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杨贵妃》 “红颜”真的是“祸水”吗?

《杨贵妃》| “红颜”真的是“祸水”吗?

你好,欢迎回到“名家讲书”,我是蒋爱花,今天我们继续讲盛唐的女性。

说起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你应该不陌生。其中,名气最盛、形象最丰满、故事最感人的当属“大唐第一美女”杨贵妃。她的人气这么高,不仅是因为她倾国倾城的美貌,还有她与皇帝唐玄宗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述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杜牧的诗《过华清宫》写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但这位国色天香的美人结局也很凄惨,她被唐玄宗专宠了十余年,最终死于非命,死后落下了“红颜祸水”的骂名。她死后,到底葬在哪里,为什么日本有那么多关于杨贵妃的传说?今天,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发现关于杨贵妃的真真假假。

我要与你分享的是日本作家井上靖先生撰写的《杨贵妃传》。也许你会问:为什么在众多学者撰写的有关杨贵妃的著作中,你会选择了日本作家的作品呢?

井上靖是二十世纪日本文坛的巨匠,小说家、诗人,曾一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1936年,他以处女作《流转》获得千叶龟雄奖。1950年,他凭借《斗牛》获得了日本颇有影响力的芥川奖。井上靖的作品从创作题材上看,有历史小说和社会小说两大类。他对中国文化感情至为深厚,一生27次到访中国,写有以中国历史文化为题材的小说共18部。其中,我们今天讲的这部《杨贵妃传》是井上靖以唐代宫廷女性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巨作,中译本于2018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尽管井上靖是作家,但他长期关注并思考大唐盛世风云剧变中,倾国红颜杨贵妃的传奇一生。他的写作以大量史料和文献为基础,在尽可能追求真实性、严谨性的同时,他又以丰沛的想象和细致的心理刻画,重塑中国历史上这位饱受争议的传奇人物,他以生动的笔墨再现了大唐帝国的政治与社会。阅读这本书你会感受到,不同于传统研究中的刻板考证,作者用细致的笔调还原了大唐宫廷中的奢华与阴暗,为我们解读杨贵妃提供了新的视角。

话不多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杨贵妃的故事。

杨玉环出身于弘农杨氏,这是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但到了唐代初年,杨家已经家道没落。杨玉环的父亲杨玄琰曾经担任过蜀州的司户,这是品级并不高的基层官员,所以杨玉环的童年是在蜀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度过的。十岁时,父亲去世,杨玉环被寄养在叔父杨玄璬家里。叔父家在洛阳,这里是唐代最繁华的城市,杨玉环天生姿色丰艳,加上洛阳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了不错的文化修养,精通音律与歌舞,尤其是琵琶弹得好。

公元734年,咸宜公主在洛阳成婚,杨玉环也参加了这场婚礼。咸宜公主有个弟弟,叫李瑁,他俩都是唐玄宗和武惠妃的孩子。婚礼上,寿王李瑁看到了风姿绰约的杨玉环,对她一见钟情。于是,李瑁找来母亲武惠妃,在母亲的帮忙下,请唐玄宗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杨玉环于是成了唐玄宗的儿媳妇。这一年,她16岁。

婚后的小夫妻俩十分恩爱,但没过几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四年后,武惠妃去世。寿王李瑁失去了母亲,而唐玄宗失去了最宠爱的妃子,他郁郁寡欢。这时,有人进言,儿媳妇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唐玄宗叫来杨玉环一看,肤白貌美,很是喜欢。可是,公公喜欢上了自己的儿媳妇,这在任何时期都是说不过去的尴尬事情。怎么办呢?

有人出主意,唐玄宗的母亲窦太后多年前去世,不妨以为窦太后祈福的名义,将儿媳妇杨玉环度为女道士。唐玄宗觉得是个办法,不久之后敕书宣布:“寿王妃杨氏,素以端懿,作嫔藩国,虽居荣贵,每在精修。属太后忌辰,永怀追福,以兹求度,雅志难违。用敦宏道之风,特遂由衷之请,宜度为女道士。”你听听,说得冠冕堂皇,煞有介事。就这样,21岁的杨玉环被迫离开了丈夫,来到宫中,进入早已为她修筑的道观成了一个女道士,道号“太真”。

但这样的话,儿子寿王李瑁不就没有妃子了吗?五年后,唐玄宗给儿子册立了一位新王妃。唐玄宗这么做,可不只是担心儿子孤单,因为紧接着,他就把心爱的杨玉环正式立为贵妃了。因为玄宗没有立皇后,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就是最高的。

