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清朝皇族与国政关系》 毛立平解读

《清朝皇族与国政关系》| 毛立平解读

你好,欢迎来到“帝王家事”系列听书,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毛立平。这个系列的第一讲,我们来讲“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清王朝的两位奠基人。

清朝在入关以前,它的政权在很大程度上是家族性质的,这个家族就是爱新觉罗。我们知道,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之后,于1616年建立了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自称大汗。大汗是世袭制的;因此,清朝早期国政的许多内容,就表现为汗家,也就是大汗家庭的家政。另外,作为清朝立国之本的八旗制度,也是建立在家庭成员体系之上的。理清了爱新觉罗家的家事,了解了家族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亲疏、利益纷争,你就能理解清朝早期历史的许多重要内容。而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对父子,又是这段家事里的重头。

为了帮你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我选择了杜家骥先生2023年出版的专著《清朝皇族与国政关系》,作为内容纲要。杜家骥先生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从事清史研究超过40年。这本《清朝皇族与国政关系》,汇聚了他长期考证和研究的成果。原书分为上下两编,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这一讲里,我们主要讲上编,也就是清朝入关以前,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关系和斗争。我所讲的观点,不限于杜先生原书里的内容,还包含我本人的看法,以及清史学界的其他代表性观点,给大家提供多方面的视角。

先说努尔哈赤其人。今天,我们往往会把他称为清朝的“开国皇帝”。其实,努尔哈赤本人在世的时候,只称汗。他的儿子皇太极即位之初,也是称汗的,后来才改称皇帝。努尔哈赤的皇帝名号,以及他的庙号“清太祖”,都是后世追封的。不过,从个人作为上看,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建八旗,创制满文,将散处在东北各处的女真部落整合为一个政治统一、组织严密,有共同信仰和文化的满洲共同体。他是毋庸置疑的清帝国的开创者。

在努尔哈赤壮大自己实力的过程中,家庭成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最让努尔哈赤头疼的事情之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努尔哈赤的家庭关系。

在努尔哈赤早年,他最亲密也最得力的家人,毫无疑问是同父同母的弟弟舒尔哈齐。自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建州女真时起,舒尔哈齐就追随他左右,成为他最亲密的战友和最得力的左膀右臂。当时的不少文献,常常把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并提。朝鲜李朝留下的档案,就把努尔哈赤称为“老哈赤”,舒尔哈齐称为“小哈赤”,可见两人地位相当。

但是,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一山不容二虎。随着努尔哈赤的势力一路发展壮大,兄弟两人之间也开始出现裂痕。舒尔哈齐一度率领自己的部众出走,打算脱离哥哥、另立门户,却被努尔哈赤设法拉了回来。不过,这件事也标志着兄弟二人的关系正式破裂。不久后,努尔哈赤就下令将弟弟囚禁起来。又过了两年,舒尔哈齐死于幽禁之所。一般认为,他就是被哥哥杀死了。努尔哈赤不仅处死了舒尔哈齐,还处决了他的长子和第三子。

说完了兄弟关系,我们再来看努尔哈赤的妻室和子嗣。努尔哈赤见诸文献记载的儿子,共有16个,其中8个是嫡出,8个是庶出。杜家骥先生认为,满人极重嫡庶之分;也就是说,嫡妻所生的儿子和庶妻所生的儿子,地位差异是很大的。关于这个嫡庶观念,学术界存在一定分歧。一些学者认为,满人实行的是多妻制;虽然家庭中的女性有地位高低之分,却不像汉人那样,有非常明确的嫡庶观念。在汉人的传统观念里,一个家庭只能有一位嫡妻,其他的都是妾。但满洲贵族家中,女性的来源比较多样,有的是正式娶来的,还有的是部落战争中掠夺来的。她们的地位虽然相差悬殊,比如有的女性是“亦婢亦妾”的身份,就是地位介于婢女与妾室之间,十分低下;但是地位高的女性并不限于一位,可能同时有几个。因此,满族早期实行的可能是“并后制”,也就是后宫可以同时有几位女主。

