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烧尾》 唐代才女是怎么养成的?

《烧尾》| 唐代才女是怎么养成的?

你好,我是蒋爱花,欢迎回到“名家讲书”。

说到唐朝,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唐诗。确实,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唐朝涌现出了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垂千古的诗人。据统计,在唐朝289年的历史里,上至一国之君,下至三教九流,有名有姓可供查询的诗人有2536名,其中女性诗人207人。尽管在诗坛耀眼的“巨星”映衬下,女性诗人的数量为数不多,但也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唐代人才的选拔模式的创新在于科举制度的推行。但唐代科举跟后来不一样,是不糊名的,考官可以看到考卷是谁写的。甚至,考生可以行卷、温卷。什么是“行卷”呢?就是考生在考试前,把自己的诗文送给考官看,以求得考官的青睐。什么是“温卷”呢?举子在行完卷之后,担心考官忘了自己的名字,再次送给考官新的文学作品,以博得好的名次。但是,这些行为也好,这些机会也罢,统统与女性无关,因为她们并没有机会走入考场。1300余年的科举史中,女性始终没有资格参加,但是唐朝的女性又比其他朝代的女性更加活泼外向,更加奔放,所以诞生出了相当多的才女。尽管这些女子在历史上被视为站在“才子”身旁的“佳人”,但是她们的人生应该在历史的褶皱中被舒展开来。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书是陕西师范大学的于赓哲教授的《烧尾》。这个书名很有趣,咱们都听过,鲤鱼跃龙门的典故,鲤鱼在跳过龙门的时候,天雷会烧掉鱼的尾巴,这样鲤鱼才能化身为龙,故名“烧尾”。后来,“烧尾”有了满腹经纶的学子,科举得中改换门庭的含义。而这本叫《烧尾》的书,它的副标题正是“于赓哲说唐才子才女”。

书中那么多的才子才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位:才华横溢却死于政变的上官婉儿、杀掉婢女最后被正法的鱼玄机、被元稹负了青春误了终生的薛涛。这三位才女的名气很大,但人们对她们的误解也是最多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这三位才女的故事,不只是为了看到她们的真实面孔,更是要借着她们的故事发现那个时代的才女这个群体的共同命运。

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才女养成记。

如果说人生有剧本,上官婉儿所拿的剧本一定让她一言难尽。

上官婉儿生于664年,唐高宗在位期间。

唐代还是个非常看重门第的年代,上官家就自称是西汉时期上官桀的后代。上官桀这个人不得了,他的儿子娶了权臣霍光的大女儿,他的孙女更是成了汉武帝的儿媳妇,当了皇后。

婉儿他们家可以考证的祖上也确实当过大官。婉儿的高祖上官贤官至北周幽州太守,曾祖上官弘曾在隋朝时任江都宫副监,祖父上官仪更是唐高宗时的宰相。但祖父因为替唐高宗起草过废后的诏书,得罪了武则天,最终被武则天处死。这个高贵的门庭,立刻崩塌了。婉儿的母亲就被罚入后宫成了奴婢。婉儿还在襁褓中,也跟着母亲留在了宫里。因为从小生长在宫廷里,与生俱来的低贱出身让她尤其懂得宫廷生活的规矩。

但婉儿注定是个不一般的人。相传,婉儿当初要出生时,母亲梦见过一个巨人,这个巨人送给她一杆秤,说“持此,称量天下士”。婉儿的母亲想,那我怀的必是男孩了,因为在当时男孩儿长大才可能成为称量天下的人才。谁知生下一看,是一个小丫头。

虽然是女孩儿,但婉儿聪明伶俐,很喜欢读书。在她十四岁的时候,武则天就召见了她,因为早就听说这个小女孩出口成章。武则天就想当场出题考验一下她。结果上官婉儿一气呵成,写出的作品文意通畅,辞藻华丽,语言优美,完全不像是短时间内写出的作品。武则天看后大喜,当即下令免掉她奴婢的身份,让她掌管宫中的诏命撰写,相当于当起了武则天的秘书。

但婉儿不可能只是一个笔杆子,她生活在大唐的宫殿里,这里是帝国的权力中心。她服务的是当时天下最有权势的武则天。在她二十五岁的时候,武则天称帝了。武则天的诏令多出于上官婉儿之手。

