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 如果人生没有意义,如何度过这一生?
叔本华 | 如果人生没有意义,如何度过这一生?
你好,欢迎回到《汪民安讲生命哲学》。从现在开始,我要带你阅读六本“生命哲学”著作。第一本书,让我们从叔本华这位著名哲学家的代表作讲起。
叔本华出生于1788年,逝世于1860年。他活了72岁,但非常特别的是,他最重要的思想体系和代表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在他20多岁时完成的。和很多伟大的思想著作的命运一样,这本著作在1818年,他31岁的时候出版时,并没有产生什么反响。1844年再版时还是没有掀起任何波澜。直到第三版1859年出版时,这本书突然轰动了欧洲。叔本华自己欣喜若狂地说,全欧洲都知道了这本著作。这本书的命运就是叔本华的命运:他是个早熟的哲学家,或者说他的思想来得太早,人们还没有认出他的价值,而人们发现他的价值的时候,他已经临近生命的终点。
叔本华之所以年纪轻轻就写出了这本伟大的著作,跟他的经历很有关系。叔本华性格孤傲,目中无人,与人很难相处。一些研究者认为和他的家庭有关。他父亲是富商,但生性焦虑,为人苛刻,对叔本华十分严厉,并希望他将来从商。叔本华没有继承他父亲的事业,但继承了他父亲的焦虑人格和气质。而他的母亲与父亲性格相反,他的母亲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作家,社交广泛,同包括歌德在内的很多名人都有交往。叔本华通过母亲的沙龙认识了很多名流,这对开阔他的眼界很有帮助,但是,他和母亲经常激烈争执,以至于母亲愤怒地将他驱逐出门,并彻底断绝了往来。叔本华成年后继承了父亲丰厚的遗产,这使得他可以自由地追求学术。他在年轻的时候大量阅读柏拉图和康德的著作,还有印度典籍《奥义书》。正是这三个思想源头构成了他的哲学来源。
那么,我为什么开篇要讲叔本华呢?或者说,叔本华的意义在哪里呢?人们通常认为尼采是一个转折性的哲学家,正是尼采使得欧洲哲学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裂。实际上,这样的说法用在叔本华身上同样适用,因为尼采首要的思想来源是叔本华。没有叔本华的启示,就不会有尼采的哲学,也就不会有20世纪弥漫至今的整个后现代思想。可以说,欧洲哲学的断裂应该是叔本华和尼采一起推动的。
在什么意义上说叔本华是一个断裂性的哲学家呢?我们非常概要地说,在叔本华之前的欧洲现代哲学主要是讨论理性的。从17世纪的笛卡尔开始的现代哲学,将理性看作是人的关键所在,也可以说,将理性视作是人的本质。讨论人就是讨论理性。这个哲学传统因此也无限地推崇理性,从康德到黑格尔都是如此。只是从叔本华开始,非理性才成为哲学关注的重心。叔本华和同时代的黑格尔是对手,很多人都知道他们著名的竞争故事。叔本华和黑格尔1820年在同一时间在柏林大学授课,黑格尔的课堂人满为患,而隔壁叔本华的课上学生寥寥无几。在和黑格尔的现实竞争中,叔本华倡导的非理性哲学失败了。那个时候仍旧是理性哲学的辉煌时期。但无论如何,叔本华是第一个将非理性推到了人的核心地位的哲学家。对他来说,生命最重要的核心就是非理性而不是理性。
那么,如何理解非理性呢?这个非理性之物,在叔本华这里,被称为意志,它就是理性的对立面。对叔本华而言,无论是人还是世界,核心之物就是意志。这是意志哲学开始针对理性哲学的挑衅。这也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著作的伟大的开拓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志呢?或者说,我们该如何理解意志呢?大体上来说,意志有这样几个特点。接下来的内容有点烧脑,但很重要,当你理解后,就会对叔本华这位大哲学家的思想有一定的把握了。
第一,意志来自康德最重要的哲学概念:物自体。对于康德来说,物分为两个部分或者说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物的现象,一个层面是物自体。物的现象是可见的,是可感知到的;但物自体本身是不可见的,是不能被人感知到的。物自体本身从不现身,神秘莫测。但是,正是这个不可见的物自体决定了可见的物的现象。我们怎么理解康德这个著名的概念“物自体”呢?大体上来说,这个“物自体”很像欧洲哲学传统中柏拉图的理念,或者是基督教的上帝。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它们都隐而不见,但是,也正是它们支配和决定了一切的可见之物和可见现象。也就是说,它们存在着,然而是作为神秘的本体而存在着。
