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孔子与《论语》 如何做一个温和而坚定的人?

《余世存·时空理论下的国学经典》第2讲《如何做一个温和而坚定的人?》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余世存。今天我们一起聊聊孔子和他的《论语》。

我们中国文化很有意思,最基础的思想道家和儒家,它们的创始人老子和孔子关系很深,而且从排行上说就像一家人中的老大和老二,老子确实是像大哥一样,包容、严肃、木讷,不怎么说话;孔子的排行确实是老二,到处求师,到处发问,到处表现。不过,孔子和他开创的儒家思想,很长时间内影响都超过了老子及其道家思想。孔子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孔子为什么重要?

这个问题一言难尽。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分析过孔子的重要性。孔子是从神权时代向人权时代转型的最坚实的奠基者,在神权时代,人是没有主体地位的,人也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认同,人跟周围的环境没有情感的联系……虽然孔子之前,周公已经做了移风易俗的革命。三皇五帝直到夏朝、商朝,人们还是处在神权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周朝取代商朝,做了很多改变,其实周公制礼作乐就是重大的制度变革。据说周朝的分封制,礼仪非常严格烦琐,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举一个例子说这种礼仪的等级和复杂,诸侯国朝拜周天子,按诸侯国的等级安排位置和做事,像南方的楚国虽然是一个大国,但因为等级非常低,在周天子那里根本到不了天子的跟前,只能在大门口的位置待着,负责看守火堆,帮忙打杂事务。……中国在周公制礼后被称为礼仪文明之邦,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到孔子的时代,这种礼仪文明已经衰败了,但老子仍然是礼学大家,被人称为当时最懂礼的人。孔子向老子问过礼,孔子最初的学问就是礼学,掌握礼仪之道。

什么是礼学?一句话就是规矩。要懂规矩,规则,惯例。显然,礼学对人性是有要求的,它对人性有所安排,或者说有所束缚。孔子说,克己才能复礼。

我这么介绍孔子,是想告诉你,孔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孔子的思想,他在《论语》中的表现,并不是时时处处都是伟大正确的。孔子的人生和思想经历了很多变化,这是我们看待孔子、读《论语》的一条线索。

下面,我们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具体看看,孔子的人生和思想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第二部分,我们从“仁”这个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出发重读《论语》。

都说孔子的思想很重要,但我希望你注意到,孔子的思想是在不断变化的。

孔子青少年时期的关怀、学问就是礼学。这跟我们青少年时期一样,我们做孩子的时候,父母和长辈对我们的教育主要是教我们各种规矩,让我们树立起人生社会要有规矩的意识。见人要打招呼,见到长辈要站起来候着,见到长辈动了筷子再动筷子……这些规矩可以说从小就灌输给了我们,这就是礼学。别看这个礼学容易,其实也很复杂,比如丧礼的时候,就有很多规矩我们平时不知道,这个时候体现出来了。孔子当年也不懂丧礼的一些细节,是问了老子后才知道的。

到了孔子的中年,他的学问关怀转向了,按说孔子应该转向义学,就是追问人生正义和社会正义,或义理之学,就是讨论人生宇宙的大道理。我们一般人就是这样转向的,但孔子不是这样的,他转向了仁学。

仁学其实也是少年时代的学问根基,仁学就是天使之学,一个孩子被告知这个世界爱他,一个孩子也告知他爱这个世界,这就是仁学。这种仁爱之心,这种人道主义,在孩子的心里扎下根后,孩子长大了永远不会孤单,他跟世界永远有了情感的依恋、寄托和认同。

孔子关注的学问之所以变化,是因为他童年时失去了父亲,跟母亲相依为命,早早地感受到世界的世态炎凉,他非常早熟,一门心思投入到学习上来,见人就问问题。可以说很早就把礼学学到家了。到中年的时候,他没有转向义理之学,反而往回走补回了仁学这一课。

