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人生》:百岁人生即将到来,你想好怎么过了吗?
《尹烨讲抗衰老与健康前沿》第四讲《百岁人生》.mp3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尹烨。
老话讲,“人到七十古来稀”。可是放在现代生活里,这句话可能不再合时宜。讲前面几本书的时候我提到过,本世纪初出生的孩子平均预期寿命可能会超过100岁,这就意味着,他们到了70岁,或许还能开启人生的新阶段。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努努力接近100岁也是很有可能的。那么,面对这样的未来,每个人都要重新思考和规划下半段的人生要如何去过。
顺着这个话题,这个系列最后一本书,我选择了这本《百岁人生》,这本书将会告诉你,如果活到100岁,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我们该怎么应对。所以这本书并不是在讲怎么养生怎么才能长寿,它其实是一本讲人生规划的书。
这本书出版于2018年7月,作者有两位,琳达·格拉顿和安德鲁·斯科特。琳达·格拉顿是伦敦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美国人力资源协会会员,被《商业思想家》杂志评为15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另一位作者叫安德鲁·斯科特,他是伦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牛津大学万灵学院和欧盟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还担任过英国金融服务局非执行董事。你看这两位作者,都不是生物学医学背景,所以书里给出的观点更多是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做出的分析。
这本书的内容,脱胎于两位作者为学校的MBA学生开设的一门“百岁人生”课程。把课程内容编写成书出版,可以说恰逢其时。因为百岁人生到来时,很多人还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甚至陷入了错误的焦虑中。最近几年有个词很火,“35岁危机”,这本书就会告诉你,没必要焦虑,因为我们过去的“三段式”人生模式将被打破。
过去的“三段式”人生,我们首先要接受教育,然后开始工作,最后进入退休的老年生活。这是一种单向的线性人生轨迹,很多人都在遵循。在这个轨迹中,年龄成为一种尺度,比如一个人告诉你,他今年大学毕业,你就知道他大概是22岁;如果他是高级经理人,你对他的年龄和事业成就也能猜个七七八八。但是在百岁的人生中,生活是多阶段进行的,一个人可以退休后重新读书拿一个大学的学位,所以你无法根据单一的年龄信息来判断,他所处的是什么阶段。
换句话说,在过去,社会中很多东西都基于一个隐含假设:年龄和阶段是等同的。基于这个假设,公司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甚至政府立法都把年龄和人生阶段紧紧的绑在了一起。现在我们要给他们松绑,年龄和阶段脱钩,将会带来很多变化。
面对这种新的变化,我们需要重新规划人生,这说到底是一个时间规划的问题,活到一百岁,我们拥有的时间就更多了,如果按照小时来计算的话,活到70岁,我们一生有61万个小时,活到一百岁我们将有87万个小时,多出来约26万个小时,我们该如何花费它?我们用这段时间来做什么?
英国著名的前首相丘吉尔说,“向前看永远都是明智的,但高瞻远瞩总是困难的”。随着百岁人生的到来,遥远的未来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很难对未来做出预测。
正如现在活到一百岁的人,在刚出生的时候,他不会想到自己未来会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旧社会的没落和新中国的崛起,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也不会想到现在电脑、手机如此普遍,坐飞机飞行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其他国家游览异域风光,一系列智能电器的出现给家居生活带来便利,更不会想到人类走向浩瀚星空,从登月到探索外太空。我们的已知圈越来越大,但是未知圈也越大。
但是不要灰心,不能预测未来,并不代表着我们不作出任何调整,百岁人生里将经历更多的变化,选择和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的解读,我会分三个部分带你看看,百岁人生对我们工作和养老、家庭和生活都会带来什么影响,以及《百岁人生》这本书都给出了哪些应对的建议。
我们先来看对工作和养老的影响。活得久就会带来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需要的钱更多。应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么延迟退休,要么提高工作时的储蓄率。但是,不论哪种方式,都会让人失落。长寿本该是个礼物,但如果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这些额外岁月的恩赐会变成负担。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作者举了三个人的例子,分别是生于1945年的杰克,1971年的吉米和1998年的简。三个人差不多两两相差25岁,你可以理解为祖辈、父辈和孙辈的关系。下面我们多花点时间,为你展开讲讲。
这三个人中出生最早的杰克是财务状况最好的,因为他们这一代人受益于三个不同的养老金资助来源:国家养老金,企业养老金和自己的私人储蓄。杰克也是典型的三段式人生,他开始就业时,经济刚开始步入黄金时代,他只要每年能存下收入的4.3%就可以获得他期望的养老金,从经济的角度,杰克的人生运转良好。
1971年出生的吉米境遇就要差一些,他正好赶上国家养老金改革。如果他想和杰克的养老金目标一致的话,他每年必须节省下收入的17.2%,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单纯说数字你可能没有概念,我们做个对比。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是英国人,他们举了英国的统计数据,2000年到2005年,英国储蓄率最高的年龄组是50-55岁,他们的平均储蓄率也只有收入的5.5%。你看,吉米每年要存下收入17.2%的目标,是不是非常高了。为了达到目标,有一个办法,就是吉米可以选择延长退休。如果他延迟五年退休,他只需要每年做到收入13%左右的储蓄率。如果想要达到10%的储蓄率,那就要工作到70多岁。这其实不是想象中的情景。作者说,现实情况中也可以看到,英国和美国60岁及以上在工作的人口大幅增加。在美国,当前64岁以上的男性大概有1/4正在工作或者在找工作,而1984年的时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一个人杰克生活的年代,这个比例为1/6。
看上去吉米很惨了,那1998年出生的简呢?她的预期寿命可以达到100岁,是我们讨论百岁人生的目标群体。如果我们用相同的养老金储蓄率目标来看,简的压力将更大,如果他想要达到年均储蓄率在10%左右,那他就要工作到80多岁,与杰克相比,她多了30年的人生,但是她要多工作20年,你看,长寿算是礼物还是负担呢?
