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和她的时代》 盛唐为何出女政治家?
《太平公主和她的时代》| 盛唐为何出女政治家?
你好,我是蒋爱花,今天我们继续讲“盛唐的女性”,聊聊唐代的公主。
提到“公主”,我们想到的词可能是地位高贵、矜持孤独、骄傲任性等。这个词既有褒义,比如美丽、聪慧、善良、修养,但也暗含有贬义色彩,比如清高、娇生惯养等,所以有个词叫“公主病”。而在现代社会,公主又增加了一个含义,它可以作为对女孩子的一种爱称。谁家有个女儿,就说有一位可爱的小公主。
回到中国古代,公主有特定含义。《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诸侯嫁女于大夫,必使大夫同姓者主之。”这段话的意思是:周天子下嫁自己的女儿,他贵为至尊,不能亲自主婚,所以由同姓的诸侯主婚。由于这些和天子同姓的诸侯的爵位都是“公”,那么由“公”来主婚的女性,就是“公主”。从汉代开始,“公主”只能用在皇帝的女儿身上。如果老皇帝去世,新皇帝即位,之前的公主会升格,比如新皇帝的妹妹会被称作长公主,新皇帝的姑母会被称作大长公主。总之,元代以前,公主都是皇族专享的。
如果我们把目光移到1300多年前的唐代,那是个公主大放异彩的时代,像真正的巾帼英雄平阳昭公主,她是李渊的三女儿,相传她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统领兵马协助父亲建立帝业的公主,著名的万里长城娘子关就是因为她的事迹得名的;还有恣意潇洒的高阳公主,父亲李世民非常疼爱她,把她交给了名臣房玄龄的儿子,但丈夫太平庸了,高阳公主便开始主动寻找自己的爱情。
但有一位唐代公主的故事,最为绚烂多彩。她曾经差一点儿成为吐蕃人的媳妇,又在母亲的安排下先后两次出嫁;她的血管中流淌着极不安分的血液,梦想着能够像父母一样君临天下;她曾经位极人臣、左右朝政,又最终被自己的侄子革除生命。这就是一度叱咤风云的太平公主。
今天,我向你推荐的书,是我的同事、隋唐史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老师撰写的《太平公主和她的时代》。这本书在2006年首次出版,由于在读者中广受欢迎,因此2022年再版,今天我们依据的就是最新版本。这本书写得非常精彩,一旦翻开,你就想一直读下去。这不只是一部单纯的太平公主传记,在书中,太平公主就像一面璀璨的透镜,通过她的故事,你可以远望到一幅幅趣味横生的历史图景,更能亲临现场感受大唐盛世不为人熟知的前夜时分。
话不多说,让我们走进“盛唐女子图鉴”之太平公主的故事。
武则天退位后,唐代历史并没有立刻进入到开元盛世,在此之后还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刀光剑影,而在其中,太平公主是绝对不能忽略的主角。她是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和皇后武则天所生,时代特殊、身份特殊、性格鲜明,因此太平公主的一生极富特色,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可以映照出唐代社会的礼与法、制度与观念等。长期以来,历史小说与文学作品对她的解读数不胜数。真实的太平公主是什么样的呢?
