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葛剑雄写史》(下) 玄武门:“反击”还是“政变”?

06 《葛剑雄写史》(下)|玄武门:“反击”还是“政变”?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馒头大师。

这一讲,我继续为你讲葛剑雄老师的书《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断》。

上一讲我们说了王莽。王莽用一种当时前无古人的方法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完成了一次权力的交替。而这一讲的故事,讲的也是一次权力的交替,但这场权力的交替其实并没有王莽那次平和,而是通过一场流血斗争换来的。

这场权力交替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而葛剑雄老师给这个片断取的名字是:“玄武真相”。

没错,这个故事就是有关唐朝初年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的。而葛剑雄老师用了“真相”两个字,这就说明,他截取的这个历史片断,可能未必是很多人以前了解的那样。

好,我们开始进入这个故事。

故事要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开始说起。

这一年,当了十年太上皇的唐高祖李渊去世了。五个月后,唐太宗李世民忽然通知史官(也就是记录历史的官员),说他要亲自查阅记录高祖皇帝李渊和自己一言一行的《实录》。

这个举动其实很反常,甚至可以说李世民是“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按照之前历朝历代皇帝留下的规矩,哪怕是九五之尊,也不能查阅史官们对他记载了什么,史官应该对皇帝的日常活动和言论记录随时密封,直到他去世后才能正式整理成书,永久保存。

所以唐太宗第一次提出要查阅关于自己和父亲言行记录的这个要求,被史官礼貌地拒绝了——你看,史官还是很有职业操守的。

然后又过了五年,到了贞观十六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又动了这个念头。他问当时担任谏议大夫的褚遂良,说:

“你还负责记录我的《起居注》吗?可以给我看看吗?”

褚遂良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婉转地回答:

“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论和行动,好坏都要记载,才能使君主不敢做坏事。没有听说过君主可以自己拿来看的。”

言下之意就是:我知道您无非就是想看看,有没有您不好的记录,我现在可以明确告诉您:有的。至于您想看,对不起,没有先例。

唐太宗有点尴尬,又追问了一句:

“那如果我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你也记吗?”

褚遂良如实回答:

“是的,这是我的职责,不敢不记。”

这时候场面就有点僵住了,一旁有个叫刘洎的黄门侍郎还补了一刀,让唐太宗彻底死心,他说:

“假如褚遂良不记的话,天下人都会记。”

这句话把唐太宗彻底顶了回去。

但李世民还是没有死心,到了第二年,宫廷里发生了一系列的事变,其中最让李世民触动的,就是原来他立的太子李承乾感到地位受到威胁,起兵谋反,而他本来也挺喜欢的第四个儿子李泰同样表现出了急吼吼要继承皇位的态度,最终他无奈之下,只能重新立年纪最小的儿子李治为太子。

按史书记载,这件事让一直自以为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情绪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甚至有一次从龙椅上跌倒在地,还想拔刀自杀。

也就是在这一年,44岁的唐太宗找到了当时负责监修国史的宰相房玄龄,第三次提出了要看关于记录自己的《起居注》的要求。

这一次,他似乎下定了决心。他当时是这么说的:

“我和以前的皇帝不一样,我之所以想看,是想了解自己以前的错误,作为今后的警戒。”

话说的是挺漂亮的,但一旁的谏议大夫朱子奢极力反对,而且他反对的话同样说得非常巧妙,他说:

“皇上您是圣君,言行也没什么过失,史官的记录自然也会尽善尽美,所以您要查您自己的《起居注》没什么不妥当的,但您要想,这次您开了先例,到了您的曾孙、玄孙辈,万一他们没有您那么圣明和有君子风度,难免就要添几笔删几笔,而史官可能就会受到惩罚。这样一来,史官为了保全自己,只能迎合皇帝的意思去记录历史,那悠悠千载的历史,还有可信度吗?这就是历来帝王不能查看的道理啊。”

你看,朱子奢这段话说得攻守兼备,既表扬了李世民,又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还找了一个很好的逻辑,甚至他连李世民的儿子和孙子都不提(因为已经出生了,不能说他们以后不圣明),只提还没出生的曾孙和玄孙可能会犯错误,可以说细节考虑得相当到位了。

但话说得再好,这次李世民是心意已决,坚持要求看。皇帝动真格的了,下属臣子也没办法。房玄龄等人只能将删改好的高祖和太宗实录各20卷,交给了李世民。

其实房玄龄他们心里清清楚楚: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几次三番地要求看记录,他们也非常清楚李世民最关心的是哪一段记录。为此,那一段记录他们事先先删改了一些,怕李世民看得不满意。

结果李世民看了以后,还是不满意,他说:

“我当年那样做是为了社稷的安定,造福万民,你们史官执笔的时候,干嘛要隐晦?就应该好好修改,删除不实之处,直截了当地记录事实嘛!”

