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新药的故事》 王兴解读

《新药的故事》|王兴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王兴。

最近有一款“减肥神药”,相信你一定听身边的人提过,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司美格鲁肽。这个药最开始是为了治疗2型糖尿病的,但由于它同时能减少体重,结果阴差阳错在减肥领域火了。

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就曾经通过使用司美格鲁肽,减去了约9公斤的体重。这一事件使得司美格鲁肽声名大噪,甚至一度出现了供应短缺的情况。在中国,司美格鲁肽也在2024年6月25日,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

不用运动和控制饮食,光靠吃药就能减肥,听到这你是不是也心动了?但是我建议你先冷静一下。虽然司美格鲁肽为减肥人群,特别是肥胖患者提供了一种治疗选择,但并不是所有人服用司美格鲁肽,都能拥有持久的减肥效果。

而且,司美格鲁肽的使用也并不是没有风险,比如它可能会增加患胰腺炎的风险,还可能会引起胃肠道的不良反应。科学地说,司美格鲁肽的效果和安全性,仍然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支持。

那为什么我要在最开始,就和你分享这款所谓的“减肥神药”呢?因为这暴露了一个普遍的心态,就是无论碰到什么问题,我们都希望世界上有一颗灵丹妙药,吃了就好了。拿我举例,家人总是问我这些问题,比如 “孩子都发烧了咋能不输液呢?”“我脑子不舒服吃点什么药好呢?”“你不吃药生扛着能行吗?”这些话潜意识里都认为,生病了就应该吃药。

其实,你用的药未必能帮到你,有的时候还会害了你,我们距离科学用药的距离还很远。所以,今天我要和你分享一本书,书名叫作《新药的故事》,就是希望你能在了解新药研发的过程之后,能用更审慎的态度来看待吃药这件事,顺便再掌握一些家庭科学用药的方法。

说回《新药的故事》这本书。作者梁贵柏,他在全球知名的医药科研机构默沙东实验室工作多年。他还对西格列汀的研发,作出过重要贡献。随便补充一句,西格列汀是控制血糖的药物。你看,由一位处于新药研发一线的科学家,介绍新药研发背后的故事,是不是非常合适呢?

接下来,我准备分三个部分来解读这本书。首先我将和你分享书中关于新药研发的一些故事,听完这些故事,你将明白新药不一定能带来治愈的希望,它的副作用和风险更需要关注。然后,我会和你梳理一下,目前我们在用药上的几个明显误区,让你了解科学用药的方法。最后,我会分享一个我自己总结的家庭用药清单给你,让你在家里也能够安心用药。

好,我们正式开始。首先,我希望和你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是药三分毒”。对,很多人其实不太在意,也经常会把送保健品当作尽孝的一种方式。但当你了解了新药研发背后的故事,你就会像一个医生一样,谨慎地对待吃药这件事,更不会自己找药去吃了。

为什么呢?因为药物的研发,大部分都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碰”出来的。这就导致新药的副作用,就像是在开盲盒。所以在吃药这方面,建议你不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举个书里的例子,肿瘤免疫疗法就是在阴差阳错中,被科学家发现的。

在1891年,库里当时是纽约肿瘤医院的外科医生。他在查阅医院记录时,发现有一个患者的肿瘤,在得了一种急性炎症后,竟然神奇地消失了。这就引起了库里的兴趣,他推测,这很有可能是因为炎症激发了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在杀死细菌的同时,也杀死了癌细胞。

所以在这一背景下,第一个没有直接针对肿瘤的抗肿瘤药就诞生了,这就是肿瘤免疫疗法。它的原理,就是通过调节我们的免疫系统,来更好地杀灭肿瘤。所以你看,免疫治疗的诞生其实是有点误打误撞的。

不过,免疫疗法有个特别大的缺陷,就是它的副作用很像开盲盒,要么就不发生,要发生就很要命。而且现在也没有太好的手段,可以判断一个人使用免疫治疗后,会不会发生严重的免疫反应。这就提醒我们,越是新的治疗方法,我们就越不清楚谁能获益,谁更容易发生风险。

讲到这,插句题外话。有些人认为,副作用越严重的药,是不是就说明药物的效果也就越好?其实不是,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是两条平行线,没有绝对的相关性。它们之所以同时会出现,只是因为一种药物所作用的“靶点”,可不只有你希望起效的部位,它针对的其实是身体上所有部位。举个例子,这就像在学校里,你大喊一声王涛,有可能会有很多个叫王涛的,都回头看你。

