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医生,我没事吧?!》 王兴解读

《医生,我没事吧?!》| 王兴解读.mp3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王兴。

今天我要为你分享的这本书,叫作《医生,我没事吧?!》。这句话你一听就感觉很亲切对吧,我们可太需要一本就医指导书了。在游戏中,我们知道一个角色血条少了应该加血,甚至还可以计算好血量,等快“死”之前再加血。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没法从上帝视角看到自己的“血条”。

比如,一个清晨你咳了一口痰,里面有点血丝,你就慌了。你本来觉得这应该是自己咽炎导致的剧烈咳嗽,不必太在意。但一想到昨晚看到的电视剧里,一个人用白手帕捂住嘴咳了几口血,就得了绝症,你就怕了。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家庭医生,可以随时问他,“医生,我没事吧?!”然而现实中很少有这样全能的医生,可以一眼就看出我们的身体状况。

所以,如果我们要判断自己是不是得了疾病,要不要去医院,就特别需要一本健康指导书,能够告诉我们,我现在的不舒服究竟在医学上叫作什么症状?这可能是什么毛病引起的?我到底是再等等,还是现在就去医院挂号?我如果要挂号,这个症状需要挂哪个科才对?

那我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医生,我没事吧?!》,或许能帮到你一点。作者克里斯托弗·凯利和马克·艾森伯格,分别是来自北卡罗来纳州健康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专业医师。这本书其实是一线的临床医生,帮我们撰写的一份全面、轻松、专业的健康指南,让我们面对身体出状况的时候,能大概知道有没有大事,接下来要去找谁。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它从头到脚列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症状,并且用了三个不同的程度进行说明,分别是:“吃下定心丸”,意思是这些情况不用处理;“挂号就医”——你最好去医院问一问,检查检查;还有“直奔急诊”,也就是你真的摊上事了,赶快去医院。

用三种程度进行说明的好处是,这能让我们对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个初步的把握,这样生病时不至于手忙脚乱,出现紧急情况也可以及时处理。

虽然读完这本书,可能还是不能解决你所有的困惑,但至少能让你学到一些医学上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比如,哪些症状是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还有症状出现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症状是什么时候加重或减轻的,以及症状出现前后,我们会经历什么。这些信息可能比症状本身更重要,因为它们能帮助我们在和医生交流时,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今天的听书,我将分成两大部分,来和你分享这本书的重点内容。首先在第一部分,我们将从头到脚,一起梳理一下:出现什么症状的时候,我可以选择再观察观察,什么情况要去医院,还有这些症状可能是源于什么疾病。然后在第二部分,我会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和书里的内容,帮你从头到脚逐个器官梳理一下,我们应当如何安排一次适合自己的体检。

好,那我们正式开始。

首先,咱们从头开始聊起,你可以一边听一边闭上眼睛,想想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症状。

作者第一个提到的,是头部和颈部。

头痛是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的症状。如果头痛只是集中在额头和面部,同时伴有发热鼻塞、肌肉酸痛或者咽喉痛,这大概率属于感冒症状,不用单独处理。

还有一种头痛,感觉就像是头被紧紧地勒住了,或者像是有东西压在头上。这种头痛通常是因为生活中压力大或者睡不好觉造成的。如果你休息一下,头痛就会好一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紧张性头痛的典型症状。如果这种头痛不是经常发生,而且没有影响到你正常的生活,那就不用特别担心。

但如果这次头痛既频繁又严重,以前从未有过,那就要去医院。

比如说,偶尔感到渐进式的、抽痛型的头痛,同时伴有恶心,并对光线和声音愈发敏感,这是偏头痛的典型模式。这种头痛可能比较磨人,但往往并不危险。偏头痛大多有着具体的触发原因,例如压力、饥饿、强烈的臭味,甚至糟糕的天气也有可能导致偏头痛。

还有,如果你说话变得发音含糊,或者手臂、大腿、面部感到虚弱或麻木,那可能是中风了。中风是因为大脑突然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赶去医院。中风的时候,“时间就是金钱”。如果你能及时赶到医院,医生就可以通过急救措施,来促进大脑的血液流通。所以为什么有人说,最好的养老房不是田园牧歌的小别墅,而是三甲医院旁边的“院区房”,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头晕和头痛是不同的。举个例子,当你蹲久了起身之后,会有一种头昏眼花的感觉,这是头晕,是大脑短暂缺血的表现。如果刚好最近有例假或者黑便增多的表现,那你也要警惕是不是自己失血过多。