唐高宗和武则天共生过四男二女,太平公主是最小的孩子。具体的出生年月,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只知道这个时间不晚于665年,同时因为她最小的哥哥李旦,也就是唐玄宗的父亲唐睿宗生于662年,所以太平公主应该是出生在663到665年之间。
因为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所以特别受宠。当然,父母格外宠爱太平公主,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相传,在太平公主之前,武则天还生过一个女儿。可惜这个女孩儿尚在襁褓中时,就被武则天亲手掐死,以此栽赃陷害王皇后,成为她抢夺皇后宝座的牺牲品。武则天靠这步棋从昭仪升为皇后,也许武则天对大女儿颇有忏悔之意,所以太平公主一来到这个世界,就被她格外呵护。
母亲武则天对太平公主的评价是两个字——“类己”。有两种含义,一是女儿长得像自己;二是女儿的性格、爱好甚至政治手腕与自己类似。太平公主的长相是“丰硕,方额广颐”,意思是方额头,宽下巴,体态丰满。我们想一下她的脸型,这跟《红楼梦》里描绘的鹅蛋脸面不一样,跟现在整容界推崇的锥子脸也不一样。按现在的审美标准,这种长相不太讨喜,但唐代以胖为美,太平公主的模样算是美艳动人。武则天说女儿“类己”,还有一个含义是史书中记载的“多权略”,也就是说太平公主喜欢参政。事实上,太平公主也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多权略的性格特征。
武则天就这么一个女儿长大成人,还跟她很像,所以非常疼爱她,不过,武则天却让花季年龄的少女太平公主进入了道观,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说到,太平公主的“太平”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了。当时,太平公主的父亲唐高宗难于操持政务,朝政大事就落在了能干的母亲武则天身上。恰逢吐蕃来请求和亲,点名要迎娶太平公主,武则天只有这一个亲生女儿,怎么可能舍得呢?于是安排太平入了道观。既然入了道观,就要取一个道号吧,从此道观名太平就成了她的专属称呼。
需要说明的是,公主入道并不意味着真正地落发出家,而是带发修行,还能够享受自由的追求。甚至,唐代的妇女入道被视作一种时尚。《新唐书》记载,“天下(道)观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士七百七十六,女冠九百八十八”。可见,唐代不仅女冠数量众多,而且明显多于道士。据学者统计,唐代207位公主中,有20余位入道或者曾经入道。做了女道士可以改变身份,可以自由结交文人。道观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像大诗人韩愈、茶圣陆羽均有与女道交往的经历。太平公主入观之后,借此形成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文学沙龙,平时与文人之间诗唱酬和,日子过得惬意而快活。
不知不觉,名义上入了道的太平公主到了婚嫁的年龄,16岁的少女春心萌动,她做了一件特别的事巧妙地让父母明白了她的心思。一天,在宴会上,太平公主穿上武官的服饰,在唐高宗和武则天面前跳舞,本来纤细的腰身加上宽大的紫袍,腰间束着玉带,样子相当滑稽可笑。唐高宗笑着问她:“宝贝,你又做不了武官,为何要瞎胡闹呢?”她则机智地回答说:“父皇,将这身武官服赏赐给我未来的驸马爷,不好吗?”父母再次被逗得哈哈大笑!笑过之后,唐高宗忽然意识到,在自己臂弯里的孩子已经长大,如今到了豆蔻年华,需要考虑婚配之事了。
很快,唐高宗便为女儿选好了一位驸马,姓薛名绍。薛绍何许人也?他又何德何能成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太平公主的驸马呢?
薛绍,663年出生,与太平公主年龄相仿。而且薛绍的出身也不一般,他是河东汾阴人,地理位置大致对应今天山西西南部的运城万荣县,汾阴薛氏是汉唐时期最著名的豪族之一。薛绍的母亲是城阳公主,你可能不熟悉这个名字,但你一定知道城阳公主的父母,他们正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这样不错的出身,为他和太平公主走到一起,提供了那个时代必不可少的阶层要素。
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14岁的太平公主第一次出宫,在上元节的假面之夜邂逅英俊的武士薛绍,使她坠入少女的初恋。武则天出于对女儿的溺爱,掩盖薛绍已婚的事实,暗中赐死了薛绍的结发妻子惠娘。实际上,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真正的薛绍在认识太平公主之前并未结婚,而且终生只有一任妻子,就是太平公主。
