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为什么说有了墨子,才有了江湖?
《余世存·时空理论下的国学经典》第3讲《为什么说有了墨子,才有了江湖?》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余世存。今天我们一起读读《墨子》。
阅读《墨子》这部著作之前,我们需先花点时间聊聊墨子这位思想家。
墨子是跟希腊的苏格拉底差不多同时,他比老子、孔子们要晚一点,他跟孔子一样,都是商王朝的后代。甚至,墨子还是商王室的后人,他的先祖目夷跟宋襄公是兄弟。目夷的后人发展得不好,甚至从贵族降到平民的位置,失去了贵族的身份。孔子的祖辈父辈也一代不如一代,但还没有降到平民的位置。孔子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墨子一样,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当过各种工匠,做过小手工业主,深入过集市,种过田地庄稼,墨子就自称鄙人、贱人。
作为没落的贵族后代,墨子还是受到了教育,史书记载说墨子原为儒门弟子。墨子曾师从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墨子不满足于儒家学说,就自创了思想学说体系。儒学的粉丝是有身份的士子,而墨子更了解也理解平民百姓,了解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这是他的粉丝基础。儒学主张游说君主,墨子在这个方面比儒学有更多的批判性,他不仅批评国君及其暴政,也批评儒家的思想。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有大批粉丝的追随,墨子就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墨子做过官,他在宋昭公时代做过宋国的大夫。后来就在体制外游学、办学、做培训,到各个国家跟投缘的国君做参谋或资政。他的行踪很广,穿着草鞋,步行天下,东到齐,北到郑、卫,南到楚国。他曾经多次制止过战争,比如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说服鲁班止楚攻宋。他多次访问楚国,献书给楚惠王。楚惠王打算以书社封墨子,但墨子最终没有接受。后来他又拒绝了楚王赐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越王也曾想重用墨子,但双方最终没有合作。后来墨子还想到齐国阻止一场战争,不过没有成功。
在墨子晚年,儒墨齐名。墨子死后,墨家弟子已经“充满天下”“不可胜数”,成为当时的显学。用今天的话语来做类比,儒家相当于精英主义,相当于学院派;墨家相当于平民主义,相当于民间派。
墨子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大,甚至生前就被称为圣人。他的学生就因为他生病而问,您作为一个圣人怎么会生病?还有鲁阳文君对楚国国君介绍墨子说,“墨子,北方之圣人”。这些人不约而同,说“墨子是圣人”,绝不是胡说八道,信口开河,而是当时公众约定俗成的称呼,反映当时社会对墨子的普遍认知。
墨子的影响使得当时儒家和道家的传人不可能不注意到,儒家传人孟子就对墨子嫉恨,他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 “……杨朱无我,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道家的传人庄子对墨子充满了景仰,他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意思是,墨子是真正美好的人,将再也不能求得了。虽然累得形容憔悴不堪也不弃自己的主张,真是一位实干之士啊!
但到了太史公司马迁的时代,墨子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了。司马迁对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记录评点,以列传形式流传于世。唯独墨家是个例外,太史公在其著述中仅仅用了二十四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司马迁的这个态度也是一个学术话题。以他获得的材料,他不可能不知道墨子在当年的影响,但为什么他只能这么写墨子呢,这个话题可以永远讨论下去。
总结一下,墨子是一个生活在上层边缘的知识人,他怀着悲天悯人之心奔走游说,就是为了维护下层人民、弱小国家的利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社会的关注度,使得墨子和墨家学说大红大紫。但随着秦汉社会阶级的分化和重组,国家的统一,知识人的势利,墨家学说的影响力也开始式微,最后由显学变成了绝学。
那墨子的影响是不是也会随着墨家学说式微而逐渐消失呢?下面,我们从两个问题出发,重新发现墨子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首先看,墨子思想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了什么地位?其次再看,《墨子》这部神秘的著作到底说了什么,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宝贵财富?