严格来说,不存在没有副作用的药。我们选择一种药物服用,是因为这个药物能解决的问题很确切,并且它的副作用,我们也可以承受。有的时候,副作用甚至还刚好能治疗另一种疾病,例如我们熟悉的伟哥。它本来是一个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它还能让男性的表现更好。所以你看,在这里副作用甚至变成了好的作用。

所以,当你听到一个药物宣称自己毫无副作用,你就需要警惕了,因为它要么是虚假宣传,要么是缺乏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当然,你也不必过于担心副作用,尤其是那些写在药品说明书上长长的副作用,能写出来的都只是曾发生过的小概率事件,如果一个药物多次出现严重的副反应,这款药物是会被撤市处理的。

不建议你贸然尝试新药,除了未知的副作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同一个药物,换一个人种,效果都不见得一样。人种在药物的临床试验当中占据非常大的权重。一个药物是否在我国的人群当中有效,其实是需要以我国本土人口作为研究对象,来做临床试验的。

举个例子,在我们胸外科领域有一种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靶向药。我认为这是一种“神药”,因为它可以让很多晚期肺癌的患者长期生存,甚至有些人吃着吃着肿瘤都没了。但这种药物刚刚在美国上市的时候,因为没有什么效果,还险些被撤市了。这是为什么呢?

后面科学家才发现,原来这药起效和基因有关。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80%以上都有效,而没有突变的患者,有效率近乎为0。那为什么这药对美国人没用,对我们中国人却有奇效呢?原来啊,是因为美国人种的基因突变率低,而我国的基因突变率高,特别是我们国家女性患者的突变率甚至超过了50%。

所以假设你希望吃一种国外的新药,你就需要查一查,它在我国人群当中有没有进行临床试验。这能帮助你判断我们吃了之后效果如何,会不会有其他的副作用出现。

讲到这,我们可以再回应一个热门的话题,就是仿制药。有的人觉得,一些进口的药物太贵了,用仿制药行不行?坦白说,仿制药虽然理论上可行,但仿制药的工艺是否可靠,早已超出了我作为临床医生的医学范畴。

一般来说,做仿制药必须等原创药物的专利有效期到期了之后,才可以用同一种化合物进行生产。但是所有的原创药物,除了化合物发明专利之外,大概率还会有工艺流程的专利、晶型的专利、制剂的专利等。

举个例子,就拿晶型来说。晶是水晶的晶,型是类型的型。不同的晶型在体内溶解和吸收的速度是很不一样的。如果你不信,可以拿点绵白糖和冰糖放在水里试试。虽然都是糖,但溶解的速率相差很大。

原创药物的专利晶型在溶解性、稳定性和生产成本等各个方面,肯定都有优势。这就让仿制药的生产厂家,只能在其他的晶型里挑选,然后通过制剂的研究,争取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我们知道,最终的效果不一定是一样的。

另外,原创药物有效,不代表仿制药就一定安全有效,有一个原因在于,原创药在化合物发明专利到期之时,就已经积累了大量长期临床使用的数据。医药人员对其药性、剂量、适用人群,包括可能发生的副作用等重要参数,都有很好的了解,所以用起来更放心一些。而仿制药只是理论上可行,甚至还没有经历太充分的市场验证,那效果势必要打个问号了。

讲到这,第一部分“新药研发的故事”就分享完了。其实我刚开始做住院医师的时候,挺喜欢给患者开药物的。一方面是出于善意,患者说不舒服,我就希望他吃点什么,让他快点好。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展现自己的价值,毕竟我是医生嘛。

但当资历渐长,我慢慢开始变得保守了。为什么?因为有时候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药下去,患者都有可能出现你意想不到的反应。这是我们谁都无法保证的。所以对于药物,特别是新的药物,我们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尤其是对副反应,得有充分的认知。

所以接着第二部分,我们就来讲讲普通人用药的几大误区。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聊聊以下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分别是:输液和吃药哪个更好?为什么抗生素不能滥用?为什么说效果特别好的药,更要提高警惕。

我们先来聊聊输液这个话题。先说结论:很多人没事就喜欢输液。实际上,能吃药就不要输液。

爱输液这件事,其实是医患之间一场错误的“双向奔赴”。医生想多开输液,患者也求着医生开输液,这就一拍即合了。在我的工作当中,还经常出现因为拒绝了没有必要的输液请求,而被患者埋怨的情况。

