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城市的胜利》:线上经济发展会逆转人口聚集趋势吗?

《陆铭·读懂城市》第三讲《城市的胜利》.mp3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陆铭。今天是我们这个“读懂城市”系列讲书的第三讲。我要给你介绍的这本书,题目叫《城市的胜利》。它的作者是哈佛大学一位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或者说城市经济学家,名字叫爱德华·格雷泽。这本书的中文版是2012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

上一讲,我们讲的是《向心城市》,是我自己写的一本有关城市经济的书,我在里面大量谈了一些中国的城市经济发展问题。而如果你想拓展去了解世界上,尤其是美国的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包括跟城市命运相关的一些个人的精彩故事,坦率地讲,你还真得看格雷泽的这本书。这本书比我那本《向心城市》更关注全球范围内的问题,包括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问题,你也可以从《城市的胜利》这本书当中找到答案。

但是今天的讲书,因为时间有限,我没法展开给大家讲一些具体的人物和历史故事,所以我还是做了适当的抽象,来给大家总结一下,《城市的胜利》这本书当中讲到的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和观点。

首先我来给大家讲讲“面对面”的重要性。前面我在讲《规模》和《向心城市》这两本书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讲到了,城市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见面。《城市的胜利》这本书里,也讲到了面对面的重要性,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信息的交流。人和人生活在同一个物理空间里面,会产生强大的人力资本的外部性,还有知识溢出。由于这样一种知识溢出的效应,又会反过来促进人口向一些大城市和高人口密度的地方流入。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城市人口规模大,还有人口密度高的时候,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信息交流这个好处对人所产生的吸引力。

第二个面对面的好处,就是产生信任与合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比如你要面试一个人,你之前看过他的履历,但你还是觉得,见面聊一聊更能建立友谊和信任关系。比起外国人,中国人是更相信这一点的。比如谈生意,很多人都觉得,我跟对方吃顿饭喝点酒,这生意就更容易拿下,光打电话效果就没那么好。面试之所以重要,也是这样的道理——你再看简历,再打电话,可能都不如见一面,对一个人的了解能更加深入。

那么第三个好处,就是产生企业家精神。在一些人多的大城市,有各种各样的人群,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技能、信息,所以,不同的人群在一起的相互交流和合作,特别有利于创业。所以我们会看到,大城市会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创业公司不断地涌现。当然,由于市场竞争,这些新开的企业往往淘汰也比较严重。但是大家要这样想,企业的生生死死,恰恰表明的是活力和创造力。

《城市的胜利》这本书的作者爱德华·格雷泽,他也在这本书里讲到了线上跟线下的互补问题,就跟我在《向心城市》当中讲到的是一样的。格雷泽讲到,其实我们有的时候会觉得,从电话到互联网,到今天的一些视频通话软件,这些信息技术的进步好像会让见面变得不重要。但是其实,从数据上来看,那些打电话打得比较多的人,他打电话的对象大多是自己在线下的朋友。也就是说,线下的见面和打电话行为是互补的。有学者又研究了电子邮件,发现其实发电子邮件多的人,最后他也总归要见面的,也就是说,不是说有了电子邮件,你跟别人就不见面了。恰恰相反,频繁的电子邮件沟通,最后可能还是需要见面来做最后的信息交流合作。

对于线上会不会取代线下的讨论,并不是互联网时代才有的,从电话出现的时候就有了,这个讨论一直没有中断过。一直有很多人觉得,线上会取代线下,但是我们刚才讲到的那些研究发现,再次说明,截至2023年7月,线上一直都没有取代线下的这些活动。

除了我刚刚讲到的这些方面以外,还有研究发现,平均来讲,在大城市里,人的健康水平是更高的。比如,《城市的胜利》这本书里,列举了自杀率、婴儿死亡率,等等。作者发现,平均来看,在大城市里,自杀率、婴儿的死亡率都是更加低的。其实讲到这,我忍不住讲,中国也有大量的关于自杀率的研究。研究发现,最近这十几二十年,中国的自杀率下降得非常快。具体看数据,是由于女性的自杀率下降非常快而导致的。然后再仔细看,是哪里的女性自杀率下降得特别明显,是农村地区。最近十几二十年,由于城市化率的提高,大量的农村居民进城,有些是定居,有的是务工,这对自杀率下降是有很大贡献作用的。这个跟格雷泽在《城市的胜利》这本书里讲到的现象是异曲同工的。

那么,我刚刚讲了这些现象以后,你可能会问我,那城市是不是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说大家可能会想到犯罪。在格雷泽的书里面,他倒没有回避犯罪还有传染病这样一些负面因素。但是他同时也指出,你如果看犯罪的话,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跟治理有关,比如说在最近这三四十年的时间里,实际上美国的一些大城市的犯罪率下降得非常快。比如在1975年到2005年30年间,美国一些城市的凶杀案的数量已经从每10万人当中有22起,下降到了每10万人当中有6起,这个数量的下降是非常之快的。我们再来看传染病。格雷泽也并不否认,在大城市里有一个伴生的负面因素,就是传染病的传播,因为人口密度高。但是其实,大城市里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可以说是好处,就是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收治病人的能力。另外,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讲,大城市的很多产业属于服务业,可以借助线上来进行办公。但是,小城市有很多制造业,必须要到工厂里才能工作。所以,反而是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更容易开展防治。