那么我们接着墨家学说式微这个话题讲。
作为春秋战国时代的显学居然在秦汉之后两千年的中国消失了,在唐宋年间,《墨子》一书只能寄身在《道藏》里才得到保存。《道藏》是一部汇集大量道教经典的大丛书。要是没有《道藏》的话,墨子的书可能会丢失更多。到了清代,中国人重新发现墨子的重要性时,很多人已经读不懂墨子了。到清末民初,墨子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再次抬高,借助于西方文化的参照,墨子的价值被重新估计。墨子被看成是耶稣一样为平民大众代言的伟大人物,甚至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如胡适之、鲁迅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墨子秦汉两千年间的尘埋,或说被社会抛弃应该是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或历史课题,遗憾的是,在这方面做研究的太少。我个人以前也不理解墨子,因为读墨子的书感觉到太质朴,讲道理也是直来直去,不够精彩。他的问题意识我也觉得浅薄。
后来在云南生活,认识了一些乡下朋友,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突然理解了墨子。原来墨子就是平民阶层的代言人,他的眼光、问题意识都是从民众生存的层面出发的,绝不是儒家从教化的层面出发的。这样的眼光和问题意识既是经验的务实的,又是逻辑的理性的。
我在十几年前由《易经》的“时空思维”想到诸子百家的“时空属性”时,首先明确孔子的儒家属于东方之学,老子的道家属于南方之学和北方之学,那么谁是西方之学呢?我马上想到了墨子。
墨家的学问思想属于“西方之学”,所以他讲逻辑,就是有名的墨辩逻辑;他讲科学,他对物理学、光学的很多命题都有研究。在时间属性上,墨家属于“秋天之学”,秋天有义利,墨家讲义,讲平等,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就像汉字的“秋心”为愁一样,“秋天之学”有一个特征,研究终极问题。孔子们不语怪力乱神,但墨子要研究天志,要明辨鬼神。秋天之学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不像春天之学那么含蓄,讲温柔敦厚,讲温良恭俭让,秋天之学不怕情感表露。所以墨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敢于痛哭的圣贤。人们说,墨子走到路口,看到歧途,就会痛哭而返。一般人不理解,但哲人们、才子们是理解墨子的,伤心人别有怀抱,他看到人生多难,大道多歧,所以哭出来了。儒家圣贤轻易不流露感悟,但墨子,以及稍后的庄子是敢于放声哭泣或歌唱的人。墨子的情感宣泄表明,他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比如他看到人受环境的影响不自知就非常感慨。“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个故事就是有名的“墨子悲丝”,他看到丝巾掉到染缸里,染于青苍色就变成了青苍色,染于黄色就变成了黄色,所以他得出结论,对于我们所要受的影响,不可不慎。这种追问正当性,追问终极的学术思想取向,正是西方之学、秋天之学的特征。
我当时想到墨家的西方和秋天属性时,吓了自己一跳。过了几年,我才发现大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对墨家有惊人的判断。2007年,何先生撰写了一篇三万多字的长文,题目是《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从重建秦墨史实入手》,2010年5月13日下午又在清华大学发表同题演讲。
何先生认为,秦献公即位后的第四年,亦即墨者首任巨子孟胜及其门徒集体为楚阳城君死难那一年,秦献公与墨者开始合作,而且关系如鱼得水异常融洽。这比学界的认知提前了半个世纪。
学术界还有一个观点,秦国由弱变强,是由于秦孝公时代的商鞅变法使得秦国成为强国的。但何炳棣先生认为,秦之由弱变强,实际是由于墨者的帮助。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看法。
我对何先生的研究非常佩服,因为他为我的直觉提供了详细的论证。墨家在时空属性上属于西方和秋天,所以他的“尚同”“尚贤”思想跟西方的秦国一拍即合。墨家为秦国拉拢人才,组织人才官员队伍,建立集权式的军国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何先生考证说,当秦献公开始征募墨者人才时,秦国是被侵略的弱者,正好也是笃信兼爱非攻的墨者乐意效忠的对象。但经过献公晚年与魏大战凯旋后,秦国迅即变成最强的军事侵略国。这一基本事实既造成所有墨者良心信念的矛盾,更切断了所有墨者社团发展的机会。
