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特伯雷故事集》 张新刚解读
《坎特伯雷故事集》| 张新刚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张新刚。
今天我们来分享的书是近代早期英国大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我们书单之前的书目都是古代世界的人和他们关于何为美好生活的讲法与活法,但如果你留意的话,会发现我们之前几次分享的主角都是男性,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凯撒,抑或是奥古斯丁,都是男性在言说和行动。这在现代以前的人类历史上是常态,书写和话语权绝大多数都在男性手中,描写的对象也多是男人。
与男人不同,女性在古代世界里往往被赋予家庭中的位置和责任,她们并不能够以独立的身份参与政治,更不用说去获得男人追求的荣誉等等。当然这样一种现象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因为基督教颠覆了传统的价值体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这样就使得很多女性开始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是通过自己的事迹成为某种典范的女性形象。这一讲选《坎特伯雷故事集》,我特意挑了两位女性的故事,美好生活绝不只关乎男性,也关于女性,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到了中世纪晚期和现代早期,有更多的女性的声音出现,虽然出现在乔叟这位男性作家的笔下,但这两位女性所展示出的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也颇值得人品味。
在进入今天的故事之前,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乔叟。他出生于1340年,于1400年去世。他60年的人生岁月,都处于当时英国一个比较动荡的年代,经历过三个国王。他生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父亲是一个酒商,母亲和王室宫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乔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长大,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7岁时进宫,曾经当过一位伯爵夫人的少年侍从。后来在他19岁的时候,随英王参加过英法的百年战争,结果在法国被俘了,他的父亲筹集了240英镑把他赎了回来。因为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也会不少种语言,所以经常被指派去担任一些外交工作,来往于英、法、尼德兰等地。最重要的是在1372年的时候,乔叟被派往意大利,那个时候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正如火如荼,乔叟作为英国宫廷的代表,去到意大利很可能和薄伽丘见过面。当然这也只是一些猜测,因为有学者认为他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是对薄伽丘《十日谈》的模仿。
乔叟生活的这个年代,除了英法的百年战争外,还有一件事情影响重大,那就是从1348年开始暴发的大瘟疫,黑死病,使得英国的人口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一些宗教改革的思想也开始在英国传播,英国的社会矛盾激化。14世纪晚期到15世纪,也是中世纪到现代早期过渡的时候,传统的封建骑士制度、天主教会等等制度也开始慢慢往现代社会过渡。
那么《坎特伯雷故事集》是本什么样的书?从名字可以看出,这是一本故事集,说的是一个4月的傍晚,乔叟见到了29位要去坎特伯雷朝圣的人,到一个旅店投宿。坎特伯雷在英格兰的东南部,离着伦敦有六七十英里,那里有一座圣祠,纪念1170年被刺身亡而被奉为殉难圣徒的坎特伯雷主教托马斯·阿·贝克特。大家去这个地方朝圣,这29个人里边有三教九流,包括修女、修道士、牛津的学士、律师、地主、工匠、木匠,还有巴斯夫人等等。朝圣,表面上听起来是一个很虔敬的宗教性活动,而这些人各怀鬼胎,因为有的人需要给自己治病,有的人是想去兜售赎罪券等等。