历史往往充满了伏笔,当事人未必能够看清楚。薛绍与太平公主的婚姻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太平公主嫁给薛绍后,开始了为人妻子的生活,他们应该度过了一段甜蜜幸福的日子,在这段时间里,太平公主为薛绍生了两个儿子薛崇训、薛崇简及两个女儿。但是好日子仅仅过了七年,风云突变,薛绍竟然被自己的岳母武则天以谋反罪赐死。《资治通鉴》记载,(薛绍被)“杖一百,饿死于狱(中)”。理由是谋反,而且最终是活活饿死的。而这时,太平刚刚生下小儿子。孩子刚降生就失去了父亲,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我们不禁要问,堂堂驸马爷有谋反的必要吗?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心爱的女儿,武则天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女婿痛下杀手呢?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给姑姑献上了一块宝石,石头上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这显然是为了迎合姑姑的欢心,故意制造祥瑞,但是,又有谁不愿意听好话呢?处于权力漩涡中的武则天也不例外。宝石一出,颇合武则天的心意,打算昭告天下。她随即下诏令,要求各路都督、刺史集合,包括李唐皇室在内的成员要赶到东都洛阳,举行朝贺大典。可是,李唐皇室成员这时候已经被武则天剪除得所剩无几,再加上,当时不知哪里放出来的谣言,说是武则天想利用朝贺的机会,把李唐皇室成员一举消灭。谣言一出简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谣言并没有经过官方的澄清和过滤,李唐皇室成员更是被吓破胆,他们商量的结果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进攻。皇室成员中尚存的越王李贞和儿子琅琊王李冲一马当先。而薛绍的亲哥哥薛顗也被联络到了。前面说了,薛绍的母亲是城阳公主,外祖父是李世民,因此薛家更偏向李唐皇室成员。说到这里,我们看到,薛绍跟这起反抗并没有直接关系。《旧唐书·外戚传》中也说:“绍,垂拱中被诬告与诸王连谋,伏诛。”也就是说,只是因哥哥薛顗的谋反牵连到了薛绍。对于谋反者,武则天是绝不手软。很快,薛绍被抓入狱,最后活活饿死。
女儿失去了丈夫,武则天为了安慰太平公主,她打破了唐代公主食封不过350户的惯例,将太平的封户破例加到1200户。可是,丰富的物质生活怎能弥合心头的痛苦?面对年幼的孩子,太平公主只能选择坚强地活下去,也许太平的成长与改变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薛绍之死对她的影响非常大,让她意识到权力仿佛是一种怪物。人在经历了权力的迫害之后,往往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一是拼命地近乎变态地追求权力以求自身安全与利益;另一种是颓然地接受现实,破罐子破摔,在以后的日子里看破红尘,得过且过。
薛绍死后,年纪轻轻的太平公主成了寡妇。她的命运自己说了不算,现在,李唐皇室要改“李”姓“武”,武则天需要为女儿找一个武家的女婿。按照“武姓是必选项”挑选出来的驸马是谁呢?他能与太平白头偕老吗?
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武则天已有安排,是她的堂侄——武攸暨,梳理一下亲戚关系的话,他是太平公主的表哥。当然,亲戚关系无所谓,麻烦的是,武攸暨已不是单身,但在武则天眼里,这不叫事儿。在中国古代,婚姻的合法形式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模式下,结婚往往不是男女双方个人的事情,而是其身后的两个家族为了实现各自目的的大事。利益集团内部实行通婚,不仅考虑其自身及家族的现实利益,而且更多地顾及各个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等利害关系。这种封闭式的婚姻圈,实际上是相互依赖、俱荣俱损的社会政治集团的结合。太平公主与武攸暨联姻之后,被武则天很好地保护起来,也避免了李氏子弟可能遭到的不测。
学者们普遍认为,唐朝前期的公主拥有一定程度的婚姻自由,而且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公主离婚或夫死再嫁是极为平常的事,皇帝并不阻止。唐代婚姻可考的公主总计210人,其中结过两次婚的有27人,结过三次婚的有3人,除去早亡与入道不婚的公主,再嫁公主的数量占总数的23%,远远高于基层社会,公主甚至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拥有一定特权。确实,隋唐时期的社会风气充满了胡汉混溶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开放风气与其统治者的出身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朝皇室的祖先李虎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与胡族有密切的联系。