何先生还说,战国期间主要国家都在建立中央控制下的新型官僚制度,墨家刚开始帮助秦国的时候,依据不同的专长,被分配到不同机构部门工作。他们做成了什么事情,有所记录,但他们是谁,却没被记录下来。随着墨家的种种技能和专长被朝廷汲取利用,他们的地位和功用也就越来越“边缘化”了,最终成了秦国统一大业的垫脚石。何先生在文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墨家最无法抗拒的是战国时期统一集权中央化的政治洪流,自始只有浸泳其中任其漂荡,不能也不容逃脱。事实上,仕秦四、五世代以后业已完全消融于此洪流了。
何先生在考察中国历史上这一大事因缘时非常动情,他说,“墨者原来兼爱非攻无私救世的情怀,在竭忠尽智仕秦的过程中,竟无情地被时代化为本身生命的高酸消融剂——这才是人类史上值得讴歌赞叹的永恒悲剧”。
我自己来解释这一中国史上的大事因缘,墨家因为学说思想的西方属性和秋天属性,使得墨家天然地具有平民性,具有产权意识,用古人的话,他们“明于义利之辩”。平民大众具有务实理性,具有自组织的动力和智慧,所以墨家的组织化技术化极为突出。
如果说春秋时代孔子开放办学办成了精英学校,那么战国时代的墨子就是在平民大众中办成了速成学习班,所以他能够为秦国的军队和各级官僚机构提供新型的人才,提供能工巧匠。
就像民国年间的章太炎对同盟会的使命所说的,“革命功成,革命党消”。同盟会作为革命党人,参与了辛亥革命和民国的建立国家,但革命一旦成功,国家一旦建立,同盟会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类似的,墨家组织也是这样,面对战国局面,它希望华夏中国结束分裂、战争,统一起来,没想到统一后的中国没有他们的立足之所,所以何炳棣先生感叹,它是被时代的高酸消融了。
在我看来,墨家的这一大悲剧只是拉开了两千年中国无数悲剧的序幕,历代农民起义,或农民帮助造反者推翻了一个王朝,结果新建立的王朝对农民的打压并没有减轻,甚至更为厉害。这就是墨家悲剧的重演。农民也好,代表战国时代平民大众的墨家也好,他们真心希望国家的统一,他们也为国家提供了人才,提供战争需要的炮灰,但新王朝一旦确立,他们就仍是被压迫的对象。
这一大悲剧就是墨家思想从平民底层中来,他们的国家观念没有真正突破。底层或墨家的“尚贤”“尚同”思想甚至是王朝时代中央集权政治的理论依据。在墨家看来,解决政治黑暗的办法就平民自乡里而上,层层都服从各级的“政长”,最后所有各级的平民和政长都绝对服从于天子。这可能就是墨子“尚贤”“尚同”思想的合理推论。这种政体也就极容易走向专制、独裁,走向一元化的中央集权。所以墨家思想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思想资源,也注定以自身的消亡为代价。
当然,墨家精神不是一次消亡,不是突然消亡的,它还经历了一个过程。甚至它在帮秦国统一天下后,它还帮刘邦等秦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秦朝。汉朝的建立也得益于墨家精神,无论陈胜吴广的起义还是刘邦的团体,都有墨家的影响。比如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著名口号,它不一定有什么深意可言。在陈胜之前,墨子就说过,“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可能墨子的这一句话在战国年间非常流行,影响到了陈胜。他们在思想特征上是可以相通的。他们都在反对等级不能逾越,反对“富贵在天”的命定思想,可以说他们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当然,随着陈胜起义的影响,陈胜的这句话流行开来,墨子的话渐渐被人遗忘了。
我们从墨子的这一思想也可以看出他的学术特点,他的话说得平实、质朴。后来的人就不一样,陈胜就会反问句加强思想的底气,所以比墨子的话更能流行。还有孟子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这话也比墨子的话说得漂亮,所以也能流行开来。
我们回头来说墨子的影响,墨子是反对战争的,他有名的主张就是“非攻”。但在战国年间,墨子的信徒们,以及广大的人民大众,不怕战争,参与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当秦朝背离人民,作威作福时,又是受墨子影响的一大批人揭竿而起,掀开了推翻秦朝的历史序幕。除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大军,还有刘邦项羽等起义大军中的很多人,比如项伯、张良等人,都有墨家的侠义精神,刘邦本身,拿儒生开玩笑,有带头大哥的风范,也是受墨家思想的影响。
汉代建立后,墨家的变种“游侠”仍在活动,到了汉武帝时代,国家开始打击游侠。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说,当时比较出名的侠客有朱家、田仲、五公、剧孟、郭解等,游侠往往向大城市集中。帝都长安就聚集了大量的游侠。“乡曲豪俊,游侠之雄,节慕原尝,名亚春陵,连交合众,骋骛乎其中”。这就有点儿像微博时代、公众号时代的“大V”一样,他们的粉丝众多,俨然有社会意见领袖的声望。
汉武帝元朔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7年,朝廷下发诏书,要求全国各地家产超过300万的大户人家统一拆迁,搬到茂陵附近居住。在动迁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钉子户”,这就是郭解。郭解是当时的游侠。他不仅结权交贵不说,还收容了一大批社会闲散人员当小弟,黑白通吃,连当地政府也拿他没办法。然而,他不符合资财300万的迁转标准,但迁移名单中就有郭解的名字。
