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葛剑雄写史》(上) 王莽:“篡位者”还是“改革家”?

05 《葛剑雄写史》(上)|王莽:“篡位者”还是“改革家”?

你好,欢迎每天读本书,我是馒头大师。

从这一讲开始,我将开始讲一本新的书,书名叫做《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断》。

葛剑雄是我的母校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著名教授,当年我在读本科的时候,他还给我们上过一个学期关于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的一门课,所以也是我的老师。

《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断》是本挺有意思的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是葛老师的一本历史随笔集,但这部随笔集却又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战国时代到清朝,他截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20个片断,夹叙夹议,写了20篇文章。

这20篇文章说的历史片断,有的可能大家耳熟能详,比如战国时代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明朝的“海瑞悲剧”等等,但有些大家却未必非常熟悉,比如西汉的“乐庙之争”、南朝的“江陵焚书”、五代十国的“冯道长乐”等等。

这本书很好读,但讲起来挺难讲的,它不是一个连贯的事件或者一个时期的详细叙述,而是相对分开零散的,所以我考虑了一下,索性还是从中截取一些历史片断来和大家讲一下。

当然,截取的历史片断肯定还是有一个主题的,那就是符合我们这次讲的主题:站在十字路口。从历朝历代的历史发展来看,王朝和王朝的更迭之际,是最容易让人产生需要抉择的那种感觉的。所以我在接下来的两讲会各选择这本书中的一个故事,看看在“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大时代背景下,这两个故事展现出怎样的侧面。

好,现在我们就先进入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本书里的第五个片断,说的是一个人。了解古代史的人应该都对他的名字很熟悉,这个片断的名字叫:“王莽改制”。

现在所存关于王莽的史料,基本上都来自一篇文章,那就是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里的《王莽传》。这篇文章写得极其详细,全文长达45000多字。要知道,《汉书》总共才80万字,100篇文章,其中人物传是70篇,王莽一个人的传记就占掉了45000多字,可见作者班固对王莽的重视程度。当然,班固站在儒家正统尤其是汉朝正统的立场上,对王莽的评价是非常低的,认为他奸佞、虚伪,而班固的观点也影响了后世很多人的观点。

在这里,我们先抛开班固的立场和观点不说,先来了解下王莽这个人。

王莽出生在公元前45年。这个人的童年说幸运也幸运,说倒霉也倒霉。

说王莽幸运,是因为他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他的姑母叫王政君,是当朝天子汉元帝的皇后。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王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就此都跟着沾光,要么发财要么当官,很多人当的还不是小官——王莽在18岁的时候,他的五位叔伯在同一天被封侯,尤其是王莽的伯父王凤,更是被封为了大司马——大司马这个职位相当于西汉王朝的武装部队总司令。

说王莽不幸,是因为他却没有因此沾光,因为他的父亲王曼早就去世了,只留下孤儿寡母,叔伯们当官封侯和他们家没关系,日子依旧过得相当贫苦。

但有句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自己家族的兄弟姐妹相比,王莽从小便知道生活的艰辛,倒反而更知道要好好读书。王莽不仅书读得刻苦,关键还特别会待人接物,尊敬长辈,情商也特别高。

在诸多长辈里,王莽对于伯父——也就是那个大司马王凤——尤其孝顺。王凤在病重期间,王莽细心服侍,王凤每次用的药,他都要亲自尝过,甚至可以不脱衣服陪在王凤旁边长达一个月,导致自己经常蓬头垢面。如此这般下来,王凤深受感动,再加上王莽在各方面的名声都非常好,所以他在临终前嘱托太后和皇帝要好好重用这个人。太后就是先前的那个皇后王政君,因为那时候汉元帝已经死了,皇帝就是她与汉元帝的儿子刘骜,也就是汉成帝。

在姑母王政君的关照下,不久之后,王莽就被封为黄门郎,然后升为射声校尉,命运的齿轮就此开始转动。

这里要解释一下:

“黄门郎”在西汉时期算是皇帝的小秘书,主要在皇帝和大臣之间起到一个沟通和传达的作用,所以别看官职不算大,但位置相当重要。“射声校尉”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八校尉之一。“校尉”在汉朝的地位相当高,领兵权,属于皇帝的直属禁卫军,俸禄达到两千石。大家应该都听过一句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说这句话的人叫陈汤,他当时在汉朝做的就是射声校尉。