不过,杜家骥先生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满人是有着严格的嫡庶之别的。努尔哈赤的四位“大妃”,都是先后充当的正妻,没有同时存在的情况。只有这四位大妃所生的儿子,才是嫡子;他们和其他庶妃所生的儿子,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八旗制度建立以后,嫡子在八旗中分得的“牛录”,也就是人口单位,要远远多于庶子;努尔哈赤的嫡子,也是担任八旗旗主的主要人选。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介绍努尔哈赤的嫡妻和嫡子。

努尔哈赤的原配,姓佟佳氏,她很早就嫁给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最大的两个儿子——长子褚英和次子代善,都是佟佳氏所生。这两个儿子是毫无疑问的嫡子,他们不仅是原配嫡出,又在所有儿子中居长。这个地位在整个家庭中很是有利。

佟佳氏去世比较早,她死后,努尔哈赤又娶了富察氏作为继室。富察氏名叫衮代,后来也被称为“衮代皇后”。但实际上,努尔哈赤时代是没有“皇后”这个头衔的,叫“大妃”或者“大福晋”更合适。大妃衮代在嫁给努尔哈赤之前,已经结过一次婚,这次是再嫁,还带来了她和前夫所生的一个儿子。当然,这个儿子并没有列入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之中。这里要解释一个知识:在妇女再嫁的问题上,满人早期的观念和汉人大不相同。即便是地位尊贵的大汗,在娶妻时,也不会在意女方之前是否有过婚史。只要对方有地位、有财富,照样可以娶过来当大妃。后来,皇太极在打败蒙古的林丹汗之后,也把林丹汗的两位福晋纳为自己的妻妾,还都居于地位最高的五宫后妃之列。可见,当时的满人对再嫁妇女并不存在歧视。

说回大妃衮代。作为努尔哈赤的第二位正妻,她也给努尔哈赤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第五子莽古尔泰和第十子德格类。这两个儿子也是嫡子。

努尔哈赤的第三位正妻姓叶赫那拉氏,名叫孟古,当时被称为“孟古姐姐”。她是海西女真叶赫部落首领的女儿,出身比较高,也比较受到努尔哈赤的宠爱。但是,叶赫那拉氏嫁给努尔哈赤的时候,富察氏还占据着正妻的位置,所以她一开始只是侧室。后来,富察氏逐渐失宠,被努尔哈赤废掉了正妻的身份,叶赫那拉氏于是从侧室转为正室,称大妃。叶赫那拉氏给努尔哈赤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继承汗位的第八子皇太极。皇太极即位以后,将自己的生母正式追尊为皇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努尔哈赤的第四位正妻,姓乌拉那拉氏,名叫阿巴亥。她是海西女真乌拉部落首领的女儿,嫁给努尔哈赤几年后,恰逢叶赫那拉氏病故,乌拉那拉氏就被立为大妃。她为努尔哈赤生有三个儿子,分别是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四子多尔衮和第十五子多铎。这三个儿子,在努尔哈赤的所有嫡子中年龄是最小的,比年长的代善、莽古尔泰等人要小二三十岁。但是作为嫡子,他们三个人的地位仍然是摆在那里的。

除了这8位嫡子,努尔哈赤的其他8个儿子就属于庶出了。爱新觉罗家族的政治和经济权力,主要是在嫡子中进行分配的,庶子只能分得很少的部众和土地。因此,接下来我就为你重点说说,努尔哈赤与他8位嫡子的关系。

先说佟佳氏生的两个儿子。长子叫褚英,他起初是最受父亲重视的。早在女真八旗还只有黄、红、白、蓝四旗的时候,努尔哈赤就将这四旗中的白旗分给了褚英,让他成为一旗之主。褚英也是努尔哈赤的儿子里,最早当上旗主的。在自己外出打仗时,努尔哈赤会让褚英代理政务,实际上就是把他看成汗位继承人了,相当于太子。

可惜,褚英傲慢骄横,心胸狭隘,不具备领袖的气质。他经常威胁警告弟弟和部将,谁不听他的话,自己继承汗位后,就会立即将其杀掉。他还逼着弟弟们发誓,不能违背自己的意愿,不能把对自己的不满告知父汗。褚英甚至觊觎弟弟们的财产,他说自己即位后,要把其他人的财产收回来,重新分配。时间一长,弟弟们自然无法忍受这种做法。于是,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几个比较年长的儿子,就联合起来向父亲努尔哈赤告状。努尔哈赤听后很是生气,他对褚英进行了严厉的训斥,告诫长子要省改。谁知褚英非但没有悔改,居然连父亲也一并痛恨起来。有一次,在努尔哈赤外出打仗时,褚英对天焚香祈愿,诅咒父亲战死沙场。努尔哈赤得知此事后,大失所望,下令将褚英幽禁起来。不久后,褚英也死于幽禁之所。一般认为,努尔哈赤像当初杀掉弟弟一样,处决了自己的长子。

