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苦命天子》 毛立平解读

《苦命天子》| 毛立平解读

你好,欢迎来到“帝王家事”系列听书,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毛立平。

有人说,清朝的国运和清朝皇帝的个人素质一样,中期以后直线下降。嘉庆、道光以后的皇帝,很少再有康雍乾三代的皇帝的能力与气魄,清朝也就自然开始走向衰落。到了咸丰时代,皇帝不仅能力不行,个人身体素质也很孱弱,面对内忧外患、千疮百孔的老大帝国,不仅能力上拿不出应对之策,精力和体力上也无法支撑处理繁杂的政务。

这一讲,我们就通过茅海建老师的《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这本书,来看看咸丰皇帝颓然无助的一生,以及他留给弟弟、老婆和儿子的烂摊子。

上一讲我们提到道光皇帝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元后正嫡继承皇位的皇子,清朝从康熙有立嫡子的心愿以来,到道光皇帝这里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可道光自己想再度实现这个愿望就难了,他的嫡福晋在他即位之前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继嫡福晋佟佳氏在他继位后被立为皇后,但只生了一个女儿,而且于道光十三年就去世了,直到第三位皇后钮祜禄氏才给他生了儿子奕詝,即后来的咸丰帝。

不过生奕詝的时候,钮祜禄氏还是贵妃,奕詝两岁时继后佟佳氏才去世,再一年后,钮祜禄氏才被立为皇后,所以奕詝的这个嫡子身份与元后正嫡相差甚远,在父亲那里所受到的器重也无法与道光皇帝所受父亲嘉庆皇帝的器重相比。

道光皇帝虽然有9个儿子,但是皇次子和皇三子都幼年夭折,皇长子也在20多岁去世了,他又把皇五子过继给了自己的弟弟绵恺为嗣,剩下的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的年龄比较幼小,因此他在考虑储位人选的时候,主要是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䜣之间选择。让道光帝纠结的是,老四奕詝老成持重,但才气不足;老六奕䜣聪慧过人,但性格毛躁,缺乏城府,让他这个当父亲的一时之间举棋不定。

其时,道光皇帝举棋不定的,远非皇位继任人选的问题,他这一生很多事情包括大的政治举措都有举棋不定的特点。道光对两个孩子进行了几轮的考察,奕詝都设法胜出。相关的故事,比如藏拙示孝、藏拙示仁,正史、野史中都有记载,我们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本书认为,两个孩子的胜负其实并不重要,让道光帝最终决定选择奕詝的,是奕詝的脾气秉性与他更加相通,就是父子两人都是犹犹豫豫的人。当然,对于聪明能干的皇六子奕䜣,道光皇帝也一直没有放下,最终将两个儿子都写入了秘密立储诏书之中。

保存至今的道光皇帝的秘密立储诏书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第一行写着“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另一行写着“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一般的立储诏书只写立哪个儿子为皇太子,这是清代唯一的一份“一匣两谕”。看来,道光皇帝非常重视奕䜣,直到最后的时刻还是很纠结犹豫,把他写入诏书,大概是一方面体现自己对奕䜣的重视,抚慰儿子的心,另一方面希望奕䜣能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哥哥,稳定大清基业。

但是,道光皇帝的这一做法,给奕詝带来很大的压力。清代前期,兄弟争夺储位的戏码不止一次上演过,年轻能干、精力充沛的弟弟,又被父亲用遗诏的方式赐予了最高的爵位,怎么能让奕詝不加以防嫌?因此,咸丰皇帝即位之后,首先遵照父亲的遗命封奕䜣为恭亲王,又赏赐他豪宅、别墅,给了弟弟很高的待遇,却并不让他过多地参与政事,就是希望他做一个赋闲的王爷,这样才能让皇帝觉得安全。只是,清朝此时的政治局势已经容不得奕䜣赋闲日久了。