在《城市的胜利》这本书当中,第二个问题,我们来讲一讲环保。为了讲这个问题,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人是住在高密度的大城市,尤其市中心,更加环保,还是居住在小城市的一些低密度的郊区更加环保?我这样一问,可能很多朋友第一反应就是,那还用问吗?肯定是居住在低密度的郊区,有绿树、有自然的风光,这样更加环保呀。

但《城市的胜利》这本书提醒我们,不是这样的。格雷泽在书里讲到,很多环保主义者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区,就是会混淆你居住环境的绿色和你行为本身的环保这两个概念。从居住环境角度来讲,我们住在低密度的地方,周边有绿树,有自然风景,好像比较环保。但是,从行为角度来讲,其实你的能耗和碳排放是更高的,这也是源于我们前面讲到的规模经济原理。当我们生活在人口密度比较高的大城市,你的日常的一些行为会采取更加低碳排放的、绿色的行为。比如,交通。在大城市里,我们更多的是乘地铁、乘公交车,但在很多小城市,大家更多是开车的。所以,比如在美国,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人均碳排放是远远低于一些低人口密度的小城市的。

再比如说,居住在大城市里面,人居住的面积普遍来说比较小。但如果你要居住在小城市或者郊区,人均居住面积就比较大。通常我们都会觉得,面积大有什么不好?我生活更加舒适了。但是,在你获得这种舒适感的同时,你的取暖、用电的能耗是更高的。

所以,格雷泽在《城市的胜利》里就讲了一句话。这句话表面听起来可能有点费解,但是在你理解了规模经济这个效应以后,你就会觉得这句话其实是非常容易懂的。这句话是这样的:你如果真正热爱环境的话,应该去居住在高密度的大城市,才是真正有利于环保的。

这是《城市的胜利》这本书里面对于环保的一些论述。接下来,我们再来讲讲交通。格雷泽讲到,人类的一些技术进步会导致城市的扩张,比如汽车的发明,它会使得人通行速度迅速提升,也造成了城市的扩张。那么,我们一方面要享受汽车给我们带来的生活的便利,另一方面,我们怎么去治理城市的拥堵呢?

在之前,我给大家介绍我自己写的《向心城市》那本书时,就讲到过,其实大城市在面临更多的交通需求的时候,是有很多办法去治理拥堵的。采取公共交通,比如公交车或者地铁出行,本身就是缓解交通拥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而公共交通的发展本身,比如地铁的建造等,本身又是更容易来享受城市的人口规模分担基础设施投资的这种规模经济效应的。讲得再通俗点,人多才能把地铁建起来。如果人少的话,建了个地铁,城市根本承担不起昂贵的建地铁和用地铁的费用。但是大家往往会忽略这一点。

除了基础设施之外,格雷泽在书里面还介绍到了新加坡和伦敦的一些经验,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理交通拥堵的经验,就是征收拥堵费。所谓拥堵费,就是指这个城市对那些从外围向中心城区开车出行的车征收一笔额外的费用。新加坡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征收拥堵费的国家(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城市),结果就发现,拥堵费征收以后,大幅度地缓解了城市的拥堵问题。后来这个经验,伦敦也用过,同样起到了非常好的治理拥堵的作用。特别要提出的是,新加坡在实施拥堵费征收这个政策的时候,是在几十年前的1970年代,那个时候其实它并不富裕。所以这再次说明,一个城市如果能够加强治理力度,其实拥堵并不是一个不能克服的城市病。

那么,还有哪些问题可能会对拥堵产生影响?世界上会不会有些城市实施了错误的政策,反而导致了拥堵?这本书里就讲到了住房的政策。

我这样一讲,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住房政策怎么会影响到拥堵?在《城市的胜利》这本书当中,格雷泽讲到了印度最大的城市孟买。孟买对城市建筑的高度是有严格的限制的。为什么要实施这样的限制?因为很多人觉得,一个城市的高楼会让人想象到所谓“钢筋森林”,会觉得生活在里面不舒服,所以孟买就实施了对于城市建筑的限高。平均来讲,孟买的建筑被限制在一又三分之一层。它产生了一个负面的后果,就是由于孟买也是一个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城市,大量的人口需要向中心城市集聚,来进行就业、消费。所以,当你把建筑的高度限制了以后,就产生了几个结果:

第一,中心城区的房价非常贵,孟买中心城区的房价甚至比一些发达国家都贵。

第二,这个城市会变成一个平铺开来的城市,出现了一种叫“城市蔓延”的现象。然后自然地,通勤距离就会特别长,城市就特别拥堵。所以这就提醒我们,在一个被我称为“向心城市”的这样的一个城市,也就是大量的服务业的就业、工作岗位和消费场景集中在中心城区的这样一个城市,城市里的平均楼高要建得高一点,反而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