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和太宗李世民都曾在隋朝担任边疆将领,与各地少数民族有过交往和战争。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和民族有一定的包容和尊重,大唐不仅欢迎各国使节和僧人来华,还派遣使者和学者出访各地,进行文化交流和学习,使得唐朝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曾经有一群特殊的女性,她们身份高贵,影响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太平公主,武则天的女儿,权倾朝野;韦皇后,唐中宗的妻子;安乐公主,唐中宗的女儿,立志要当“皇太女”。此外,还有上官婉儿、女官柴氏等,不是在彼时,就是在此时。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也只有在大唐,在后武则天时代,才出现这样一群生机勃勃的政坛女性。这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红妆时代。
刚才,我为你介绍太平公主的两次婚姻,并进一步讨论了,唐代公主的独特社会地位。但我们知道,太平公主生来就不是为他人做注脚的,后人最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政治斗争中纵横捭阖的那位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公主,她的父亲唐高宗是皇帝,她的母亲武则天也是皇帝,还有三个哥哥:孝敬皇帝李弘、中宗李显、睿宗李旦都做过皇帝。
《太平公主与她的时代》这本书,蒙曼老师开篇是从太平公主参与的一场政变讲起的,结束同样是一场针对她的政变。可以说,太平公主一生的高光时刻都与政治息息相关。
这还要从母亲武则天,这位影响了她一生的女性说起。
当初武则天想要当皇帝经历了一番心路历程。在一贯强权、干练、雷厉风行的武则天眼里,她的儿子都是“扶不起的阿斗”,天下怎么能交给如此软弱的他们?武则天不放心,还是自己干吧。690年,在太平公主二十多岁的时候,母亲武则天让四哥李旦让出皇位,母亲自己做了皇帝。纵观武则天的一生,她做帝王是成功的,但在选择继承者方面太多波折。她试图在四个儿子中选出励精图治的皇帝,处心积虑地要把儿子们培养成杰出的继承者,实际上都没有如她所愿。
那武则天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女儿呢?按理说,她已经开创了女性当皇帝的先例,让太平公主做皇位继承人似乎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何况武则天最喜欢最偏袒的也是这个女儿,难道她没有考虑过太平吗?但史书上没有记载武则天有想立太平公主为帝的想法。因为这时,武则天对三儿子李显还是抱有希望的,希望他能光明正大地继承武氏大业,认为李显被流放14年的反省应该能让他看清时局,会效忠自己。有人还提出另一种解释,武则天之所以称帝并非因为她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在选择继承人这个问题上她和其他男皇帝们没有半点不同,防范自己的儿子,因为他们是皇位继承人,和自己的关系多少有点微妙,宠爱甚至溺爱自己的女儿,因为公主们都不在皇位继承人之列,亲情更简单纯粹,武则天对太平公主的宠爱也说明她压根就没想过让她继承皇位这事儿,再说大臣们怎么会答应选个女性继承人呢?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中最基本的法则,立正妻所生的长子。
在武则天登基9年后,也就是在698年,武则天把三儿子李显召回洛阳,重新立他为太子。尽管武则天在以周代唐时,曾力图使武周跳出李唐的影响,但由于她与李唐皇室无法割断的家庭伦理关系,使她未能完全撇开自己的夫家,最终回归了李家媳妇的角色。又过了7年,在705年,新年刚过,武则天忽然卧床不起,《资治通鉴》记载“太后寝疾,居长生院,宰相不得见者累月,惟张易之、昌宗侍侧”,意思是说,武则天病重,她的两位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内。在这种严峻政治形势下,她的两位男宠随时都有篡权的可能。因此,一场政变正在大臣间酝酿。
很快,太子李显在将士们的陪同下来到了皇帝居住的迎仙宫,可这时大门紧闭,将士们斩断门闩,张昌宗、张易之毫无准备,惊吓之余慌乱逃窜,而政变的将士们早有准备,他们在走廊里将二张擒获,以快刀斩乱麻的速度将他们俩斩首,然后走到武则天居住的长生殿。
武则天吃惊地坐起来,问道:“是谁在作乱?”
一位参与政变的官员回答:“张易之、张昌宗阴谋造反,臣等已奉太子的命令将他们杀掉了,因为担心可能会走漏消息,所以没有先向您禀告。在皇宫禁地举兵诛杀逆贼,惊动天子,臣等罪该万死!”