而叔本华就是从康德这里获得了启发。他把康德的物自体概念发展为意志。他说意志就是物自体。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康德那里,物是外在于人的,物自体是物的看不见的本体,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底部、人的底部也有这样一个物自体。人内部也有这样一个决定性的本体要素。在基督教那里,人是由上帝决定的,上帝是在人之外的。外在于人的上帝决定了人的一切和世界的一切。而笛卡尔以来的现代哲学认为理性决定了人的一切,或者说,人就是理性,人的本质是理性。人们都是在理性的驱使下行动。研究人就是要研究理性。理性甚至是检验人的最高原则。人们只有符合理性、遵从理性,才实现了人的本质,才完善了人性,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康德的启蒙思想就是要求人类公开地运用理性,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成熟。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则将绝对理性看作人类的终点。他们都将理性的地位抬到最高。
但是,叔本华认为,人既不是外在的上帝决定的,也不是由理性决定的,人的本质不是理性。人是由内在的意志决定的,意志驱使了人,意志创造了人。人内在的意志决定了人的一切,包括人的理性,也就是说,人的理性之下还有意志,而意志是比理性更根本、更基础、更难以动摇的东西。要真正地理解人,就要去理解意志而不是理性。叔本华首先赋予了意志更高的地位,意志才是人的本质。这就是叔本华哲学的开拓性所在。他扭转了现代理性哲学的霸权地位。
叔本华如此强调意志,对他来说,不仅人内在的理性由意志决定,人外在的身体和器官同样也是由意志决定的。人的身体属于现象的可见层面,而意志隐匿在它们深处,独立于它们但却决定了它们。意志怎么决定身体呢?身体不过是意志的表现形式,是意志的客体化效果。意志将自己客体化和表象化为身体。
我们怎么理解叔本华的这个观点呢?叔本华的意思是,我们不是因为先有了身体,然后这个身体内在地包含有意志,而是相反,意志才是人的内在本质,是推动人的行为和决策的力量。换句话说,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人的内在动力和决策力量,而身体则是意志在外部世界中的具体表现和实现方式。
这样,意志作为物自体隐匿在人的内部,“它来自内心,出自每人最直接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仅是在人的外部,不仅仅是在物或者世界之中,存在着一个深度的决定性的东西,而且在人的内部,在人的内在性方面,叔本华也挖掘出了一个深度,挖出了一个隐秘的内核,这就是意志。意志和理性与身体构成了一个内在的深度模型,现在,人开始以一种复杂的有深度的内在构型的形象而出现,而决定的基础就是那个不可见的意志。
我们接着说意志的第二个要点,冲动和挣扎。意志最开始的显现是力,或者说,意志的特点通过力的特点显现出来。那么,力的特征是什么呢?
叔本华说,力就是两种力的斗争,更恰当地说,就是吸引力和排斥力的斗争。力之所以是力,就一定意味着它要有阻力,要遭到抵抗,没有抵抗就不存在力。力总是关系中的力。总是在对抗关系中的力。如果说,一个力一直向一个目标扑去,但又总是遭到抗拒的话,那么,它会一直不停地继续扑去,但也会一直遭到抗拒。哪怕它暂时达成了它的目标,但还是会有新的冲动,还会继续向新的物质扑去,同样也还会遭到新的抗拒,这就是它永不停息的挣扎、奋斗和冲动。生命最初的表现特征就是这力的斗争,就是这永不终止的奋斗、冲动和挣扎。
对叔本华来说,力的这种特征就是意志的特征,所以,意志也是这永远的冲动和追求。意志这种追求必定会遇到障碍,任何的意志追求都意味着障碍,没有障碍就谈不上意志,正如没有阻力就谈不上力一样。但是,无论如何,意志却决不也永不会得到满足或安宁。因为意志的“每一目标,在达成之后,又是一个新的追求过程的开端,如此以至于无穷”。叔本华特别强调了意志的这种盲目性和无知性,它们根本不思考,或者说,是思考的反面,是理性的反面。它是盲目无知和本能化的冲动,永不停息的冲动,它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只有冲动本身。叔本华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这就是他对意志的最基本的定义。
第三,意志不仅在人身上是这样的,甚至在整个世界中也是如此。世界内部也存在这样一个意志。世界为什么会变化呢?就是因为世界内部包含着这个意志。世界不断地变化也是因为其中的意志在永恒地冲动。世界也被这样一个盲目的意志所主宰、支配和驱动。这也是叔本华所说的作为意志的世界。世界内部的意志是如何冲动的呢?这个意志从下往上有不同层次的冲动。意志每次冲动,就会产生一个现象,都会产生一个具体化的客体,一个现象,或者用叔本华的说法,就是一个表象。世界就此显现为表象,它是意志冲动的结果。所以,叔本华说,世界也是一个表象的世界。这个书名《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当意志作为世界的冲动内核的时候,当世界充满意志并被意志冲动所主导的时候,世界就是意志的世界。当意志冲动产生了一个客体化的世界表象的时候,世界就是作为表象的世界。