说话听音,以房玄龄为首的史官们当然听得懂唐太宗的意思,只能一次次地修改那一段,直到改到唐太宗满意为止。

而我们如今在《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这些史料中看到的关于那一段事情的记录,就是经过唐太宗再三干预修改过的。

那么究竟是哪一段呢?

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接下来,我们先简单回顾下所谓正史中记录的“玄武门之变”。

按照正史的记载,唐高祖李渊早早就立了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李建成比李世民大十岁,能力平庸,贪玩好色。由于李世民在外面不断打胜仗,为老爸李渊取得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威望也越来越高,所以李建成非常害怕李世民会取代自己太子的位置,就联合四弟李元吉,一直想暗中谋害李世民。

到了公元626年,太子党和秦王党之间的矛盾终于到了最后大爆发的时候。

这一年的六月,突厥来进攻,太子李建成建议父亲李渊派四弟李元吉率军北上,同时征调尉迟敬德、程咬金和秦叔宝等人随军出征——这些人都是秦王李世民身边的干将。

按照李建成的计划,他准备在为弟弟秦王李世民饯行的时候,埋伏甲士把他刺杀,对尉迟敬德这几个人也准备统统活埋。但太子身边有个人偷偷向李世民方面通报了这个消息,于是李世民就和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几个心腹商议,众人都劝李世民不要再心存仁慈,要先下手为强,但李世民始终犹豫不决,认为毕竟是骨肉亲情,不能那么残忍。最终在众人的劝说下,李世民还是决定采取行动。

恰恰在这个月份前后,太白金星多次在白天出现,六月的初一、初三两次出现,于是就有人向高祖李渊秘密禀报,说这是一个征兆,叫“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大意就是太白金星出现在了秦王的领地上空,说明秦王要获得天下了。

李渊听了这话大怒,天下是我的,这意思是李世民要谋朝篡位吗?他立刻召来李世民询问,李世民解释说自己绝无此意,是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要害他。李世民不仅做了解释,还反将了一军:他报告李渊,说听说李建成和李元吉经常进出后宫,和李渊几个宠爱的妃子搞不清楚,有“淫乱后宫”的乱伦行为。

李渊听后是大惊失色,立刻要求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人第二天进宫把事情说清楚。

第二天就是六月初四。那天早上,李元吉是劝李建成别去的,但李建成觉得天子脚下,京城之内,他李世民还敢公然造反杀人了不成?还是决定去。

李建成和李元吉骑马到了玄武门附近临湖殿的时候,发现苗头已经不太对了,他们觉得李世民早已埋伏好了部队,要取自己的性命。李建成立刻调转马头就叫李元吉一起快点撤回自己的东宫,这时候李世民带人冲了上来,在后面追赶。李元吉转身拈弓搭箭去射李世民,但慌乱中三箭都没射中。李世民也射箭还击,一箭就射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

这时候李世民的亲信尉迟敬德率领70多名骑兵赶到,他一箭就射中了李元吉骑的马,但李世民的马也受到了惊吓逃入了树林,自己也跌下马来。于是李元吉就冲上去用弓弦勒住李世民想要勒死他,结果尉迟敬德赶来,一箭射死了李元吉。

这时候,李建成的东宫和李元吉的齐王府得到了消息,集合了两千多精兵赶了过来,开始进攻玄武门,关键时刻,尉迟敬德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人的头颅走了出来,进攻的部队一看自己家的主人已经死了,立刻溃散。

事情到这里还没算完。

李世民随即就派全副武装的尉迟敬德率领士兵,说是要去保护高祖李渊。话说原本要亲自问询三个儿子的李渊,这天早上却莫名其妙在皇宫花园的湖上泛舟,看到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大吃一惊。尉迟敬德禀报李渊说:太子和齐王作乱,已经被李世民杀掉了,现在大臣们都劝您啊,赶紧把国事交给李世民来处理吧!

这里史书记载的李渊的反应就很有意思了——李渊一听,当即爽快答应,说:哎呀!好!好得很啊!这就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啊!