武则天惊愕不已,便对太子李显说:“显儿,张氏兄弟已经被诛杀了,你可以回到东宫里去了。”
可是还没等太子说话,一位大臣近前来说道:“太子不能走,当初高宗把心爱的太子托付给陛下,现在他年富力强,能够担当重任,却一直在东宫当太子,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家。群臣不敢忘怀太宗、高宗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诛灭犯上作乱的逆臣。希望陛下将帝位传给太子,以顺从民心!”
武则天心里明白,自己大势已去,这分明是太子在逼宫,而自己一手培植的大臣大都站在了太子一边。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颁下制书,发布公告:太子李显代为处理国政,大赦天下。第二天,武则天就正式将帝位传给太子李显。因为发生政变的这一年是神龙元年,所以后人称之为“神龙政变”。
说了这么多,你会发现,太平公主好像没有出现在神龙政变逼宫的队伍中。其实,神龙政变能够成功,太平功不可没。我们可以从历史记载的一些蛛丝马迹来推断她在这次政变中发挥的作用。重新上台的唐中宗李显论功行赏,他把四弟李旦封号为安国相王,并任命他为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然后说小妹太平公主“预诛二张功”,也就是杀了两位男宠有功,因此“增号镇国,与相王均封五千”,加太平公主封号为镇国太平公主。这充分说明了太平公主在神龙政变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反过来看,政变要想成功,太平公主的支持是必须争取的。她是武则天宠爱的女儿,又没有继承权,她与母亲的相处更简单亲近,在武则天病重不见外人期间,也许只有她能靠近武则天、能够了解武则天动向。不仅仅是武则天的想法动向,武家的最新动向同样至关重要,而太平公主又是武家的儿媳妇。这么说来,太平公主不仅是与政变有关,更可能是非常主动地参与了整个政变的策划过程。
由于如此重要的角色,政变成功后,太平公主不仅获得了封号,而且获得了实际的物质赏赐。记录唐代典章制度的《唐会要》记载:“太平公主一万户”,这个封赏要远高于同时期唐中宗李显自己的皇子们获得的赏赐,他的儿子中卫王、温王才二千五百户。
尽管官方的赏赐对普通人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但它毕竟是固定数额,太平觉得并不满足,于是为自己广开财路,比如做买卖,太平公主贩卖丝绸的大船曾经阻塞江河;此外,她还放高利贷,利用民间青黄不接的时候出资资助陷入财政危机的商人,收取高额的利息。我想,太平在经商方面“长袖善舞”,或许是有家族基因的遗传,别忘了她的外公武士彟就是一位出色的木材商。因此,在中宗朝,太平公主一家算是最有钱的豪族了,她的经济实力是真的称得上富可敌国。
而在官场上,太平公主更是如鱼得水。既然三哥是皇帝,太平公主又处于权力核心,她又找到了另外一个生财之道——卖官鬻爵。这对太平来说绝对是一举两得的事,既赚了大钱,又拉拢培植了自己的势力。史书记载,当时通过太平打招呼进入官员阶层的人很多,“谓儒者多窭狭,厚持金帛谢之”,意识是说,谁出的钱多,给谁的官位就高。
像太平公主这样热衷于财富、权力的女性还有很多,有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长宁公主,还有著名的上官婉儿、掌管后宫的女官柴氏,这样一批女人像打擂台赛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台,居然琢磨出一种名为“斜封授官”的黑暗政策。
什么是“斜封官”呢?斜封官也称“墨敕斜封官”,是唐初出现的一种非正式任命官员的途径,因为官职任命状是斜着封的,要从侧门交付中书省办理,而且它上面所书“敕”字是用墨笔书写,这与中书省正式任命官员时所用的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完全不同,“斜封官”由此得名。“墨敕斜封官”,这也是人们对非正式程序任命官员的一种蔑视性称呼。