当时的长平侯,就是大将军卫青站出来说话,郭解家里比较贫穷,不符合迁移的标准。汉武帝听了很不高兴,郭解就是一介平头百姓,他是有怎样的权势能使将军替他说话。可见,他家里并不是真穷。意思是郭解必须迁移。
郭解这样被迫迁到茂陵后,就打听是谁把他放上名单的。原来是轵县人杨季主的儿子提名迁徙郭解的。这下两家便结下了梁子。先是郭解的侄子砍了杨季主儿子的头,后来郭解又杀死了杨季主。这件事引起了轰动。后来,在朝廷的层层追捕下,郭解最终落了个夷灭三族的下场。
郭解还有其他几个游侠的下场都不怎么好,原因就是朝廷对他们打压,不给他们生存的空间了。所以,要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做一个清白的游侠是不可能的,这些侠客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入黑社会,混江湖。
我以前在注意墨家的这一悲剧时,认为墨家的消亡是因为它跟中国人的精英意识格格不入,所以秦汉以后的专制等级社会,墨家不可能有立足之地。事实上,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和平年代,平民大众都想效法精英阶层,向精英生活看齐,他们看起来并没有代表自己说话,也说不出自己的权利,他们说的话就是精英话语的山寨版。
但墨家精神并没有消亡,墨家精神散入民间、江湖,成了侠客、江湖帮派的精神支柱。无论侠客还是江湖帮派都要讲“义”,这就是墨家思想最核心的观念之一。但对侠客、江湖帮派,历代朝廷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侠客是极尽打击之能事,对江湖帮派则是为我所用。因为侠客如果只是为国为民的大侠,就是跟朝廷抢群众基础。朝廷要的社会最好是一盘散沙,而不是让一个或几个大侠所领导。至于江湖帮派,只要不公开,不侵犯朝廷利益,历代王朝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这样的情况下,墨家就一步步地沦陷。墨子有思想学术的探讨、有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他的传人在战国时代有社团组织,后来的传人就沦落到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帮手,后来沦落到成为社会上的游侠,再经打击只好成为江湖帮派,或者跟江湖帮派同流合污。从这个层面来看,墨子是江湖帮派的祖师爷。但后来的帮派越来越不像话,以至于墨子都为他们抛弃,他们把桃园三结义的关羽当作祖师爷,这就完全不懂得历史了。
当然,无论古代的侠客,还是江湖帮派,都会讲侠肝义胆,都会强调担当。因为朝廷的县官不下乡,听任民间一盘散沙,几乎没有能力建设公共空间。在宗亲势力之外,侠客和江湖帮派就承担了民间社会的建设性一面,用老百姓的话,除了官以外,还要交保护费,这样就有人罩着。估计墨子生前做梦都没有想到,他创建的伟大学说及其组织,会沦落到这样的地步。
墨家精神的担当一面,就是任侠的一面,任就是承担的意思。可以说,墨家除了给汉语中的爱、贤、同、非等字词提供新的解释以外,他对“任”字也提供了人格精神。任劳任怨的任就有墨家精神,后来的梁启超等人为了表示对墨家精神的认同,也把任取作自己的名字。梁启超有一个名字,叫“任公”。从这个角度看,墨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缺席了两千年,但它的精神一直都在。
当然,由于墨家精神在秦汉两千年来社会的缺失,使得中国精神欠缺西方和秋天这个时空维度。因此,两千年来的社会主体思想,缺失逻辑思维,缺失平民精神,缺失明晰的产权意识。这些缺失到汉代,上层精英就感觉到了,所以有识之士向西求法,他们求来了佛法。暂时补充了中国文化精神时空的完整。但佛法在时空属性中属于南方和夏天,中国文化仍然缺失西方和秋天的时空维度。这就使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朝廷权力走向高度的集中和绝对化,而社会的组织化能力一再弱化。从靖康之耻,到崖山之变,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到南京大屠杀,社会民间组织的能力非常弱小,朝廷力量一旦溃烂,外敌入侵就势如破竹。这就是古代中国精神时空中坍塌了一个维度的原因。因此,自元明清,中国文化就开始在补这一课。
墨子思想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同名书《墨子》。那么我跟你简单地介绍一下《墨子》一书的结构。
《墨子》这本书大致上分这么几个部分。