就在咸丰元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爆发,起义军以摧枯拉朽的态势迅速蔓延大半中国。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北伐军逼近北京,整个清廷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恭亲王奕䜣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上了一道十分恳切的奏折,提出储备火药、整葺军械、安抚难民、加强京城的禁卫系统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让咸丰皇帝十分感动。在这个危急时刻,咸丰终于决定起用弟弟奕䜣,命令他办理京城巡防事宜,就是负责京城的安全,还让奕䜣进入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朝的权力核心机构,自雍正年间正式设立以来,就明确规定亲王不能入军机,以防止宗藩势力威胁到皇权。但这个时候的咸丰皇帝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他违背祖制,让奕䜣进入军机处,正应了那句“上阵还得亲兄弟”的老话,也让道光皇帝临终前希望他们兄弟同心的遗愿此时得以实现。

奕䜣在军机处待的一年多时间里,踏实工作、调度有方,不仅解了北京之围,还让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全军覆没,高兴得咸丰皇帝一再对弟弟进行表彰和奖励,也让本来由于继位之争变得僵硬的兄弟关系日渐融洽。

就在这个时候,奕䜣却向哥哥提出了一个不情之请。

原来,奕䜣的母亲静皇贵妃是道光朝后期地位最高的妃嫔,由于咸丰帝奕詝的母亲皇后钮祜禄氏在奕詝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此后奕䜣的生母一直负责抚养和照顾奕詝。奕詝在即位后尊她为康慈皇贵太妃,对这位养母十分孝顺。

但是奕䜣母子心中一直有一个心结。按照清代惯例,一般皇后去世,先封地位高的妃嫔为皇贵妃,代理六宫事务,等到皇后丧满之后,就将皇贵妃册立为皇后。比如咸丰帝的生母钮祜禄氏就是这样,前一位皇后佟佳氏去世后,她先被封为皇贵妃,一年后立为皇后。但是,道光皇帝直到去世,也没有将静皇贵妃立为皇后,让静妃母子都觉得心有不甘。

咸丰帝即位后,静妃觉得自己抚育了他十年,而咸丰的性格又一向仁孝之至,自己作为嗣皇帝的养母,被咸丰尊为皇太后也是完全说得过去的,心中又一次充满了期待,但咸丰皇帝似乎毫无此意,让静妃母子不免失望。

咸丰五年,静太妃病重,作为亲儿子的奕䜣悲痛万分,他想让母亲的心愿得以实现,不带遗憾地离开人世。所以,当咸丰帝向奕䜣问起太妃的病情时,奕䜣当即下跪请求,说母亲病情已笃,获得一个封号才能瞑目。但咸丰皇帝只是不置可否地“哦哦”了两声,即转身离开。奕䜣就把这两声“哦哦”作为哥哥已经同意晋封母亲,当即跑到礼部传旨,让他们准备尊太妃为皇太后的一应礼仪,礼部也信以为真,就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筹备工作。当咸丰帝得知奕䜣这一番操作后简直怒不可遏,这岂不是假传圣旨、欺君罔上!但是,他心里也明白,到了这个时候,如果拒绝尊封皇太后,就是自己的小气与不孝,因而只能顺水推舟,将静皇贵太妃尊封为康慈皇太后。9天以后,康慈皇太后不留遗憾地离开了人世。但是,她的儿子奕䜣却要为这一切付出代价。

安葬了康慈皇太后之后,咸丰皇帝毫不犹豫地解除了奕䜣的一切职务,让他又变回了一名赋闲的王爷。本书中指出,还有另外一个因素让咸丰毫不犹豫地拿掉奕䜣,那就是太平天国北伐军已经覆没,北方军情缓解,飞鸟尽、良弓藏,这个时候的奕䜣对咸丰皇帝而言已经没什么用了。