只是,待着武则天身边,不只有权力,还有危机。

据说,武则天阻止了一起宫廷政变,不料她在策划政变的人员名单中看到了上官婉儿的名字。武则天大怒,下令将婉儿黥面,也就是在脸上刺字。

婉儿却临危不乱,她坦然一笑,说:“陛下可曾记得奴婢三次挡驾之事吗?”武则天细想一下,是有几次传旨到御花园摆宴,临起驾都被婉儿劝回宫的事情。上官婉儿又道:“陛下可知御花园中,已经危机四伏?若不是我表面参与谋反,和他们搅和在一起,如何暗中保护您呀?”武则天恍然大悟,点头称是。但皇帝的话是金口玉言,不能出尔反尔,黥刑还是要执行的。不过,行刑时改用朱砂点额,仅刺了一朵像梅花一样的花钿。上官婉儿本来就面容姣好,恰在眉间刺上一朵小巧玲珑的红梅花,煞是好看。以至于后来宫中的年轻女子纷纷效仿,在额头配以花钿,显得更加楚楚动人。你看,令人胆战心惊的刑罚“黥面”,因为婉儿,竟然成为唐代女性最流行的化妆方式。

从这个故事里,你可以感受到婉儿在才华以外,还有过人的机智,沉稳的性格。在此之后,武则天更加信任她,安排她处理各部门的文件,甚至参与帝国决策。

但婉儿说到底,只是一位宫女,是仆人,她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服务好当权者,当权者是谁,并不重要,她也无权干预。后来,武则天退位了,当权者变成唐中宗。唐中宗早就知道婉儿在处理政务方面业务能力过人,于是继续让她负责起草诏令,甚至还给她拔了身份,拜为昭容,婉儿的母亲也获封沛国夫人。

又过了几年,太平公主势力日盛,上官婉儿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选择依附太平公主。她的选择很明智,后来唐中宗李显突然驾崩,尽管韦皇后将内外兵马大权以及中央禁军都安排了自己的党羽,但上官婉儿依然与太平公主临危不乱。因为上官婉儿一直在皇帝身边做秘书,借这个机会,她就与太平公主以皇帝的名义,写下了密诏,算是扳回了一局。

但话说回来,上官婉儿的政治水平再强,也只是当权者手中的一枚棋子,好用,但随时都会被弃用。

关于上官婉儿最后是怎么死的,史书上的记载并不明确。有人说,上官婉儿是被武则天处死的,有人说上官婉儿是在政变中被人杀死的。直到2013年,上官婉儿的坟墓被考古队发现,这个谜团才被揭开。墓志铭上清清楚楚地写了上官婉儿的生平经历。“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其菁华;翰墨为机杼,组织成其锦绣。”

之前我们讲过李隆基发动过唐隆政变,他和姑姑太平公主联合击败了韦皇后。在这次行动中,上官婉儿负责接应李隆基,她还特别拿出了起草好的遗诏,证明自己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但或许是李隆基认为,这样一位见风使舵的臣子留在宫中,过于危险了,执意杀死了上官婉儿。而上官婉儿毕竟帮他除掉了韦后,所以,后来李隆基下令追封上官婉儿为昭容,谥号惠文,葬在了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在今天这个地方是陕西咸阳渭城区的北杜镇邓村。

上官婉儿毕竟是一位才女,政治才华是一方面,文学才华更为重要。唐朝诗歌的时代,婉儿同样擅长诗歌。她继承和发展了祖父上官仪的文风,重视诗的形式与技巧,擅长细腻、精巧的表达,《全唐诗》收了她所创作的遗作32首。

前面说了,唐中宗年间,婉儿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因此她的“绮错婉媚”的诗风也就逐渐影响了文坛,“上官体”成为上流社会的创作主流。上官婉儿还设了一个修文馆,请来当朝文笔最好的人比赛写诗。唐中宗会让婉儿当裁判,名列第一的人会获得赏赐。除了诗文出众,上官婉儿还是个藏书家,相传曾藏书万余卷,并特别懂怎么保护书,她会用香把书熏一遍,这样处理过的书,即使百年之后,依然芳香扑鼻没有虫蛀。

总结上官婉儿的一生,我们发现她身上最显著的标签是聪慧善文,因为有才而得到最高统治者武则天的重用,掌管宫中的文书工作那么多年,大臣们很多奏章都是由她决断的,获得了“巾帼宰相”的美名。