相比第二个人吉米,简的养老金来源会发生很大变化。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中国都面临着养老金缺口压力。按照我国养老金的设计制度,一个人将来退休之后能拿到多少养老金,一方面取决于个人账户的累积资金,同时,还取决于将来退休后,当时正在工作的年轻人能缴纳多少资金进入统筹账户。目前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我看到一个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亿人,比10年前增长了将近70%。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新出生人口越来越少。按照养老金制度设计,养老金体系的压力未来会变得很大。
说回到举例的第三个人,简这一代,很可能会出现养老金下降或者难以支付的情况,简的老年将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如果在“三段式”人生的安排下,她在80岁工作时还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状态。但是我们也都知道,人很难到80岁才重新学习新知识,因此对于简来说,只能将学习贯穿一生,实时回应就业市场的状态。换句话说,对于简这一代人来说,不论你是主动还是被动,你的人生大概率不再是“三段式”,而是没有明显区隔的多阶段式,这就要求这代人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面对百岁人生,不但个人的工作选择和养老会发生变化,外部的产业环境也会进一步发生变化。比如,在医疗领域,专注于长寿和生物工程的医学研究会成为重要的增长方向,服务部门将转向医疗服务供应。同时,产业和行业出现变革后,职业环境也可能随之发生多种变化:公司的组织架构会发生改变,变得更加创新;个人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工作的时间地点将更加灵活。还有一点,也是今年开始被进一步关注的话题,就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一部分职业将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尤其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崛起后,相关的讨论就更多了。这是个大话题,我们这里就不展开聊了。
总之,通过上面三个人的例子,你会发现,当迈入百岁人生的阶段,我们的工作选择会发生变化。过去人生被清晰地划分为上学-就业-退休三个阶段,未来每个人不再有明显的“三段式”。最显著的变化可能是不再有明确的退休阶段。要想获得更多的竞争力,学习也不仅限于求学阶段,而是要变成一种终身的习惯。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会经历更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美国小说家保罗·奥斯特说,“要做好应万变的准备,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很认同这句话。面对百岁人生,不论你情不情愿接受,我们应对的方式都应该是做好开放接纳的心态准备,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难道百岁人生带给我们的影响,主要是工作的压力和人生阶段的变化吗?并不是。作者在书里有句话说,“我们只纠结财务和工作,那就是在否定人的本质”。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有机会去创造一种有意义、有目标的生活。就像一位小提琴家曾说过的那样,“如果我们相信人生漫长,以此作为行动指南,那么我们就能建造宏伟的教堂;如果我们以财务年度为单位来设定计划,那么我们只能建起丑陋的商场。”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金钱确实很重要,但作者提醒我们,无形资产才是长久高效生活的关键。与住房,现金,银行储蓄等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难以衡量和界定。那什么是无形资产呢?从百岁人生出发,作者将对长寿人生有意义的无形资产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生产资产。什么是生产资产呢?这指的是可以提高工作生产力、促进收入增加和职业前景发展的无形资产。换句话说,就是那些能帮助我们在工作中更有成效、增加收入、收获成功的东西。比如技能和知识的储备、学习和教育的回报、隐性知识、网络和关系、品牌和声誉等等。
第二类是活力资产。活力资产关注的是我们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比如友谊、积极的家庭关系和伙伴关系,以及个人健康。活力资产让我们感到快乐、满足,充满动力又积极向上,丰富的活力资产是衡量美好人生的关键组成部分。