另一种感觉,是整间房间都在旋转,这个叫作眩晕症。如果不是你刚喝了太多酒或者吃了某种特殊的药物,那么你可能是得了梅尼埃病或者耳石症,可以先到神经内科就诊,查一查再看具体到哪里治疗。

神经类疾病其实是比较难诊断,也难以治疗的,所以你经常会有一种去了医院也没办法的感觉,这是正常的。如果你经常头痛或者头晕,医院至少能帮你排除一些可能会引起大问题的疾病。

说完头疼和头晕,我们再来说说眼睛。

很多人只要看到眼睛红了就会吓一跳。实际上,眼白部分有血,大概率是眼球上的小血管爆裂了,导致结膜下出血,其实情况并不危险。如果眼睛发红、瘙痒、流泪,并伴随黑眼圈和流鼻涕,那你可能是过敏性结膜炎。还有的人,眼皮上有个小痘痘,这可能是你的眼皮上有个受阻的皮脂腺,也被称作睑腺炎。这里要重点提醒,千万不要“手贱”,去挤爆那个痘痘。

那什么样的眼睛问题,需要特别留意呢?有以下几种情况。

假如你一边或两边眼睛都发红,并伴有轻微疼痛和排出物,但视力并无变化,你可能得了结膜炎,这也叫作红眼病。

如果你眼睛痛得相当厉害,或者视力突然下降,甚至有重影现象,那可能是眼部供血动脉堵塞,甚至是中风。

如果你有红眼症状,并伴随眉头上方疼痛,以及视力模糊、恶心,看向光源时有光圈,有可能是急性青光眼。

如果一侧眼皮耷拉下来了,或者手脚近期有无力的症状,你也要警惕重症肌无力这个疾病,这也是我主攻的疾病之一。

不管如何,只要出现以上这些情况,都需要赶紧奔赴急诊。

喉咙痛也是很多人常患的症状。绝大多数看上去没什么事,但如果是感觉呼吸越来越困难,或者发声艰难,那就一定要警惕是不是急性喉头水肿。因为感染、鱼刺卡顿甚至是过敏,都可能会导致急性喉头水肿,严重的还会瞬间窒息死亡。

说完头部和颈部,我们再接着往下看看胸部。作者说,胸部最常见的四种状况,分别是胸疼、心慌、咳嗽和背痛。我们一个个看。

首先是胸痛。胸痛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我每次门诊的时候,都会有将近一半的患者是因为这个原因来的。而这一半的患者中,多数都是肋软骨的持续疼痛,而且还超过了一两周,这种大概率是肋软骨炎,通常养2个月左右就能好,不必过于担心。

有些朋友心脏的部位突然疼了几秒,甚至不敢喘气,但是几次呼吸之后能好,这也许是心脏转位,也很常见。只要不经常发生,也可以再观察。如果在进食后或躺下时,有灼烧式的胸痛,同时嘴里有股酸味,可能是胃酸反流,也就是胃里的消化液反到了嘴里。

以上这些都属于不危及性命的。但我们值班的时候,如果听到一个人说胸闷,那可是会一下子紧张起来的。因为有严重的、连贯的、压迫式的胸口痛,而且持续了好几分钟也未见好转,这可能是心脏病发作了,也就是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狭窄甚至阻塞了。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一定要尽快找家人朋友带你去医院,记住,别自己一个人逞抢开车去,这可能伤己又伤人。

胸部第二个常见的状况是心慌。如果你的心脏最近经常出现连着多跳几拍,或者漏掉几拍,并伴随胸口的憋闷感,那么你需要戒酒、戒咖啡,并且好好休息几天。如果休息之后还是没有好转,建议你最好去医院做个二十四小时的心电图。

一个人心脏的节律发生异常,有时候会产生疾病,有时候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结果,例如甲状腺疾病。但也有的朋友心率只有四五十次,如果平时有长期运动的习惯,这其实是身体状态良好的表现。