因为朝圣的路程单调寂寞,后来也加入朝圣大队的旅店的主人就提议,每个人在往返的路上都要讲故事,然后他来评判谁的故事讲得最有意义、最有趣,最后要设宴犒赏这些人。这是整个故事发生的一个框架。通过这些人,通过他们讲的故事,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英国社会百态。在这个故事集里,我们既能看到一些典范性的或者是被大家所称颂的生活方式,也有普普通通甚至是大逆不道的生活方式,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生活方式的道理在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那里得到声张。
下面我今天重点和你分享两个和何为美好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是关于女性的。
圣塞西莉亚的故事是由一位修女讲述的,但这个故事是发生在遥远的古罗马。故事的主角是塞西莉亚,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一个女性殉道者。为什么在罗马时候会有殉道者呢?这是因为基督教最初在罗马帝国传播的时候,这种新的信仰体系和原来罗马人所相信的多神论是相冲突的,并且基督教的一神论还有很强的颠覆性。
简单来说,罗马人相信朱庇特,试想突然有一天有一群人出来说罗马人信的这些神都不是真神,唯一真神是耶稣基督。当时的人们会觉得,不仅是神被颠覆,并且世俗也要被颠覆,因为在基督教体系里边,一个帝王和一个奴隶都是平等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并不愿意看到这样一种新兴的宗教在帝国之内扩散,所以罗马不同时期的统治者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对基督徒的迫害。所谓的迫害就是对一些不悔改的基督徒处以极刑,甚至把他们投入到斗兽场里边,让猛兽去撕咬,让大家观看以示惩戒,但即便这样,基督教仍然以非常快的速度在整个帝国中传播。在基督教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殉道者,其中有男性也有女性,他们对信仰非常坚持,甚至对于殉道这件事情不但不恐惧,反而觉得是一件很勇敢和光荣的事情。
那么修女讲的就是这样一位殉道者,她叫塞西莉亚,出生在罗马的一个贵族家庭,自幼就在基督教的信仰中长大,然后她年幼的时候就祈求上帝要把她的贞洁保护住。这个可能是和耶稣的故事相关,耶稣的母亲是圣母玛利亚,她是一个贞洁女,通过圣灵感孕怀了耶稣。塞西莉亚可能也想模仿圣母,保持自己的贞洁。
后来当她长大之后,到了婚配的年纪,她就被安排嫁给一个叫瓦莱里安的人,然后在结婚那一天,塞西莉亚就贴身穿了一件刚毛衬衣,这是苦行者和忏悔者贴身穿的一种衣服,通常用马毛制成。在婚礼上她却自己默默地对上帝说,希望你能够保证我的身、灵、心灵和肉体的纯净,否则我就必然灭亡。
到了晚上,她就需要和新婚丈夫上床睡觉,她为了守住自己的贞洁,就悄悄地对丈夫说,自己有一个秘密,就是有一位天使特别爱她,不管她醒着还是睡着,天使总是会守住她。如果天使发现了丈夫碰自己,或者对她有亲密的举动,那么天使就会马上置丈夫于死地。塞西莉亚对丈夫说:“如果你以纯洁的方式来爱我,那么他也会同样爱你,就像爱我一样爱你。”她的丈夫回复说:“如果你要让我相信你说的是真的,你可以让天使显灵让我看一看,如果他真的是天使,那我就相信你。如果他是一个外人,那么我就要把你们两个一块杀掉。”
塞西莉亚就告诉丈夫,如果想看天使,就要受洗,信基督教。塞西莉亚让丈夫去罗马附近的一个地方去找一个老汉,叫乌尔班,然后跟乌尔班把她刚才说的话说一遍。于是,塞西莉亚的老公就去找到了乌尔班老汉,老汉藏在地下墓室里。乌尔班在听完瓦莱里安的话之后,就开始祷告,顿时有一个穿着洁白袍子的老汉突然出现在瓦莱里安面前,瓦莱里安看到这样神迹,立马就惊倒在地,然后白袍子老汉就问他,你说你信不信基督教,信不信神?瓦莱里安当即回复,信!紧接着,乌尔班就给他施洗了,施了洗之后,瓦莱里安回到家见到了妻子,看到自己家里边还有一位天使站在屋子中间,天使拿着两个花冠把一个花冠给瓦莱里安,另一个花冠给了塞西莉亚。