在唐中宗时期,卖官鬻爵,蔚然成风,三教九流、贩夫走卒等竞相用钱开道,奔走于韦后、公主及嫔妃的府第。放纵亲族乱政的唐中宗,最终自食恶果,他的妻子韦皇后的政治野心不断膨胀,希望成为下一个武则天。于是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了丈夫唐中宗。
三哥的突然死亡让太平公主意识到政局异常复杂,弄不好大唐帝国又要面临着改姓的风险。尽管太平公主乐于敛财,但这个时候,她的脑子是清楚的。
危急时刻,太平公主果断出手,与其他官员联合发布了一份诏书,以官方的身份宣布“立李显的第四子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韦氏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
这李重茂是谁呢?李重茂只有16岁,他突然成为皇太子其实是两派势力妥协的结果。这两派势力,一派是希望成为第二个女皇帝的韦皇后,她是太平公主的三嫂;另一派是曾经当过皇帝的相王李旦,他是太平公主的四哥。需要说明,李旦性格寡淡,不太喜欢政治。太平公主不希望唐朝再次陷入改姓危机,所以她是这一派的真正主导者。
没过几天,太平公主教唆侄子李重茂下诏将皇位传给李旦。但四哥李旦并不愿意当皇帝,所以坚决推辞。但架不住太平公主带着文武百官轮番上阵软磨硬泡,强调国家多难,应立长君,李旦即位是众望所归,他不应该逃避责任。
就在这短短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一连串的政变陆续发生,唐中宗的小女儿安乐公主被杀、妻子韦皇后被杀、儿子李重茂做了短暂的傀儡皇帝,半个月后弟弟李旦上台,这些剧目的总导演不是别人,正是太平公主。
客观来说,太平公主在这次维护李唐王朝统治的政变中功不可没,随后上台的李旦跟当初的三哥李显一样,在所发的朝廷公文中大肆歌颂妹妹的拥立之功,称:“(太平公主)大义动天,恳诚贯日”。
想一下,太平公主为什么要参与这一次次的政变,她的势力这么强大,为什么不直接当皇帝呢?
我们不能否认太平公主没想过当皇帝,但现实环境是,武则天过世后,朝野上下对于女人干政有本能的警惕。太平公主或许明白,她亲自当皇帝,必然会遭到舆论质疑以及强大阻力,不如深居幕后掌握实权。
的确,如果说,中宗时期还有武氏势力和韦后、安乐公主势力与太平公主相抗衡的话,那么睿宗时期,太平公主就完全独当一面了。当年“尚畏武后之严,未敢招权势”的太平公主,现在俨然已成为大唐帝国的真正主宰。
李旦经常同妹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针,每次太平公主入朝奏事,都要和四哥李旦坐在一起谈上很长时间;有时她没去上朝谒见,李旦会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征求她的意见。每当宰相们奏事的时候,李旦总要询问:“这件事曾经与太平公主商量过吗?”接下来还要问道:“与三郎商量过吗?”这里“三郎”指的是睿宗庶出的儿子李隆基,因排行老三,故称三郎。在得到宰相们肯定的答复之后,李旦才会对宰相们的意见表示同意。凡是太平公主想干的事,李旦没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迁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话。在朝臣中,经过她的举荐而平步青云、担任要职的士人更是数不胜数。太平公主的风头盖过了皇帝,所以对她趋炎附势的人很多。太平公主的儿子们也都受封为王。太平公主的田产园林遍布于长安城郊外各地,她家在收买或制造各种珍宝器物时,足迹远至岭表及巴蜀地区,为她上贡的人络绎不绝。太平公主在日常生活方面,也处处模仿宫廷的排场。
刚才我们提到,唐睿宗李旦每次决策前都要问问妹妹太平公主,以及儿子李隆基。太平公主势力大、能力强,征求她的意见可以理解。李隆基也如此被看重,是怎么回事呢?