第三个常见的状况是咳嗽。这可是个噩梦症状,因为什么疾病都可能会咳嗽,甚至许多药物吃了也会咳嗽。

在这里我只提两个需要特别注意的点。第一,如果你同时还有呼吸短促和喘息的现象,也许是咳嗽变异型的哮喘,你需要看是不是过敏性哮喘的问题。第二,有的咳嗽是感冒康复的后遗症,这是正常的,除非咳嗽厉害到影响休息和工作,否则不用特殊处理。

最后,我们来说说背痛。简单提一点,如果你的下腰痛持续许久,有一天还突然出现了下肢发麻的感觉,或者小便都出现了异常,一定要抓紧看医生。还有的人在进行一次彻底的按摩或者正骨之后,突然感觉背痛腿痛加剧,也是要去医院。因为这也许是椎间盘突出压迫了神经,需要医生进行干预。

胸部中还有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乳房的健康情况。每8位女性中就有1位一生中会患乳腺癌。所以当你注意到自己有个肿块时,焦虑也是正常的。但好消息是,很多肿块都不是癌症。

比如在生理期也会出现类似肿块的组织,这通常是生理性的乳腺增生,伴随生理期会肿大或缩小,并且伴有疼痛。分辨的方法在于,两侧乳房是否同时受到影响,如果双侧大致对称,通常问题不大。但是任何体积较大且一直存在的肿块,都需要进一步的评估,以及使用乳腺超声来确诊。

这个我还是要特别提醒女性朋友,就是要注意乳房的健康,但也别太依赖自己检查。因为大部分专业医疗人士都认为,定期自检的坏处可能比好处还多。因为自检比起其他筛查技术,无法有效分辨恶性与良性的肿块,要么因为大意漏掉病变,要么增加不必要的焦虑。所以,还是定期去医院做专业的检查更靠谱。

说完胸部,作者接下来讲的是腹部。

我们先说最常见也是最可怕的一个症状,就是腹痛。急性的腹痛,在临床上又叫作急腹症。多年之前我在急诊轮转的时候,就记住了一个关键性的原则,那就是无论你再怎么心疼患者,在你没有明确患者腹痛的原因的时候,绝不能给镇痛药。

这就是因为腹痛是一个大多数时候不要紧,但少数时候会要命的症状,而镇痛药会掩盖疾病的真实进展。你要知道,在急诊最让人担心的,不是那些喝醉了酒身上被砍了几刀的醉汉,而是那些躲在角落一言不发的患者。

如果你经历了1—2天间歇性的、并不严重的疼痛,并伴随恶心、呕吐或腹泻。这可能是胃肠炎。但你如果上腹部经历了长达好几周频繁的灼痛感,并且和进食有明确的关系,你可能是胃部或肠道有溃疡,建议你找个“良辰吉时”做个胃镜。还有,如果进食后,右侧上腹部感到疼痛。这可能是胆囊里有结石。这些慢性的疼痛会给你比较充分的时间到医院检查,通过一些检查,大致都能确认你到底有没有问题。

但如果出现下面的问题,你就要尽快去急诊问问看了。

首先是急性胰腺炎,一次酗酒和暴饮暴食就能让胰腺发炎。胰腺位于腹部,负责生产很多必要的消化酶,但你要知道,这个消化酶也能消化胰腺自己。

急性胰腺炎轻则导致严重腹痛,并常常扩散到上背部,重则发展到多重器官衰竭以及死亡。许多年前,急性胰腺炎有三个“100”:治疗病程100天,住院费用100万,死亡率100%。现在虽然好一些,但是危及生命,且花费巨大,也是常有的事。

此外,胆囊结石导致的胆囊炎、阑尾炎、胃穿孔、消化道梗阻,随便挑出一样,如果置之不理,都有可能会演变成灾难性的后果,这也恰恰是急腹症的凶险之处。

普通人怎么能自我判断呢?两个方法,如果你出现了这辈子没有过的疼痛,那就去看病吧。另一个方法是,你用手按在肚子上,按的时候感觉疼,但当你突然把手松开时,疼痛感突然加剧,疼得你几乎要跳起来,这叫作反跳痛。这可能是腹膜炎的一个信号,你也应该立刻去医院急诊看看。

除了这些疾病,还有些少见的腹痛情况也同样会发生。比如某次急诊,一个女孩说什么都不肯承认有同房史,医生按照急腹症查了半天也没结果,最后查了个尿妊娠试验,是阳性。这下女孩子才坦白前几天和男友同房过,外科医生一下子就判断出是宫外孕,转给了妇科。