不过,太平军并没有彻底被消灭,南方的起义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此时清朝除内忧之外,还有严重的外患。咸丰六年,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到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不顾群臣“皇帝坐镇京城”的请求,决定“巡幸木兰”,就是在国家和京城都危急的时刻,皇帝要去打猎,实际就是临阵脱逃了!出逃前,咸丰皇帝发布上谕,命奕䜣为钦差大臣,督办和局,然后就带着妻儿亲信,离开了北京城,在危急时刻将烂摊子留给了弟弟。而奕䜣也被时代再一次召唤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个时候的奕䜣,还不满三十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本来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他就多次上奏,主张武力抵抗,绝不轻易言和。但是经过几年的战争,他越来越看清了局势,当时清朝与西方的军事实力对比,打是打不过的,只能通过和谈的方式尽量减少一点损失。而逃到热河的咸丰皇帝给弟弟的指示也是,尽快促成和局,避免节外生枝。然而,之前并没有多少外交经验的奕䜣,对英法两国的手段和目的并不十分了解,在谈判过程中显得十分被动。

1860年10月13日,奕䜣与留京的王公大臣不得不同意将京城的安定门向英法联军开放,这座历史上用于王师出征的城门,此时沦入列强之手,北京城一片混乱。随后英法联军又闯入西郊的圆明园进行抢掠,不知多少宝物被抢的抢、砸的砸,随后一把大火将圆明园这座从康熙朝开始前后五代皇帝,投资数亿两白银精心建构起来的“万园之园”烧得面目全非。而接下来奕䜣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更让清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和谈虽成,奕䜣却觉得无颜面对兄长和祖先,他主动向咸丰皇帝请罪,要求对自己进行严惩。

一系列的挫败,给奕䜣上了赫然严厉的一课,让他深刻认识到清朝的落后与被动,决定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寻求改变和自救。条约签订之后,他给咸丰帝上了长达四千言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提出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样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机构;在南北通商口岸分设大臣管理通商和洋务;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选拔青年人才学习外语等。随后奕訢又提出了“自强”的口号,要求八旗兵学习、制造和使用西式武器,“师夷长技以制夷”。奕䜣的作为,给传统中国注入了全新的因素,也让很多人感到备受鼓舞。但是,朝中的守旧派自然看不惯奕䜣的做法,因为他热衷于洋务,因此暗地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鬼子六”,就是这位六王爷已经变成洋鬼子啦!

正在奕䜣紧锣密鼓地筹备洋务之时,咸丰皇帝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尽管条约已经签订,英法联军撤出北京,咸丰皇帝却迟迟不愿回京,一方面他担心英法两国卷土重来,另一方面也是他的身体条件每况愈下。咸丰本就身体孱弱,野史记载他经常需要饮用鹿血滋补,才能续命。到达热河之后,在羞愧与焦虑的折磨之下,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到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咸丰皇帝进入弥留时刻,跟随行在的王公大臣们都齐集身旁,咸丰皇帝用尽最后的力气,宣布立独子载淳为皇太子,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等八位大臣赞襄一切政务。清朝向有皇帝临终前给新君指定顾命大臣的做法,而咸丰帝的独子载淳只有六岁,更是需要顾命大臣帮助处理一切政务。

咸丰所选出的,自然是他最为信赖和倚重的八位大臣,为首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都是铁帽子王,在朝廷内外拥有很高的地位,但实际上肃顺却是其中的核心,最受咸丰皇帝的器重,是咸丰朝后期事实意义上的“宰相”。咸丰皇帝将这八人指定为顾命大臣,相当于将朝政大权交到了他们手中,难怪咸丰帝驾崩后,肃顺等人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因为他们的确位极人臣,达到了权力的顶峰。但是,肃顺却忽略了,咸丰皇帝还有一个能干的弟弟和一个充满野心的妃子。

咸丰皇帝虽然信任肃顺等八大臣,但多少也会有所提防,为了防止他们擅权,咸丰帝临终前将两枚印章赏给了皇后钮祜禄氏和小皇帝载淳,由于载淳年幼,他的印章实际上由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代为保管。咸丰帝规定,八位大臣所草拟的谕旨,必须盖上这两枚印章方能生效。也就是说,自己去世后,两位新晋的太后——清代规定,如果新皇帝即位时,嫡母与生母并存,则嫡母尊为“母后皇太后”,生母尊为“圣母皇太后”,这个叫做“两宫并尊”——手握印章的两宫太后将对八大臣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以保证皇权将来能够平稳地过渡到小皇帝手中。

