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清光绪帝死因鉴证》 毛立平解读

《清光绪帝死因鉴证》| 毛立平解读

你好,欢迎来到“帝王家事”系列听书,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毛立平。

光绪皇帝是咸丰皇帝的侄子、同治皇帝的堂弟,担负着要为咸丰、同治两位皇帝延续香火的重任;其次,他也是清朝除了康熙和乾隆二帝之外,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一共在位34年,见证了清朝末年不少重要的时刻。

可惜的是,这位皇帝既未能完成延续香火的家族任务,没留下一儿半女,也没能承担起国家的重任,因为实际权力从来就没有掌控在他的手中,最终稀里糊涂地离开了人世,身为一个皇帝连自己的性命都没保住。

今天,我们就通过《清光绪帝死因鉴证》这本书,来看看光绪惨淡的皇帝生涯,以及他充满争议的死因。

同治十三年末,清朝最后一位父死子继的皇帝同治帝崩逝于养心殿,由于同治帝无嗣,他只有四岁的堂弟载湉被接入宫中,成为清朝的下一任皇帝,并开始了他长达34年的宫廷生涯。

由于光绪皇帝在实际年龄才三岁多时就离开原生家庭,进入陌生的宫廷,过早地与父母分离而没有得到悉心的照护,再加上做皇帝的压力,让他从小就身体孱弱,精神紧张,常年需要医药调治。

在宫廷中,与他关系最为紧密的,是身份上应为其“母亲”的慈禧太后,但是,对于这位总是严厉刻板、缺乏温情的“母亲”,光绪一直战战兢兢、惟命是从。

他一生中唯一做的一件敢于反抗慈禧的事,就是在康有为、梁启超等新党的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来救亡图存,改变清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但这样的改革必定触及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根本利益,直接导致慈禧在百日之后发动政变,将变法淹没在血泊之中,而光绪皇帝也从此被囚禁中南海瀛台,失去了人身自由,直到十年后死于此地。

外界一般认为,“戊戌政变”让本就貌合神离的慈禧与光绪的“母子关系”彻底决裂。在光绪被囚禁的十年中,慈禧曾多次向外界散布他病重的消息,并选好了他的皇位继承人,就是宗室载漪的儿子溥儁,入宫担任“大阿哥”,随时准备取代光绪皇帝。只是介于当时内外各种势力的反对,此举未能实现。但是,慈禧想废掉光绪的心,在当时几乎内外皆知。

如此,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公元1908年11月14日,当光绪皇帝驾崩于中南海瀛台的消息一经传出,很多人都认为38岁就英年早逝的他并非正常死亡。加上此后没几年清朝就灭亡了,当时清宫一些知道点内情的人,此时也敢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疑问讲出来,让很多人都认为光绪皇帝是被谋杀的,而此事也成为清末最大的一桩公案。

提到谋杀,首先的问题就是谁谋杀了光绪皇帝?对于这个问题,虽然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有人说是袁世凯想夺权而谋杀了皇帝,也有人说是李莲英干的,但是最大的嫌疑人莫过于当时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而就在光绪帝去世的第二天,操控晚清将近半个世纪的慈禧也离开了人世,享年74岁。这样的巧合,让人很难不怀疑,慈禧是在临终前下令杀死了光绪,以免自己死后光绪会将她所生前所定的制度全都推翻,更有甚者可能会对她的遗体所有报复。但是,这也仅是推测而已,并没有历史实据能够证明这一点。

自从光绪和慈禧先后驾崩以来一直至今,有关光绪皇帝的死因始终是学界内外争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各种说法莫衷一是。而本书为“清光绪帝死因研究”课题组,从2003年以来,运用当时的高科技手段,对从光绪帝陵墓中所提取的头发、衣服等遗物进行了多方的科学检测,从而得出光绪帝的死亡原因是砷中毒,即被砒霜毒死的结论。课题组再结合各方面历史资料记载,指出毒死光绪帝的真凶不是别人,正是慈禧太后。为晚清以来的这一桩公案给出了定论。

关于课题组的研究,我们先从光绪帝的遗物说起。

历史上,一般的皇帝生前即会大肆为自己营造陵墓。但是,光绪皇帝在位时间虽长,却很少有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因此他的陵墓是直到死后才开始动工修建的。驾崩之初,光绪帝的梓宫,就是棺椁,只能在西陵的梁各庄行宫中暂存,直到五年后,也就是1913年,崇陵建成,光绪帝的梓宫才被正式安放地宫,而于这一年病逝的隆裕皇后也与他一同下葬。生前貌合神离的夫妇俩,死后终于同穴而眠了。