另外,有些心肌梗塞也不一定表现成胸闷,而是表现为腹痛。总之,腹痛不是小事,千万别大意。

最后,我们来说说四肢。

作者认为,如果你脱袜子的时候发现腿上留下很深的勒痕,最喜欢的鞋子也不合脚了,说明双腿可能因为体液而发生了肿胀。有时候是最近盐吃多了,也有可能是前一天站得太久。当然月经期前后以及孕期,也非常容易出现肿胀。但如果长期或者越发严重,也需要查查心脏和肾是不是出了问题。

如果走路时觉得腿痛,但休息时就好转了。你可能是某一侧或双腿供血的动脉狭窄,导致肌肉在努力工作时无法获得充足的血液,而引起的疼痛。这种现象叫作间歇性跛行症。抽烟和有高血压史、高胆固醇或糖尿病史的人患这种病的风险更高,轻者需要调整生活习惯,重者需要手术治疗。

如果只有一条腿突然发现有疼痛肿胀的症状,并且最近坐过长时间的巴士、火车或飞机,又或者腿部受过外伤,长期卧床了一段时间,你可能是腿部深层血管有血栓。这可能会导致突发的肺栓塞,需要立刻就诊。就诊的时候,这条腿不要踩地甚至跺脚,最好坐轮椅。

说完腿,再来看看手。如果在你伸手够杯子时,手突然开始震颤,这在医学上叫作意向性震颤。通常来说,这种震颤意味着位于头部后方的小脑区域有问题。潜在的病因包括多发性硬化、中风(卒中)、头部外伤以及酒精中毒,这都需要提高警惕。

另外,再说说更常见的抽筋。据统计,在超过50岁的成年人中,约有一半人体验过夜里抽筋的滋味。孕期抽筋也会更常见些。这种痛感会在起床拉伸后好转。所以为了避免抽筋,一天应该拉伸3—4次,或者试试服用B族维生素。

好,第一部分就为你分享完了。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各个器官在什么情况下没啥问题,什么情况下又必须检查。你会发现,我们很难在有限的篇幅下面面俱到,但我希望你能从这些症状的判断中渐渐发现,大多数人都不是永远“正常”的。我们需要给自己的身体更多的观察,掌握一些简单的医学知识,最终能让我们既不讳疾忌医,又不杯弓蛇影。

但你要知道,大多数疾病的早期,特别是肿瘤,是没有症状的,因此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你分享,我们应该如何从头到脚安排一场适合你的体检,来确认“你没事吧”这个问题。

首先,头面部我们一般不做常规体检,有两个原因。

第一,头面部肿瘤的发病率属实较低,而为了检查需要进行头颅核磁,性价比就显得极低。如果你有家族史进行体检无可厚非,但让所有人每年都去做核磁,是弊大于利的。第二,头面部如果长了肿瘤,通常症状会出现得较早,比如头痛、流鼻血、视力下降,这时候积极就诊就可以。

那到了颈部,目前还是建议每年都要进行甲状腺的B超检查。但这里仍然要注意的是,不是发现结节就要立刻紧张,还是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根据结节的大小和性质,决定定期复查的时间。甲状腺的过度诊疗也是比较常发生的问题,而这或多或少也有来自患者本身的焦虑。

再来说说胸部。首先每1—2年的胸部CT还是必要的。我有一个小技巧,是劝我爸戒烟用的,就给他做个胸CT,甭管他再怎么说戒烟难,看到肺结节的时候还是立马能戒烟的。

不过我本人就是做肺癌专业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即便看到结节也不要过于恐慌。大多数人有结节的原因,还是因为设备更加精细了。大多数肺结节都没事,也不用处理,找医生看看评估一下复查的间隔即可。

女性最好每年做一次乳腺B超,如果有异常可以再找医生咨询是否补充钼靶、核磁等检查。乳腺的病变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因此定期复查是最好的手段。男性发病率较低,但并不是不会得,如果发现乳腺有异常包块,也要记得检查。