由此可见,王莽当时的官位已经不小了。但越是这样,王莽就越是谦卑。

他对朝中的官员,无论官职大小,都很尊敬,对那些贫寒的名士,无论远近,都会救济。而且他是真金白银地从家里拿钱出来,导致自己家里面几乎没什么积蓄,连自己的车马和衣服都拿出来分给别人。

可以想象,王莽的名声提升得有多快,名士们都开始在汉成帝面前上书说王莽的各种优点,王氏家族里的一些叔伯也开始以这位贤侄自豪,甚至愿意把自己分封的土地拿出来给他。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和人事斗争后,王莽在他38岁的年纪,终于坐到了大司马的位置。但即便坐到了那么高的位置,王莽却没有丝毫改变他谦卑的形象,皇帝给他的赏赐,甚至连他自己的俸禄,都拿出来分给了其他人。

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生病了,那些高官贵族都派自己的夫人前来探望,按礼节,王莽应该让自己的夫人出门迎接。那天,诸位高官夫人来到王莽家门口,看到一个穿着布衣短裙的妇人走了出来,都以为是王莽家的女佣出来引大家进去,结果一问才知道,眼前这位衣着朴素没有任何打扮的妇女,就是王莽的妻子。

但就在王莽踏上人生一个新台阶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汉成帝——也就是他姑母王政君的儿子——驾崩了。

汉成帝没有留下儿子,新继位的汉哀帝是汉成帝的侄子。有句话叫“母凭子贵”,这句话在皇室里有时候尤其重要。汉成帝一死,他的母亲王政君就成了“太皇太后”,辈分是上去了一级,但实权没了。实权到谁手里了呢?到了汉哀帝的亲生母亲丁太后和他的祖母傅太后手里。

在一场势必到来的宫廷内斗中,王政君显示出了非凡的政治手腕,她立刻让王莽“乞骸骨”。“乞骸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声称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回老家,以保全性命。哀帝一开始假惺惺地不准,但后来王莽立刻被卷入了新老势力的权力斗争中,并且明确站边自己的姑母,这无疑得罪了汉哀帝的母亲和祖母,所以他只能再一次“乞骸骨”,这次汉哀帝批准了。

这时候大汉的天下已经变天了:王莽的姑母王政君提拔起来的王氏家族成员,被免官的免官,贬职的贬职,王莽自己其实也差点就被贬为庶人。所有的要害部门官员都被新的外戚——也就是汉哀帝母亲和祖母家的亲戚把持了。

但即便在这个阶段,王莽倒还是没变样。他以侯爷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一直都闭门不出,对地方官员也非常恭敬,丝毫不摆侯爷的架子。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著名的事:他的次子叫王获,有一次杀了手下一个奴婢——这种事在今天看起来当然要依法严惩,但在汉代,贵族杀死自己的一个奴婢真的不算是什么大事。但王莽知道后勃然大怒,最后勒令自己这个儿子王获自杀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王莽在自己封地待了三年,其间各类官员为他鸣冤,帮他说好话,上书达到了几百封,最终汉哀帝也招架不住,下令又把他召回了京城。

王莽回京城才一年多,局势又发生了变化:汉哀帝也死了,太皇太后王政君当天就想办法拿到了传国玉玺,然后立九岁的中山王刘衎为帝,是为汉平帝,王政君重新成为皇太后,王莽重新被封为大司马,一夜之间,王氏家族逆风翻盘,重新掌握了权力。

到这里为止,我愿意把它称之为王莽仕途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王莽都是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形象出现的。后世有很多人说王莽是处心积虑地在装,我的观点倒和葛剑雄老师在书中的观点比较接近:

王莽生活简朴,孝敬长辈,散发钱财,包括逼死自己儿子,都是真刀真枪的,如果他有一点点作假,比如背着人锦衣玉食,说杀死自己儿子又偷偷放跑了他,那绝不可能逃过当时人和《汉书》作者的记录。且不说他是否在沽名钓誉,在作假,就算是在作假,如果人人像他这样作假,西汉那时的政治风气也不至于如此乌烟瘴气。

而且我的想法可能更进一步吧:我觉得王莽在这个阶段从来没有想过要当皇帝,如果有野心,也只是想出人头地,做更大的官,光宗耀祖。那你想想,身在官场,谁不想追求进步呢?更何况王莽并没有做出过什么陷害他人乃至阴险卑鄙之事,他只是通过严于律己并且让别人知道自己严于律己来达到目的。当然,孔子说君子的至高境界是“人不知而不愠”,但王莽至少也没碍着别人,对吧?