常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玉环成了贵妃,她的一家老小都改换了门庭。已经去世的父亲杨玄琰被追赠太尉、齐国公,母亲被追封凉国夫人;抚养她长大的叔父杨玄璬被任命为光禄卿,哥哥杨铦任鸿胪卿,这都是品级不低的官职。还有杨玉环的三个姐姐,她们的颜值很高,史书记载“皆有才貌”,于是唐玄宗把姐仨也揽入怀中,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四姐妹“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唐代诗人张祜在《集灵台二首》中这样调侃贵妃家族:“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唐玄宗每当游幸华清池,都以杨氏五家为扈从,每家一队,穿一色衣,五家合队,五彩缤纷。沿途掉落首饰遍地,闪闪生光,其奢侈无以复加。

由于杨贵妃太得宠了,哪怕是她的远房亲戚也沾了光。它有个远房兄弟杨钊,本是个市井无赖,这次也进了宫,唐玄宗与杨氏姐妹玩赌博游戏的时候,就安排他计算赌账,别看是个记账的,他竟然身兼度支郎中等十余职,皇帝甚至还给他赐了个名字,叫国忠。没错,这就是著名的杨国忠。就这样,杨氏家族成为大唐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

在中国古代,后妃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尽管有“后宫女性不得干政”的不成文规定,但毕竟她们与国家最高掌权者离得最近,完全有可能触及最高权力。况且,武则天时代只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为什么完全宠爱集一身的杨贵妃,没有像武则天时期的宫女那样,以放肆或娇惯的姿态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局势呢?

这就要说说,井上靖先生的研究了。“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新唐书》对杨贵妃记载,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承蒙皇帝宠幸、全家飞黄腾达,跟其他时代的宠妃没什么区别。

但井上靖笔下的杨玉环,形象要更复杂,她不简单。书中提到,杨玉环在入宫之初,已经意识到“在夺得玄宗身体的同时,必须夺得他的心,并绞尽脑汁将国家的最高掌权者像小伙子一样紧紧地抱在臂弯里”。

为了争宠,杨贵妃并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弱女子,除了自家姐妹外,她坚决避免唐玄宗对后宫女性雨露均沾。杨贵妃一直在竭尽全力铲除威胁自己地位的宫女们,引用书中一句话,“被好色的掌权者所看重的女人,尽管可怜也要一个不剩地送往契丹”。

杨贵妃的努力,确实有所收获。她独得恩宠,宫中专为她织造衣物的织锦和刺绣工匠达七百人,为她专门雕刻铸造各种金属器物的工匠有数百人。杨贵妃生于蜀地,喜欢吃荔枝,玄宗就命人从岭南运来,沿途驿站备有专骑特使,站站接力,昼夜兼程,荔枝虽跨越数千里运送,抵达长安后却依然鲜美,这就是苏轼《惠州一绝》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故事来源。

唐代的笔记小说《明皇杂录》中,作者郑处诲讲了一个故事,说在杨玉环晋为贵妃之后,岭南上贡了一只白鹦鹉,能模仿人语,玄宗和杨贵妃十分喜欢,称它为“雪衣女”,宫中左右则称它为“雪衣娘”。唐玄宗令词臣教以诗篇,数遍之后,这只白鹦鹉就能吟诵出来,逗人喜爱。玄宗每与杨贵妃下棋,如果局面对玄宗不利,侍从的宦官怕玄宗输了棋,就叫声“雪衣娘”,这只鹦鹉便飞入棋盘,张翼拍翅。后来,这只可爱的“雪衣娘”被老鹰啄死,玄宗与杨贵妃十分伤心,将它葬于御苑中,称为“鹦鹉冢”。玄宗对宠物白鹦鹉尚且如此珍惜,其对杨贵妃的厚宠更不待言了。

相传唐玄宗曾经亲自谱写《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乐,赐给她盛放珠宝的精美钿合,并亲自帮她把金钗插在鬓发上。唐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我们可以想象到,他对杨贵妃有多么宠幸。时宫中未立新皇后,宫人皆呼杨氏为“娘子”,在皇后缺位的情况下,杨玉环虽名为贵妃,实居后位,管理后宫。当然,极致的恩宠一定会带来被宠者的飞扬跋扈,所以我们现在有成语“有恃无恐,恃宠骄奢”。

但我们也可以想到,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的杨贵妃,背后必有他人难以体会的孤独。

人们对于杨贵妃的专宠津津乐道,其实这种想法的背后,或许有一个普遍的认识是,中国古代的皇帝理所应当有大量的配偶,中文中还有个专门的词语叫“三宫六院”。

我们就从唐玄宗讲起,除了杨贵妃和她的杨家姐妹外,谁还能分享唐玄宗的爱?