于是他立刻写了手谕,要求所有人听从李世民的号令。

大局已定之后,李世民赶来见李渊了,父子俩是抱头痛哭。李渊随即发布诏书,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然后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10个儿子——也就是他自己的亲孙子,统统以谋反罪处死。

两个月后,刚刚立好新太子的李渊表示自己要安享天年,宣布退位成为太上皇,让李世民登基称帝。

以上,就是史书记载的“玄武门事变”的大致经过。

按照这个记载,我们不难看到,秦王李世民虽然功勋卓著,但与世无争,只是被哥哥和弟弟逼到了自己的人生十字路口,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他几经挣扎和思想斗争,最终决定先发制人,杀掉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然后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最终成为新的皇帝。

那么,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考据历史这东西,有时候有点像侦破一起案件。

这起案件如果只是发生在一个特定的短时间内,或者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尤其是如果只有一个目击证人的话,那么要得知这起案件真相的信源相对就比较少了,甚至那个关键目击证人的话就会成为非常重要的证据——换句话说,这个目击证人只要作伪证,就会给案件侦破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但如果这起案件的跨度非常长,又在一个公开露天场合,尤其是有大量的目击证人在长时间接触过这个案件的多个部分,那么哪怕其中一个甚至几个证人做伪证,影响都不会算太大,因为有太多可以交叉比对和考证的信源了。

在“玄武门事变”这件事上,就体现了这个道理。李建成和李世民、李元吉兄弟相处时间那么长,而自李渊起兵到登基再到玄武门之变,时间跨度又那么大,有太多太多人和他们共过事,谈过话,有自己的判断和书面记录了,很容易交叉比对。

唐朝的时候,由于皇帝位子都是高祖和太宗传下来的,所以对“玄武门事变”几乎没有什么质疑的声音。但唐朝灭亡,到了宋朝的时候,李唐一家的影响力早没了,就开始有人不断根据其他史料中记载的矛盾之处,开始质疑“玄武门事变”的真相了。

这又是另一个考据历史像破案的地方,也很有意思:没有人可以坐时光机器回到案发现场去了解百分百的案件真相,但通过各种证人证词中的逻辑链和矛盾的地方,有很多可以分析比对的细节,可以推断出一些事情的真假。

葛剑雄老师在这篇文章里就总结了各种史料和观点,对正史记载的“玄武门之变”提出了强烈的质疑。

我总结下来,有三个质疑点,我们接下来一个个来说。

第一个质疑点,是关于李渊这个人:他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是不是全靠李世民才夺得天下?

按照李世民改定后的《高祖、太宗实录》记载,李渊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包括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关于李渊的记载中,李渊当初之所以敢起兵反隋,从头到尾就是李世民的策划和部署,而李渊从来就没动过造反的念头,是李世民一逼再逼,才被迫起兵的——这里要插一句,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完全按照新、旧《唐书》来的,司马光也奉唐太宗李世民为正统。但即便如此,司马光自己也感叹关于他的有些史料编得也太离谱了,特地注明没有全部采用。

那么,李渊确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吗?我前面说过,一旦信源多了,你就可以去交叉比对了。所以你一旦去翻翻新、旧《唐书》中关于其他人的传记记录里涉及李渊的部分——嘿!有意思的地方就来了。

在《旧唐书·宇文士及传》中,早在李渊起兵造反前四年,他就已经和宇文士及秘密讨论造反的事情了,那时候李世民才15岁。

在《旧唐书·夏侯端传》中,在李渊起兵造反前一年,夏侯端作为李渊的好朋友,对李渊说了一系列天象的异动,说如今天下大乱,能安天下者,我看就是明公您了,要动手就趁早,不然反而会倒霉。听到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李渊的态度不是惊慌失措地连连摆手说“莫害我”,而是“深然其言”,就是觉得夏侯端说得非常有道理。

有个人叫温大雅,是个很有名的史学家,他还有个身份,是在李渊起兵后担任他的机要秘书。他把李渊从太原起兵前后到登基称帝这个过程中的大小事情,写成了一本叫《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书。在这本书里,温大雅记录李渊当时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这等于有了起兵的根据地,因此李渊非常开心,认为这是天赐良机,所以到处去安抚人心,为之后起兵做准备。值得一提的是,温大雅后来是李世民一派的,李世民登基后他还被封为礼部尚书,所以他记录的话,应该可信度非常高。

其实不光李渊的身边人。《旧唐书》的《姜謩传》和《李靖传》中也有相关记载,前者记载,姜謩曾说过,天下大乱,隋朝将灭亡,李渊最有可能取而代之;后者记载,李靖当时甚至想向隋炀帝告发李渊要起兵造反——说明很多人都已经看出来了。

种种第三方记录表明,李渊自己策划起兵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李世民在这个过程中全盘操控的可能性很小。

说完李渊这个人,接下来再来看第二点,这个点围绕李建成这个人:他到底是流氓还是能人?他真的是一无是处吗?

