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优雅的守卫者》 王兴解读

《优雅的守卫者》| 王兴解读.mp3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王兴。

这一讲的主题是“不生病”,而不生病的核心,在大家的印象中,仿佛就是“加强免疫力”。但不得不说,这是我在临床工作中听过最多,也是最虚的一句话。

不管你了不了解免疫,我相信你和你的家人朋友,一定都提过想加强免疫力这件事。比如,刚做完手术,想通过输液加强免疫;爸妈岁数大了,想买保健品加强免疫;包括你上班太累了,看到号称能提高免疫的保健产品,也一定想买来试试,觉得是给自己“续命”的大补丸。

但我想和你说,免疫也许是需要调节的,但不一定是越强越好,也不是随便吃点什么、输点什么就能加强的。因此今天分享的这本书,书名叫做《优雅的守卫者》,虽然名字听起来和免疫没有什么关系,但却恰到好处地点明了免疫系统的特点。也就是,免疫是一个复杂又精巧的系统,它最佳的状态不是高低,不是好坏,不是多少,而是平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提升免疫力,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优雅的守卫者》的作者马特·里克特(Matt Richtel),他的身份是一名《纽约时报》的记者,还曾获得过普利策奖。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自己也曾被免疫系统深深困扰过。在这本书里,作者里克特采用了新闻写作的方式,将免疫这一名词术语繁多的领域,通过四个人的故事展现了出来。可以说,这本书更像一篇生动的新闻报道。

如果你正在饱受过敏性鼻炎的困扰,或者家人正在经历手术,不知道应该如何补充调节免疫力,那么这本书就很适合你。或许它没办法立竿见影地告诉你“快速提高免疫力,吃它就对了!”但你只有读过才知道,也许就是没有所谓立竿见影的办法。只有理解独属于你的免疫系统,理解免疫系统调节的规律,你才能从整体上寻求改善的思路。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将带你了解,我们的免疫系统并不是战争机器,相反,它是一支维和部队,是优雅的守卫者。第二部分,我将带你进入免疫系统的内部,带你看看免疫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性。只有你了解了免疫系统的复杂性,你才知道加强免疫不但是个错误的概念,而且也是一个很难实现的任务。最后第三部分,我将和你分享,如何通过一些方法来训练免疫系统。

首先,我们来说说为什么免疫系统不是战争机器,而是优雅的守卫者。

一直有这么个说法,说如果许多年不感冒不生病,就说明免疫力很好。还经常有病人会和我说,他这一辈子都没上过医院,身体可好了,怎么一到医院就是这么重的疾病呢?其实,免疫系统可不只是对付外来的感染,更包含对人体内在环境的调节。即便你有着对病毒和细菌的正常免疫能力,也不代表你的免疫对癌细胞,或者对自身器官的免疫能力就是正常的。

所以作者着重写了4个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分别代表了免疫系统的三种不同的情况。其中两个人生病,是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太强了,还有一个人生病,是因为免疫系统太弱了,而最后一个人的免疫系统虽然看起来是正常的,但他的免疫系统本身居然产生了癌症。通过他们的疾病故事,你也许可以更好地了解,为什么说免疫系统是优雅的守卫者。

第一个故事,也是最好理解的,是免疫能力太弱了。鲍勃是一个艾滋病患者,大多数感染HIV病毒的患者,会因为免疫系统被病毒摧毁,直至丧失几乎所有免疫能力而最终感染疾病死亡。但鲍勃的故事特殊性在于,鲍勃是一名“天选之人”。虽然HIV病毒导致鲍勃的关键免疫细胞不能起效,但是鲍勃的CD8+T细胞出奇地厉害,所以让鲍勃在外界的病毒感染面前能够存活下来。CD8+T细胞你不用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它是免疫系统中的“特种部队”,是帮助人体抵御疾病的。

鲍勃的故事告诉我们,免疫缺陷肯定会带来疾病,但人体自身也有很强的调节能力,一项缺陷也许会被另一个环节的增强弥补。也多亏了有鲍勃这样的人,否则人类这个物种在亿万年前就早从地球上消失了。原因很简单,没有多样性,这个物种就无法生存和延续。毕竟,正是鲍勃免疫系统的多样性使他得以幸存,也使我们整个人类可以存续。所以,你可以认为每个人的免疫系统都是独特的,有的在这方面强,有的在那方面弱。它未必是我们做了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带来的,而是根植于基因当中,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免疫特质。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琳达和梅瑞迪斯的,她们不是免疫能力弱,反而是太强了才导致疾病。比如琳达,她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你可以把这种疾病理解为,一场发生在关节里的“内战”。在正常情况下,身体的免疫系统会保护我们免受病毒的侵害。但在这里,免疫系统似乎“叛变”了,它调转枪头,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了靶子,自己攻击自己。

而另一位叫梅瑞迪斯,她的免疫系统就更强了,她除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还身患红斑狼疮等一系列疾病。这一系列疾病都是因为免疫系统不能正确区分“自己”和“非自己”,从而将身体的正常细胞误认为是外来的入侵者。