第三类无形资产,作者管它叫转型资产。这主要是指在这个变动的世界中,那些有助于提高转型成功率,减少不确定性和降低成本的资产。这么说有些抽象,我们拿前面提到的三个人举例子。最年长的杰克,拥有传统“三段式”人生,他有着直线型的职业道路,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一两家公司服务,几乎不用考虑职业转型的问题。但是另外两个人吉米和简,尤其是1998年出生的简,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们本身就出生在一个工作变动常态化的世界里。你也能发现,转型话题,现在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研究的重点,图书市场上每年能看到非常多这个话题的作品。所以转型资产,就是指那些助力实现成功转型的要素。比如自我认知,你要从内心里接受转型这件事;多元网络,建立广泛的、多样化的人际关系;新体验,这个好理解,就是勇于去尝试新奇的事物。当然了,这其中也包括接触不同新事物时开放的态度和快速学习的能力等。
不可否认,工作是人生中的主要内容。“三段式”人生中,人们会更加看重有形资产,因为这是支持走过每个人生阶段可靠的基础。但是在百岁人生中,除了工作,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不断探索追求的事物,个人的声望、积极的人际关系、开放的态度等等,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就会更加突显出来。
面对百岁人生中将会经历巨大的变化和大量的转型,我们应该提前做出哪些准备呢?作者在这本书里给了三个建议,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首先是作者鼓励我们成为一名探险者。探险者,顾名思义,就是说一辈子在探索和旅行,寻找新的经历,创造一个可以打破旧惯例并且加强转型能力的环境,主动去颠覆“三段式”人生。你可能会担心,自己年龄已经不小了,还能尝试去探险,开始人生新的可能吗?当然可以,这本书说,任何人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年龄都能成为探险者,但是如果你在18-30岁、45岁左右、70-80岁进行探索,效果会更好,因为这些时段往往标志着生活的自然转变。在这些探索时期,你可以更深入地评估人生状况,理解人生选择,更多地思考信念和价值。探险,其实是发现的过程,我们云游四方,发现世上的一些事情,也是在发现自己。
作者给出的第二建议是,要去做一名独立的生产者。前面我们也提到,在新的百岁人生里,社会的组织形态可能都会发生转型和变革,新的经济活动阶段也会随之出现,这其中就包括了新颖的创业形式。独立的生产者,指的是创造工作,而非寻找工作的人。这跟创业的企业家有什么区别呢?作者特意强调,独立生产者,不是企业家,区别在于规模和目标不同。企业家是要公司不断成长发展,最后的目标甚至是被出售。但是独立生产者更加灵活,是通过生产来进行学习。做独立生产者,可以在工作生活的任何阶段花上一段时间,从事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性工作。独立生产者允许失败,因为这不像真正的企业家,独立生产者的沉没成本相对较小,失败也不用担心严重的后果。
第三条作者的建议是,制定一种投资组合。注意啊,这不是说投资理财的策略,而是指人生的选择和行动。你看过去我们常常是把重点只放在某一项活动上,比如担任公司某个岗位角色、全身心投入到某项生意或者活动中,或者回到学校接受全职的教育培训。但是面对百岁人生的挑战,作者说你要改变人生策略,给自己制定投资组合,各种不同类型的行动同时进行。比如说你同时进行的事情里,一部分跟资金积累有关,一部分和探索有关,一部分和活力与刺激有关,还有一部分则和学习和社会贡献有关。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更好地应对不同阶段的转型,给自己留出丰富的可能性。
“三阶式”人生只有两次转变:从接受教育到就业,从就业到退休。百岁人生会有更多的转变和可能性。这一部分的讲述其实是想说,百岁人生带给我们的影响,除了最直接的对工作的影响,还有更加长远的不同阶段的人生选择。你不必纠结于当下的困难,要敢于想象未来充分的可能性。当然了,要实现这些可能性,回到当下能做的,就是要不断的充电学习,重新创造转型,积极投资无形资产,培养新的技能和知识,新的人脉,这些为进入人生新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前面两个部分,我们讲了百岁人生对工作和人生不同阶段的影响,解读的第三部分,我们来说一说百岁人生对家庭和生活带来的变化。
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有句话说,“越来越繁荣的经济将带来大量的休闲时间,人类的核心问题将是如何找到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度过这个时间。”面对百岁人生,我们是不是就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来自由支配了呢?