对于两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孀妇和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肃顺等人显然没有放在眼里,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上谕由他们草拟好之后,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只有盖上印章的义务,而不能对谕旨的内容提出任何异议。两位太后自然认为这样的做法违背了先帝的本意,遂与八大臣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本书中指出,两宫太后在这一问题上行动一致、立场坚定,但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显然是受了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的唆使。但我觉得,慈安虽然性格柔顺,却并不意味着她没有主见,后来的事实证明,她是一位很有主见、温柔坚定的女性。咸丰皇帝去世之后,肃顺等人的跋扈,她也深有感受,担心皇权受到侵犯,因此才坚决地与慈禧站在一起,维护小皇帝与自身的权益。

但是,后宫妃嫔的力量毕竟有限,两位太后决定联合第三方共同对付肃顺等八大臣,这个第三方力量不是别人,正是远在北京的小叔子恭亲王奕䜣。她们设法派人给奕䜣送去消息,让他来热河奔丧,商量对策。这样的召唤,对正由于哥哥临终前将自己完全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而感到失落和气愤的奕䜣而言,可以说是正中下怀。他先在北京进行了必要的安排和部署,然后就快马加鞭,赶往热河。

肃顺等人自然明白,对于在京城有相当势力的恭王奕䜣要严加提防,但是他们无论如何也难以阻止作为弟弟的奕䜣来为哥哥奔丧,并慰问嫂子与侄子。再加上奕䜣到达热河后,在肃顺等人前面表现得十分谦卑,让后者放松了警惕,于是奕䜣得以和两位太后见面,并详细商定了后续的计划。就这样,在咸丰皇帝死后没几天,扳倒他一手安排的辅政八大臣的叔嫂联盟就已经稳固建立起来。

接下来,就是护送咸丰皇帝的梓宫即棺椁回銮。两宫太后又设法将肃顺等人分开,让载垣和端华护送太后和小皇帝先行回京,以便提前做好在京城大礼迎接梓宫回銮的准备,而让肃顺护送先帝的梓宫从大路慢慢返回京城。这个做法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因为对于八大臣而言,一旦没有了肃顺,就相当于失去了主心骨,会好对付很多。对于肃顺而言,他也认为以先帝对自己的格外看重和提拔,亲自护送先帝梓宫是他责无旁贷的事情。八大臣就这样被瓦解成两个阵营。

而北京这边,奕䜣已经做好了周密的安排。圣驾一到京城,两宫太后就在奕䜣的支持下宣布将载垣、端华、肃顺等人革职治罪,一同回来的载垣、端华当场被擒,肃顺也在回京途中被捕。紧接着,两宫太后任命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担起辅政的大任,军机处的人选也都替换为奕䜣的亲信,而两宫太后则垂帘听政,与奕䜣分享了朝政大权。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在这场宫廷政变中,咸丰皇帝临终前精心安排的八大臣辅政格局,在仅仅两个多月后就被彻底击碎。他生前始终既欣赏又防嫌的弟弟奕䜣,再一次进入了权力的核心,成为清朝自多尔衮以来的又一位辅政叔王。

只是,咸丰皇帝大概没有预料到的是,在这场政变之后,清王朝反而迎来了一线曙光。奕䜣的变革和两宫太后对曾国藩、李鸿章等能臣的重用,让清朝暂时稳定了与列强的关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最终被平复,一系列利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举措,带来了“同光中兴”的局面。以上事实进一步证明,咸丰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或者用本书的说法,他就不是当皇帝的材料,被迫在皇位上坐了十一年零六个月,其间没有任何的重大决策和可以载入史册的功绩,一直在内忧外患之中战战兢兢、抑郁愧疚,30岁就英年早逝,所以作者认为他真是一个“苦命天子”。