腹部和盆腔器官,建议每年做一个B超。有人说是不是腹部CT更准呢?的确,但是最清楚的不是普通的腹部CT,而是打造影剂的增强CT。目前还是更推荐采用无射线又简单的B超检查,性价比最高。如果家里有人在年轻的时候,得过胰腺癌等腹部肿瘤,你可以在这个环节给自己升升级。

胃肠镜。这个要特别说一下,45岁以上的人,每3—5年做一次无痛的胃肠镜,是比较推荐的方法。实话说,目前胃肠镜还没办法被CT取代,因为胃肠道是一直在蠕动的,CT无法区别早期的病变和胃肠道的黏膜。即便是胶囊胃镜也会因为角度或者胃肠道没有完全充气,而有一些地方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说,检查可能存在死角盲区。

我当然知道胃肠镜有些难受,流程也麻烦,所以你可以给自己的体检大概规划一下,每5年做一次含胃肠镜的大体检,其他的年份就安排一些简单的小体检。就像是每5年给自己一个健康答卷,来决定未来5年的人生规划,免得因为突如其来的健康问题而打乱自己的节奏。

到了女性特殊的部位,建议每3—5年做一次宫颈的检查,包括宫颈涂片和HPV等。宫颈癌是和不健康的性生活史相关的,近年来加上有HPV疫苗的帮助,这个疾病的发生率是在下降的。而且宫颈癌的演变时间非常久,因此3—5年是个比较安全的时间窗,不用每年检查。

至于皮肤和四肢方面,最重要的其实是观察,而不是检查。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30—50颗痣,这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一颗痣渐渐变大或颜色变深,时间流逝,也可能会演变成一种危险的皮肤癌,叫作黑色素瘤。

要判断一颗痣是不是有危险,可以看它是不是有以下几个特点:形状看起来不太对称,边缘不平滑,颜色看起来不均匀,直径超过了6毫米,或者最近有明显变化。如果痣有以上这些情况,就应该小心一些,最好去医院让医生检查一下。

体重方面,临床上我们曾经见过许多人,上了岁数之后都容易发胖,这很常见。但是,如果你最近没有增加锻炼,也没有特别控制饮食,体重却突然减轻了,那可别高兴得太早,以为自己减肥有效果了。这种情况有可能不是好事,最好去医院全面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有其他问题。比如糖尿病或者肿瘤,这些疾病都可能让人在短时间内体重快速下降。

听到这,《医生,我没事吧?!》这本书就为你分享完了。

我们来做个简单的总结:这本书是来自医疗专家,写给普通人的健康枕边书,我认为可以作为你长期查询的一本手册,它未必有多全面,但依旧能解答你大多数的疑问。

我相信你听完这本书,会有三个方面的收获。

首先,医学本身就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我们通过一些手段窥探人类身体,尝试重建和改造人体命运的一种尝试。即便你用最先进的手段,每天给身体做一次扫描,也未必能查到全部的疾病,保你长久的健康。

你能选择的就是当下的最优解,然后过好自己的人生,尽量减少因为知识不足和麻痹大意所造成的,没有必要的健康损失。例如将本该早期解决的简单癌症,拖成无法治疗的晚期疾病。

第二,大多数人的身体都不能用正常来形容,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特质。这些特质“不正常”,但未必就是疾病,更多需要你与它和解,并且逐渐接受这样的自己。

第三,我们学习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能够观察自己的办法。我们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客体,让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观察它,评估它,甚至通过一些手段调整它,来让这副皮囊更好地为你的意识服务。

许多疾病都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丝端倪的,许多甚至没有明确的标准,就像你皮肤上的痣一样,如果你能观察到它短期内有增大,就可以把接下来诊断和治疗的事情交给医生。

听到这,不知道你是不是释然了,还是多了更多的焦虑。在医学上有个术语叫作“医学生综合征”,也就是一知半解的时候,往往会比完全无知的时候多了更多焦虑。然而我们这次只是一次开始,目的是让你可以开始更多地关注和了解你的身体,并且主动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毕竟,了解多一点,心里就有底一点。

我是王兴,感谢你的收听。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健康管理不是被动等待症状出现,而是要主动观察身体变化,学会从医学角度思考问题。

2.判断症状严重程度不是靠猜测和焦虑,而是要了解症状背后可能的原因,合理评估就医的紧迫性。

3.体检不是盲目追求项目多而全,而是要根据年龄、家族史等个人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体检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