从《亲士》到《三辩》,前几篇是墨子受儒家影响而开始思考的早期作品。随后,从《尚贤》到《非儒》,墨子阐释了十大命题,这也是墨子的十大思想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我们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尚贤,就是尊重人才;尚同,就是集中集权式管理;兼爱,就是大家要像革命同志一样相亲相爱;非攻,就是反对战争;节用和节葬,就是反对铺张浪费。天志和明鬼,就是强调历史有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意志。非乐,就是反对花里胡哨的艺术或娱乐。非命,就是否定宿命论,相信个人努力。
接下来的篇目是《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这几篇展示了墨家的逻辑思考和科研笔记。然后从《耕柱》到《公输》,这几篇相当于墨家的“论语”,是墨家弟子记录的墨子的故事。从《备城门》开始的最后几篇是秦国的墨家作品,介绍了守城技巧和城防建设,这相当于是军事攻防手册。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讲一讲刚才提到的“墨经”部分,也就是《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这四篇。有人说过,一部《墨经》,等于整个希腊。《墨经》也被称作《墨辩》,它的文字比较艰涩,原文误处也不少。因此,《墨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难读懂的著作之一。
短短不足一万字的《墨经》,涵盖了哲学、逻辑学、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内容,简直可以称得上一部百科全书。墨辩逻辑方面,《墨经》对论辩的功用、方法和原则做了论述,总结了假言、选言、直言、演绎、归纳等多种推理方法,揭示了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逻辑规律。这就让墨家逻辑成为一个系统分明、有条不紊的体系,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和古印度的“因明逻辑”并称为世界三大古逻辑。
《墨经》的成就可以与古希腊的科学相媲美。比如数学。墨家在数学上的成就达到了那个时代的理论高峰。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墨经》就给点、线、面、体等几何图形作出了科学的定义。墨子对点的定义上,点是没有体积、不占空间的东西。后来的徐光启等人翻译《几何原本》,对点定义说,“点者无分”,这就跟墨子的定义一致。墨子还说,“圆”是由同一个圆心到圆周上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几何图形;“方”是长方形的四边和角都是直而正的。墨子还把时间定名为“久”,把空间定名为“宇”,并给出了“久”和“宇”的定义,他说:所谓“久”,是包括古今早晚的一切时间;所谓“宇”,是包括东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间。而且时间和空间都是连续不间断的。
在物理学方面,《墨经》几乎涉及了古物理学的所有分支。《墨经》中关于光学的部分已相当完整,他系统地论述了很多问题,比如物影的定义和成因、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和小孔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原理以及球面镜、透镜的成像规律等光学的基本问题。
有人说,墨子是大科学家和大发明家,他有很多个第一。在光学史上,墨子是第一个进行光学实验,并对几何光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家,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墨子探讨了光与影的关系。墨子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明确指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物体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墨子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墨子对声音的传播进行研究,发现井有放大声音的作用,并在军事上加以巧妙地利用。墨子精通机械制造,是风筝的创始人。他又是制造车辆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造出载重30石的车子。
思想史专家杨向奎先生为此说,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绝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
时间关系,《墨子》我们就聊到这里,明天我们将一起读《孟子》。
我是余世存,让我们继续探索“时空理论下的国学经典”。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