可以说,王莽站在自己人生职业面临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他的选择是没有什么犹豫的,也没什么问题,那就是做好自己,追求进步,在可能的情况下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名声。你看,这个抉择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不是很正常的吗?

当王莽重新回到大司马的位置上,他的声誉和权力又达到了新的一个层级,就此也进入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二阶段。

以传统儒家正统的观念来看,这个阶段的王莽所作出的抉择,可能就没有那么“纯粹”了。我们接着往下说。

重新获得核心权力的王莽,此时已经是西汉王朝的头号权臣了。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莽做事还是很谦卑——但这时候的“谦卑”,已经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指向了。

公元前2年,益州(也就是今天的云南缅甸一带)的少数民族进献来了一只白雉,也就是白色的野鸡,这件事在朝野引起震动。为什么呢?因为根据史料记载,当年周朝的周公旦在摄政辅佐周成王的时候,就有少数民族不远千里送来一只白雉,表示自己被周公旦大公无私的行为感动了——这是表彰德高望重的摄政王的标志举动。而王莽才刚刚开始大权在握,就已经出现这样的事情了。

当然了,这种事情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怎么可能是没有人在背后策划的呢?但戏既然有人演了,就要有人接,有人鼓掌,有人喝彩。

那王莽是怎么做的呢?他是连连摆手,说哎呀呀,这怎么是我个人的功劳呢?太惭愧了。于是他建议把这只白雉当做皇室宗庙的供品,而不是个人收下。野鸡是不收,但大臣们就纷纷借此向王政君太后建言献策了:哎呀呀,王莽实在太了不起了,他的功绩已经可以和前朝的霍光相比了,应该得到和霍光一样的封赏——霍光当年辅佐汉昭帝和汉宣帝,相当程度上促成了“昭宣中兴”。

王莽是姑母王政君一手扶植起来的,这一年,王政君已经72岁了,作为一代女强人,王政君自己也有点糊涂了,问大臣们:“王莽的功劳真有那么大吗?是不是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你们才这样抬高他?”

群臣当然摇头说不是,是王莽本人的功绩确实感天动地,所以一致要求太后封他为安汉公,还要扩大他的封地。

王莽得知了群臣的请求后是怎么做的呢?他立刻上书,说自己是和大司徒孔光他们四个班子成员一起决定国家事务的,如果要说立功,那也是集体一等功,奖励不能落到他一个人头上。然后每下达一次对他的嘉奖诏令,他就回绝一次,最终大家拗不过王莽,四个人一起受了封赏。那么既然都赏了,王莽是不是就肯接受“安汉公”的称号了呢?他还是不肯,坚决推辞,于是太后再下诏:王莽增加封地两万八千户,封太傅,称安国公。

王莽又是怎么做的呢?他称自己诚惶诚恐,不得已接受“安国公”的称号,但退回增加封赏的土地和民户,说要等汉朝百姓生活更富足再说。他越推辞,百官就越不让,一来一往又僵持住了。结果太后只能再下诏书:那封地和民户你退就退了吧,但你的俸禄、人马和赏赐都再加一倍,但王莽连这点也不接受,总之意思就是这好处不能我一人得,要大家都得到好处。

最后这事儿怎么处理的呢?朝廷下令:全国成年男子都增加一级爵位,二百石以上级别的官吏,无论试用期是否已满,全部转正,加封三十六个侯爵,然后给高级官员以及他们的子孙一系列好处,等等。