瓦莱里安皈依了基督教之后,还想让他的兄弟一并皈依来得到神的恩典,天使听到后,说这是个好要求,没问题,然后让他们两个都去皈依了基督教。瓦莱里安的弟弟便问,皈依应该去哪里受洗,因为只有受洗才是皈依的正式仪式。瓦莱里安说我们去乌尔班那里,弟弟一听乌尔班这个名字就惊呼,说官家三令五申要把乌尔班处死,以至于他居无定所,四处躲藏,白天都不敢露面,并且官家还威胁说谁要是和乌尔班结交,就会把谁处死,用熊熊烈火烧死。弟弟说,我们如果去找他,让他给我们施洗的话,我们也会被杀害。
听到这个话后,塞西莉亚非常勇敢地说,人若只能活这么一回的话,那么很自然人是会怕死的。但是如果人离开尘世,还能更好地活下去,并得到永生的话,就不用怕死了。因为按照基督教的信仰,虽然因为亚当的原罪,人被逐出伊甸园,但是耶稣基督通过在十字架上受苦蒙难,让人类得到拯救。如果相信这个故事,人就不用怕肉身的死亡。塞西莉亚就这样说服了自己的小叔子。
然后这兄弟俩就去找乌尔班,果然就被罗马的士兵抓到了,带到罗马的长官面前。这位罗马长官也就是故事中的反派,叫阿尔玛奇。阿尔玛奇说罗马人信的是天神朱庇特,就把他们押到朱庇特神庙,让他们去给朱庇特献祭,并威胁说如果不献祭就砍掉他们的脑袋。兄弟二人现在皈依了基督教,他们就不能够再去信朱庇特或者给朱庇特去献祭,最后他们两个人就被砍掉了头颅,塞西莉亚就把兄弟两个埋在了同一石板的墓穴里。
不久之后,阿尔玛奇又命令手下去缉拿塞西莉亚,让塞西莉亚去到朱庇特的神像前去献祭。可想而知,塞西莉亚肯定不会这么做的。当把塞西莉亚抓到眼前之后,阿尔玛奇就问她,难道你就不害怕我的权力吗?我不让你们去接近乌尔班或者是信基督教,你们还非要信。塞西莉亚回答说,你的权力根本就不值得害怕,因为凡人的权力只是个膀胱里面被吹足了气,所以才膨胀,一个小小的针尖儿就能让它爆开。塞西莉亚说,长官想让她放弃基督教的信仰,是绝对不可能的。阿尔玛奇给塞西莉亚下了最后通牒,如果想免于一死的话,就要去给朱庇特献祭,放弃基督教信仰。
虔敬的信徒塞西莉亚自然不会放弃,并且非常勇敢地面对着审判,说宁愿一死。结果把阿尔玛奇激怒了,宣判道,要在家里让大锅底下燃起的大火烧死他,然后塞西莉亚就被戴上枷锁扔进了大锅,整整烧了一天一夜,但是神奇的事发生了,塞西莉亚在锅里头并没有流下一滴汗,她冷冷地坐着,丝毫没有受伤,而阿尔玛奇知道后又派人去砍掉她的头颅。那刽子手就朝塞西莉亚的脖子砍了三下,但是并没有完全砍掉她的头颅,但是当时的习俗是最多只能砍三刀,刽子手就让她躺着。塞西莉亚家附近的基督徒有很多,他们用布给她止血并包扎。三天里她受了这种创痛的煎熬,仍然不断地宣扬基督教的信仰,还把家里的东西都送给这些基督徒,并把他们托付给乌尔班主教,之后她就死了,乌尔班把她的遗体埋葬。这就是圣塞西莉亚的故事。
放到今天的语境下,我们再讲这个故事,并不是为了讲解特定的宗教,而是在罗马迫害基督徒的语境里,圣女的故事就显得尤为令人印象深刻,她的反面是一个罗马的男性长官,相比之下,塞西莉亚显得比罗马的男性要更有男子气概或者更勇敢。如果说古代世界中,战功赫赫的男性是美好生活的典范,那么在基督教的价值体系中,塞西莉亚为了信仰而毅然赴死,同样树立了一种新的美好生活典范。如果抽象来看,无论罗马传统的男性还是女性殉道者,都是为了超出自己的价值而献身,只不过那价值已经发生了转移,原来由男性独享的美好生活扩大到宗教体系中的每一个人。塞西莉亚的故事由修女讲出来也并不奇怪,但是毕竟这是基督教早期的故事,在基督教出现1300年后,女性基督徒也开始有了更多面相,朝圣者中的巴斯夫人就是这么一个有趣的人。
第二个故事的巴斯夫人就是圣女的反面。巴斯是英国的地名,巴斯夫人就来自这里。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每个朝圣者在讲故事之前,还会讲一段故事的引子,而这位巴斯夫人自己讲的故事还不到故事的引子一半的篇幅,而这个故事的引子就是巴斯夫人讲述自己的经历。
巴斯夫人讲的故事远远没有她自己的故事来得精彩,而这个故事恰恰也是和贞洁相关的,但是和塞西莉亚想守住自己的贞洁相反,巴斯夫人不但不想守贞洁,而且还要把自己的欲望合法化和正当化,并且还要大声地表达出来。巴斯夫人讲述的自己的观点和经历,被后来的女性主义者视为是一个独立女性的先驱。
那么下面我们就看看巴斯夫人的经历与故事。巴斯夫人首先说自己嫁了5个丈夫,然后现在还在等待第六个。她对丈夫的期待并不是简单的对于婚姻的期待,而更多的是对自己欲望满足的期待。