什么是“仁”?开始时孔子还有所保留,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用礼束缚住自己就可以叫仁。但后来孔子明确说,“仁者爱人”,仁就是爱世间之人。

说到这里,我想到当代人,不少人认为我们当代人青少年时期都用于学习了,毕业后又参与到社会的竞争中去,一些人精致利己,他们并不克己,他们也不知道仁爱这个世界。所以看看孔子的这一经历,我觉得对今天的社会应该有所启发,就是我们也应该补上“仁爱”这一课,要感受到世界的爱,也要爱这个世界。

当然,孔子的中年阶段,除了仁学,还有政治管理学的内容。《论语》中就记载了他的很多治国理念。他的治国理论最重要的原则其实就是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大臣、父亲、孩子,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这就够了。这种治国原则就是“家国一体”的伦理原则。

但孔子对这些家国结构遭到破坏的情况没有做太多考虑,比如“君君臣臣”,国君要像个做国君的样子,大臣要像个做大臣的样子,如果“君不君,臣不臣”,该怎么办呢?孔子给出的答案不多,大概有这么几种,一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意思是这种危乱的君臣社会不要去,更不要在里面生活,时代像样的时候可以出来活动,时代不像话的时候就可以隐居起来。孔子还说,“道不行,乘槎浮于海”。意思是,如果觉得时代不像话,也可以去其他地方生活。第三种情况,就是“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意思是我与其夸夸其谈,空洞地说教,不如在叙述具体历史事件中体现出来,所以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周游列国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时,退下来写书,编辑整理了《诗经》和《春秋》等著作。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意思是,孔子用作品说话,审判了那些乱臣贼子。

到了孔子的晚年,孔子的学问再次发生转向,他转向了教育学,就是上面说的编书、写书这样的事。当然,他对教育弟子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人们说他,弟子三千,贤圣七十二。说明孔门弟子是当时最大的人才队伍,是官吏预备学校,所以当时各国国君需要人才的时候,都要考虑是不是从孔子学校招聘。我们知道的子路、子贡、子偃这些人都先后在卫国、鲁国担任官职。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突然决定回国大办教育,《论语》的原话是,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这是孔子六十岁时发生的事情,他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那些年轻人,他们有远大的志向,但是他们做起事情来,还是莽撞。

孔子的晚年就这样投入到教育学生、编写教材的生活中去。当然,除了转向教育学,他还有一个重大的转变,就是“易学”。他的晚年走向易学。易学被称为天人之学,是探讨天地人消息的学问。据说“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可见孔子钻研“易学”已经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甚至“读之韦编三绝”,将编竹简的牛皮绳都给翻断多次。孔子曾慨叹说:“假吾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转向“易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把易学传给了弟子子夏等人,后来整理成书就是《易传》,成为解释《易经》最经典的文献。他自己也经常拿《易经》来运用,据说他的准确率非常高,自称“吾百占而七十当”,就是有百分之七十的准确率。他还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转向“易学”可以说给了孔子以底气,那就是他重新定义了汉字的“王”这个字。“王”这个字本来是兵器的图像形成的字,像斧钺的形状,意思是有权威资源的人就是王。但孔子认为,三横代表天地人,中间一竖就是人群中的圣者贯通天地人了,所以一贯三为王。孔子后来被人称为“素王”,就是因为这个王的意义为人们所认可了。

所以我总结一下孔子一生的学问特征,他有几次重大的转向,从青少年时代的礼学,到中年阶段的仁学、政治管理学,到晚年的教育学、易学。我们读《论语》如果这么来读的话,也会非常有意思。只不过,在流传的过程中,在社会一般人的印象中,大家多注意的是他的仁学。

接下来,我们就围绕“仁学”,这个孔子最受后人关注的思想展开聊聊。孔子的“仁”到底在强调什么,为什么“仁”那么重要,承载孔子思想的《论语》到底应该怎么读?