努尔哈赤先后杀掉兄弟、侄子和嫡长子,究其根本原因,都是为了强化汗权。随着部落实力的持续扩大、个人地位的不断提升,他已经不能容忍有任何分化汗权的力量存在,哪怕是自己的亲儿子也不行。当然,从客观角度看,褚英也的确不是一个好的继承人选。他贪婪狭隘,过度张扬自己的野心,甚至与父亲为敌,下场自然不会好。

不过,努尔哈赤在杀掉褚英之后,也担心自己的做法会在子侄之间形成不良示范,导致爱新觉罗家族开启内部仇杀的风潮,那样悲剧就更大了。因此,褚英死后不久,努尔哈赤就建立了“八位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就是说,重要政务要由身为八旗旗主的子侄共同商议决定,防止一人或者一旗坐大,吞并、残杀其他兄弟的势力。这项制度对清朝早期政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褚英死后,和他一母同胞的次子代善,就成了努尔哈赤最年长的嫡子。代善比褚英宽厚持重,同时能征善战,很受努尔哈赤喜爱。努尔哈赤把女真四旗中的红旗分给了代善;四旗扩展为八旗之后,正红、镶红两旗都属于代善。他是唯一一个手握两旗的儿子,还继承了褚英生前的地位,被立为太子。但是,代善同样不让努尔哈赤省心,因为他竟然和自己的继母产生了暧昧关系。

这件事情,杜先生的书里没有详细讲述,我给大家补充一下细节。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努尔哈赤的一个小福晋,也就是小妾,向努尔哈赤报告说,大福晋跟大贝勒代善往来密切,经常给大贝勒送好吃的,还“金珠妆身,献媚于大贝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穿上漂亮的衣服,在继子面前献媚。这个事情如今听起来有点诡异,但是满人一向有“收继婚”的传统,就是父亲去世以后,儿子可以把除自己生母以外,父亲的其他妻妾收归自己所有。这就为大福晋提前倾心于继子代善,提供了一个符合历史背景的解释。只是,在努尔哈赤还在世的时候,妻子就跟儿子暗通款曲,这也太过分了。努尔哈赤很生气,宣布废掉大福晋的正妻之位,同时也废掉了代善的太子之位。虽然此后,代善在国政当中依然很受器重;但一般认为,对这个自己一手废掉的太子,努尔哈赤是不会选他来继承汗位的。

说完了褚英和代善,接下来就是嫡子中排行第三的莽古尔泰了。莽古尔泰是富察氏所生,他被封为正蓝旗旗主,地位也是比较高的。只不过,富察氏被废之后,她的子女在努尔哈赤宫中的地位就变得很被动。根据皇太极的说法,莽古尔泰兄妹三人,经济上一度非常困难,多亏皇太极的周济才度过难关。莽古尔泰这个人,生性粗野。他痛恨母亲失去父亲的欢心,同时也为了讨好父亲,改善自己在嫡子中的不利地位,竟然在父亲下令赐死富察氏时,抢先一步手刃了生母,也就是亲手把母亲给杀死了。可能因为这件事影响太坏,清代文献里只留有一些侧面记载。关于富察氏究竟是被儿子杀死的,还是被努尔哈赤赐死的,也存在一定争议。不过,“手刃生母”这个说法的存在,以及莽古尔泰后来的一系列表现,都说明他的确是一个凶残粗野之人。代善、皇太极等同父异母的兄弟都不喜欢他,努尔哈赤也不会青睐这样的儿子。

比莽古尔泰再小一点的嫡子,就是皇太极了。和三位兄长相比,皇太极没有什么明显的污点,他在文化修养方面则明显优于前三位嫡子。有一种说法是,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唯一识字的。当然,早期满人本来就没有文字,满文是在努尔哈赤时代才刚刚发明的;能熟练掌握这种新文字的人,一开始自然不多。加上努尔哈家族过去看重马上功夫,对文化修养则不大重视;皇太极在“修文”方面的优长,更让他显得文武双全。

