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朱自清) 感动一代代国民的情感记忆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讲》第2讲《背影》:感动一代代国民的情感记忆
你好,我是吴晓东,欢迎回到“钱理群·吴晓东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讲”。
今天是第二讲,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我想和你聊聊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重要性,聊聊什么是谈话风散文,聊聊《背影》为什么感动了一代代的读者,它打动我们的力量又是什么?最后聊聊朱自清留给我们的人格境界。
第一个话题是“朱自清的‘背影是很长的’”,让我们先从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重要性讲起。
每个时代都有成就最高的文学体裁,而五四时期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散文创作都堪称是独领风骚。鲁迅当年就曾说过,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五四时期现代作家普遍具有的一大特征,就是几乎每个作家都写散文,因此中国现代散文领域称得上是群星璀璨,而朱自清应该说是现代散文夜空中最耀眼最闪亮的那几颗之一,而且朱自清尤其以散文著名。
而提到朱自清,相信你脑海里首先出现的作品,应该是《背影》与《荷塘月色》。这两篇也是朱自清最具经典性的名篇,也大体上代表了朱自清散文的两种风格。尤其是《背影》,是朱自清名气最大的散文,因为它1925年问世之后就受到了文坛和学界的青睐,1930年还选入了《语文》教科书,影响了民国时期一代代的学子。
钱理群老师写过一本书,名字叫《1948:天地玄黄》,其中第六章标题叫《朱自清逝世前后》,开头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1948年8月13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仓皇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这个流泪的中学语文老师,应该曾经在课堂上一遍遍地讲过《背影》,对朱自清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朱自清刚刚去世的那段日子,人们也频频提到朱自清的“背影”:比如与朱自清合作了20年的开明书店,在挽联里写的就是“长向文坛瞻背影”。有一位北大学生在悼文里说他仍然看见“一根手杖支持着那一个瘦矮的背影”。还有一位现代诗人则赋予“背影”以象征的意义,他从朱自清身上看出的是人类的各种受难里的更深重的知识的受难,因此,他认为朱自清的“背影是很长的”。
因此,《背影》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朱自清的代名词。
接下来,我想聊聊《背影》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所占据的地位。可以说,《背影》代表了一种现代散文的美学语体风格。这就是朱自清本人曾经概括的谈话风。
而谈话风也是五四以来现代散文的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风格和文体风格。比如五四时期著名作家和学者胡适在1922年谈到白话散文的趋势时曾经说:“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朱自清在《内地描写》一文中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这种风格的散文“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表现出的是一种“谈话风”。而他自己的《背影》正是这种“谈话风”的忠实体现。
朱自清还写过一篇题为《说话》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进一步从文章哲学的意义上讨论这种“谈话风”,称“谈话风”散文所遵循的是一种“用笔如舌”的标准,什么是“用笔如舌”呢?顾名思义,也就是写文章就像你用舌头说话一样。但是朱自清接着又追问说:但是“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可见把文章写得像谈话一样,是一个并不容易达到的境界。朱自清本人的相当一部分散文正是在力图实践这种用笔如舌的“哲学”,也就是以口语为基础,追求的写作风格也是浅白晓畅,通俗明了。所以读朱自清的散文,你会感受到一个诚实与真挚的作者在邀请你进入他的聊天现场,与你面对面地轻松对话,他的散文中也就有了一种随意交流的谈话气氛。连朱自清选择的语气和腔调也让你体会到一种亲昵而和婉的韵味,比如他喜欢用“呢”“吧”等语气助词,使句子增加了温馨的感情色彩;还喜欢用“儿”化词汇,使读者听起来就有特别的亲昵感,也有一派轻松和谐的气氛。这方面的代表作是《春》,接下来我读读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段请你感受一下: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听这段文字,相信你的感受与我一样,觉得朱自清真是一个让人亲近、可以轻松自如地进行交流的作家。这与他口语化和儿化的语言风格有一定的关系。