上官婉儿是一位身居高位的才女,接下来这位虽然地位不及她,但比她拥有更多自由,更多动人的故事,这就是著名才女薛涛。

人是有多面性的,就像薛涛的情爱与才华。

提起薛涛,很多人会想到她与大诗人元稹相差11岁的姐弟恋。元稹曾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名句,但他的痴情仅限于文学作品里,现实生活中的他却落下了“唐朝第一渣男”的称号,薛涛便是受害者。

让我们一起走入薛涛的故事。

薛涛是唐代中期著名才女,长安人,出身官宦之家,从小饱读诗书。薛父在世之时,有一次指着院中的梧桐树作诗说:“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当时只有八九岁的薛涛听后,回答说:“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一看女儿的诗文对得如此漂亮,父亲却皱眉了。他担心女儿太有才华,将来会抛头露面而命运难测。

薛父去世后,薛家家道中落,薛涛不得已在十六岁时成了成都的乐户。乐户主要从事歌舞演艺等,在当时地位很低,算是贱户。乐户平时所接触的达官贵人很多,薛涛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游刃有余,而且她还擅长书法,很快薛才女的大名就传播开来。

才女往往恃才傲物,薛涛也不例外。她对那些装腔作势的大官,根本不买账。有一次,她参加黎州刺史举办的宴会,宴会上行酒令。刺史说,咱们每人从《千字文》中取一句,句中须带有禽鱼鸟兽之名。然后,他第一个来:“有虞陶唐。”这一句就暴露了他不学无术,因为有虞是指舜帝,他竟然把舜帝当成餐盘中的“鱼”了。大家都憋着不笑,唯有薛涛一下子站起来,张嘴对了一句“佐时阿衡”,意思是,商代的伊尹担当阿衡这个官职来辅佐商汤治理国家。刺史一听,你这四个字里可没有鱼啊,你输了!薛涛回答说,再怎么说,我这“衡”字中间还有条小鱼啊。我们想一下度量衡的“衡”这个字,中间就夹着一个“鱼”字。薛涛接着说,您那“有虞陶唐”可是什么都没得啊。举座大笑,刺史顿觉十分尴尬。

当时,来蜀地的文人墨客无不以见薛涛一面为幸事,和她交往的人有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等名人。甚至政坛重量级的人物也希望认识她,比如当朝宰相武元衡,以及四川当地最高行政长官韦皋。韦皋颇有韬略,镇守蜀地多年,乐山大佛就是在他任上建起来的。

传说,这两位高官曾推荐薛涛为校书郎。校书郎这一职位很特殊,负责朝廷图书事务,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非常重要。唐代很多进士出道时都担任过这个职务,很多名人也是从这个职务上发迹的。韦皋、武元衡都是政坛上摸爬滚打出来的,怎么可能推荐一个女人担任校书郎呢,而且还是派一个乐户当校书郎?清朝人所编写的《全唐诗》作者小传里记载,韦皋将薛涛称为“女校书”,这是时人给她起的外号。这个说法比较靠谱,韦皋是形容薛涛学识高,堪比“校书郎”。

薛涛的才华很全面,除了诗文成就,她的书法也出类拔萃。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皇帝宋徽宗在位期间,曾让人编撰了一套书法作品的书目,因为当时的年号是宣和,所以这部作品叫《宣和书谱》。《宣和书谱》就评价薛涛的字是“无女子气”,颇得王羲之之法,意思是她的字有力度,有风骨。

薛涛还是一位科技发明小能手。写信需要用到信纸,此前,市场上卖的信纸太粗笨,所以她干脆自己设计了一种专门用来写诗的纸张,比一般的纸张要窄,制作时加入了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颜色发红。这种纸不仅适合写诗,而且很美丽,有淡淡的香味,很快风靡蜀地,被称为“薛涛笺”。靠着薛涛笺,薛涛永远和诗歌联系在一起了。她所住的地方也很美丽,叫作浣花溪,她的生活可以用优雅、充实、高端来形容。