另外,皇太极还很擅长搞兄弟、叔侄关系。他和几位小贝勒私交特别好,其中就有阿敏的弟弟、镶蓝旗贝勒济尔哈朗,以及莽古尔泰的同母弟、正蓝旗贝勒德格类。代善的长子、后来的镶红旗旗主岳托,跟皇太极这位叔叔的关系,甚至比自己的父亲还要亲密。后来的事实证明,皇太极之所以能顺利继承努尔哈赤的汗位,并且在即位之后,还能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几位小贝勒起到了关键作用。努尔哈赤对皇太极这个儿子,也是很重视的。褚英死后,努尔哈赤就把他掌管的白旗交给了皇太极。不过,褚英这一系也没有彻底边缘化。等到八旗制度正式成形时,皇太极当了正白旗旗主,褚英的嫡长子杜度则成为镶白旗旗主:这算是努尔哈赤对嫡长孙的优待。

皇太极之下的嫡子,那就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子德格类了。德格类虽然和莽古尔泰是同母所生,但脾气秉性要比哥哥好很多。只不过努尔哈赤在废掉富察氏之后,对她生下的三个子女都不是特别满意,因此在分封八旗时,没有给德格类单独的一旗,而是把他归入了哥哥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在正蓝旗的领主里,德格类是地位最尊贵的一位,仅次于莽古尔泰。等到莽古尔泰死后,德格类也就顺理成章地接任了正蓝旗旗主的职位。

最后,是乌拉那拉氏阿巴亥给努尔哈赤生下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他们在努尔哈赤的嫡子中,年纪最小。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时,阿济格刚满二十二岁,多尔衮十五岁,多铎只有十三岁。注意了,中国古籍中提到年龄时,默认都是虚岁。和三四十岁的代善、皇太极等人相比,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还是青少年,明显缺乏政治经验和显赫的军功。但是,努尔哈赤很疼爱这三个幼子,这大概是身为父亲的人之常情吧。

努尔哈赤把自己手中的两黄旗,分给了这三个幼子。阿济格是正黄旗旗主,多尔衮和德格类一样,随哥哥一起封在正黄旗,多铎则小小年龄就当上了镶黄旗旗主,可见努尔哈赤对小儿子的偏爱。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说法:努尔哈赤临终前,想把汗位传给多尔衮。杜家骥先生认为,这种说法不成立。无论是从多尔衮不成熟的年纪,还是他没有早早当上旗主的事实看,努尔哈赤对他都没有格外垂青。不过,这三个幼子虽然年纪尚小,彼此却很团结,还手握两黄旗的势力。他们的母亲阿巴亥,则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位大妃。母子抱团,形成了不可小觑的政治能量,也深刻影响了努尔哈赤时代的政局。

到这里,我们就把努尔哈赤的8位嫡子的情况交代完了。努尔哈赤在世时,大小事情当然由他自己说了算。不过,1626年,也就是后金天命十一年,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病死了。按照他生前定下的“八位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新大汗应由八旗旗主共同推选。更确切地说,大汗候选人就是当时在任的八位旗主。不过,镶蓝旗旗主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不大可能当选,所以竞争是在努尔哈赤在世的7个嫡子之间展开的。

在七位候选人里,三名年长的大贝勒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是主要角逐者,属于第一梯队。不过,前面提过,大妃阿巴亥和她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也是一股令人忌惮的政治力量。大汗从三个小贝勒中产生,也不是全无可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了一桩悬案。努尔哈赤刚刚去世,宫中就传出消息:他生前留有遗言,要让大妃阿巴亥殉葬。一些学者认为,这则遗言可能是几位大贝勒伪造的。因为早期女真人虽然有原始的殉葬习俗,但殉葬对象一般都是地位较低的婢女或小妾,大妃一般是不殉葬的。另外,努尔哈赤最小的两个嫡子还没成年,他们都是大妃阿巴亥所生,大妃要负责抚养他们,所以正常情况下不会殉葬。很多人都怀疑,逼阿巴亥殉葬,其实是一场政治“阳谋”,目的就是打击三位小贝勒的势力,阻止他们与大贝勒竞争。