过去一百年,休闲娱乐产业蓬勃发展,其积累速度甚至超过了我们可用的闲暇时间,这让我们在闲暇时变得更“忙碌”了。于是,我们把自己的休闲时间压缩成越来越短的碎片。短视频的火爆正是典型例证,即便人们有了更长的可支配时间,却更“没有时间”了。
那怎么办呢?作者说,你要区分度过时间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消费时间,一种是使用时间。什么是消费时间?消费时间就是娱乐消遣,比如看电视、听音乐会、打游戏、购物、外出就餐、旅游,是被动享受他人创造的成果的过程。相对应的,使用时间指的是投资自己的无形资产,利用时间进行再创造,是主动创造自己成果的过程。
在百岁生活中,作者建议我们,重点要放在发展家庭和朋友、技能和支持、健康与活力等无形资产上,而不仅仅是消费时间。因为正如前面介绍的,在多阶段的百岁人生中,不断重塑自我、获取新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它们需要无形资产的支持。因此,对无形资产的投资是最重要的,需要你投入时间在教育、锻炼和陪伴亲友上,而不是消费时间的娱乐上。当生命延长的时候,差异不仅仅是在数量上,更是在质量上,选择变得更加重要,如何度过这些额外的时间,直接决定了你的生命质量和走向。
长寿时代的到来,给现有的家庭结构也会带来明显的影响。比如伴侣关系会维持得更久。第一部分我们讲三个人的储蓄率的问题,其实忽略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如果结婚,夫妻两人都工作,财务压力就会大大减少。长期的伴侣关系会给家庭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变化,这会引发我们思考,在漫长的一生中,与伴侣相处的不同阶段下,如何更好地规划和执行。再比如,因为长寿,四世同堂可能变得常见。这是好事,但是由于不同家庭成员可能处于各种不同的人生阶段,因此,百岁人生的家庭将变得更为多元和复杂,这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得不面对的新挑战。
由于我们活的时间更长,过去所说的“剩男”“剩女”等词汇将不合时宜。百岁人生允许人们延迟结婚,我们完全可以四十岁才结婚生娃,在二三十岁的时候集中精力探索人生,找寻一个更合适的伴侣。所以在百岁人生当中,婚姻将是人生的落成典礼,大概率不再是立业的第一步。
讲到这里,这本书的精华部分就为你讲完了。《百岁人生》这本书提出了长寿时代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大多数的人,人生阶段会从传统的“三段式”变成“多段式”。围绕着这个变化,我为你介绍了工作和人生选择、家庭和生活等方面的诸多影响。
此外,作者在这本书也提到了百岁人生对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对企业来说,在百岁人生中扮演的角色就会发生改变。为了满足员工的需求,企业必须重新设计他们的政策,企业要平衡有形和无形的资产,在工作中帮助员工建立无形资产,需要支持并认可员工的转型。要改变对年龄的态度,在招聘、晋升和薪酬调整上,企业必须反年龄歧视。
同样地,百岁人生也给政府的政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政策都是在“三段式”人生的模式下制定出来的,它们过多地关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关注退休和养老的问题。而百岁人生会影响到每一个人,不仅是老年人,教育、婚姻、工作时间等一系列更广泛的社会安排也应该被重新考虑。
传统“三段式”人生中,社会时钟精确限定着“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新的多阶段人生将可能瓦解社会时钟,年龄不再和人生进程完全挂钩,不同年龄的人也可能经历着同样的人生阶段。这样一来,跨年龄交流成为可能,跨年龄友谊也会更普遍,社会上代际之间的不信任和矛盾也会自然缓和。
百岁人生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要为此做好准备。过去的人们被动地接受命运安排,而长寿给人更多时间思考自己想要什么。自我更新,自我革命,拥抱新事物,是未来人生对我们的必然要求。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温迪妮的诅咒”?这是一则法国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仙女温迪妮发现丈夫帕列蒙在打呼噜,丈夫刚刚做了对她不忠的事。温迪妮在愤怒中诅咒帕列蒙:只有醒着,他才能存活;一旦睡着,他马上就会死亡。年龄变长了,我们能够活得更久、更健康,这究竟是一个礼物,还是一个诅咒,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我相信,雕刻人生的笔一直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在你一次次的选择当中。
正如哈佛商学院商业管理学教授鲍里斯·格鲁斯伯格评价这本书时所说,“这本恰逢其时、至关重要、通俗易懂、引人人胜的书,会让你停下来思考,并且更好地规划你的人生。这本书就像闹钟一样唤醒个人、组织、政府和社会。不管是对于年轻的专业人士还是成熟的领导者而言,本书会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现实世界:多阶段职业和个人生活环绕着不同的职业生涯和过渡期。本书饱含实践真知,能够帮助读者建立并度过一个值得过的人生”。我为你的解读,只是选取了书中部分的精华,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细节,欢迎你来读读这本书。
到这里,我为你解读的这个小专题“抗衰老与健康前沿”就要结束了。我们一共解读了四本书《老而不衰的科学》《端粒》《长寿的活法》和《百岁人生》。希望通过我的解读,能为你拨开一些关于衰老话题的迷雾,找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希望你听完这个专题,能有所收获。我是尹烨,期待下一次跟你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