现在全天下人都在说王莽好了,但王莽觉得还是不够。

他提出,现在天底下还有很多老百姓吃不饱饭,于是自己捐钱100万,良田三十顷,建议太后穿粗衣,交出私人封地十个县。然后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王莽就开始吃素。元始二年,全国大旱,王莽带头,230名大小官员捐献出自己的土地和住宅捐助灾民,长安城中建一千套住房收纳灾民。

这还不算,王莽继续上演“大义灭亲”。皇帝到了选皇后的年纪,王莽表示自己王氏家族的女儿才能低,不配,坚决要求不能列为候选人。太后王政君这时候也有点太年老,太简单,有时候也太天真了,以为王莽的请求是真的,就同意了。结果不得了,“激起民愤”,每天到宫门前上书要求选王莽女儿做皇后的官员、学生、老百姓多达千人,最后太后只能去求王莽:要不让你女儿入选吧,然后一路水到渠成,王莽最终只能勉强同意自己女儿成为皇后。

按惯例,皇后的聘金是黄金两万斤,两万万钱。王莽黄金一分不要,只收了四千万钱,而且将其中的三千三百万钱分给了其他十一位参与应选皇后的女子。太后下令再嘉奖两千三百万钱,王莽又将其中一千万分给了王氏家族里的穷人。

你看看,这种行为是不是感天动地?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全国有487572人上书要求追加对王莽的赏赐(都精确到个位数了),王公贵族们在宫里碰到太后就磕头,都说王莽太好了,一定要好好赏赐他。

实事求是地说,王莽执政的前五年里,确实做了不少实质性的大事,而且还真挺得人心的。比如为了让全国各地的能人都居住到长安来,他下令修建一万套住宅——首都的老百姓们一听,完全没有排外情绪,都很积极,有十万人参加了义务劳动建设,20天就全部建成了。

到了第五年的元月,已经有902个王公贵族联名上书,要给王莽“加九锡”了——享受和天子相似的仪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秋天,全国各地采集回来的风俗民谣,歌颂王莽的歌谣有三万字之多。

然后,年仅14岁的汉平帝就驾崩了——有一种说法说他是被王莽毒死的,但我个人觉得可信度不高,这里就不展开了。

汉平帝驾崩,我认为标志着王莽仕途第二阶段结束,开始进入第三阶段了。这是我自己个人的理解,葛剑雄老师在书里并没有明确表述。前面我说过,王莽的第一阶段,你不能说他是处心积虑要当皇帝,他最多只能说是格局很大,一门心思求进步。

但到了第二阶段,你就不能说他没有想当皇帝的野心了。可能你会说,王莽第二阶段和第一阶段有什么不一样吗?不还是那样谦卑吗?

不是这样的。这点你从汉平帝驾崩后发生的事就可以看出来。汉平帝驾崩的时候,往上数,汉宣帝的曾孙还有五位诸侯王,四十八位列侯——比诸侯王要低一级。汉平帝也是汉宣帝的曾孙,所以和他们都是兄弟关系,而换句话说,如果要正儿八经找皇室血脉,海选的范围可大了。

但王莽却说“兄弟之间不能相互继承”,所以一定要从汉宣帝的玄孙里面找一个——就是再要小一辈。结果他选中了当时只有两岁的刘婴。

真的是有辈分讲究吗?当然不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王莽是嫌那些兄弟都已经成年了,不好控制,必须选一个婴儿来当皇帝,便于自己继续掌控权力,乃至做下一步的动作。

所以我个人觉得,王莽在第二阶段的行为动机已经和第一阶段不一样了,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时候他还没有当皇帝的野心,那么第二阶段他其实有很多细节已经在为未来当皇帝做铺垫了——换句话说,在人生的第二个十字路口,王莽已经做出了和第一个十字路口不一样的选择。

果然,就在两岁的刘婴登基的那个月,有人在陕西咸阳那个地方挖出了一块白色的石头,上面用红颜色写着“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这种江湖把戏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是怎么回事儿。

到了这个时候,好比是玩“狼人杀”,王莽就差在自己脸上写上“我是狼人”四个字了,很多人——尤其是刘家的宗室——就算不是“预言家”也都看清楚了,于是各地开始陆陆续续地有反抗,有的甚至是用武力起兵反抗。