巴斯夫人在自白中,首先和传统的基督教道德进行对抗。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妇人,但是她也和神学家一样要解释《圣经》,她对《圣经》的教导和故事,都有她自己的解释。比如,她上来就提出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一个女人可以结婚几次?巴斯夫人说她活到现在没有哪一个人能够给一个确切的数目,人们都是在不停地解释猜度,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神还是人,都没有说过不能结婚超过一次,或者不能结很多次婚。巴斯夫人说既然神都没有说过,为什么人们要把结过很多次婚视为是一件在道德上有问题的事情?继而她还举例子证明,像旧约里那位贤明的君主所罗门,他的嫔妃加起来有一千人,巴斯夫人说自己只要有他的一半就行了。巴斯夫人对所罗门的羡慕也是很直白,因为她的关注点全部在身体的欢愉上面,巴斯夫人说:能度过这样的一生,该多么有福。然后紧接着就来一句,说她自己才不稀罕什么节操。
不仅于此,对于自己不断结婚的事情,巴斯夫人也有神学解释,那就是自己是自由的。巴斯夫人说,每当丈夫撇下我离开这世界,很快就有接班儿的。她认为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圣保罗说过人是自由的。圣保罗是基督教信仰建立重要的人物,在新约中最大的篇幅就是保罗的书信,来解释基督教的基本教理。不仅保罗说人是自由的,巴斯夫人还指出,就连旧约中的先知们,比如亚伯拉罕、雅各等都有两个以上的妻子,还有其他的圣人也都一样。
在巴斯夫人看来,如果去看耶稣基督的话,他从来没有说过不能结婚,或者是要守住童贞,只不过像我们之前说过的上一个故事里边,有些人会主动地模仿圣母玛利亚来保持贞洁。巴斯夫人说贞洁这件事情没有那么重要,有些人喜欢守贞,有些人不喜欢再婚,这都是可以的。巴斯夫人只是说她很尊重这样的人但并不羡慕。这些观点是现代人特别熟悉的,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情,只要不触犯法律或道德的底线,人都是自由的。巴斯夫人虽然没有现代的这套价值理念,但她却用神学的话语来给自己的做法正名,她说神对每个人的召唤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根据自己喜欢的事情做选择都是可以的。如果有的人要守贞洁,那么就要允许有的人喜欢结婚。巴斯夫人就是这样的人,她说自己愿意把这一生的生命花朵奉献给婚姻行为和婚姻之国。
刚才我们说巴斯夫人对婚姻的理解首先都还不是财产的契约关系,而是欲望的满足。在她眼里,她的丈夫也是她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丈夫是她的债户和奴仆。巴斯夫人说,只要她活着,她就有权利控制丈夫的身子,而丈夫不能控制她。所以在满足欲望这件事情上,她完全把她的丈夫变成了她的一个工具,甚至在她看来,她的丈夫是欠她的。
巴斯夫人先前举的例子都是《圣经》中著名的男性,她用那些案例来证明人应该有多个伴侣,作为女性也是一样,自己也应该和那些《圣经》中的男性一样拥有多个伴侣和丈夫。甚至,巴斯夫人还更进一步,如果说《圣经》中拥有多个伴侣的男性是掌控伴侣的主人,那么巴斯夫人也要实现男女关系的调转,她要控制丈夫,而不被丈夫控制。这些表达都说明,巴斯夫人不仅仅是一个敢于挑战习俗道德和社会目光的人,而且还有一整套理论来为自己的做法辩护和正当化。这样一位妇人将人本能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在巴斯夫人的五个丈夫中,三个好两个坏,前三个所谓的好丈夫是特别疼她,又很有钱,把钱财土地都给了她,缺点就是太老了,并不能满足巴斯夫人的欲望。一旦获得了三个老丈夫的爱,巴斯夫人并不感激,反而觉得兴致索然,因为她对自己得到的东西都不再执着,也不想着讨丈夫的欢喜。
所以巴斯夫人前三个丈夫其实并没有让她特别的愉快和开心,甚至她还先下手为强,去指责诬陷她的丈夫在外勾引荡妇,但是她知道其实他们病得几乎站不住,结果丈夫们还以为巴斯夫人在乎他们,所以竟然还感到安慰和开心。实际上,巴斯夫人是借着查明丈夫的骈妇为由,夜间外出,其实是为了自己寻欢作乐。