或许正是出于和读者自由交流的渴望,朱自清也常常在散文中引入第二人称“你”。“你”有时是一个特定的对象,如《一封信》和《给亡妇》,《一封信》中的“你”是一个被朱自清称作S兄,喜欢喝酒进而骂人,但其实很天真的老朋友;《给亡妇》中的“你”则是作者已经去世三年的妻子。《给亡妇》之所以是悼亡类散文中感人至深的精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自清选择了向亡妻“你”的情深意切进行倾述的口吻。朱自清散文中更多的“你”则并非一个现实中的具体人物,而是作者虚拟了一个交流的对象或者干脆指的就是读者。“你”的出现,使读者与作者之间缩短了心理距离,仿佛在想象中自己就是散文中的那个“你”,在面对面聆听作者的谈话,朱自清可以说是有效地利用了读者的“角色代入”和情感认同的心理。“你”的高频度的运用,是作者与读者拉近距离的重要技巧,它使读者仿佛得以进入朱自清的聊天现场,直接登堂入室。
如果朱自清的散文你读得比较多,你就会注意到朱自清惯用的语式是“你想”“你知道”“你我”,在这种语式中,“你”并不是沦为作者“我”的客体,去单方面地接受“我”的训导,而是保持着自己作为独立存在的另一个主体,或者与作者“我”一样具有自己的主体性,进而与作者在情感共鸣心灵相通的前提下一同去思想去感知,进而认识与感受世界。朱自清也就春风化雨般地引导我们读者认同他所信奉的写作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是一种平等交流,对等对话的关系。在这种作家与读者平等共存的关系的背后,则是一个时代的自由宽松的文化气氛的反映,显示着由五四发端的一种平等而开放的心态,以及一种渴望交流与沟通的理想化的人际关系。
或许正因如此,朱自清所代表的这种“谈话风”散文一度被认为是“理想的文学”,譬如作家李广田就曾把朱自清的《背影》称为散文的“正宗”。
我顺便提一句朱自清另一种风格的散文,那就是以《荷塘月色》为代表的写景抒情的“美文”。在《荷塘月色》这类“美文”中,朱自清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和古典诗歌美学,追求“意境”的营造,也同样贡献的是不可多得的杰作。读《荷塘月色》会让你不由得点赞一句:写得真美!但这类美文的写作未免过于精心,是精雕细刻的产物,多少给人以“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相比之下,更多的读者可能更欣赏《背影》这类谈话风散文中“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境界。
比起《荷塘月色》,《背影》这类散文其实是更难写的,因为作者必须得有真情实感。如果你体会不到《背影》中蕴涵的情感力量,你或许会觉得这是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也许同样可以写出的文章,也称不上是什么经典。因此,《背影》在20多年前曾经引发过一次不大不小的新闻舆论事件。2003年年底,武汉一家报纸披露,朱自清的《背影》在中学生民意测验中得分很低。中学生不喜欢《背影》,主要理由有两个,一是,文中的父亲“穿越铁轨,违反交通规则”;二是《背影》中“父亲的形象很不潇洒”。
而我认为这两个理由都是不成立的。所谓父亲“穿越铁轨,违反交通规则”,是以今天的现实眼光去审视当年的历史情境,是以当下的标准去要求古人。其实《背影》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17年的浦口车站,也叫南京北站,它是1914年建造的,当年是从天津到浦口这条津浦铁路的终点,当时还没有南京长江大桥,火车开到浦口就到终点了,当年恐怕一天中根本没有几辆火车通过,不能用今天的铁路安全规则意识来要求。而称“《背影》中父亲的形象很不潇洒”,更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也是无视文学作品的真实性。《背影》的真实性就表现在父亲动作的笨拙与形象的不潇洒,因此才真正打动了作者朱自清。
接下来,我具体解读一下《背影》。《背影》的开头丝毫没有所谓的铺垫,而是直接切入正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为什么父亲的背影给朱自清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呢?我直接跳到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每次在北大课堂上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都会与朱自清一样动情。为什么父亲的背影让朱自清如此动情,可以说,背影中的父亲正反映着老中国,或者说是传统中国父辈的精神特征,反映了岁月在父亲身体、面貌和形象上留下的生活的艰辛和沧桑的痕迹,这就是生活原生态的真实反映,也是文学真实的忠实体现。
我想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从《背影》中我们能真正学到什么?怎样感受《背影》是篇不可多得的经典散文?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中学到文学中的情感内涵,进而培养我们读者自己的一种情感能力。而读《背影》也是对我们共情能力的一种检验。也就是说,我们读《背影》能不能被感动,多少可以检验出我们是否有共情能力。
所以我进一步追问的问题是:《背影》的感染力在哪里?