但已经来不及了。一方面,强大的正规军都掌握在王莽手里,他轻易地就将这些所谓的“叛军”给平定了;另一方面,当时的人心真的是在王莽这里,很多人都相信王莽是不世出的大圣人,甚至深信他是会给天下人带来好日子过的。

所以,在王莽消灭了那些不成气候的反对声音之后,剩下的就都是“劝进”的声音了。套路么也差不多,基本上就是各地开始出现“祥瑞”,比如有人声称自己做梦,梦到天公告诉他王莽是要当皇帝的,有人从井里挖出个石牛,有人发现一块奇石,总之都是暗示王莽是真命天子。

接下来的过程就不展开了,王莽照例还是假惺惺地再三推辞,但民意难违,很快就顺水推舟,逼着3岁的“皇太子”刘婴“禅让”,自己做了皇帝。

那一年是公元8年,53岁的王莽花了31年的时间,终结了西汉200多年的寿命,改立“新”朝,自己成了皇帝。

此时的王莽步入了自己的第三个阶段,也走到了自己的第三个十字路口:接下来,你要当一个怎样的皇帝?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王莽在自己的第三阶段,人生可谓是急转直下,流星速度一般地陨落。但你们可曾想过,当初王莽在这个十字路口,是完全可以不选择这条路的,他有的是康庄大道可以走。

我们先来看看王莽称帝后做了哪些事——我们挑几件重点的来看。

先看土地。王莽崇尚周礼嘛,所以一上来就宣布恢复周朝的“井田制”,土地统统收归国有,叫“王田”,不能买卖——至于什么叫“井田制”我这里就不多解释了,大家一搜就知道了。此外,和土地不能买卖一样,奴婢也不允许买卖了。

这两条政策听上去好吗?当然好,但有可操作性吗?完全没有。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的问题确实非常严重,但对于那些手里握着大批土地的大豪强地主,王莽其实是没有什么实际办法的,人家说我的地就是我的,我就不让,你能把我怎么样?结果就是最普通的农民阶层只能分有限的地,很多人还因为家庭人口的多少,觉得分的不公平,而有些人就算分到了,心里也不踏实。结果从上到下,都怨王莽。

奴婢禁止买卖当然是进步的,但在那个时候,根本就禁止不了,只是从台面上转到台面下而已,而且奴婢的社会阶层和身份也根本没有改变,她们又没有求生技能,如果不依附大地主豪强,最终只能活活饿死。

为了贯彻政策,王莽决定采用严格执法和酷刑,导致大批人入狱,受刑,全国上下怨声载道。

结果三年之后,政策实在推行不下去了,王莽只能自己打自己耳光,宣布土地和奴婢又可以买卖了,但他的权威已经大大受损。

然后还有市场。王莽宣布了很多公平交易的政策,也设立了一批国有市场,本心还是好的,但一样缺少可操作性,最终导致反而给原来的官商和财阀更多掠夺老百姓的手段和机会。

如果王莽出台这些政策还是有可以理解的地方的话,那么还有不少政策和行为,就让人莫名其妙了。

比如当时西汉有北海郡、南海郡和东海郡,但就是没有西海郡,结果他强迫西边的羌人让出青海湖那边的一块荒地,划为西海郡,把很多人强制移民过去。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能凑成一个东南西北“四海”的概念。

又比如,当时西汉从汉武帝时代起,其实已经基本上把周边的少数民族和邻居给震慑住了,大家都愿意向汉朝纳贡称臣。但王莽觉得这还不够,他下令,把“匈奴”的名字改为“恭奴”“降奴”,“单于”的名字改为“服于”,“高句丽”里面有个“高”字他觉得不爽,强迫人家改名叫“下句丽”。你说你好好的没事去对人家进行人格羞辱干什么呢?结果那些地方都开始反抗汉朝,然后王莽就派数十万大军去征讨,劳民伤财不说,还一下子打不赢,造成边境战乱不绝,国库空虚。

还有全国好多的地名、建筑名,包括官职的名字,大家原来都已经很熟悉了,王莽说不要,既然叫“新朝”,就都要重新起名,结果名字改得面目全非,有的地方的地名一年要改四五次,每次下诏书和发公文,提到新名字的,后面都要备注老名字,人为降低很多效率,而且还没来由地让官员和老百姓产生厌恶感。

到了这个时候,局面其实已经比较明朗了:你王莽当初自己节衣缩食,艰苦朴素,包括逼自己儿子自杀,都是自己折腾自己,不损害别人利益,所以大家都拼了命地夸你。但你现在这样折腾,损害到了大家的利益,尤其是从上到下把各个阶层人的利益都给损害了,连一个帮你的阶层都没有,你说你皇帝的位子还坐得久吗?

