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向心城市》:大城市,留还是不留?

《陆铭·读懂城市》第二讲《向心城市》.mp3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陆铭。在我们“读懂城市”讲书系列中,上一次我讲的书是《规模》,今天我想跟你分享第二本书,这是我自己写的一本书,题目叫《向心城市》。这本书是202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出版的,出版之后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很多排行榜上也排得比较靠前。

那今天我们来介绍这本书,我想给大家先从“规模”这个词讲起。上一次我们在《规模》这本书当中已经讲到,不管是在自然界,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当中,规模经济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科学家跟自然科学家对规模的研究,有个非常大的不同,就是自然科学家在发现了规模这样一个因素之后,却不知道规模发生作用的这个机制在哪里。那经济学家就对于规模经济为什么会在城市发展当中产生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梳理出了规模发生作用的三个主要的机制,我们今天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这三个机制分别是:第一,分享;第二,学习;第三,匹配。

所谓分享,就是指一些人群集聚在一起,或者是一些企业集聚在一起,他们可以分享一些形成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成本。比如说,你开一家企业,如果不同的企业同时集聚在一个工业园,或者集聚在一个城市当中,那么有一些固定投入就被大家分担了。每一个企业主在这里开自己企业的成本就可以下降,比如公共基础设施、警卫资源等,这些成本是可以被所有使用这些设施的人和企业所分担的。

第二个机制,叫学习。学习效应通常是指两种,一种学习,我们把它称为“人力资本外部性”,也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学习。通常来说,在一些大城市,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比重会比较高,你周围的朋友、同事、邻居当中,会有更多的大学生。你们会在日常的交往和工作当中相互学习,这就产生了知识分享的作用。而在这种知识分享的过程中,其实你并没有向提供知识分享的这个人群来付费,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一种“外部性”,实际上它就是生活在大城市所获得的一种免费的好处。

第二种学习效应,可以把它叫做“干中学”。在一个人比较多的大城市,你做任何一种业务或者任何一种工作,都面临更多的人、更丰富的人群类型,那么这个时候你的业务量就会比较大,你不断地做同样一个工作,反复地重复,就可以获得一种边干边学的经验积累的效应。

这就是我们在大城市里,通过“干中学”和“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所获得的学习的好处。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喜欢在大城市找。这里面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能在大城市当中获得一种,相比于小城市更快的经验积累,还有向别人学习的这样一种正向的、更大的知识溢出效应。

引发规模经济的第三个机制,来自匹配。不管是大城市中的生产者还是劳动者,他们都能够从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劳动力市场中,获得一种更加高效的匹配。劳动力市场里的人一多,那么,从生产者角度来讲,你想找到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员工,就更容易。而从劳动者角度来讲,如果你的技能比较特殊,甚至你学的是一种小众的专业,那么你在大城市也能更容易找到比较适合自己的雇主。

我刚刚讲的是生产方面。那么在消费方面,匹配的高效就更加明显了。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偏好。比如在吃方面,你可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一种口味,喜欢吃一种比较独特的食品,那么在大城市里,餐馆更多、更丰富,所以各种各样的好吃的东西也更多,也就更容易满足你的需求。文艺方面也是这样的,你可能有一些相对小众的偏好,比如你可能喜欢听音乐会,或者你喜欢看话剧、脱口秀,这些在小城市可能就会比较少。除了这些文化消费之外,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还会碰到一些其他消费,比如教育或者医疗,这些也属于消费。大城市里提供的教育和医疗的供给,相比于小城市来说,质量会更高,而且多样性也更丰富。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人如果家里突然有人生了病,会更想要到大城市去找医生,因为大城市里的医生经验更丰富,专业能力更强。而大城市的医生比较专业,或者像前面我们讲到的城市的一些餐馆比较好吃,又跟我们前面讲到的第二个机制,就是学习机制有关。

所以,在大城市里,分享、学习、匹配这三种机制相互作用,就使得大城市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

那么,当我在讲规模经济效应的正向作用的时候,很多朋友就会问我,你们经济学家是不是只讲规模经济的好处,但是不讲规模所带来的坏处,也就是“规模不经济”的地方。其实不是这样的,经济学家当然会意识到,随着一个城市的人口的增长,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通常我们把这种效应称为“城市病”。