我们经常读到杨贵妃嫉妒别的宫女的情节。有一部野史名为《开元传信记》,书中记载:“太真妃常因妒媚,有语侵上,上怒甚,召高力士以辎送还其家。”不难看出,杨贵妃此次被撵的罪名是“妒悍不逊”。

有人猜测,杨贵妃所嫉妒的人可能是唐玄宗的另一名妃子,人称“梅妃”。根据宋人《梅妃传》记载:“梅妃叫江采萍,比杨贵妃早19年入宫。当年,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去世,玄宗心中失落,宦官高力士便建议在全国选美。高力士来到福建一带,见到了江采萍,惊为天人。于是,把她带回宫,献给了唐玄宗。”江采萍不仅容貌美丽,而且温柔典雅,很快便掳获了玄宗的心。江采萍自小喜爱淡雅,也喜欢同样淡雅的梅花。唐玄宗便将她封为梅妃,特地在后宫为她栽种了一片梅林。当梅花盛开之时,玄宗便携梅妃来到这里,赏花吟诗,恩爱无比。后来,唐玄宗又见到了杨玉环,便为她的风韵所倾倒,因为二人同擅长音乐,很快成了知音。

梅妃与杨贵妃争宠的事情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但在历史上,不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均没有记载梅妃这个人。我们所看到的有关梅妃的书籍,内容是从宋人《梅妃传》中衍化而来的。

从杨贵妃和梅妃的故事出发,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皇帝可以有这么多的后妃?传说中“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是真的吗?

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是民间对清代的后宫的描述,“三宫”即故宫中的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坤宁宫是皇后住的地方。从乾清宫往北一直到神武门,被称为“内廷”,“六院”就分布在这条轴线的两侧,是皇帝和嫔妃们住的地方。“六院”分东六宫、西六院。东六宫:钟粹宫、承乾宫、景仁宫、景阳宫、永和宫、廷禧宫。西六院有: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其中,太极殿也是后妃的住处。当然,六院的名称在明清时期经历过多次变化,这里就不细说了。

最后还有“七十二妃”,这是泛指皇帝的后妃之多。按照清代的规定,后妃有八个等级,即:皇后1人,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共14人。嫔以下还有三级:贵人、常在、答应,数目不限。如果你看了近年来的网红清宫剧《延禧攻略》《甄嬛传》等,对于这些名称并不陌生。

三宫六院的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到周代。西周时期规定“天子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也就是说,周天子的妻妾有众多夫人、嫔、世妇、御妻,数量相当惊人。秦统一中国后,改“天子”为“皇帝”,但“六宫”还是一脉相承地沿袭下来。到了唐代,皇后以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统称作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称作九嫔。此外还有婕妤、美人、才人,各是9人,共27人;宝林、御女、采女等,总计81人。当然这只是编制的数目,大多数情况下,实际生活在宫中的女性并不能全部占满这些名额。可见,民间所说的“七十二妃”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变化,有的时候多,有的时候少。当然,古代帝王的这种多妻制是对妇女权益的一种不公平对待。

我们回看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儒家传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皇帝,他最大的任务便是治国兴邦,令苍生安定且不受颠沛流离之苦。皇帝理想的配偶,应该如史书中记载的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那样,举案齐眉,夫妻情深,皇后的主要职责在于母仪天下、辅君治国。比起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这样的模范夫妻,李隆基和杨玉环平民化的爱情看上去更像是世俗男女的冷暖,更动人,但在古代也更加“非主流”。纵然再是三千恩宠,再是一骑红尘,也不过是两人特殊身份带来的一种暂时的宠溺而已。

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往往少不了生死别离的情节。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惊醒了大唐梨园的歌舞升平。由于皇帝决策的失误等种种原因,长安最后的天险潼关也在第二年的六月失守,眼看昔日繁华的长安风雨飘摇,玄宗被迫带着部分人马紧急逃离都城,准备西行入蜀。在西逃的途中,经过马嵬驿时,以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将领认为杨氏乱朝当诛,宰相杨国忠被指控有阴谋叛乱,被一时愤怒的将士杀死。叛军要求皇帝下令处死杨贵妃,否则拒绝护驾。对于这段情节,我们都不陌生。

根据传统正史的记载,唐玄宗在巨大的痛苦和悲伤中吼道:“贵妃在深宫,又怎知宰相反,此事与贵妃何干?”“贵妃无罪啊!”在这时,可怜的杨玉环不得不以身赴死,被缢杀在马嵬驿旁边的佛堂内。“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被缢杀后,她的尸体被下令停放在院子里,禁军将军陈玄礼等人验看了尸体,确定死者正是杨贵妃后,陈玄礼与将士们脱帽向皇帝叩头谢罪。