实际上,阿巴亥本人对这条遗言,也不大相信。当几位大贝勒向她宣读遗诏时,阿巴亥的反应是“支吾不从”,不怎么情愿。最后,阿巴亥要求大贝勒们发誓,会善待自己的三个儿子,随后才自尽殉葬。不过,杜家骥先生认为,努尔哈赤的遗言应该是真的。因为据《满洲实录》记载,努尔哈赤在写下遗言后,曾交给诸位贝勒、亲贵阅看,有现场见证人。可见遗言的内容不是在他死后,由外人临时伪造的。另外,皇太极即位后,虽然遭到众多政敌的攻讦;但从来没有人宣称,努尔哈赤的遗言是假的,也没有人指斥是皇太极逼死了大妃阿巴亥。可见让阿巴亥殉葬,多半出自努尔哈赤自己的打算,目的就是要让三个小贝勒远离最高权力之争。

小贝勒们离场了,第一梯队还有三个人,形势看起来还不明朗。但在推举新汗的会议上,却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年纪最长的代善第一个站出来,提名皇太极,其他贝勒也相继附和。倒是皇太极本人一再谦辞,最终才在众人的“坚请”之下,登上了大汗宝座。这个过程听起来一气呵成,背后却有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利益算计。

代善为什么要推举皇太极呢?据史料记载,就在会议的前一天,他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对父亲展开了游说。前面提过,岳托是爱新觉罗家的小贝勒里,跟皇太极关系最好的之一,萨哈廉的情况也差不多。私交显然是一个因素。另外,从个人特质上看,代善自己已经是废太子,不可能二度上位;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关系比较远;莽古尔泰又人缘不好。皇太极就算称不上众望所归,至少也没有太明显的争议。更何况,皇太极自己也是极有城府的。他对代善一系,以及其他几位贝勒,都做了不少幕后工作,承诺自己上位后,会保证对方的地位和利益。正是在这些复杂的考量下,代善同意用自己的威望力挺皇太极,让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坐上了大汗之位。

需要指出的是,皇太极在即位之初,并不具有一言九鼎的权威。他是和三位兄长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一起南面而坐,接受部众朝拜的。这就是后金历史上的“四大贝勒”时期;另外三名大贝勒,实际上是和皇太极分享汗权的。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和威望,皇太极花费了10年时间,用一系列措施来分化、打击三大贝勒的势力。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起用年纪较轻的小贝勒,把他们收为羽翼,对三位大贝勒形成牵制、分化,一点一点地改变平衡。

1636年,在位十年的皇太极把自己的头衔,由“天聪汗”改为“大清国宽温仁圣皇帝”,正式称帝。后金的国号也从此变为清。在称帝之后的分封中,清国的最高等级爵位被定为亲王。而在第一批受封的六位亲王中,除了代善是原先的大贝勒,剩下的五位都是过去的小贝勒。可见到这时,小贝勒的势力已经基本取代了当初的大贝勒。而代善这位兄长,之所以能屹立不倒,主要是因为他在皇太极的削权措施面前,做到了隐忍收敛,不断示弱。

皇太极称帝之后,制定了新的朝仪。朝仪规定,代善以及所有王公,都要对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皇宫正中间的御道,只有皇太极一人可以通行,其他王公只能走左右两侧的辅道。皇太极本人的言说,称为“上谕”或“降旨”;大臣们写给他的公文称“奏”,而写给诸王贝勒的公文只能称“启”。这个时候的皇太极,心情多半就像当年汉高祖刘邦,在叔孙通帮他制定朝仪之后发出的感慨:“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皇太极终于划清了自己和其他所有八旗王公的界限,实现了真正的“南面独坐”,将权力牢牢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好,这本《清朝皇族与国政关系》的上编,我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当然,也欢迎你阅读原书。

明天,我将和你分享陈捷先先生的《顺治写真》。

划重点

  1. 清朝早期国政的许多内容,就表现为汗家,也就是大汗家庭的家政。

  2. 爱新觉罗家族的政治和经济权力,主要是在嫡子中进行分配的,庶子只能分得很少的部众和土地。

  3. 皇太极在即位之初,并不具有一言九鼎的权威。他是和三位兄长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一起南面而坐,接受部众朝拜的。这就是后金历史上的“四大贝勒”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