在城市病里,最重要、常见的两种就是拥堵和污染。我在《向心城市》这本书当中讲了这样一句话:从人的生活经验角度来讲,我们往往会低估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好处,高估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坏处。比如说,我前面讲到的分享、学习、匹配这些机制,往往很多人生活在大城市的时候,并不会觉得,自己在大城市获得一些便利,或者收入的增长、就业的机会,是跟人多有关的。但是,我们却往往会高估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坏处。当我们感觉到,在城市生活中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房价高、拥堵、污染。我们第一反应就会觉得,这是人多导致的。但是,我在《向心城市》中讲到,其实如果我们去看数据的话,会发现,城市的拥堵和污染,跟人口规模的关系,并没有很多人想象得那么强。

我们先来说污染,我在书里引用了我们自己团队做的一项研究。在这个研究当中,我们看了8个城市的污染指标,其中,有4个跟城市的人口规模大小的关系非常弱,有3个基本上就没关系,唯一的一个跟人口规模相关的污染指标就是城市的生活废水。

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个,跟城市人口规模有着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的变量,根据我们的数量估计,当一个城市相比于另外一个城市,人口规模增加一倍的时候,其实它的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仅仅增加了0.85倍。大家如果还记得,我在上一本书《规模》的讲解当中提到过,有0.85这样一个神奇的数字,它使得人口增长给城市带来的坏处,呈亚线性的增长,出现0.85 这样一个系数。

说完了污染,我们再来看看拥堵。我们生活在大城市的时候,当然会觉得,城市人口多,好像拥堵会更严重。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小城市难道就没有拥堵吗?要想全面地了解拥堵问题,我们需要把小城市的拥堵跟大城市的拥堵做个比较。办法就是,看一个城市的拥堵程度跟人口规模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也要来看数据。我在《向心城市》这本书里,讲到了我们团队针对这个问题做的研究。

通过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一个城市的平均通勤时间,仅仅跟这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有非常弱的关系。从数量上来看,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增长一倍,这个城市的人均通勤时间仅仅增长2.23分钟。我在这里顺便插一句,其实如果我们去看美国的数据,美国的经济学家也做过类似的估计,他们得出来的结果,跟中国数据呈现出来的结果几乎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在美国也是,城市人口规模增长一倍,人均通勤时间增长二点几分钟。

那一个城市里人们的平均通勤时长,是由什么决定的?通常有两个因素。

一个因素是通勤的距离。在大城市里,人均的通勤距离会远一点,这会造成通勤时间比较长,很好理解。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拥堵。在大数据里,我们可以用一个指标来度量拥堵程度。那就是,早高峰的通勤时间,除以,路上完全通行无阻的通行时间(比如半夜12点)。这样一除,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倍数。这个倍数越大,说明这个城市在高峰期拥堵越严重。然后,我们再去看这个拥堵的指数,跟城市的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我在书里讲到,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确是正的。也就是说,大城市的拥堵程度会高一点。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其实小城市也避免不了拥堵。平均来看,大城市的拥堵指数是略高于1.7。但是,在小城市,这个指数也要有1. 6。换句话说,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拥堵的差距,真的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大。

那么,由于我刚刚讲到的,城市长大的好处被低估了,而城市长大所带来的坏处被高估了。所以,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那些大城市大多都是在不断地长大。一直到今天,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还在不断地变大。主要也是因为人类的技术在不断地进步,管理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比如说,从交通的角度来讲,你可以想象,当人类的通行技术是依赖马车的时候,这个城市是长不大的。但是后来,人类有了汽车,有了地铁,那么一个城市的空间半径,就可以达到大约是汽车或者轨道交通直线行驶一个小时的距离。比如说世界上一些比较大的城市,它的半径大约能够达到50公里,甚至80公里。(参考值:北京的中心城区半径为31.7公里。)

从污染的角度来讲,随着法律管制的加强(比如对于排污的惩罚),清洁能源的使用增加,还有城市的产业升级(从工业城市变成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城市),很多城市的污染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最近这些年,中国城市在治理污染方面成效非常显著。这再一次说明,其实城市的污染主要是一个管理问题,不是人多必然带来的结果。