实际上,人的肠道是最适合吸收营养和药物的器官。而且它的吸收很温和,足够让整个药物在你血液里很快达到合理的浓度。当你体内不缺这个物质时,肠道还会选择性地过滤掉不吸收。而输液就只能照单全收。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喝氯化钾就是补钾治病,但直接静脉注射氯化钾就叫“执行死刑”。

那什么时候适合输液呢?一般来说,只有当你不能吃饭时才需要。比如,做麻醉手术时,你就需要用输液来维持循环容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药物没法入口时,也可以选择输液。比如胰岛素,它本身是一种蛋白质,一经口服就会被分解,实现不了降糖的目的。这种情况,就只能通过注射和输液了。所以但凡你能够吃喝,输液都不是首选。

说完输液的误区,我们再来聊聊抗生素。

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老百姓,不管什么病,只要有头疼脑热,先吃几片头孢再说。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出现人们常说的“药吃多了,不管用了”的情况。即便当下主流的医疗机构,也都在强调要严防抗生素滥用,但抗生素的“越级使用”和滥用,还是非常普遍的。

其实我也能理解很多人的内心逻辑,是什么呢?就是我也知道抗生素滥用不对,它会让细菌在抗生素的筛选下,形成超级耐药菌。但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啊,就好像大家都乱丢垃圾,只有我一个人好好垃圾分类,有什么用呢?更重要的是,命只有一条,我不能让我和我的家人有被细菌感染的风险。

这样的逻辑当然不完全错。因为我自己的病人,哪怕还没有等到明确的细菌培养结果,我有时候也会经验性地应用高级抗生素。根本心态还是不希望他们出事。但关于抗生素,还是有几个点,值得你听听。

首先,没有细菌感染的证据,你用抗生素其实是没用的。像我们平时的感冒发烧,如果没有黄色的浓痰,抽血也没有查到中性粒细胞的增高,大概率它就是个病毒感染。这个时候你用抗生素是毫无帮助的,反而你还要承受抗生素带来的过敏,还有对肝肾造成的损伤。

第二,如果真的需要用抗生素,不要吃两天就随便停,不然你就是在培养你身体里的超级耐药菌。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的过程,在医学上叫作“压力抵抗”。这是因为在抗生素的环境压力下,含有耐药性基因的细菌也可以生存。如果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不够完全抑制细菌的生长的话,它就会在这种压力下变得更强大。

所以,如果只是吃了两天,还没能把这些细菌全部杀灭掉,就过早停用抗生素,这就相当于给它们留下机会复活,从而就会导致原来的抗生素对它不再有作用。因此一旦你必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就要遵照医嘱,按疗程、足剂量地将药用完,将“细菌部队”全部杀灭。这样它们就没有机会进化成更强大的超级细菌了。

好,前面说了输液和抗生素,我们再来聊个和我们生活更近的话题,保健品。

有些朋友,特别是女性朋友,也许听说过,甚至还服用过一些标榜着纯天然的草本精华保健产品。这些保健品吃完之后,皮肤确实会变紧致,例假也规律了。更年期的女性吃了之后,身体潮热引起的不适感也轻了很多。这些保健品用起来,确实有效果。

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是的。很多小作坊的保健品,都不干净。之所以让你感觉有奇效,那是因为他们在里面加了几毛钱的激素。这些激素多种多样,比如,甲状腺激素可以让你亢奋,糖皮质激素放在药膏里可以抗过敏、抗哮喘,雌激素加在保健品里可以让你变得又美又舒服。

但我宁可推荐你去找医生开激素类的药物,也不推荐这些保健品。这是因为你虽然知道他加了,但你不知道他加了多少。有些商家为了让这个药尽快起效,有可能加大了激素的剂量。而大剂量的激素,对人体是有害的。比如,大剂量雌激素是有可能催生出乳腺癌等一系列肿瘤疾病的;而长期使用含有大量糖皮质激素的软膏,也有可能出现变胖、骨质疏松等症状。

所以越是效果神奇的民间配方,你越需要多留个心眼。

除了以上这些用药误区,其实还有一个是我们很多人都有,却很少注意到的,那就是不要凭想当然去吃药。你可能会说,说明书上面密密麻麻的一大堆信息,我实在是理解不了。那在这里,我就分享几点,在服药前,应该重点看清楚的内容。