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正式起兵反隋,当时李世民19岁。《资治通鉴》中记载得很明白:就在起兵之前,李世民当时不断催促李渊抓紧行动,李渊却一直按兵不动,不是他害怕,而是他一直在等他的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回来后再起兵。李建成当年是29岁,更有理由成为李渊的左膀右臂。而且当时李建成他们在河东经营,那是隋朝政府的控制范围,一旦李渊在太原起兵,那隋朝政府肯定会抓住他的儿子和家眷杀头。

果然,当李渊等到李建成他们后宣布起兵,隋朝政府很快就抓了李渊另外一个和庶妻生的儿子,杀掉了。听到这里,你不妨仔细想想,这件事其实还透露出另一个信息:李世民绝非不知道不等李建成回来就起兵的后果的,但他还是坚持要父亲赶紧竖起大旗,其中的味道就值得让人琢磨了。

我们再来看李建成当时奉父命经营的河东之地,这个地方位于太原和关中之间,属于军事要地,李渊把李建成派在那里,首先就说明对他能力的信任。而李建成在那边经营得也非常好,起兵之后,唐军要渡河,河东沿黄河的百姓数百人争先恐后送来渡船,可见李建成当时是很得人心的。

李建成、李元吉赶回太原后,和李世民一起,帮助李渊一举攻克西河城,扫清了之后直取长安的障碍。但新、旧《唐书》在记录这场关键性战役时,只有李世民的功劳,把李建成的功绩给一笔抹杀了。而之后的一系列战役,直到李渊登基称帝之前,李建成其实都是主要策划者和参与者,这都是被温大雅记录下来的——再强调一次,温大雅是后来站在李世民这一边的,所以他的记录反而可信度很高。

李渊称帝后,李建成随即就被立为太子。这时候,他们的分工就做了调整:秦王李世民主要负责在外面东征西讨,而太子李建成作为未来的皇帝,就留在了李渊旁边帮他处理日常政务,熟悉流程,为接班做准备。

客观地说,李世民确实很能打,而他承担的职责也确实为他树立威信创造了很多条件,但是否就能反向证明太子李建成的昏庸无能了呢?倒真的未必。

公元621年发生的一件事,就挺能说明问题的。

那一年,有个叫刘黑闼的人起兵了。刘黑闼原来是另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的手下。窦建德被唐军击败后,他召集了旧部,再度造反。

一开始是李世民带兵去围剿的。李世民采取了非常残酷的手段,对方想投降也不接受,抓到的敌方俘虏小头目都杀死示众,他们的妻子都被唐军抓走为奴。结果唐军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勉强平定了叛乱。然而平叛后没多久,刘黑闼又再次起兵了,还自称汉东王,声势颇大。

这一次,换成太子李建成率军出征,他和李世民采取的政策截然相反:一切以宽大为主,抓到的俘虏都遣送回乡,结果老百姓们很感动,而刘黑闼众叛亲离,很快被活捉。从李建成出兵到活捉刘黑闼,前后一共只花了两个月时间,几乎是兵不血刃。

按《资治通鉴》的记载,大意是说,那是因为刘黑闼之前已经被李世民打残了,苟延残喘,李建成正好捡了便宜。但《旧唐书·刘黑闼传》里写得明明白白:刘黑闼第二次起兵后,借了突厥的兵马进攻山东,声势很大,瀛洲刺史马匡武城破被杀,贝州刺史许善护全军覆没,淮阳王李道玄战死,原国公史万宝大败溃逃,沧州刺史程大买、庐江王李瑗弃城逃走……你想,如果刘黑闼的部队真的如《资治通鉴》说的那样不堪一击,这帮唐朝军队怎么会那么惨呢?

由此可见,李建成的军事才能是不是优秀出众不知道,但至少绝对不是一无是处的,只不过正史上抹掉了他的很多痕迹。

第三点,围绕李建成的动机——他有没有杀李世民的动机?

