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导论 为什么人人都应该懂点宏观经济学?

导论 | 为什么人人都应该懂点宏观经济学?

你好,我是张斌。目前,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是中国和全球宏观经济,很高兴在“得到听书”开这个专栏,带你认识一个教科书上看不到的宏观经济学。希望我们的这段旅程,既能带你“看到新的风景”,也能带你“发现新的眼睛”。

为什么说宏观经济学是我们全人类的知识财富呢?

要知道,人们的生活水平要想越来越好,需要两个支撑,一个是干得好,一个是卖得好。

干得好,是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越来越高。人类在尝试了各种资源配置方式实验以后发现,市场经济最善于把人财物用到该用的地方,最善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积极性。好的市场经济能带来干得好。

经济成长需要干得好,需要市场经济,这一点很多人都明白。但是,经济成长同样离不开卖得好,这一点却很少有人明白。宏观经济学诞生以前很少有人明白,没有认真学习过宏观经济学也很难真正明白。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能干得好就能卖得好,不存在找不到工作这回事,也不存在卖不掉这回事。

但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那场经济大萧条爆发以后,一边是牛奶倒掉、庄稼烂在地里没人收,另一边是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挨饿。事实说明,干得好并不必然带来卖得好。

对比大萧条期间的美国和日本,要论各方面的条件美国都比日本好,可是美国经济几乎崩溃,而日本经济大致稳定。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造成差别的关键在于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当时还没有宏观经济政策这个词。美国用错了宏观经济政策,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当然不只是美国,很多欧洲国家也是越搞越糟。日本选对了宏观经济政策,躲过一劫。这段故事我们在后面的第一讲里面会展开来讲。

有了大萧条的深刻教训,有了像凯恩斯们这样的经济学家反思,宏观经济学就出现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为什么会卖不好,怎么才能卖得好。用宏观经济学术语说,是如何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如何让劳动者、土地和各种生产要素都能得到充分使用。

宏观经济学从来也不缺用武之地,经济成长受制于卖不好,也就是“总需求不足”的时候很多。大萧条非常典型,日本的失去二十年、发达国家在新冠疫情之前连续很多年的增长停滞,这些都是卖不好制约着经济成长,中国最近十多年的多数时候也是卖不好制约经济成长。

宏观经济学一直在实践和争论中成长,到了今天也说不上非常成熟。尽管如此,宏观经济学还是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帮了很大的忙,现代经济治理离不开宏观经济政策。有了宏观经济学的指引,掉进陷阱的时候知道朝哪使劲,才不会越用力气陷得越深。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抽象的学问,是一门脱离个体生活经验的学问,是一门我们不知道我不知道的学问,或者说我们以为知道但是其实不知道的学问。正因为这样,用宏观经济学给出的解决问题方案往往得不到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点在中国尤其突出。

如果凭借个体生活经验,凭借传统智慧解决宏观经济问题,很可能会再次犯下大萧条时期的错误,或者是日本失去二十年时期的错误。这是巨大的、不必要的损失,是无数个家庭的不幸,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停滞。

宏观经济学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既包括其他领域经济学家的理解,也包括社会公众的理解。

这个专栏五讲的内容,不是怎么利用宏观经济学分析宏观经济问题,而是如何认识和理解宏观经济学。我们会讨论一些教科书上不涉及的话题,比如宏观经济学究竟能干什么,为什么宏观经济学长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宏观经济学家为什么总是和其他人的意见格格不入,如何看待对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争议等等。

打个比方,这几讲内容的目的不是说怎么画画,而是如何理解画作,判别画作,了解画作背后的潜台词。严肃的宏观经济分析很复杂,大部分人也用不到。并且,在当下这个声音繁杂的时代,你肯定每天也会从各种地方看到各种宏观经济观点、思路。所以我认为,对你帮助更大的,其实是如何判别和品鉴,找到靠谱的宏观经济分析和观点。

通过这几次的内容,你最起码会有这么三个收获,一是不再轻易相信关于宏观经济的流行观点,越是流行,偏误的可能性越大。二是换个想问题的角度,了解一些并非显而易见的道理。三是在很多宏观经济问题面前,认识到我知道我不知道,做到了这一点,无论是做投资,还是认知社会和评价政策,可能就躲过去了很大的坑。

这个专栏的讲述方式,跟你熟悉的讲书专栏会有所区别。每一讲中,我不会局限于某一本书,而是会聚焦一个宏观经济学话题,从我过往的阅读、思考中筛选出最值得你知道的内容,分享给你。每一讲的结尾,我会给你介绍一本或几本与这一讲话题有关的书,以便你做拓展阅读。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更加适合我们这段知识之旅的旅行方式。

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正式开始这段宏观经济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