介绍了这么多薛涛的故事,你还记不记得开头那段姐弟恋。

薛涛在社交场上可谓阅人无数,但她的爱情却如飞蛾扑火般刻骨铭心。42岁的时候,薛涛遇到了一位青年才俊并且迅速被这个青年吸引,这个青年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大诗人元稹。元稹相貌堂堂,诗文名满天下。他是白居易的挚友,因为文学成绩突出,他俩被并称为“元白”。当时,元稹因为得罪了权贵,被贬到蜀地来当官,两人相识后,很快坠入爱河。但这个时候,元稹仅仅31岁,比薛涛小11岁。

只要有真爱,年龄从来都不是问题。薛涛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真爱,所以全身心投入。这时她写给元稹的诗,跟她以往那种豪爽的风格迥然不同,完全是一个热恋中小女生的感觉。好景不长,只过了三个多月,元稹就被调回京城,薛涛不得不与情郎分别。两人鸿雁传书,不断有诗歌往来。可这一别竟然有十余年,薛涛一直持守着对元稹的思念,矢志不渝。

现实很残酷,元稹在这个阶段内丧妻、纳妾,直到13年后,元稹担任浙东节度使的时候,才想起把薛涛接来重续旧情。原因是,元稹认识了浙东名妓刘采春,但刘采春的文采比薛涛差远了,这才想起才华出众的薛涛。但薛涛已经55岁了,她的姿色能跟小姑娘比吗?如果说薛涛对元稹是真爱,那么元稹对薛涛只是欣赏罢了。

一场注定悲剧的爱情传奇就此开启。元稹始乱终弃,薛涛却难忘旧情,她伤心欲绝,看破红尘,余生选择出家入道,与一袭灰色的道袍相伴。薛涛写过一首《春望词》,开篇便是:“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每字每句,写尽相思与无奈,写尽爱情的苦。

8年后,元稹以52岁的年纪去世。第二年夏天,薛涛也告别人世,享年63岁。薛涛是无奈的,但正是这种有缺憾的人生,才使她的形象丰满立体,毕竟一个顺风顺水的人很难写出动人心魄的诗歌。

少年时家道的不幸,中年时感情的挫折,晚年时的超然物外,造就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薛涛。与薛涛的悲剧故事相似的,还有另外一位才女——鱼玄机。

唐代咸通九年,也就是公元868年,京城长安,簌簌的秋风吹动渭水,将树上的一片金黄散落长安。才女鱼玄机的命运如同这飘飞的树叶,要随秋意而去。为什么呢?说来她摊上事儿了,这事儿还不小。不过,鱼玄机实在是太过光艳,以至于众多王公大臣纷纷求情,希望官员能够从轻判罚,减免她的罪行。见到这种情形,京兆尹只好将大家的意见汇总起来,连同案情一道上奏皇帝,请求圣上裁决。鱼玄机到底是位怎样的女子,能够让为数众多的达官显贵替她求情?她犯了什么错呢?

鱼玄机生于长安平民之家,本名蕙兰,后入道观,以玄机为名。唐代辛文房的笔记小说《唐才子传》中记载:鱼玄机“性聪慧,好读书,尤工韵调,情致繁缛”。意思是她聪慧过人,爱好读书,有雅致的情调。作为才女,鱼玄机也出现在皇甫枚的笔记小说《三水小牍》中,记载她“色既倾国,思乃入神,喜读书属文,尤致意于一吟一咏”。意思是她具有国色天香之貌,又有一吟一咏之情。鱼玄机的天赋与容颜成就了自身盛名,却也令她走向末路。才貌双绝的鱼玄机很早便与文人有所来往,著名的温庭筠便是其中一位。经温庭筠的联系,鱼玄机与当时的才子李亿结为连理,成为他的小妾。这位叫李亿的才子,他最重要的标签是,当过状元。

婚后一段时间里,鱼玄机与李亿也曾有过美好的同居生活,这段经历让青春年少的她幸福不已。当时,李亿的工作是给河东节度使当幕僚,唐代的河东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一带,鱼玄机也陪李亿住在太原。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鱼玄机很快被夫君李亿抛弃了。至于二人分道扬镳的原因,有可能来自正妻的妒忌。因为在被抛弃后,鱼玄机为曾经的夫君写过《情书寄李子安补阙》一诗,诗中“书信茫茫何处问,持竿尽日碧江空”,这说明分手的主动权不在女方,这首诗也将这位痴情女子的心结显露无遗。