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家国天下的秩序面临解体,孔子提倡仁学,让大家相亲相爱。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有些迂腐。但从乱世中找到爱,并不是孔子的发明,而是当时不少人的共识。就是说人不应该像动物一样活着,人不应该是一块石头,是一种物品,人就是人,人应该像个人的样子。我们看《诗经》,其中有不少关于人的句子,“悠悠者苍天,彼何人哉?”“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孔子读《诗经》时一定对这类句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才坚定地倡导仁学,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还说,“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孔子提倡仁学,比《诗经》中的歌唱更有一种人的自觉意识。一般人只注意他对仁学的定义,没有注意到他的仁学思想既有理论也有应用,他的理论基础就是人立足于天地之间的感恩之心,他的应用就是以感恩之心回报世界的仁爱行为。仁学是东方之学,是春天之学。春天的声音是“角音”,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孔子可以说把春天和东方的生发特征表达出来了,所以儒学强调“生生之为大德”,一部《论语》,充满了活泼泼的生命的温暖、跃动和激发。

这个仁学体系因此跟希伯来的“圣经体系”,跟释迦牟尼的“修行体系”异曲同工。《圣经》的“新旧约”全书叙述丰富,但概括起来就是两三个词,信、望、爱,或说,敬畏、感恩和爱。释迦牟尼的修行也是建立在人身难得今已得的感恩基础上,直面人生的苦谛而能够悲悯这个世界。所以孔子的儒家思想跟其他诸子百家有所不同,他的思想体系具有宗教信仰的要素,一部《论语》,尽管只有一万多字的规模,但它的效用跟“新旧约”全书、跟“佛经”的效用有类似的地方,所以,孔子以及之后儒家的教育体系被称为“门”,从这个“门”里出来的人被称为儒生、孔门弟子或“儒教徒”,原因也在这里。

我们读《论语》有几种读法,一种是我前面说的,以现代人的方式,平等地理性地看待孔子一生的学问转向,跟随孔子的人生去读《论语》。一种是刚才讲的信徒的方式,以教徒信徒的方式来读《论语》,比如现代中国的大儒钱穆先生就这么说过,“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他还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钱穆还说过读《论语》有几个方法,“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处暂时跳过,俟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从前不懂的逐渐可懂。如是反复读过十遍八遍以上,一个普通人,应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够了。”钱穆先生继续说:“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遍。”

钱穆先生认为,人一辈子应该把《论语》读几十遍。我个人觉得,这种信徒的读法无可厚非。但作为现代人,我们了解《论语》、熟悉《论语》就够了,甚至不熟悉也行,因为我们在生活中随时可以遇见孔子和他的《论语》。因为生活在中文世界里,孔子和《论语》就是中文世界的基础,我们不熟悉也能通过种种方式跟孔子发生联系。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就知道这个基础有多么深广。有一个研究《红楼梦》的专家,为了证实曹雪芹的朋友过子和跟过钧是同一个人,利用计算机大数据查找了唐宋以来的人名,发现名为“君”“钧”的人,他的字一般就叫“子和”,因为孔子的《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可见这么一句话成了历朝历代人取名字的来源。我们跟这样的人打交道,自然而然地学习了孔子,学习了《论语》。在我的印象中,中国人在会议室里,在酒桌上也最容易引用《论语》的第一章第一节,“有朋自远方来”。

说到对孔子的信仰,我们今天的人可能不太有感觉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几个途径去了解一下孔子,一是通过历代名人的传记去看看孔子的影响,二是去山东曲阜、北京孔庙去看看孔子的影响,三是去中国每一个县打听一下文庙。过去的中国每一个县都有一个文庙,里面就是供奉孔子的。这个文庙对这个县的作用有好几个,一是教化作用,二是地方志的作用,它类似今天的图书馆、博物馆、音乐馆等文化场馆的多种功能,当然,它比这些文化场馆要神圣一些。