讲完前面这个问题,接下来第三部分我要讲的是,我这本书叫《向心城市》,那它的含义是什么?这就必须要从中国今天的经济发展阶段开始讲起了。

中国今天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后工业化阶段。从GDP和就业的占比来看,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一半,而在就业当中所占的比重大约接近一半,这两个比重还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上升。服务业和制造业、农业相比,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在农业社会时期,人就待在农村,每天打交道的人可能就是其他的村民。以前在农业社会时期,一个农民进到县城的可能性都是不大的。

到了工业化的时期,企业和企业就相互集聚在一起,上下游企业比较接近,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而到了服务业发展的阶段,服务业有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它需要供给方和需求方在同一个时空里见面,那这个时候,人和人之间就需要集聚在一起,让服务的生产方和消费方更高效地进行经济活动。而人口密度,实际上就是人和人之间见面,进行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一种见面成本。所以我在《向心城市》里面,这样定义城市:城市就是方便人和人之间见面的场所。

由于有了我刚刚讲到的,经济逐渐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占比逐渐提高的这样一个过程,向心城市这个词它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人口在空间上的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的过程中,人口的迁移方向实际上是有规律的。我在书里讲到,人口持续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尤其是向沿海地区的城市迁移;人口还在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迁移;在一个城市内部,由于外围是人口密度比较低的郊区和农村,所以在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口还在出现从外围的郊区和农村向中心城区集聚的趋势,上面讲的这三种趋势,就是“向心城市”这四个字所概括出来的含义。

你可能会问我,我要知道这个趋势干什么呢?作用是帮你做好空间决策。今天在人的决策当中,不管是你的就业决策、置业买房子的决策,还是创业决策,或者你进入到中年,你的小孩子要读书或者读大学,你是选学校还是选城市?这些决策本质上来讲都是一种空间的决策。

你选择到农村还是城市,在小城市还是大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你要考虑自己是做什么样的职业,你自己的偏好是什么。你是能忍受大城市的高房价、居住空间小、通勤时间长;还是说,你不能忍受这个,你必须要回到小城市或者农村去享受比较休闲的生活,但是同时,你要放弃在大城市里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就业机会、更丰富多彩的生活。你到底要哪一个?这些就是向心城市的这种趋势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影响。

讲到这,我要岔开来讲一个话题。很多人都觉得在今天,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是不是线上的活动会对线下产生某种取代作用,以使得城市变得不重要了,市中心也变得不重要了,人口密度也都变得不重要了?坊间甚至给这种趋势性的判断起了个名字,叫去中心化,认为这个世界会因为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而变得扁平化、去中心化。

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截止到目前,不管是实际的数据,还是学者的研究,都告诉我们,所谓的去中心化或者扁平化,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我们人类的思维往往会局限在被我称为“局部真理”的地方。比如说,你看到今天的腾讯会议,或者像今天我们借助于网络平台来给大家读书,你会感觉好像线上经济会对线下经济产生很大的取代作用。这其实就是“局部真理”。而我们人类往往在日常的思维当中,会忽略“全局真理”,也就是我们会忽略线上经济和线下之间的互补性。

这里我来举几个例子,比如说网约车,我们今天的确可以借助于一些打车软件来叫出租车,不需要到路边上去站着等。但请你想想,在这个例子里,是不是因为打车软件的产生,反而在线下产生了大量的网约车司机的就业岗位?还有,并不是说,有了滴滴打车,我们人就飞起来了,我们还是要去乘出租车的。而什么样的地方有网约车?你可以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比如一些大城市,网约车司机的生意就比较好,但到了人口密度低的地方,就不是这样了。

除了网约车之外,外卖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在家里面,可以通过手机软件来点外卖,但是你不要忘记,有人需要帮你送外卖,也有人需要帮你做外卖。而在大城市,有更多做外卖和送外卖的人,这就使得,你点外卖的时候,送餐的速度会比较快,而外卖员的收入也会相对来说更高一些。

第三个例子是电商。我们今天线上购物很方便。但是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很多做电商的人,都需要在大城市甚至在大城市的中心来开他的工作室。为什么呢?第一,做电商的人需要靠近商品,他不可能每天在直播间里就卖同样一个商品,他每天要换品的。反之,的确很多农村电商每天卖的东西是一样的,但那个流量就不会太大。那么,在大城市能够接近于商品的品类,为什么又要在市中心开工作室?因为做电商直播的人,他需要有一个团队一起配合着工作,比如说有的人要去选品,有的人要去做商务谈判,有的人要去布置直播间、为主播化妆等等。他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工作,所以他也离不开区位这个因素。