鱼玄机的遭遇并不是个案,而是这类事件的一个缩影。小妾往往凭借才色博取男性青睐,但由于她们出身卑微且法律地位低下,对丈夫的依附性尤为强烈。一旦自身年老色衰,或是新人出现、正妻打压,她们便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被抛弃的鱼玄机,之后又该何去何从?这时的鱼玄机进入了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她出家了。道观为她提供了短暂的避风港,在这里,鱼玄机拥有了相对广阔的空间。唐代道教昌盛,女子入道为一时风尚,还有不少公主住进专为她们建造的道观。女道士中,有人清修静养,超凡脱俗;有人不拘法度,眷恋红尘;有人家贫无依,但求温饱安稳;还有人向往豪门的生活,恣意放纵寻欢作乐,也有被公子哥儿狎玩的“半娼”。有一部分女道士在当时给人的印象比较含混、暧昧。很多男性文人与女道士乐意结交,颇能投缘。有姿色、才华的女道士,既能谈玄论道,更富女性魅力,文人与之诗词酬答,眉目往还,实在惬意。所以,像鱼玄机这样的女道士,有姣美之姿,以歌舞娱人,流连诗酒,善解风情。

鱼玄机成为弃妇时才十六七岁,正是情感丰沛的年纪。“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在夫君极度淡漠的态度下,再热烈的真情也会冰凉。独立女性的故事不会生发在壁垒森严的古代专制社会,无奈之下,她只好放手,另寻出路。鱼玄机在与文士流连中,也曾觅得心上人。侍御史李郢就是她的目标情郎:“出有山水之兴,入有琴书之娱”,深有雅致。鱼玄机对他倾慕不已,在写给侍御史李郢的诗《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里,她说“无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处弄船归。自惭不及鸳鸯侣,犹得双双近钓矶。”鱼玄机的暑衣浸染了荷香,心上人李郢却迟迟不归,鸳鸯双宿双飞的情形最是可望而不可即。《酬李郢夏日钓鱼回见示》又写道:“住处虽同巷,经年不一过。”同住一条小巷,却难得往来,二人身份有着云泥之别,相处注定是无果而终的遗憾。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鱼玄机在《迎李近仁员外》一诗中,将迎候情人喜上眉梢的心情描述得淋漓尽致。喜鹊、灯花仿佛都是李员外到来的吉兆,这位潘安似的才子身影怎么还未出现?她便忙着焚香祷告,等待上天对她的馈赠。她越是抓紧,真情越是匆匆逝去。“不羡牵牛织女家”,只此一面就将鱼玄机的心神全部勾走,多么用情,却又多么卑微。无论她怎样用力,换来的却是寒凉薄命,“多情却被无情恼”。云雨之欢、你侬我侬的激情过后,原先的意中人都潇洒离去,徒留鱼玄机暗自神伤。她也有过壮志豪情,“燕雀徒为贵,金银志不求”,借此慰藉那颗无处安放的心灵。不过这终究是自欺欺人的叹息罢了。

作为才情过人的女性,鱼玄机难以耐得住寂寞,其实,鱼玄机并非红尘局外人,她整日交游于名利场中,自然少不了世俗牵绊,内心的空虚岂能由世俗的喧闹所填满。她真正缺乏的,还是可以陪伴自己、填补内心孤独的如意郎君,夜半醒来,唯有愁思满腹。《暮春即事》中的鱼玄机,表现出对红尘纷扰、世间繁华有着许多羡慕与向往,她渴望融入其中,去感受其中的真与美。

最让她痛苦不已的,还是女儿身的内心纠葛。“云峰满目放春情,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罗衣”即轻软丝织品所做的衣服,古人常以罗衣指代女性。鱼玄机满腹才情,只因自己身为女性而无法参与科举。科举制度参与人员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在古代,能够参与科举本身就是一种特权的象征。尤其在科举出现不久的唐朝更是如此。《旧唐书·职官志》载:“凡习学文武者为士,肆力耕桑者为农,巧作器用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从事工商行业的人没有科举资格,只有以农为生的百姓方可入仕。至于女性,科举的狂欢更不属于她们,即使出身再为高贵,个人再有才情,也只能以陪衬的角色出现。每到放榜时,妙龄女子争先恐后一睹举子风采,挑选如意郎君,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鱼玄机总深深地感到作为才女的悲哀。