说到孔子的《论语》,这里面有一个现象,以前人也没有注意。就是《论语》的结集是一大历史事件。《论语》在孔子生前没有编写出来,这是因为孔子的时代,文字还不是记录口语的有效文字,那时的文字仍是以符号的面目出现,一个字是代表一大堆信息或历史事件的符号。到了孔子之后的战国年代,文字发展就非常快,从符号的多义功能中独立出来,成为记录语言的工具了。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就考虑把老师的话记录下来,这个编纂结集的过程是可歌可泣的,但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学者们考证说,《论语》主要由有子和曾子的弟子们编辑的,所以里面关于有子和曾子的内容就比较突出。

我为什么说《论语》的结集是一件大事呢?因为这件事不仅可看到汉字汉语的发展史脉络,还能看到世界范围的文明进程有某种相似性。在释迦牟尼辞世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也有几次结集活动,第一次就是迦叶尊者召集的五百人大会,因为阿难没有开悟,到会的开悟者只有499人,阿难用功用了一夜,终于开悟,修成正果,使开会的五百人都是得道者。大家一起商量,把老师释迦牟尼生前传的法分类整理出来,因为阿难记忆力 好,基本上都是他口述,大家再去订正。这就使得释迦牟尼传的法是真正的正法,没有弟子们个人的烙印。

除了佛经的结集,还有一个伟大的结集事件,就是耶稣死后,他的弟子们分头传播老师的思想,这些弟子所传的话被称为“福音”,比如《马可福音》《马太福音》《路加福音》。最古老明确认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是唯一合法的福音书的声明,相传写于公元180年。后来的弟子们又开了很多次会,明确哪些书属于正典,这样才使得“新约”和“旧约”的章节固定下来。

人类文明史上的这个经典化过程,大概只有《圣经》、佛经和《论语》三部经典的结集是以信徒的力量完成的。其他的经典,比如《道德经》的经典化,还有很多非教徒的力量参与。所以我说《论语》的结集事件值得大书特书,可以说,虽然我们中国人都知道《论语》,可是儒教徒或我们这些读书人还欠《论语》一些东西,其中之一就是没有把它的经典化过程考证记录下来。

这方面历史上有过一些努力,比如汉代以来就有人讨论《论语》是孔子的哪些弟子和再传弟子参与编辑的,还有《论语》的版本变化问题。跟耶稣、释迦牟尼的思想编定不一样,孔子的思想在编写的过程中有不少是经过改写的。

比如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据说这句话是东汉的郑玄改过的版本,以前的版本不是天字而是夫字,“夫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夫何言哉”。这句话前面的段落是,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有一次在弟子子贡面前说,哎呀,我不想说什么话。子贡说,老师您如果不开口说话,那我们这些弟子就没什么话可转述啊。孔子说,有什么可说的呢,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各种生物在其中生长,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郑玄把“夫”字改成“天”字,一字之不同,就把孔子改得高大上了,但也把孔子改得不谦虚了,孔子自比于天。因为在孔子的世界里,只有一个人可以与天相比,那就是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所以说,《论语》的结集和流传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我们后来人不断在改造它,虽然它是用当时的口语编写的,但时过境迁,仍然有很多文字发生了变化。我们很难还原当时的意思。直到清朝末年,还有人比如大儒俞樾还在考证《论语》的原义,其中一个例子说,有朋自远方来的“远方”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就是“远”是一个词,“方”是一个词。“方”是船并在一起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朋友从各地不约而同地来了,大家一起来雅聚、研讨,所以才高兴得不亦乐乎。当然,考证归考证,我们普通人读《论语》,仍可以把“远方”当作一个词来理解。

对《论语》的这种考证,在当代也出现了不少成果,比如钱穆先生、杨伯峻先生、李泽厚先生、李零先生、南怀瑾先生都有关于《论语》的研读心得。我这两年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我们“60后”乃至“70后”,也有不少学者作家在注解《论语》,他们的著作标志着,较为年轻的知识人在孔子《论语》面前提交了答案。