太平公主再怎么有才能、有魄力,但在唐代,身为女性,她的政治野心需要借助外力实现。颇有才干的侄子李隆基就是她要借助的力量。同样,对于李隆基来说,姑姑太平公主政治经验丰富,而且住在宫中,消息灵通,要想有长远发展,同样离不开姑姑拉一把。因此,前面提到的政变,正是两人里应外合的结果。
但当政变成功,两位政治强人的联盟迅速破裂。唐睿宗李旦在位的26个月里,太平公主与侄子李隆基的关系变得势如水火、矛盾重重。
刚开始,太平公主并没有把侄子李隆基放在眼里,觉得他还很年轻,年轻人难免有点锐气。尽管以前李隆基也有功劳,参与了消灭韦皇后、安乐公主的政变,但大多扮演着依附者的角色。自从唐睿宗将李隆基立为太子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李隆基拥有了政治上耀眼的名分,而且在上朝时提出的各种建议,富有远见卓识,唐睿宗对太子基本上是言听计从。太平公主一下子觉得这个侄子还真不是等闲之辈,更要命的是,李隆基的势力有渐渐凌驾于自己之上的趋势。
尤其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唐睿宗本来就是被迫当了皇帝的,他索性颁发制命,决定将帝位传给太子李隆基,太子还上表推辞一番。很快李隆基即皇帝位,他就是唐玄宗,唐睿宗被尊奉为太上皇。这爷儿俩约定:凡涉及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以及重大的刑狱案件还是由太上皇李旦决定,其余政务均由皇帝李隆基决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比较罕见的“二主共治”的局面。
我们多说两句,你可不要以为是唐睿宗嫌妹妹和儿子整天不对付,看着心烦所以退位了。他是在传位与退位之间选择了一个中间态度,更在妹妹与儿子之间找寻到了一个政治上的平衡点,名义上退位,却也没有全身而退,避开了朝堂上的锋芒,同时也软化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关系。
你想,如果唐睿宗李旦一直在位的话,妹妹太平公主政变经验那么丰富,随时都有可能再掀起一次政变,但儿子李隆基也不是吃素的,说不定对姑姑做出什么来。难得的稳定就被破坏了。但李旦退位的话,主要权力交给了儿子,妹妹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同样,由于李旦健在,李隆基也不敢对姑姑贸然动手。
这个思路是不错的,但李旦还是低估了儿子李隆基的手段。前面我们讲到,太平公主走上政治巅峰是因为政变,她的落幕,同样是因为一次政变。
李隆基继位第二年,他就带领禁军闯入太平公主的府第,发动了史上著名的先天政变。正史资料对先天政变起因的记载倾向于太平公主密谋在先、李隆基应对在后。事实果真如此吗?太平公主在朝中有实力,有人脉,可能也一直有准备地发动政变,为什么会如此不堪一击,轻易地败在侄子手下呢?其中有太多被隐匿的真相。
正史的记载有其特殊的书写方式,有些人生活在明面上,他的形象非常高大。比如,唐玄宗李隆基,他从七岁开始就意气风发,说朝堂是我们李家的;当了太子,对于父亲的禅让坚决请辞,显得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大臣姚崇、宋璟建议将太平公主安置在洛阳,离开长安就不会搞事了,这时李隆基又假意指责姚宋二人;在密谋逮捕太平公主一位心腹的时候,李隆基表现出唯一的担心,说是怕吓着自己的老父亲;等到箭在弦上要杀害姑姑时,也说是姑姑不仁、密谋在先,自己起兵是迫不得已。
我们应当注意,李隆基当了44年的皇帝,他有充分的时间来影响史书的编写,甚至给予史书的编纂定下基本的论调。与生活在明面上的人相比,有些人生活在光影的暗处,比如太平公主,她最终无法辩解自己到底有没有密谋政变,而且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太平公主死后,唐朝历史上的“红妆时代”结束了,李唐王朝进入最为繁盛的开元盛世。正像蒙曼老师在书中发出的感叹那样:这究竟是女性的个人失败,还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令人唏嘘不已。
蒋爱花讲“盛唐女子图鉴”,今天就聊到这里。下一讲我们将一起读我撰写的《唐代和亲往事》,聊一聊大唐历史上那些远嫁的和亲公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