首先,你要确认下药物是不是你想要的。一个经典的错误就是,阿糖腺苷与阿糖胞苷,它俩一个是抗病毒药,一个是抗肿瘤药。还有我们去药房常买的泰诺和泰诺林,也不是一种药物。更有甚者,因为口音,或者说话太快,也会买错药。所以买来之后,要大概看一眼这个药的适用症状。

第二,你要看有效日期。通常的片剂都会有1到3年的有效期。有些人觉得药片都是粉末,保质期应该很长,但你要知道,如果没有定期整理药箱的习惯,你的药大多都会放置太久。比如我曾经在我家里翻出过一盒2015年产的药物,那肯定是不能服用的。

第三,你要重点看清楚用法、用量。医生开的药一般会有医嘱开具的吃法,但如果是自己买来的药,通常都要靠自己,这个时候阅读就很重要了。你可以在包装盒或说明书上,找到用法、用量的部分。而且尽量要把这一段读完,因为除了常规的吃法之外,它有时还会告诉你一天最大的量是多少,或者多长时间间隔,吃一次药。

最后,你还得看清楚儿童的吃法。如果这个药物既不是儿童的剂型,又没有写明儿童的吃法,甚至写了儿童慎用,你就千万不能单纯地按照体重给孩子减半服用,这都是想当然的吃法。

以上就是普通人用药的几大误区,相信你听完这部分,心里就大概有个印象了。

那最后一部分,我再来和你分享一份家庭常备药参考清单。这是我根据对大部分家庭的理解整理出来的,主要都是一些应对常见小病小痛的对症药物。当然我还是要提醒你,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用药,不能完全照搬这份清单。

尤其是有急症、重大症状的时候,更需要去医院,和医生具体确定,不能自主用药。换句话说,这些药物只是为了改善症状,而不是为了治病。

好,我们正式来分享这份家庭常备用药清单。首先是解热镇痛药、感冒药、抗组胺药,以及止咳药这四种药,它们使用频率最高,建议家家必备。我们一个个来看。

首先是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二选一即可。选自己用过的、有效的,就成。解热镇痛药的作用呢,主要是在牙疼、头疼,还有痛经严重的时候救急。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突发不明原因的急性疼痛,特别是腹痛,直接去急诊,不要靠吃药顶着。

除了解热镇痛药,家里也需要备好感冒药。这里主要指的是含有解热镇痛成分的复方感冒药。感冒药里不只有解热镇痛的药效,还能止咳、抗过敏、促进睡眠、减少鼻塞等等。顺便说一下,如果你经常因为感冒鼻塞难以入睡,建议家里可以常备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剂,或是盐酸羟甲唑啉鼻腔喷雾剂。难受的时候,可以喷一喷。

现在过敏的人很多,备好抗组胺药也很必要。抗组胺药主要用于缓解过敏症状,比如像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等。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你长期有过敏性哮喘的问题,要自己备好自己的药,不能光指望抗组胺药救急。

最后一种是止咳药,尤其是家里有小朋友的。不过我要多提醒一嘴,很多糖浆型止咳药,都含有可卡因成分,滥用是会成瘾的。如果干咳影响到了睡眠,偶尔吃一吃问题不大。但如果小孩子总是吵着要喝,那确实要克制一下。

说完了解热镇痛药、感冒药、抗组胺药、止咳药,这四种使用频率最高的药,我们再来说下,一些不常用但也很有必要备一份的药品。

首先是消化系统用药。这一部分就比较复杂了,因为消化系统的问题太多了,我只推荐几种。如果家里有人腹泻、呕吐,可以使用口服补液盐、蒙脱石散,还可以用微生态调节剂,比如乳酸菌类的药品,来短期调整一下。

在烧心反酸的时候,可以使用铝碳酸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这三种药虽然原理不同,但都可以起到抑制胃酸、中和胃酸的效果。不过如果你经常胃不舒服,还是应该去查下胃镜,不能光靠药物。

如果有同学偶尔便秘,那我建议你家里可以备好开塞露和乳果糖。开塞露主要是物理性地帮助你润滑排便,乳果糖则是通过增加肠道内的液体,用类似促进腹泻的办法来帮助你排便。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吃乳果糖,要注意监测一下血糖。