到1938年,崇陵不幸被盗掘,地宫内的棺椁被打开,随葬的金银财宝被偷盗一空,连光绪皇帝的尸身也被从棺椁中取出,抛到了宝床之下。直到1980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才正式对崇陵进行了清理。在清理过程中,工作人员注意到,光绪皇帝尸骨完整,没有被利器伤害的痕迹,因此排除了暴力伤害致死的可能性。随后,工作人员将尸骨放回棺中,出于文物保护的考量,他们在清理之后就重新将崇陵进行了封闭,但保留了一些头发、衣物和骸骨的碎片存放在文物管理处,应该也是想为将来揭开光绪帝之死的谜团保留一些证据。

到2003年7月,中央电视台、河北省文物局、清西陵管理处与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成立了课题组,共同展开了对光绪帝死因的调查研究。当时,课题组运用了“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等专业技术手段,用了5年多的时间对光绪帝的遗物和遗骨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检测分析。2008年,即光绪皇帝去世整整一百周年的时候,课题组发布了他们的研究报告,揭示了光绪帝死亡的真正原因。

课题组发现,他们所截取的光绪皇帝的头发中砷含量浓度很高,比与他合葬的隆裕皇后头发中的砷含量高261倍。而在对光绪帝的衣物的检测中,课题组发现,每件衣物的胃部区域砷含量都高于其他区域,里层衣物的砷含量又大大高于外层衣物,两块遗骨上的砷含量也相当之高。砷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毒药——砒霜的主要成分,那么,光绪皇帝的遗体中哪里来的这么多的砷物质呢?

你可能知道世界史上著名的拿破仑之死的争议。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后被流放到南大西洋的一个小岛上,之后死于胃癌。130多年后,一个瑞典医生在看拿破仑的随从所写的回忆录时,注意到其中写到拿破仑死前患上脱毛症,头发、汗毛都脱落了,牙龈萎缩露出牙根,双脚浮肿,腹痛腹泻。这位医生立即意识到这些症状很像砷中毒。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设法取得了作为纪念物被保留下来的拿破仑的一些头发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里面含有超过正常含量三十多倍的砷,并得出拿破仑是被毒死的结论。

但是,他的结论并未获得所有人的认可,20多年后,一位英国化学家又发表了一篇有关拿破仑之死的文章,指出拿破仑头发中的砷,来源于当时他房间里贴的壁纸。在十九世纪,砷化铜被广泛用作壁纸的颜料。这种颜料在干燥时稳定无害,但在潮湿的环境下,砷就会从壁纸中扩散出来,导致人体慢性中毒。这位化学家还证明,不仅拿破仑,在那个房子里住过的人都有砷中毒的症状。这样说来,拿破仑并非被毒害的,而只是一个意外。

同样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课题组想要证明光绪帝是被人毒害的,首先要排除光绪帝生前和死后的生活环境中是否可能含有大量的砷物质。首先,砷,或者说砒霜,在中国古代一直被认为是烈性毒药,清代宫廷正常的生活环境中,不论衣食住行,都不可能接触到超标的砷物质。而通过对崇陵周围土壤的采样,也并不存在砷含量超标的事实。至此,课题组得出结论,光绪皇帝的确是被毒死的。

接下来需要证明的,就是光绪皇帝是被谁毒害的,以及如何被毒害的。最大的嫌疑人自然是慈禧太后。自清末以来就有好多说法证明慈禧杀了光绪,其中不乏一些事件亲历者的讲述。

清末担任起居注官的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中,记载了他在光绪帝驾崩前十一天时见到他的情景。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是慈禧太后74岁寿辰,按照惯例,这一天光绪皇帝要率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恽毓鼎早早等候在慈禧的寝宫之外。不久,他看到光绪皇帝从中南海步行而来,先进入了德昌门内。起居注官是专门负责记载皇帝一言一行的官员,因此对光绪帝的行动格外在意,他看到德昌门并没有关紧,留了一个缝,从缝中可以看到光绪皇帝正在里面做一些运动,用两只手臂撑着两边太监的肩膀,双脚反复离地,就是先舒舒筋骨,为一会儿向太后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做个热身。这一记载充分说明,在光绪帝去世前的十一天,他的身体状况还很好,能从中南海步行走来,还能撑着太监肩膀做运动,体力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慈禧太后传出懿旨,说由于皇帝卧病在床,今天的率百官行礼就免了。这分明是天大的谎言!皇帝就在门外,而且没有病态,只是无人敢于向太后的懿旨提出疑问。这个消息打击最大的仍是光绪皇帝,恽毓鼎记载“上闻之大恸”。