李建成是李渊和窦皇后的嫡长子,有做太子的天然合法性。而他本人常年作为父亲的左膀右臂,立下了赫赫战功,自己掌握着部分军队,还有另一个掌握军权的四弟李元吉帮助。李渊最信任的宰相裴寂也是李建成的坚定支持者,李渊宠爱的几个妃子,也一天到晚都说李建成的好话……

由此可见,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其实是非常稳固的,面对李世民通过南征北战打出来的巨大威望,李建成并非只有一个“太子”的法定名分,他也有很多加分项的。

在其中最关键的,还有老父亲李渊的态度。

按照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李渊早就想立李世民为太子,取代李建成了。但同样还是《唐书》,也记录了李渊对李世民以洛阳为基地,公开扩充自己势力非常不满,曾对宰相裴寂说,我这个儿子带兵久了,养成了专制的习惯,已经不是我当年的儿子了。

所以后来李渊开始不断瓦解李世民的兵权,把他的兵权分到李建成和李元吉手里,还赶走了李世民的心腹手下比如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试问,如果李渊一直钟情李世民,希望他能取代李建成成为太子,怎么会做出这种事呢?

而《资治通鉴》自己也记录过,李渊曾当面斥责过李世民,说过一句话:皇帝是自有天命的,不是靠聪明可以获得的,你干吗那么急着想要呢?

同一本史书,在表述一个事实的时候出现了矛盾之处,那就说明这个事实的可靠性是存疑的。

所以你看,李建成的太子地位是很稳固的,因此他没有动机去率先动手除掉李世民。

恰恰相反,有动机的是李世民。

因为他确实功劳很大,手里又有一批精兵强将,兵强马壮,这些恰恰都能成为他的动机——他的威望很高,但按照正常继承顺序,是肯定轮不到他做皇帝的,要想做,只能采取非常规手段。

所以,说李建成一直想动手杀掉李世民,在动机这块其实是缺乏有力支撑证据的。如果同样以动机来推论,嫌疑大的反而是李世民。

再说一件事。

按《旧唐书》的记载,就在“玄武门之变”事发前三天,李建成请李世民到太子东宫喝酒,然后在酒里下了毒,当时李世民是“心中暴痛,吐血数升”,被人扶了回去。

这件事看上去是李建成先下手为强了,但你仔细品一品,味道其实很不对:

李建成既然决定要动手,难道是用了假冒伪劣的毒酒吗?居然当场毒不死人?好,既然当场没毒死李世民,居然没有安排甲士现场埋伏,还能让李世民活着走出去?好,就算让李世民活着回去了,双方其实已经摊牌了,那三天后去玄武门,李建成居然毫不防备,就这么轻轻松松不带人马就去了?

要知道,李建成也是一路拼杀过来的,绝非深宫中不懂事的小孩儿,政治斗争经验的基本套路肯定还是熟的,更何况他身边还有一批能人,比如魏征他们,会由着李建成做出那么天真幼稚斩草不除根的事情?(这里插一句,魏征倒是正儿八经劝李建成要动手就趁早的,李建成没听。)

所以从常识判断,这件事的真实性是很存疑的。

好,三个疑点总结完,其实“玄武门之变”的另一个版本已经清晰浮出水面了。按照葛剑雄老师在书里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这是唐太宗蓄谋已久的一场政变,而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元吉却毫无戒备,以至于在获得明确情报后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遭伏击后才夺命而逃,自然必死无疑。被武力胁迫的唐高祖只能就范,在完成了宣布儿子建成、元吉的罪状,杀死了十个年幼的孙子,改立太子,转移权力的手续后,老老实实做了太上皇。”

那么,这是否才是“玄武门事变”的真相呢?说实话,没有人知道。这也是历史的一个迷人的地方:你永远不能说你掌握了过去的绝对真相,只能说尽力无限趋近真相。

但无论如何,葛剑雄老师在这篇文末的一个观点,我也是认同的,那就是:

“评判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用道德标准,而要根据他的全部功过。尤其是对帝王和政治领袖,主要看他对当时的社会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尽管李世民是以残酷、卑劣的手段成为唐太宗的,但唐太宗的历史贡献还是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应该完全相信他一手炮制出来的史书,让‘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永远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中。”

就在“玄武门事变”发生的十六年后,早已根基牢固的唐太宗忽然下令,为十六年前被杀并被追夺太子封号的李建成恢复名号,重新追赠为太子,只是谥号是“隐”,隐藏的隐。

没有人知道,唐太宗是受了什么触动,才做出了这样的行为。而“玄武门事变”究竟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究竟是谁心狠手辣不顾手足相残,今天这一讲说到这里,其实也等于是给各位摆上了一个十字路口——相信哪个指示牌,选择权,就在你们自己手上。

如果通过这个故事,能对大家在读史的方法上有一些启迪,那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好了,我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