这么多年来,鱼玄机的诸多友人,并没能让她收获两心相许的安详。她处心积虑想捕捉、把握的情爱也好,归宿也罢,尽是虚无缥缈。女性的身份注定了她无法大显身手;过人的才华,孤傲的性情,反倒成为鱼玄机的负累。长久以来积压的各种不满、委屈与苦痛,最终把她推向了一条不归之路。

鱼玄机有一个婢女,名字叫绿翘。绿翘有着明慧的美貌,她服侍鱼玄机多年,能够察觉鱼玄机的脾气越来越古怪。这几年,主人屡次被男人抛弃,前来交往的男性有时顺便投向绿翘哪怕一星半点的眼光,都令鱼玄机对她渐生防范。也许,这时候的鱼玄机已有心理疾病。绿翘对鱼玄机容易泛酸、小心眼儿,心知肚明,被后者责问时才会忙不迭地表白:自己既无意于儿女情长,平日里更是小心翼翼,谨守分寸,生怕触及鱼玄机的忌讳。

早春的某天,鱼玄机应邀前往朋友处寒暄。出门时,她吩咐婢女绿翘,若有客人前来,告知客人自己在何处即可。说罢,快意而去。这天的鱼玄机应该很快乐,与姐妹聊了很久,直到日暮方才返回。绿翘赶忙为主人开门,并说刚才有位男子前来,听闻鱼玄机外出,未曾下马便扭头离去。

鱼玄机心想,这位客人与自己向来亲昵,为何今日走得这么果断?一定是绿翘和他之间留有私情。鱼玄机越想越不对劲儿,开始怀疑婢女。这套说辞必定是绿翘私下寻欢的借口,鱼玄机顿时怒火中烧。她脱掉绿翘的衣服,鞭打了数百下,依旧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她的满腹才华,她的爱而不得都成为手中一次次抽向绿翘的鞭子。无法向世俗抗争的鱼玄机,只能将长久以来的种种委屈以如此极端的形式发泄到地位更为卑贱的婢女身上。可怜的绿翘,很快气绝身亡。

绿翘身为鱼玄机贴身奴婢并无过错,而是在主人情绪失控下被虐待致死。《唐律疏议》规定“诸奴婢有罪,其主不请官司而杀者,杖一百。无罪而杀者,徒一年。……奴婢贱隶,虽各有主,至于杀戮,宜有禀承。奴婢有罪,不请官司而辄杀者,杖一百。”唐代主人打死仆人的事件并不罕见,而那些杀人者并非都被判处死刑。如果单纯地参考唐朝的法律条文,鱼玄机的案子可适用“无罪而杀者,徒一年”的条款,然而最终的审判却让鱼玄机香消玉殒。这有什么玄机呢?

有不少人认为鱼玄机的死是千古冤案,实际上这个案子是皇权左右判罚、影响司法公正的例子。因为传统社会中的律法本就是维护古代帝王统治的工具,帝王的诏命同样具备法律效力。再者,鱼玄机的案情之所以上达天听,原因就在于朝中官员的纷纷施压,干扰了京兆尹的正常判罚。在骑虎难下的情况下,这个案子交由最高统治者审判,恰恰是维护司法公正的选择。按照唐律规定,鱼玄机确实罪不至死,但权贵已经干预此案,皇帝刻意重罚既是对鱼玄机的惩处,更是对所有特权阶层的警示。

《唐才子传》对鱼玄机的才情做出了高度评价,“观其志意激切,使为一男子,必有用之才。”这是时代的悲剧,一介弱女子又如何反抗得了?传统社会的女性,即使才华横溢,也难逃“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宿命。

今天,我们分享了唐代三位才女的故事,她们都有着非凡的才情,却只能辗转于名利场间,沦为帝王或才子们的陪衬。“诗家利器驰声久,何用春闱榜下看?”这首诗的作者是鱼玄机,她是拥有何等的胸怀和气度,在诗词上有如此大气的表现?然而倘若真的不在意,又何必写诗明志?刻意展现得潇洒坦荡,其间深藏着悲凉与无奈的底色。上官婉儿、薛涛、鱼玄机,无一不是。

《盛唐女子图鉴》今天就到这里,我是蒋爱花,明天我们将关注“唐传奇”中的那些传奇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