数年来,慈禧一直对外宣称光绪病重,如今也不肯让光绪借行礼之机向百官证明自己没有病,光绪当即明白自己处境危险,因此痛哭失声。亲眼见证了这一段史实的恽毓鼎,在十一天后得到宫里传来的光绪帝驾崩的消息,自然很难相信皇帝是病死的,他在日记中直接写到,清朝的灭亡,实为慈禧“害先帝、立幼主,授载沣以重器”的缘故,直指慈禧为杀人凶手。

再来看时任内务府大臣增崇家族的记载。

增崇之子察存耆记载了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即光绪帝离世前四天的情况。当天晚上他们一家人正在吃饭,忽然宫中派人来传信说,万岁爷病重,让内务府堂官立即进宫预备差使。增崇听后与两位同在内务府任职的兄弟面面相觑许久,然后连声说“不对”,表示近几天大夫给皇帝请脉,都没听说有什么事,怎么会突然病重呢?内务府总管大臣是专门负责皇帝家事的官员,对皇帝的健康情况应当了如指掌,增崇对突然传出的光绪帝病重的消息感到如此奇怪,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此事有蹊跷。

第三个讲述来自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

启功姓爱新觉罗,是清朝皇族后裔。他记载说,自己的曾祖父溥良清末担任礼部尚书,作为主管礼仪、祭祀的最高官员,慈禧临终时溥良自然一直守候在旁。当时,他看到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慈禧的寝宫中走了出来,出于职责所在,溥良就询问太监端的什么?太监回答“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是满人的一种奶制品,相当于酸奶。启功也表示,自从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以来,也没听说过他有什么急症大病,但这碗塌喇送过去之后,很快就有太监来报皇帝驾崩了。紧接着,太后寝宫中也传出哭声,表明太后也离世了。

启功先生的这一段记载,不但暗示光绪是慈禧毒害的,还质疑慈禧有可能早于光绪离世,只是秘不发丧,等到光绪死亡的消息传来之后,才宣布慈禧也已驾崩的消息。

当然,以上的表述和清廷的官方记录都有不符之处,它们彼此之间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每个人的记录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自身的主观烙印,再加上增崇和溥良的说法,都是后人的回忆,这里面的真实性已经很难确证了。

但是,以上说法明确显示,对于光绪帝的死,当时的很多人,包括皇帝身边的近臣都是存在疑问的。而本书也通过一系列的考证和分析证明,能够在宫廷当中操控自如、敢于毒杀皇帝,还不留下任何证据的,除了慈禧之外,不会再有第二个人。对于这一点,其实以上几位叙述者也都看得很清楚。

事实上,早在光绪帝去世前4年,就已经有人预言,慈禧驾崩之日就是光绪离世之时。光绪三十年,清朝外务部右侍郎伍廷芳与日本公使内田康哉会面,内田康哉曾问伍廷芳,若皇太后驾崩,皇上将如何?伍廷芳答,宫里的人都知道,太后驾崩之日就是皇上祸起之时。可见,慈禧不会让光绪熬到自己死后重新掌政的一天,一定会在自己临终前解决了他,这早就是朝廷内外熟谙政治格局的臣子们都了然的事。

至于慈禧具体何时向光绪皇帝下的毒,课题组根据各方面的记载,以及宫廷中的脉案档,就是当时御医为光绪皇帝请脉的档案记载,综合推定,并非启功先生所记述的慈禧去世的当天,而是十月十七日,即官方记载光绪驾崩日之前的四天,也就是增崇等内务府大臣被急召入宫,为皇帝办理后事的那天。

根据史料的记载,这一天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还在勤政殿召见了军机大臣,商议政事,当天两位大夫也照常给光绪皇帝进行了诊脉,把脉的结果照旧是腰腿酸痛、咳嗽气喘等症状,和之前没有大的变化。这天是光绪皇帝一生中最后一次上朝。

当天晚上,他的病情就发生了变化,连发两道谕旨紧急召大夫进内看病。而增崇等内务府大臣也就是在这天晚上被召入宫廷预备后事的。第二天,也就是十月十八日,负责为光绪帝诊治的西医屈桂庭来到瀛台,他看到光绪皇帝在床上乱滚,还大叫“肚子痛的不得了!”屈桂庭表示,光绪帝的这个症状是之前从未有过的。

十月十七日以后,内务府的记载开始出现混乱,结合其他的各类记载,课题组确定光绪帝是在十七日下午五点左右被下的毒,而五点正是清宫传晚膳的时间,慈禧应该是派人将砒霜放入食物中,让光绪皇帝吃下。大概慈禧认为,投毒后光绪会很快死亡,因此召集内务府大臣入宫办理后事,并且在当日就将光绪帝的棺椁陈列在乾清宫。只是没想到,毒性虽然剧烈发作,却没有立即致光绪帝于死地。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又熬了四天,这四天中未进过任何饮食,从十九日起无法说话,直到二十一日才撒手人寰。