原本是不谙世事的娇憨女子,却因得卷入了政治,魂系天下苍生,便被扣上了“红颜祸水”的罪名。其实,自古被冠以“红颜祸水”罪名的女人不在少数,春秋有西施、息夫人;明清有陈圆圆等人。重新去细读历史,这些国家破败、民不聊生的结局,又有几个是完全因为女人而造成的?将政权的安危推卸到并无实权的宫廷女性身上,只不过是上位者的一种借口而已。说来说去,这背后隐藏着的依然是千百年来对于女性的偏见和歧视。

只不过因为玄宗与贵妃的爱情太过悲壮,当爱情与生死联系在一起,才会让人产生太多的喟叹与感慨。哪怕是单纯的爱情,一旦牵涉了家国兴亡,便存在爱情与家国大义的选择,这也是自古以来以家国为尊的思想根深蒂固的表现。

尽管正史中记载杨贵妃被赐死在马嵬驿,但是千百年来,关于杨贵妃的下落却成了一桩谜案。关于杨贵妃的作品,一般写到马嵬坡事变为故事结局,而白居易《长恨歌》中留有悬念“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引起后来的研究者诸多的联想。有人说她死于乱军之中,有人说她是吞金而死的,也有人说她根本就没有死,而是到了日本。在火爆一时的电视剧《杨贵妃秘史》里,杨贵妃在剧中不但没有被杀死,反而东渡日本,继续生活下去。有人怀疑这种说法,但导演坚称“有迹可循”。在江河悬远的日本,也确实有杨贵妃的坟墓,那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在本讲我们推荐的日本作家井上靖先生的《杨贵妃传》中,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叙述了贵妃在日本。当然,这不是孤立的说法,台湾已故作家南宫博的《乱世红颜——杨贵妃》也加有外传,张建伟的《杨贵妃秘史》则更富有传奇色彩。我们今天来辨析一下井上靖所写的《杨贵妃传》中“流落日本”说的起因。

据日本民间传说,杨贵妃一行人在濑户内海的一处港口登陆,因为那时的日本皇家一切模仿唐朝,对唐朝贵妃的到来,自然会热烈欢迎。另一种传说是杨贵妃一行人在日本西海岸山口县一个叫久津的小渔村登陆,当地还有个“杨贵妃之乡”,并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个日本女孩展示了一个家谱给电视观众,说她是杨贵妃的后代;还有,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声称她是杨贵妃的后裔。

为什么有人认为,杨贵妃没有立即死亡,而是逃到了日本呢?

主要有四点理由:第一,她为人宽厚,在宫里面不得罪人,大家对她很有感情;第二,在逃难的过程中,调节玄宗与军队各方面关系的是寿王李瑁,他是杨贵妃的前夫,他有可能会帮一把;第三,高力士帮助,高力士与杨贵妃关系匪浅,她先当道士,再改嫁唐玄宗,都是高力士设计的,他不可能亲自把她勒死;第四,杨贵妃的侄子杨暄帮助,他身为驸马,官居鸿胪卿,他有可能为杨贵妃东渡日本提供帮助。因此,杨贵妃坐船逃走,一直漂流到了日本。

到底是死于马嵬驿呢,还是漂流到日本,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可信呢?

我个人倾向于论从史出。先来看两种官方记载。《旧唐书》中记载:“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 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资治通鉴》中记载:“上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

做一下翻译就是:当时兵荒马乱之时,李隆基接受了亲随高力士的劝告,为了自保,不得已赐死了杨玉环。最终,杨玉环被赐了三尺白绫,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唐国史补》中的“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的叙述,当是受《长恨歌》“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影响。

随着杨贵妃的死亡,她也落下了“红颜祸水”的骂名。这是为什么呢?“红颜祸水”原本是历史上男性为掩盖自身错误的借口,许多文学作品中杨贵妃都被描写成这样一个角色。若说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帝妃之恋,非唐明皇和杨贵妃莫属了。安史之乱后大唐每况愈下,人们开始反思历史,认为不应该把安史之乱的罪过都推到杨贵妃身上,生活在晚唐的人由于怀念开元天宝那样的盛景,于是有了杨贵妃死后复活的故事,这正反映了民间对她的怀念与同情。

唐朝人对于杨贵妃的情感很复杂,所以有关杨贵妃主题的唐诗也很多,最主要的是政治讽喻、兴亡悲慨与爱情悲歌这几个方面。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不同作者会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不同的题旨,甚至同一个作者在一首作品中也会表现出多种态度。但总的来说,从中唐到晚唐,还是有着政治讽喻逐渐减少,兴亡悲慨与爱情悲歌逐渐成为主流的趋势。其中也显示了贵妃形象的流变及其与唐玄宗之间爱情关系的发展脉络。