那么讲完这些问题以后,你可能会问我了,一个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那我怎么能让这个城市宜居而且和谐呢?我在《向心城市》这本书里讲到,当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城市必须要面临这样的挑战,只能通过供给侧的改革,来解决城市宜居、和谐的问题。

比如说住房问题。人多了就需要住房子,这个时候要摒弃以前曾经出现过的一些非常荒谬的想法,就是好像我们通过少造房子就能把城市人口给控制住了。但你要这样想,如果一边是有需求,一边房子却造少了,结果就是高房价。所以一个大城市要尽量地多造房子,来使得住房供应能够跟上人口的增长。既要造商品房,通过增加商品房的供应,让那些买得起房子的人的买房价格不要太贵;也要造公租房、廉租房,能够让城市里面一些中低收入的群体,也能通过租廉租房或者政府提供的公租房来实现居住。“居者有其屋”,注意这里讲的有不一定是所有权,而是能有地方去住,能过上体面的城市生活。

在和谐方面,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基本上都会出现外来人口,而且这个外来人口甚至可能是外国人。不同的人在同样一个城市里面,语言不一样,文化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收入水平也不一样,这就要求这个城市要实现包容性的发展,让不同的人能为城市的管理以及公共品的提供同时发声,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包容性的、多元化的目标。其中,尤其是在收入差距这个问题上,一个大城市既需要有高收入、高教育水平的人,也需要有一些收入不那么高的人,但是他觉得在大城市里,因为有大量的服务岗位,比待在小城市或者农村的收入更高,所以他也要过来工作。而这样的服务人群,本身对于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还有便捷性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这样的一种多元化的人口结构,也会使得大城市面临收入差距比较大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所谓城市的包容性发展,有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要通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实现人和人之间的生活质量差距不要那么大。换句话来讲,人和人之间收入水平可能差别比较大,但是人和人之间的生活质量差距,没有像收入的差距那么大。这样一来的话,城市就更好地实现和谐发展了。

但有的朋友可能又要问我,那你刚刚讲完了城市的发展,农村怎么办?乡村振兴怎么搞?有的人甚至说,现在城市化了,农村出现了空心村,人都走没了,还要乡村振兴干什么?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乡村振兴并不是要跟城市化的趋势,跟现代化的发展对着干。乡村振兴是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当中要走的一条路。我在《向心城市》这本书当中把它称为“人出来、钱进去”。

一方面,“人出来”,说的是人口不断地从农村向城市迁移。这个时候,对于留在农村的那些从事农业或者旅游的人来讲,人少了,那么人均的资源占有量,或者说人均的收入,其实是会提高的。

另一方面,“钱进去”,是指两种钱。一种钱是产业发展的钱,如果农村地区比较适合发展旅游和农业,那么相应的发展旅游和农业的一些资本要进入到农村。另外一种钱就是指公共资源。农村的人逐渐少了,一些小县城也面临着人口的流失,那么人少了以后,一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资源可能就不够了。这个时候需要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帮这些人口流出的小县城或农村去提供一些公共设施,比如道路、养老院、学校、医院,来改善这些地区的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

如果把人限制在农村,由于农村的资源有限,农业和旅游的产出规模也有限,那么人多了一定是很难提高人均收入的。因为时间有限,我今天在讲书的过程当中,可能对我这本《向心城市》中的内容没有办法全部介绍。我在书中还讨论了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城市治理?高房价是怎么产生的?都市圈的发展是怎么一回事?它跟大城市的发展是什么关系?大城市如果要建更多的房子,是不是已经没有地了?还有,在城市治理里面,不同的城市居民有不同的诉求,怎么办?怎么看待乡愁?还有,有些朋友在做慈善,那么做慈善是不是就不需要懂城市发展的规律了?还有,从长时间来看,城市发展的路径有没有可能会被改变?这些问题,在《向心城市》这本书里,会有更加详细的解释。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很多人到这里可能会问我:你刚刚前面讲到城市发展,小城市人口还在向大城市集中,那么这种经济和人口的集聚会不会带来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发展?集聚和平衡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后面的讲书当中会给大家介绍我的另外一本书,叫《大国大城》,会给你详细解释集聚和平衡之间的关系。其他的一些关于城市发展的问题,大家可以在我的《向心城市》这本书里,做进一步的了解。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我们下一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