在屏幕上也不见了,换到了侧面的位置上。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美学呢?你可以说是一种“极少主义美学”,或者叫“极简主义美学”,也就是将形式主义降到最低的可能。我们继续追问,这种极简美学来自哪里呢?你可能没有想到,它其实来自东方,因为乔布斯修日本禅宗,他常到日本禅师乙川弘文主持的禅宗中心修习,每做重大决定前,一定要先禅思,再决定。而日本禅宗,又来自哪里呢?源自中国,它是古代中国将佛教本土化的结果。你看,了解一点美学知识,你手里的智能手机将不只是科技的结晶,也会有文化的厚重感。

美,并不是人类生存的“刚需”,它的确是无用的。但正如庄子的那个著名观点“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其实,美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尺度,科技推动我们的生活,道德规范我们的生活,审美却可以引领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就是靠着“美的尺度”得以进展的。不少人觉得,如今是个“低美感社会”,东西花样繁多,质量也不错,但设计得不够美。我们不要忘记,实用只能保障质量,审美却能提升品质。在我们的衣、食、住、行、用的物质基础满足之后,我们一定会有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而审美便构成了这种高品质生活的标准。从历史上看更是如此,中国人常说秦汉气势、魏晋风度、盛唐气象、宋元意韵、明清趣味,你看,我们就是以“美”来表征出华夏文明那些伟大时代的。

说到这里,你应该能理解为什么要求“美”,我开头提到的“美者优存”是什么意思了。

说完“美”,我们再来谈谈美学。一个东西美不美,我们可能分析不好,但还是有初步判断力。既然人人都能感受美,“美学”有什么用呢?

说明一下,美学的“学”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学习的学,还有一个是学问的学。这两种学,美都需要。

我们先说,美学中学习的含义。尽管一个人的自然根基会决定审美的基础,就像有的人天生就对色彩、对节奏有更好的感受力,但审美更多靠后天的养成。试想,从小生活在纽约大都市与亚马逊丛林里的双胞胎孩子,长大后,他们审美就会有天壤之别。所以,美更多是后天耳濡目染和审美教育的结果,美还是需要积极学习的。

再看,作为学问的美学。你可能觉得美学是个小众的学问,事实上,美学起码占据了人类知识三分之一的疆域。人类的知识疆域可以分为知、情、意,也就是认知、情感和意志三部分。它们都有对应的哲学部门。我们常说真、善、美。真是对“认知”而言的,形成了认识论;善是对“意志”来说的,形成了伦理学;那么就剩下人类的“情感”领域了,这就需要美学来加以应对。

这么看来,美学和美是同样重要的。

既然美和美学这么重要,它们到底是怎么影响我们生活的?这就关系到我所提出的“生活美学”了。

所谓“生活美学”,就是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做自己的生活美学家。2001年我在全球学界率先提出了“生活美学”这种新理念。如今,生活美学在中国民间非常活跃,也不断有媒体问我:为何生活美学这个概念这些年火了?我的回答总是:火的不只是理念,而是生活美学的践行火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践行着茶道、香道、花道、琴道、书画、乐舞、汉服、美妆、民宿、设计、规划等等各种“美之道”,我说,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艺术家。

因为,生活美学的目标,就是让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艺术家。当我说:你、我、他都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生活艺术家的时候,就是将艺术向下拉的同时,在把我们的生活向上拉。当我们按“美的规律”去塑造与建造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我所说的“生活美学”,就是希望以我们的美生活去提升好生活,好生活只是有质量的生活,但是美生活却指向有品质的生活。在我们用品质去提升生活的质量的时候,那就需要美学的“加持”了。

我工作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作为美学研究的“旗舰店”,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引领了一场中国著名的民间“美学热”,如今我们又迎来了一场自下而上的美学新热潮。在20世纪50年代还曾有一次美学大讨论,我的老同仁,也是忘年交李泽厚先生曾参与其中,由此提出他的实践美学说,1980年他还写出一本至今脍炙人口的《美的历程》。但如今,我们开始倡导生活美学:实践美学认定劳动创造了美,而生活美学确信在生活中塑造了美。

说了这么多,最后我向你大致介绍一下,我们接下来会讲到哪些书呢?

我这次会和你分享五本书:分别是朱光潜的《谈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还有我的三本书——《世界又平又美》《自然之美》和《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第一本《谈美》,是美学在中国最重要的入门书。尽管这本书是1932年出版的,但你想破门而入,那就请读一读这本老书吧。这本书至今仍年年在卖,是不少中国人阅读美学的必读书。

朱光潜与宗白华这两位先生被誉为“美学双峰”,在入门之后,我想用宗白华的名著《美学散步》,带你一探中国古典美学所追寻的高级境界。宗先生也曾追问: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到底哪里去了?读过这本书,你就能洞见到华夏古典美学的高境。宗白华先生他自己也是一位美学散步的真正践行者,有熟悉他的老先生说:他在京城时常背着小书包,到各个博物馆和自然之间去实现他的“散步美学”。

在阅读过这两本经典之后,我们也别总是被近百年前的文字所缠绕,美是与时俱进的。当今全球美学的最新主潮就是“生活美学”。在《中国人的生活美学》这本畅销书中,我这二十多年来一直呼吁,要为我们中国人的生活立心,但这颗心可不是一般的心,而是“美之心”。这就要我们回到古典,返本开新,我就用所谓“十美”——也就是天气之美、鉴人之美、地貌之美、饮食之美、器物之美、居住之美、游览之美、文化之美、道德之美和性情之美,来深描出华夏生活美学的各个方面,这本书的读者还真有不少,目前仍在热销。

除了生活之外,当代美学还有两个研究对象:一个是自然,另一个则是艺术。最后两本书,也是两本畅销书,回应的就是这一对问题。《自然之美》讲的是融入生活的自然美学,通过多个与自然相关的议题,来探讨自然是如何被我们审美的?为何我们与老外对待自然审美有那么大的差异?其背后的人类共通的原理到底是什么?

艺术呢,往往是被博物馆、美术馆这种场所所“圈养”的,我们这次分享,最后就落归在《世界又平又美:全球美学地图》这本书上,你可以最直观地感受到当今全球美学的前沿,究竟在哪里?如今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究竟如何来寻求更美的情境呢?更好玩的在于,我是通过我自己亲身走过的全球三百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来为你引导全球之美的,你一定会感兴趣的。

总之一句话,本次分享的目的,就是让审美回归生活,让美学引导生活,让我们的生活都变得“活生生”的。记得在李泽厚先生90岁那年,我们之间曾有一段对话,让我记忆极为深刻。我先说:可惜啊,您的实践美学不是美学的实践。李先生反应非常快,回我说:实践的美学就该是美学的实践。那么好,我又立刻回复了一句:那么,生活的美学也就该是——美学的生活!

对我们大家而言,重要的并不是生活的美学,而是我们的审美的生活,那就让我们共同开启“美的历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