世界在意志的冲动驱使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现象层面和客体层面。也就是说,意志的客体化是分层次的,是逐渐上升的,有多层次和多样性的意志的客体化。它们有一种类似于金字塔样的层次。“意志的客体化一级比一级明显”,“意志客体性的级别一直上升”,但是,它们表现出的固有的盲目冲动不变。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最初级的客体化,最初级的表现是力,这也即是最低级的生命;意志接着往上冲动,就显现为较低级的客体化,这就是无机物;再继续往上冲动,就显现为植物,接下来就是动物,动物的身体、动物的各种器官功能就是意志的产物。
但是,仅仅靠意志的冲动还不足以让动物能够生存下来。因为,动物要活下来就需要食物,而食物需要去寻觅,寻觅就需要行动,就需要明确的动机、意识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目标。这实际上就是对大脑的需求。植物不需要大脑,动物觅食需要大脑的出现。也就是说,意志的客体化,或者意志一旦现实到动物的层面,有认识功能的大脑就出现了,这是较高层面上的意志的客体化现象。只有到这个层面上,只有凭借大脑的认识能力,个体的保存和种属的延续才有可能得到保障。显然,人的诞生,当然是以这样的大脑的出现为前提的。
这样,叔本华的意志冲动就像一个完美的从低到高的金字塔模型:它通过永恒的冲动和挣扎,从下而上表象和客体化为:力、无机物、植物、动物和人等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客体化层次,每一个现象都有不同的特征,它们都是意志冲动的结果,是意志的产物,意志永恒不变地贯穿在这不同的客体之中。这不同层面的客体现象因为其背后的共同的意志而有了间接的关联。
但是,这不同的层次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就像金字塔结构一样,没有底部的牢靠堆砌,就不会有金字塔一级一级的完美建构。作为客体化最高层次的人,如果没有动物作为它的根基的话,就不可能完成。同样,动物也需要在植物的基础上完成它的客体化。而植物又是建立在无机物的基础上的。这就是叔本华展示的一个有关意志冲动的体系。意志处在所有这些客体和现象的内核之中,它一直在冲动,由低到高。整个世界,包括无机物、植物、动物和人,都是同一个始源性的意志冲动在不同阶段的产物。同一个意志将它们层层叠套地勾连在一起。可以说,整个世界就是意志冲动的产物。意志的冲动是世界的起源。没有意志就没有世界。这就是作为意志的世界。意志的冲动永不停息,这也使得世界永不停息,世界因此就是一个生成和流变的世界。这个观点影响了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在柏格森那里,世界也是同一种冲动的产物。但叔本华关于世界的论述同达尔文的进化论非常不同,对达尔文而言,物种的进化不是意志冲动的产物,而是物种在彼此竞争中,谁更有适应能力,谁才能生存下来。进化来自适应能力而不是意志的冲动。
第四,意志冲动在叔本华那里还有一个专门的意义,即人的生活意志。这应该是叔本华最为人所熟知的思想,也是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地貌图。如果意志一直在冲动的话,个体生命就会被它所折磨,生命总是要受到意志的驱使,总是要去满足意志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意志决定了生命,意志就是生命本身。如果意志没有得到满足,痛苦和匮乏就产生了。人要消除痛苦,获取幸福,就不得不去满足意志。但是,意志得到满足并且获得了幸福之后不久,新的匮乏、新的需要、新的欲望又产生了,新的追求又重新开始了。也就是说,意志不可能彻底地停滞下来,它必将重新开始,必将再次追寻满足;同样,它必将又面临满足不了的痛苦,必将面临满足之后又会有新的意志冲动产生。就像一个口渴的人喝完一杯水十分解渴后不久还是会感到口渴一样,他一辈子都要不停地喝水,他一辈子就在口干舌燥和如饮甘露之间摇摆。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
为什么意志不停地去追求满足?这一方面就是意志的特征,意志永恒追逐的特征;另一方面,人也是一个多样需求的生命体:“人,彻底是具体的欲求和需要,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人带着这些需要而活在世上,并无依傍,完全要靠自己;一切都在未定之天,唯独自己的需要和困乏是肯定的。”因此,他总是要追求自己的满足。在这个意义上,“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人的意志和欲望,就一直在冲动,在挣扎,在努力达到它的目标。