说完消化系统用药,我们再来看看处理外伤需要什么。这里我要先解释一下,对于伤口来说,在家里第一件事要做的是止血。小的伤口可以用创口贴,又大又深的伤口可以用纱布和绷带。另外小伤口最关键的是保持干燥,所以刚开始你可以用碘伏或者酒精棉球,擦一下伤口的边缘,然后贴好创口贴即可,完全不需要每天都用酒精和碘伏去擦拭伤口里面。

总的来说,家里备好创口贴、碘伏、纱布和绷带这几样就够了,不用备太多抗生素或者消毒设备。如果切口出血多,切口长的,特别是涉及脸部、手部这些关键部位的,还是要去急诊。

除了消化系统用药和外伤处理,家人有晕车的情况,家里也可以常备一些晕车药。晕车药、晕车贴,作用都是相似的,都可以起到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如果预计今天开车路途遥远,或者要走山路,可以在出发前30分钟服药。晕车了再吃就没用了。太小的儿童是不建议用晕车药的。因为如果家长掌握不好药量的话,晕车药对神经功能是有抑制的。有可能孩子会睡过去很长时间,特别是在外旅行的时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既然说起孩子,家里有孩子的,记得准备专门的儿童用药。比如儿童专用的感冒药要备好。孩子的发烧比较特殊,温度高,维持的时间长,我们在家里能做的就是把最高体温控制下来,让孩子有比较好的精神和胃口,等身体自身克服病原菌的感染。所以你会发现儿童专用的感冒药,多数其实是以解热镇痛为主。

如果家里有老人的话,急救药物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家里有老人反复发作心绞痛,那就要备好硝酸甘油。但要记住,只有在冠心病的病史明确的老人发作胸闷的时候,才可以尝试含服。如果一个老人从来没有得过这个病,只是突然发作头晕,胸口疼,他可能未必是心绞痛发作。这时服用硝酸甘油未必有效,甚至还会造成低血压。正确的做法是尽快去急诊,如果老人的表情非常痛苦,你需要先拨120,描述症状之后,再咨询急救人员是否有必要服用硝酸甘油,免得好心办坏事。

说到这里,这份家庭常备用药清单就结束了。你肯定会有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女性用药没有呢,不用备一些维生素吗?其实,咱们的家庭小药箱主要解决的是小的突发状况,它能让你和你的家人快速缓解症状。至于你需要的特殊药物,不一定要放在家庭的公共药箱里。因为如果症状没那么着急的话,你完全可以有时间,再去医院开或者到药房购买。如果是太急的情况,你需要做的,就是去医院急诊就诊,而不是自主用药。

最后,我再啰唆几句,这可能比我们准备什么药物这件事更重要。

第一,切记,如果家里有婴幼儿,特别是四五岁“战斗力爆表”的小孩子,一定要把药物放在远离孩子的地方,也不能把吃完的药盒药片随手放在桌子上。要么药箱上锁,要么把药物放在绝对的高处。

第二,药物尽量要放在避光、干燥的地方。每过1年需要进行一次整理,把超过或者有效期不足一年的药更换掉,保证未来的这一年,都不需要再思考有效期的问题。

第三,如果老人也有一些常备的药物,需要把孝顺做到实处。比如如果老人的药片需要吃半片,那就需要同时购买一些能够切割药片的小器械。如果老人记忆力有减退,可以买个小药盒,把每一顿的药片分配好,让老人每次吃掉一小格。

讲到这,今天的听书就为你分享完了。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新药的故事》这本书,我想告诉你的是,一种新药的诞生没有那么容易,而且还伴随着太多的代价。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理解你对于新药的渴望。但很可惜,药物研发的大新闻虽然多,但实际的应用就是滞后的。

新药有太多安全性的问题需要观察和解决。而正确对待药物的态度,也反映了我们的健康管理观念是否是科学的。不只是普通大众,科学用药这件事,我们医生更是在终生学习。

当然,最后还是希望我们每个人的家人,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家里的药宁可年年都过期,也最好不要派上用场。我是王兴,感谢你的收听。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药物的研发,大部分都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碰”出来的。这就导致新药的副作用,就像是在开盲盒。

2.输液不是治疗的首选,而是在不能口服时的替代选择。

3.抗生素不是感冒发烧就要用,而是要有细菌感染的证据才使用。

4.保健品不是越神奇越好,而是要警惕其中可能添加的激素成分。

5.家庭用药不是囤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