这种《论语》的流传史现象说明,作为一部伟大的经典,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学问家和思想家都要在这部经典面前写写自己的读书心得。比如我的同学王曦先生,他是任继愈的学生,他这两年出版了一部有关《论语》的书。还有上海的“70后”学者刘强先生,都有研读《论语》的著作出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普通人当然更应该如此,我们可以把《论语》作为家庭常备书,经常翻一翻。《论语》对我们普通人的意义,就在于它树立了一个标准,让我们看看自己的人生跟孔子及其弟子示范的人生之间的差异。

十几年前,我见哈佛大学的黄万盛教授的时候,聊起西方的价值哲学,黄万盛老师就提到西方社会流行的价值有学习、公益、安全等等,我当时奇怪,学习居然能够成为一种人生社会的价值,难道不是法治这类价值吗?

黄老师解释说,这类价值已经在西方社会深入人心了,成了全社会的基石,那么个人追求的人生价值就有新的范式。比如学习成为人生社会的一大价值。黄老师举例,学习作为一种价值并不新鲜,《论语》开篇一句话,“学而时习之”就是讲学习的意义。

我当时听了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但我当时也没有预料到今天中国社会的学习现象,学习成了自媒体时代重要的人生社会价值,“80后”“90后”“00后”几代人对花钱买课学习的事情视为理所当然。这说明学习在新一代人身上已经深入人心。

当然,除了自发的学习,今天的学习教育有一个问题,就是卷得厉害,成了一种压迫人的现象。很多人在卷的过程中学习得非常被动,非常刻苦,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本质。这跟《论语》中的学习完全不一样。《论语》中的师生心态、学习节奏都是从容的。所以我说《论语》是一个标准,可以让我们时时对照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形,我们可以反省自己是否焦虑,是否急功近利,是否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时间关系,最后,我还想跟你谈谈现代人对《论语》的傲慢。

这种傲慢从黑格尔开始就有了,黑格尔站在西方理性的立场上没有读懂《论语》。他知道孔子的名声很大,结果他一读《论语》非常失望,他说,“孔子的哲学是人类道德的普遍常识。孔子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上的训诫,除此我们不能获得任何特殊意义上的东西”。黑格尔甚至说:“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现代中国人受科学、理性思维的影响,也容易这么来看孔子,这其实有傲慢和误解。如果我们能够站在敬畏感恩世界的基础上,我们爱这个世界,孔子的思想对我们就非常重要,他示范了如此慈悲和仁爱的德行。他的重要性在他生前就被人们普遍地感知到了,他被尊为“国老”,他死后从国君到弟子都非常悲痛,我在“孔子为什么反而不倒”的文章中说,在当事人都活得飘忽不安的时候,孔子的弟子们见证了跟老师一起的欢乐和充实。因此,孔子死后,他最杰出的弟子们都在事业上升的关键期,离开岗位心甘情愿地为他服丧三年,而“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大商人兼当时第一流的外交专家子贡一人,更是为他守墓六年。这是有限时空中的无限把握,一种优雅高尚的信仰情怀。

我在一开始就提到孔子的重要,他是“神权时代”转向“人权时代”最坚实的奠基者,无论时代是神治、德治、礼治还是今天的科技发展,机器绑架文明,文明和个人最稀缺的是情感,是温暖,而这正是孔子所示范的。

《论语》中最后三句话呼应了开篇三问,我们都知道开篇三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果说开篇三问是孔子儒家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么《论语》最后则是以否定的句式表达对人生的态度,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知礼无以立也。我觉得孔子的《论语》不仅是语录体的思想,更是绝美的文章。孔子所说的话让弟子们记录下来就是很好的文章,流传了两千年之久,只要这个世界存在,他的话就存在,就能感动我们,让我们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就有光明和温暖,我们就不是孤孤单单的。

我是余世存,孔子和《论语》我们就聊到这里。明天我们将一起读《墨子》,继续探索“时空理论下的国学经典”。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