巴斯夫人前面三个丈夫年纪老迈,没有什么能力,而第四个丈夫是一个寻欢作乐之人。这第四个丈夫自己有一个情人,所以巴斯夫人对他又恨又怨。巴斯夫人为了还击丈夫,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叫自己的丈夫去猜忌和气恼,最后气绝而亡。
第五个丈夫是巴斯夫人最为喜欢,但却是对她最凶的一个人。这第五个丈夫是她年纪的一半大,上过牛津大学,还经常打她,然后却又能够满足她的欲望,有本事哄得她心花怒放。巴斯夫人说,自己爱他爱得最深,原因就是他对自己冷漠又无情。巴斯夫人反省说,在感情上女人有一种古怪的倾向,凡是女人轻易得不到的东西,就拼命想要,要不到就哭泣。
然后这位丈夫曾经有一次和她发生激烈冲突,把她一只耳朵打聋了。冲突的原因是丈夫经常看一本叫作《瓦莱与泰奥弗》的书,这本书里边把古往今来很多坏老婆的故事都集在了一起。巴斯夫人看他老看这本书,就非常痛恨,感觉他捧着这本书就停不下来,要读一整晚。巴斯夫人就猛地出手一抓扯下了三页,这个时候丈夫读得正来劲,猝不及防,然后还被巴斯夫人一拳头打在脸上,仰面朝后面的炉子倒了下去,马上他就一跃而起,挥起拳头猛地打在巴斯夫人的头上,巴斯夫人倒在地上像死了一样。丈夫见巴斯夫人一动不动躺在地上,吓得差一点就要逃离那个家。然后巴斯夫人说你要杀了我吗?你要这样杀了我,还霸占我的土地。然后丈夫走了过来轻轻地朝地上一跪,说:我最亲爱的姐妹,愿神帮助我,我一定不再打你,但这次的事情应当怪你自己,但我还是求你原谅。经过这次冲突,两个人又重归于好,丈夫把支配房产和地产的权利全部交到了巴斯夫人的手里,并且还把那本书烧成灰,就这样丈夫服服帖帖地受了拘管。所以,最后巴斯夫人虽然挨了一拳,但是仍将丈夫放在自己的管理之下。
巴斯夫人这样一个形象,可以想见当时会有很多道德谴责,但这些谴责对巴斯夫人来说并不真的有效。在她的自我表达中,我们看到的是她充沛的生命力,外显为放肆、沉湎于各种欲望等等。她所有这些直率坦白的表达让人听起来觉得有一些不雅,但也是活生生的人追求满足以及更好生活的象征。巴斯夫人是一个既定秩序的颠覆者,她通过欲望的表达争夺到婚姻家庭中的主导权,坚信妇女应该有自己的领地、自己的欲望和自己的空间。巴斯夫人说自己虽然现在逐渐老去,但是她的那种生命力是永远存在的。
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乔叟塑造的家庭和婚姻形象还有很多,巴斯夫人在其中也是一个颇为极端的形象,其他女性形象中有克己守贞、再三忍受丈夫折磨考验的格丽西达,还有教导自己丈夫要宽恕仇人,以德报怨的梅利比等。乔叟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多种可能性。那么乔叟自己究竟是什么看法呢?还是说他躲在自己创造的种种女性形象的背后,不肯表露自己的观点。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一是乔叟创造了这么多女性形象就是在展示中世纪婚姻和家庭中女性的复杂性,以及中世纪后期在传统基督教伦理价值之外的女性的新形象,多元性本身就是一种宽容态度的表现;二是根据乔叟后来自己的讲法,巴斯夫人是他认为创造得很成功,甚至让他非常自豪的一个人物。在他晚年给朋友巴克顿的一首小诗里,乔叟曾说,在想到婚姻中的痛苦与悲伤的时候,他就引用巴斯夫人作为典型例子,他说:“我祈求你们看看巴斯夫人对我们身边的事例,上帝赐你自由的生活,人身束缚令人难以忍受。”也就是说在乔叟心目中,巴斯夫人是一种人应该有的充满活力的生活的象征,哪怕这种象征在当时的人看来是放荡不羁的。
巴斯夫人其实是一个现代人的寓言,现代人当从传统价值和宗教体系中走出后,人本性的欲望获得了自足的正当位置,人开始不断挑战自己,追求一个又一个目标。现代人的这一宿命由巴斯夫人开启,将在我们下一本书中得到更为淋漓尽致的呈现。好了,这本书就讲到这里,下一本我们就走向另一个现代人:浮士德。
划重点
1.《坎特伯雷故事集》展现了中世纪晚期生活方式的多种形态,不只局限于信仰。
2.圣塞西莉亚的故事展示了基督教价值观下新的美好生活典范,为信仰而殉道的勇气,这种价值观不再局限于男性。
3.巴斯夫人挑战传统道德观念,追求自己的欲望和自由,代表了一种新兴的女性形象。乔叟通过巴斯夫人,展现了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和包容,同时也暗示了现代人走向自由和欲望满足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