那既然是同一种疾病,作者为什么要将这两个人分别叙述?其实这两个人得病的原因不完全一样。梅瑞迪斯是遗传自她的母亲,而琳达的自身免疫病,除了可能的遗传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失眠。有一次她为了争取一个项目,连续10个晚上没怎么睡,虽然她最终拿下了这个项目,但疾病也降临了。

这里需要特别和你说一下,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疾病在过去诊断是很难的,因为它产生的症状是全身性的,而且多发于女性。关节表现出的疼痛让她们饱受折磨,因此在性别歧视较为突出的时代和地域,这种症状被认为是一种歇斯底里症。男人们只会觉得她们在抱怨,而不是真的病了。所幸在现代,我们知道了这种疾病与情绪的关系,也知道了这种疾病来源于过强的免疫系统,就不会将这种疾病污名化于女性的抱怨,而是能够通过调整生活、应用药物来积极地应对。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杰森的,也是贯穿本书的主人公。他的故事诠释了免疫能力刚刚好也一样会得病。杰森曾经是意气风发的运动健将,但却患了淋巴瘤。这其实就和我们的认知有一些不符,理论上身体很健壮的青年免疫力应该是很好的,不该生病。但现实则是,免疫能力的好坏不是从一个人是否健壮、平时爱不爱得病判断的。

淋巴本身就属于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恰恰这个部分也会发生变异,产生癌症。杰森在治疗过程中一度放弃,直到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免疫疗法,获得了一段时间神奇的康复。听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人们通过调节免疫就能够攻克肿瘤。但很可惜,杰森最终还是死于这个淋巴瘤。这说明,我们对于改善和调节免疫的药物,还有太多未知。

好,四位主人公免疫系统的故事讲完了。从他们的故事里,作者其实想要表达的是,免疫系统太弱、太强,都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而平衡之道,才是我们在改善免疫的过程当中的终极目标。免疫系统作为我们人体必不可少的防御系统,它帮助我们对抗疾病,治愈伤口,其实也在维持着我们身体的秩序和平衡。所以与其说,免疫系统是一台战争机器,不如说它是一支维和部队,是优雅的守卫者。

分享完四位主人公的故事,接下来我将带你进入免疫系统的内部网络。但在这之前,我想先和你简单介绍一下免疫系统是怎么被发现的。免疫系统的发现往事,离不开三种生物,分别是一只鸡、一条狗和一只海星。

早在16世纪,有一位意大利的年轻研究员就发现,鸡的尾巴下方有一个囊状的器官。但当时的人们不知道,这小小的器官会和免疫系统有什么关系。后来回过头来看,通过鸡,人们才理解了生物体内存在一些器官,看似无用,但如果失去它,就会产生毁灭性的后果。这是人类在器官层面对免疫的认识。

再往下,17世纪的人们通过对狗的解剖,在狗的胃里发现了一种“乳白色的脉络”,但里面不是红色的血,而是白色的血。这项解剖开启了一段历史上被称为“淋巴狂热”的探索时期,人们为了了解这种乳白色脉络,数百只动物都曾被解剖。也正是人从对淋巴结的认识,才发现了免疫系统原来是遍布全身的。这是人类从组织层面对免疫的认识。

到了19世纪,一位叫梅契尼科夫的科学家,透过显微镜观察样本,发现在海星幼虫体内,一些细胞在移动。他将这些细胞描述为“游走细胞”。他突然想到,类似的细胞会不会在生物体抵御入侵时,起到防卫作用呢?于是他把一小块异物插入海星体内,在显微镜下看到,有一群游走细胞聚集在异物周围,看起来是在吞噬那些正在入侵、造成麻烦的组织。这一实验奠定了吞噬细胞理论的基础,这一实验也是人类首次从细胞层面认识了免疫系统。

所以你看,人们对这个复杂系统的认知,好像都源于一些偶然。当然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免疫的认识已经进步到了分子层面。听到这,你可能会想,那为什么我们不能输注一些神奇的免疫因子,直接来改善免疫呢?很可惜,目前还不能。免疫系统像是一幅巨大又精巧的拼图,当你改变了其中一小块拼图,整个画面就都无法保持完整了。

这其实就要说回免疫系统的复杂性了。比如说,你可能听过“抗体”这个词,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对抗细菌和病毒的追踪导弹,但一种导弹只能打一种特定的靶子。然而根据现有的免疫学中的大爆炸理论,我们的DNA能够通过重新排列,形成数百万种抗体,这些抗体能够通过结合攻击上万亿种不同的抗原。也就是说,我们人体为世界上存在或尚未存在的细菌和病毒,早已做好了准备。

是不是很神奇?但是这些抗体又不是一直存在的,是接触到细菌和病毒之后才开始大量合成的。你想如果免疫调动能力低下,那很可能在你抗体还不够多的时候,你早就被细菌和病毒杀死了。所以人体才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机制,来有效地调动身体产生合适的抗体。

其中,有的负责引导白细胞产生抗体,有的负责产生发热的症状以便更好地调动免疫功能,有的还可以负责促进免疫细胞的生长,有的甚至可以让白细胞实行自杀式的进攻。但你要注意了,进行这一系列的过程,需要成百上千种蛋白的工作,不仅前一个环节可以影响后一个环节,后一个环节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前一个环节,甚至它们本身还可以相互产生此起彼伏的影响。