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咸丰皇帝这个天子之位,可是他费尽心力与弟弟奕䜣竞争而来的,毕竟每一个皇子都想登上皇帝宝座,而像咸丰帝这种无能之君在登上宝座之后,面对19世纪清王朝的风雨飘摇完全束手无策,不但加速了自己生命的灭亡,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他死之后,儿子幼小,皇权只能旁落,被兄弟和后妃分享,所谓的“同光中兴”,已经和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关系不大了。清朝皇权的真正旁落,自咸丰始。

其实我个人觉得,相比于咸丰皇帝,他的继承人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苦命天子”。咸丰在位期间,虽然颓废无能,起码大权在握,体会了当皇帝的威风,外有群臣追捧,内有后妃争宠,尽管子嗣稀少,也留下一儿一女,完成了爱新觉罗皇室烟火的接续。

到他的独子载淳即位之后,权力主要掌握在叔父恭亲王奕䜣和母亲慈禧太后手中,不但政治上没有权力,连家庭生活都做不了主。同治皇帝是十七岁时举行的大婚,之后虽然也拥有了几个后妃,但由于他选择的皇后不受生母慈禧的喜欢,而慈禧喜欢的慧妃,同治皇帝自己又不喜欢,搞得后宫矛盾重重,气氛十分压抑。最终他十九岁就因感染天花离开了人世,可以说几乎没有体会到身为帝王一言九鼎的威风和后妃环绕的欢愉。

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青年早逝的同治皇帝没有生育任何子嗣,让清朝父死子继、一脉相承的皇位没有了继承人。而他那充满政治野心的母亲,为了以皇太后的身份继续把控朝政,而不成为更老一辈的太皇太后,不在孙辈的宗室成员中给儿子遴选继承人,却在侄子辈的宗室中给丈夫遴选继承人。就是不再延续“父死子继”的传统,恢复了入关前满人常常实践的“兄终弟及”的做法。最终,咸丰皇帝的七弟奕譞之子载湉被慈禧选中,成为了光绪皇帝。

慈禧选择载湉,可以说是用意良多,一方面载湉作为咸丰帝的亲侄子,无疑是与皇室血缘关系最为亲近的候选人之一;其次,载湉的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也就是说,载湉既是咸丰皇帝的亲侄子,也是慈禧太后的亲外甥,跟慈禧个人的关联是很紧密的;最后,载湉年龄幼小,当时实际年龄还不满4岁,便于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大权在握。

关于皇位的传承顺序问题,慈禧也讲得很清楚,就是载湉作为丈夫咸丰帝的嗣子,继承咸丰帝的大统,等他将来生育了皇子,再作为同治皇帝的嗣子,延续儿子一脉香火,这样儿子无后的问题就解决了。可见,慈禧为了继续掌权,真是动了不少脑筋。

同治皇帝在位十三年,几乎没有真正掌握过朝政大权,不到二十岁就青年早逝,没有留下任何子嗣。他的一生都笼罩在强势母亲的阴影之下,相比于其父咸丰帝而言,他更是一位“苦命天子”。而比他更“苦命”的,是接替他的光绪皇帝。

如果说同治皇帝还是慈禧的亲儿子,慈禧虽怒其不争,毕竟对儿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治也敢于在一些事情上和母亲进行抗争,比如婚姻大事;而光绪皇帝作为嗣子,就完全沦为了慈禧的傀儡,一言一行都受到慈禧操控,在皇宫中始终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最终连生命都被慈禧夺去。这就是我们下一本书要讲的内容啦!

好,这本《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我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当然,也欢迎你阅读原书。

下一本书,我将为你讲解《清光绪帝死因鉴证》,欢迎收听!

划重点

  1. 保存至今的道光皇帝的秘密立储诏书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第一行写着“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另一行写着“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2. 朝中的守旧派看不惯奕䜣的做法,因为他热衷于洋务,因此暗地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鬼子六”。

  3. 辛酉政变:咸丰皇帝临终前精心安排的八大臣辅政格局被彻底击碎,两宫太后任命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并且垂帘听政,与奕䜣分享了朝政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