恰恰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天灾不断,各种旱灾、水灾、瘟疫、蝗灾此起彼伏,各地老百姓饭都吃不饱了,国库又已经空虚到拿不出钱了,于是各种起义开始出现了,其中声势最大的就是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

然后就到了公元23年,四面楚歌的王莽困守长安,被起义军攻破城池,最后退守到宫门之内,王莽最终是被一个商人杀死的,头颅被人砍了去邀功,四肢被肢解,也被拿去请赏。几天后,王莽的头颅被公开悬挂,据《汉书》记载,老百姓纷纷对他的头颅扔石头,有人还把他的舌头切下来吃了。

王莽的一生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我相信,包括我自己在内,读到他的生平后,应该还是很唏嘘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王莽是以一个奸诈又迂腐,虚伪又天真的历史人物形象出现的,但其实你仔细想想,奸诈、迂腐、虚伪、天真这几个截然相反的词,怎么会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呢?

我很赞同葛剑雄老师在书里的一句话:那就是“王莽不但要当皇帝,还想当改革家,当圣君,这样脱离实际的目标,就注定了他的悲剧下场。”

正如我之前所言,王莽其实面临过好几个十字路口,而我个人是不相信王莽从一开始做官,就是想当皇帝的,而在之后的过程中,众人对他的赞扬和追捧越来越多,甚至到了众星拱月的地步,所以他自己的心态也一步步起了变化,一步步觉得原来的“不可能,完全不可能”慢慢变成了“完全有可能”乃至“势在必行”了。

那你说大家真的纯粹是在拍马屁,或是被猪油蒙了心吗?倒也未必。前面也提到,西汉末年,真的是已经呈现出了一个封建王朝崩塌的各种迹象了,别的不说,单说土地兼并,虽然王莽一再推辞,但你看看对他的赏赐,都是几万顷几万顷土地地赏,黄金都是几万斤几万斤地给,可见当时的地主豪强集团对土地和财富的垄断已经到了怎样触目惊心的地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刚正不阿、孝顺清廉的人横空出世,当然会给大家带来极大的希望,我相信拥护王莽的很多人,是真心希望有这样的一个圣人能够带领大家改革,还大家一个朗朗乾坤的。

但很可惜,王莽既是,又不是。

说他是,是因为他如愿当到了皇帝后并没有懈怠。如果真的是处心积虑篡位的话,他完全可以开始声色犬马,享受帝王生活了,但他没有,他是真心想改革。说王莽是“托古改制”,这话也不错,但王莽他可能不是“托古”,他是真心相信的,他发自内心想用古制开出一个太平盛世。

说他不是,是因为他的心愿大大超出了他的能力,主要是完全超出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葛剑雄老师的评价是:“在社会财富不可能无限制增加的条件下,(王莽)想同时讨好社会的各阶级、各阶层、各个利益集团,是绝对办不到的……是痴心妄想。”

事实也确实如此,王莽最后的结局很悲惨,他完全可以以一个权倾一时的名臣身份善终,也可以以一个改朝换代的平凡皇帝身份告别,但他过度自信,选了一条超出他自己能力和时代背景的路。

最后再说个小细节吧:

起义军攻入长安城宫殿的时候,王莽身边大概还有近卫军、公卿大夫、宦官、随从等1000多人,其中很多人都死死守护王莽,最后要么战死,要么和王莽一起被杀了。

他们其实当时不是没有其他路可以选的,比如脱掉官服,逃掉就行了。但他们都选择和王莽一起走向死亡之路——这也是他们在自己的人生十字路口做的最后一次选择。

好了,关于王莽的故事,我们就说到这里,我们下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