与《荷塘月色》这类的美文比,《背影》几乎通篇都是大白话,但晓畅中有深味,简单中有厚重,纯朴中有复杂,或者说获得的是更深沉丰厚的情感底蕴。
首先我想讲的是: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散文中深沉的情感底蕴首先来自作者在开头设定的回忆性的叙事姿态:“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一句就拉开了一种回溯性的时间距离,而在回忆中,这种时间距离会化作审美和温情的距离。也就是说,朱自清写背影时与当年的背影事件之间已经有了时间、审美和温情的距离。尤其到了结尾,朱自清引用了父亲信中的一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换成大白话,就是我的死期快到了。父亲的这种自伤自怜,深深触动了朱自清。由此朱自清念及自己对待父亲的“不好”,思念也便化为悔恨,而回忆的时间距离则使思念和悔恨都加倍放大。
其次,我认为,《背影》真正写的正是作者对父亲的悔恨之情,以及伴随着悔恨的怜悯情怀。这种怜悯在《背影》一开头就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做了情感背景的铺垫,也就是说,《背影》这篇散文一开始就交代了父亲当时正走背字,没了工作,家中祸不单行。待到亲眼看见父亲爬越铁道的动作的笨拙迟缓,则把朱自清的怜悯和悔恨推到情感的高潮,觉得自己不应该惹父亲生气。所以作者的情感状态是悔恨与怜悯纠结在一起,而怜悯则是《背影》中更深层的情感内涵。父亲的动作越是不潇洒和笨拙,作为儿子的朱自清越有不忍和怜悯感。而我觉得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都需要有怜悯的感情。包括爱情。怜悯当然不是爱情,但爱情的情感中却应该有怜悯,否则只是激情,却不能持久,尽管我这个爱情中应该有怜悯的说法经常遭到年轻人的抨击。
最后我想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会不朽,也因为他写的是一种人类最古老也最深沉的情感维系,即父子感情的维系。散文中这种情感是靠动作和作者的感受传达的。父子都没有什么过多的话语,但是其中包含着男人与男人的情感方式和相处方式。每次在北大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背影》,我都会顺便介绍一首日本歌曲《北国之春》第三段歌词:
家兄酷似老父亲,
一对沉默寡言人, 可曾闲来愁沽酒, 偶尔相对饮几盅。
这是我大学时代经常哼唱的一首歌。我还想给你读一首当代诗人写父亲的诗歌,作者叫蔡恒平,诗的题目是《父亲十四行》:
老父亲再也没有力气像他多年前
曾经经常干的那样:狠狠揍我 放声大笑。笑声如此放肆 碗中的米酒陡然受惊,溢向桌面
我说,父亲,你应该心如古井 没有恩怨,安度最后的几年 我的好父亲,他就像我所说的 沉默寡言,早睡早起
对我和颜悦色,请我陪他饮酒 谈论琐碎的天气和酒的优劣 我想父亲活到尽头了
多年后我也是这样吗 风烛残年,晚景凄凉 哦,是的,父亲一生潦倒,到老也没走远
这是我本人非常喜欢的一首诗,我认为就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这首诗也反映了一种东方式的父子亲情的形式。这种父子两代人的最终的情感维系远远比代沟一类的词汇显得更永恒也更深刻。我本人在初中的青春期也曾经体验到和我的父亲之间的代沟,经历过反抗父亲的叛逆期。我自己那时叛逆的表现是不希望父亲过问我在学校的事情,反感父亲检查我的日记,甚至顶撞父亲。但是上了大学之后很快就趋于与父亲认同,学校里经历的事情也经常详细地汇报给父亲。所以叛逆是暂时的,亲情是永远的。我个人讲课也有些年头了,觉得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讲朱自清的《背影》。在讲完上面几点解读之后,我会全文再慢慢读一遍《背影》。结果每次都有不少学生听得泪流满面。有学生说重温《背影》之后当晚就给父母打电话嘘寒问暖。
我觉得,像我当年一样,情感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培养的。文学教育和经典阅读就是获得情感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种能力即使在作家那里也是需要培养的。朱自清在《背影》中其实写的也是自己的情感能力的获得的过程。文学的感染力往往就体现在深厚的情感内涵中。而朱自清散文的一大魅力,就是蕴藉而丰富的情感容量,从中也可以看出朱自清的质朴而深情的性格。
最后一个话题,是“知识分子人格的典范”,我想简单谈谈读朱自清的散文,最终令读者受益的,是一种人格和精神的磨砺,尤其是在谈话风散文中,最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人格境界。读朱自清的散文,也须同时了解和领悟其人,朱自清的散文也最忠实地印证了“文如其人”的说法。在某种意义上,朱自清堪称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典范,而当得起这种典范人格的作家是为数不多的。如俞平伯称朱自清“蓄道德,能文章”,郑振铎赞誉其是“最有良心的好人与学者”,李广田认为其有“最完整的人格”,沈从文则评价其“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近于“历史中所称许的纯粹君子”。读朱自清的散文,也使我们读者感受到一种内在的道德风范与强烈的人格魅力。
朱自清的散文写作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学术性的学者散文和有政论性的夹叙夹议的说理文。朱自清是典型的学院派,但学术随笔写得毫无学究气,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而其中重要的一篇是《论气节》,从这篇散文中,你可以体会到朱自清的社会担当、政治关切、介入意识和底层情怀。其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论气节》中对中国知识分子气节问题的讨论。
在写于1947年的《论气节》中,朱自清指出“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是所谓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而朱自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则成为中华民族骨气和精神的象征。正像毛泽东在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中所作出的经典评价:“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还有什么比这种代表民族性的英雄气概和精神力量更能令人长久铭记呢?我觉得朱自清的散文,具有的是一种情感、美学、人格和精神领域的综合性魅力,也将会穿越历史时空,成为我们中国文学和民族精神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朱自清的《背影》我就为你讲到这里。接下来,你会听到钱理群老师为你深情朗读《背影》。
我是吴晓东,明天我会和你一起读老舍的《骆驼祥子》和《断魂枪》。《钱理群·吴晓东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讲》,明天见。
今天和大家分享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目朱自清的《背影》。这是一篇五四时期最著名的散文,写父子之情,写那种父子之间的隔膜背后的真情。
《背影》(节选)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