我们看到,叔本华这里的意志在这里实际上就等于欲望。意志的永恒追逐实际上就是欲壑难填。对叔本华来说,这就是人生的永恒悲剧。因为欲望一旦得到满足,一旦有了短暂的顺遂之后,空虚、沉闷和无聊就会很快地袭来。为了摆脱这沉闷的空虚无聊,新的欲望又会重新开始;但一旦有了新的欲望,也意味着新的痛苦的产生,因为欲望的基础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这也就是说,在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人充满痛苦,在欲望满足后,他就充满无聊。一旦无聊了他又产生了新欲望,又充满痛苦,“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地来回摆动着”。当然在这二者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无足轻重的过渡,即稍纵即逝的幸福。如果愿望的满足很快就实现了,这就是幸福;而愿望的满足迟迟未能实现,这就是痛苦;如果愿望的满足停滞了,或者说没有愿望了,它就“表现为致命的苦闷”。无论是对权力的意志、对金钱的意志,还是对情人的意志,都是如此。权力无法令人获得终极的满足,还需要更大的权力;金钱无论多少也无法让人得到满足,还需要更多的金钱;爱情也是如此,人总是需要更多的爱、更多的激情。只要人活着,人的欲望就会一直不停地寻求满足。反过来也是如此,没有欲望,就会死掉。人就是被欲望和意志所标志。
总的来说,“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空虚无聊之间抛来掷去的”,无论如何,无论欲望满足还是未满足,“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这样,痛苦就是生命的本质,这就是叔本华的悲观人生;不仅如此,在追求欲望满足的过程中,人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他必须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在荒野中如此,在文明社会中也是如此,这是人的悲剧般的宿命。所谓的悲剧,就是意志在现实中的巨大挫败。这也是叔本华所谓的黑暗的人生。
如果是这样的话,如果要解脱这悲剧人生的话,那么,任何意志都应该摒弃,应该克制。否定意志,让自己无动于衷,这是解脱痛苦的唯一之道。我们正是在这里看到了古印度《奥义书》的影响。叔本华说,“而神圣和解脱的现象就是上述清心寡欲无欲无求的境界,是和清心寡欲相伴随而不可动摇的安宁,是寂灭中的极乐”。 这就是人应该采取的恰当姿态,即主动地对意志的否定。对意志的否定即便在西方也不是叔本华的独创,叔本华的独到之处在于,对意志的否定,不是来自外部的强制性教义,而应该来自人的自我主动摒弃。叔本华希望每个人自己来摒弃意志。也就是说,这种对意志和欲望的否定不是来自生命之外的理念、上帝或者平等观念,而是来自自身内部,来自自己对自己的否定,来自自我的主动弃绝。
如果是这样,如果不能满足自己的意志和欲望,又何谈幸福呢?为了解脱痛苦也要抛弃幸福吗?哪怕是短暂的幸福?或者说,人生根本就不需要幸福了吗?如果这样,那又如何度过这一生呢?或许,我们应该降低对幸福的要求,或者说,我们应该重新定义幸福。“谁要从幸福论的角度衡量自己一生是否过得幸福,他需要一一列出自己得以躲避了的祸害,而不是曾经享受过的欢娱、快感。……‘幸福论’这一名称只是委婉的名称而已;所谓‘幸福的生活’,实应被理解为‘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亦即还能勉强忍受的生活。”简单地说,叔本华的意思是,幸福不是攫取了快乐和满足,幸福只是尽量地减少人生的固有痛苦,避免祸害。而痛苦正是意志导致的,因此,要减轻痛苦,人们就应该放弃追求,不再抱有巨大的期待,不要让意志在尘世中忙忙碌碌四处求索。欲望和意志的停滞,才是堵住痛苦和磨难的前提。
另一方面,人们还可以脱离意志来寻求乐趣。如果人们能够解脱,能够平静下来,还可以找到另一种快乐。叔本华说:“大自然赋予人们以力量和能力,其原始目的就是使人能够与包围着人们的匮乏做斗争。一旦这场斗争停止了,那再也派不上用场的力量就会成为人的负担。因此,人们必须消遣这些力量和能力。”也就是说,快乐来自消遣而不是来自意志的满足。不消遣这些能力,人也会陷入无聊之中。
叔本华说,有三种消遣能力带来快乐:一种是机体的新陈代谢,包括吃喝睡觉;二是肌肉力量的发挥带来的乐趣,包括各种各样的体育甚至战争、打斗带来的乐趣;三是感觉能力的乐趣,这包括思考、阅读、学习等带来的乐趣。第三种乐趣是独属于人的乐趣。这三种乐趣同时也不是欲望满足带来的乐趣,这是解脱之后的快乐,一种非意志带来的快乐。
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们就读到到这里。明天我会带你一起阅读另一位大哲学家尼采的代表作《悲剧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