到后世,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经历了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描绘、吟咏、讴歌,抑或嘲讽,成为浩瀚文学烟海中的一个亘古弥新的题材。也有一些文人墨客为杨贵妃抱不平。认为她天生丽质,单纯善良,没有政治才能也无心政治,只是生性好动并擅长歌舞,无论是对寿王李瑁还是对皇帝李隆基,她的爱都是真诚的。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具体,不过离史料记载也就越来越远,戏说的成分也就越大。唐代有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元代有白朴《梧桐雨》,明代有吴世美《惊鸿记》,直至清代戏剧家洪昇“念情之所钟,帝王家罕有”,于是创作了《长生殿》,至今还在戏曲舞台上演出。

当然,这些传世文学作品中,最值得一说的还是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皇帝对一个妃子过分宠爱本不算一件特别的现象,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也绝不是造成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安史之乱爆发的真正原因是多种矛盾共同作用下导致的兵乱。可是,与纷繁复杂的家国大事相比,人们宁愿喜欢谈论帝王的爱情,杨贵妃的惨死是否罪有应得?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的讨论与同情。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寄托人们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怀念之情的传说随之产生。在这方面,《长恨歌》的出现与它在日本的传播功不可没。

《长恨歌》东传到日本后,“举世皆学之”,而且“盛而不衰”。它不仅被收录到《千载佳句》《和汉朗咏集》《新撰朗咏集》等书中,被广为传诵而且受到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的普遍欢迎,并引发了作家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浓厚兴趣,使《长恨歌》的故事不断出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

日本平安时代的宫廷女作家紫式部于十一世纪写成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不但直接引用了《长恨歌》的词句,而且还提到了《长恨歌》的故事。从十七世纪初开始,一种被称作“假名草子”的通俗性短篇小说盛行日本,而中国的传奇小说是其题材的重要来源,如《杨贵妃物语》即取材于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所撰写的《长恨歌传》。

日本人眼中的杨贵妃已经不是历史上真正的杨贵妃了,而是日本悲剧性的女性文学形象的代表。一个是失败的帝王,一个是仙山的太真。唐玄宗的性格已经由“好色好淫”为主,转化为“情痴情种”。读者的态度也明显由讽喻转向同情了。

从日本的杨贵妃的文化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之深远,历史可以湮灭曾经的风尘,但无法掩盖人们对爱情悲剧的感叹。在井上靖先生看来,作为给唐代带来许多不幸与灾难的历史人物,杨贵妃固然有可憎的一面,但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她的行为逻辑必有一定因素的驱使,历史不像书上记载的那样简单或绝对。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杨贵妃和汉代的赵飞燕不一样,赵飞燕“以天下尤物恃宠于后宫”,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清平乐三章》来赞美杨玉环,其中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这是说赵飞燕的美靠的是衣装,而杨玉环的美是真实的。杨贵妃和武则天也不一样,以美貌与阴谋权倾于大唐;杨贵妃没有子嗣,不会有旷世野心垂帘听政。杨贵妃是一个悲剧人物,她本无心政治,只是爱好唱歌跳舞、爱好享乐,如果能够和寿王生活在一起,她本来可以过一种平淡而幸福的生活。但她始终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无论是成为玄宗的贵妃,还是最后横死马嵬驿,都不是她自己的选择。杨贵妃本来不是一个政治人物,最后却被裹挟在政治的旋涡中,被暗流吞没。

我们可以发现,井上靖的《杨贵妃传》并不像其他传记作品那样,仅仅单纯地批判杨贵妃荒淫误国,将其视为“恶”的化身,而是根据历史的逻辑、人性的真实与自己的审美追求,努力揭示出杨贵妃身上矛盾对立的多重性格,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展现在我们面前。井上靖先生在将杨贵妃进行艺术转化时,以其独到的睿智和审视力,以及历史的、人性的、审美的尺度,用他的生花妙笔描绘了杨贵妃的一生。这种描写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杨贵妃性格的内涵,有效地避免了因为典型化造成的贬斥,从而让人们对杨贵妃之死的同情有一种重新的认识。

确实,爱情可以使生者死,可以使死者生,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而离别之苦、相思之情,是古往今来几乎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心灵感受。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时间关系,杨贵妃就聊到这里。下一讲我们将一起读蒙曼教授的《太平公主和她的时代》,一起聊聊唐代那些叱咤风云的公主。蒋爱花讲“盛唐女子图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