本书没有详细讨论启功先生所提出的慈禧早于光绪而死的可能性,毕竟课题组的关注点在于光绪皇帝的死因,而非慈禧的具体死亡时间。不过,作者指出慈禧之所以决定于十月十七日给光绪帝下毒,是由于这一天她自己的病情加剧,担心自己死后局势失控,于是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包括给光绪帝下毒,以及将提前安排好的光绪帝的继承人末代皇帝溥仪接到宫中,准备继位。

我们前边提到,慈禧曾想立载漪之子溥儁为皇储,但是遭到内外各方势力的反对,只好作罢。此后,她又选定醇王载沣之子溥仪。载沣是醇王奕譞之子,光绪皇帝的亲弟弟,他的儿子与光绪皇帝的血缘关系最近。而早前慈禧就将自己亲信荣禄的女儿指婚与载沣为福晋,溥仪正是荣禄之女所生,这里面的复杂关系,不得不说慈禧真是老谋深算。

在临终前,慈禧用尽最后的力气,将一切安排妥当,保证自己死后一切仍旧不脱离她所制定的轨道。只可惜,在时代的洪流之下,慈禧再厉害也不过是一粒小砂,她死后不过三年清朝就覆亡了,历史进入了全新的一页。

最后我们再回到光绪皇帝的死因。

尽管本书从各种角度详细论证了光绪死于砷中毒,而投毒者正是他一生敬畏的慈禧太后。随着课题组于2008年发布了《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很多人认为清末的一大迷案终于真相大白,慈禧坐实了谋杀皇帝的罪名。

但也有人并没有被说服,认为这里面还是存在不少疑问没有被彻底解决。首先,课题组所检测的光绪帝的遗骨遗物,从1938年被盗掘以来已经在外暴露了七八十年之久,即便在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也存放了三十多年,这期间不知道发生了多少事情和变故,存放环境也是几经变化,很难说这些遗物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污染,单凭这些证据就得出光绪帝是被毒死的结论,恐怕并不够缜密。

还有人认为,即便光绪帝死于砷中毒一事确定无误,但是下毒之人是否一定是慈禧也很难确证。虽然本书使用了丰富的史料来证明慈禧谋害了光绪,包括时人的记载、后人的回忆和旁证、内务府和宫廷各方面的档案记载,等等,但是,这些记载毕竟都是侧面的,没有一条史料能够直接证明慈禧杀害了光绪,比如具体命谁去杀害的,砒霜以怎样的方式进入光绪皇帝口中等,都没有第一手的证据。当然,即便是慈禧杀害的,她也绝不允许留下任何证据。后人只能靠一些侧面的记载去进行合理化推论。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慈禧是最大的嫌疑人。

我在上一讲曾说过,我个人觉得,在清朝所有皇帝中,光绪才是真正的“苦命天子”。担任起居注官的恽毓鼎曾总结光绪皇帝这一生:“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就是说他从小离开父母家人,没有享受过母子之亲、兄弟之爱,婚姻生活也是慈禧太后一手包办,娶了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就是我们前边所说的“隆裕皇后”。

光绪与隆裕成婚后,从此身边多了一个慈禧的眼线,事事需要小心提防,两人基本没有正常夫妻间的亲密和睦的情感。正如本书所述,直到光绪皇帝去世时,隆裕也一直在慈禧太后身边侍奉,没有照料过自己的丈夫。

不仅隆裕,朝中大臣和太监侍卫等也都明白真正的掌权者是慈禧太后,皇帝不过是傀儡而已,没有人真正在意他、尊重他、畏惧他,当了三十多年的皇帝,光绪没有一天体会到“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这不但无法与咸丰皇帝日日笙歌相比,简直还不如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恽毓鼎表示,自己担任起居注官多年,常跟随皇帝左右,每天看到的都是悲戚的天颜,没有见到光绪帝一日展容舒气的样子。这样的皇帝,也许撒手人寰对他而言也是一种解脱吧!

好,这本《清光绪帝死因鉴证》,我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那么,“清代帝王家事”系列到这里就全部讲完了,感谢你的关注和收听。当然,也欢迎你阅读原书,进一步探索我们所讲的内容。

划重点

  1. 课题组发现,光绪每件衣物的胃部区域砷含量都高于其他区域,里层衣物的砷含量又大大高于外层衣物,两块遗骨上的砷含量也相当之高。这表明光绪皇帝的确是被毒死的。

  2. 能够在宫廷当中操控自如、敢于毒杀皇帝,还不留下任何证据的,除了慈禧之外,不会再有第二个人。

  3. 担任起居注官的恽毓鼎曾总结光绪皇帝这一生:“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