那我已经提到孟买了,可能很多朋友就要问我:你怎么看待城市的贫民窟问题?我在平时讲到大城市发展,讲到高密度,讲到人口流动的时候,有大量的读者或听众,就经常喜欢问我关于贫民窟的问题。我在我的书里曾经讲过,贫民窟的产生,在每一个国家是由它自己独特的一些体制因素所导致的,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贫民窟问题的。比如在日本、韩国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一些低收入的阶层提供了比较好的公共服务,就没有产生严重的贫民窟问题。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贫民窟,比如说像印度、南美的一些贫民窟问题,其实都是由自己的一些独特因素所导致的。因为时间有限,我就不对这方面做每一个国家的因素解释了。让我们回到《城市的胜利》这本书当中,去看在这本书中谈到贫民窟的时候,它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

格雷泽是这么说的:我们往往把一个城市的贫困人口和贫民窟当作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城市存在大量贫困人口,可能恰恰是因为这个城市对于低收入人群有吸引力。关键不是一个城市暂时有没有贫困人口,而是要看这些贫困人口是不是在这个城市能够获得成功,然后我们再目送这些贫困的人口走出贫困,变得更加富裕。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如果我们单独看一个城市,可能会觉得这个城市存在很多贫困人口,但是你要想,他们如果不到这个城市来,有没有可能更加贫困?格雷泽又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一个南美城市里约,这个也是很多人在提到南美的贫民窟问题的时候,非常喜欢举的例子。格雷泽在书里讲了这样一个数据,他说你看在里约这样一个被大家认为有很多贫困人口的城市,其实它有90%以上的人月收入是超过了85美元的。但是如果你到巴西东北地区的一些农村去看,只有30%的人月收入是超过85美元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你跨地区来看,就会发现,其实一些大城市反而使得人口可以离开那些比较贫困的地区,来到大城市获取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就业机会。更不用说,在大城市还有一些免费的公共设施和资源能够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比如说里约,它就是一个沿海的城市,它有非常好的海岸线和风景,而这些海岸线风景实际上是一种免费的资源,它是能够被居住在里约的人免费享用的,不计入到你在大城市生活的收入里边。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又问我另外一个延伸出来的问题:那我们当看到有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机会比较少,比较贫困,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加大对那个地方的投资,来缓解贫困?格雷泽的书里讲到一个观点,就是你宁愿选择帮助穷人,而不是选择去帮助穷地方。为什么?因为在世界范围之内,很多收入不高的贫困地区,它的收入比较低,往往是因为有一些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比如它可能比较偏远,甚至有可能是山区。那么像这样的地方,它的经济的规模是非常有限的,你加大投资,它的经济增长可能还是比较艰难。这个时候,其实人口的适当流出,既对流出的人来讲,能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也对留在那些欠发达地区的人来讲,实际上能提高自己的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

如果违背这样的规律,历史上其实是有经验教训的。在《城市的胜利》这本书里,很多次就提到了美国的底特律这个城市。大家都知道,美国底特律以前是一个工业,尤其汽车工业非常发达的城市。后来,随着美国汽车工业的萎缩,底特律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然后底特律的政府就想,我是不是可以通过加大建设来减少人口的负增长,防止人口流失?

于是底特律市政府就去建设了单轨的轨道交通,还建设了一些体育馆,并且把这个体育馆低价给当地的一个冰球队使用,希望通过这样一些设施建设,通过举办体育赛事,能留住人口。但是遗憾的是,底特律的人口流失并没有因为投资加大而减少,结果就是投资下去了,人跑了,还形成了底特律的债务。最后底特律进入了破产清算这样的结局。

我讲到这里,就忍不住感叹,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都是有它的客观经济规律的,而这个客观经济规律最后实际上是由我们全体居民在一个国家内部用脚投票来形成的。我在介绍《向心城市》这本书的时候讲过,人的用脚投票的结果就是,截至2023年7月,全人类出现了的共同的规律,也就是被我称为“向心城市”的规律——人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尤其是向地理条件比较好的沿海地区的城市迁移;人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迁移;人从城市外围的农村和郊区向中心城区迁移。

经济规律是由大家来选择而形成的,并不是由学者主张而来的,只有尊重区域和城市发展的规律,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加健康。

在今天我们讲解《城市的胜利》这本书的最后,我还要给大家念几句这本书中的金句。我一共想念三句:

第一句:“决定城市成功的是人,而非建筑。”

第二句:“平坦的世界,高耸的城市。”这句我解释一下,它是说,虽然基础设施、互联网能增加各个不同地区的连通性,看上去这个世界是平坦的,但是其实城市是要建得高的,建的密度也是要比较大的。

第三句话,涉及很多人所讲到的,是不是线上经济和网络能够取代线下。在这本书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在网络空间里的交流,无法与分享一顿美食、一个微笑或一个亲吻相提并论。”

好,我就用这几句金句,来结束我对爱德华·格雷泽这本《城市的胜利》的讲解,我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