怎么样,是不是想想就觉得复杂?没错,这种复杂程度即便是用计算器来计算也无法穷尽。就像我们回到过去,改变一个小小的环节,就不知道未来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真正意义上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既是免疫学的迷人之处,也是人类难以解析的壁垒。

我曾经在2014年参加了世界肺癌大会,走进美国的会场时,就看到一个硕大的漫画海报充斥了整个会议中心,那是一只深海章鱼,上面写着免疫治疗是崭新的希望,仿佛在暗示一种神秘的、革命性的治疗被人们发现了。当时参会的许多主任和我说,未来是免疫治疗的天下了。但10年过去了,免疫治疗虽然在各个癌种当中仍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自己治疗的患者也出现过疗效惊人的案例,但大多数医生仍然不会对患者打包票说,你这个治疗用了包好。

原因就在于,你也许能够通过药物影响其中某一个环节,但你按下了一个按钮,整个系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是无法判断的。也许人的免疫系统是一片大海,你用脚踩了一下,什么也不会发生。免疫系统也可能是一个跷跷板,你踩下去这头,那头又抬了起来,你很难预测结局。免疫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创新疗法,没有严重的副作用是很难的。无论是增强免疫的药物,还是免疫抑制剂,它们的使用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结局。

我本身也是肺癌领域的医生,肺癌的治疗也离不开免疫治疗。但目前常见的免疫治疗主要是在免疫识别这个节点,为人体的免疫提供助力,而在最终的疗效上,也只能在化疗的基础上提高20%—30%的缓解率,并不是立竿见影的神药。同时,免疫治疗的副反应也不同于化疗,它很难预测,有时候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自身免疫风暴,导致严重的副作用,比如免疫性心肌炎和甲状腺炎。

因此,在调节免疫系统上,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需要有对人体复杂性和精巧性的敬畏之心。不能寄希望于拨弄一个零件,就让全部的免疫系统指哪打哪,这是不现实的。

好,了解完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后,我们来看第三部分,如何通过一些方法来训练咱们的免疫系统。为什么需要训练免疫系统呢?我们首先需要简单了解下免疫系统工作的原理。

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两套免疫系统,一套是先天免疫系统,一套是适应性免疫系统。先天免疫系统,顾名思义,是与生俱来的。它就像个防盗门,可以识别病原体,也就是会导致我们生病的微生物,然后再发动初步攻击。但需要提醒你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攻击是针对病原体的,而是攻击那些“看起来”就不像是好家伙的微生物。比如大多数细菌都有游动的鞭毛,而人体正常细胞是没有的,所以先天免疫系统就把这类有鞭毛的家伙排除在外。

防盗门可以阻止坏人,但往往不能全部杀死。因此,人体就需要第二套免疫系统,叫做适应性免疫系统。这个系统有两种特殊的细胞,叫做“T细胞”和“B细胞”。这两种细胞就像是我们身体的“特种兵”,它们有特殊的武器,可以识别那些让我们生病的细菌、病毒,并真正地杀死它们。

所以总结成一句话,先天免疫系统先通过扫描发现敌人,然后通知适应性免疫系统,请求支援,集结重兵。这一套流程下来,可不是靠吃点什么、补充什么出来的,而是通过所接触的环境,被训练和改善的。所以说,如果缺乏训练,我们的免疫系统就会不好使。就像当代人会患许多过敏性疾病的根源,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太干净了。

说到这,我们可以来看一项研究。1989年,《英国医学杂志》曾刊登过一篇论文,主题是花粉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作者调查了17414名儿童的花粉热患病率,得出了一项惊人的联系:一个人兄弟姐妹越多,他过敏的可能性越低。不仅如此,论文还指出,家里最小的孩子最不容易患上过敏。

基于这个联系,作者就提出了一个假设:“过敏性疾病可以在儿童早期通过与哥哥姐姐的不卫生接触,或者通过母亲在产前与年长孩子的接触,而得到预防。”作者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设施的改善,以及个人卫生标准的提高,都减少了家庭里交叉感染的机会。”

简而言之,我们为了能在周遭的环境中存活下来,已经演化了数百万年。在人类存在的大部分时间里,环境对我们而言都是极端的挑战,比如缺乏食物,不干净的水和食物,毁灭性的天气等等。免疫系统是我们防御的中心,这些防御武器是数千年演化的产物。我们早就适合了复杂的环境,一下子变得太干净,身体是无法适应的。

但有些人会说,既然太干净了不好,我们难道要每天吃细菌,闻病毒,这样才健康吗?其实也不用这样极端。理论上我们可以认为,“杀不死你的,会让你更强大”。你不用因为偶尔的感冒发烧就自怨自艾,而是应当积极面对,并且相信自己会在疾病后获得更强的免疫能力。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能够扛过去。但如果一位身体虚弱的老人,或者一位有免疫缺陷的患者,主动且贸然地接触病原,那就不合适了。

好,那除了主动训练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善免疫系统吗?有的,比如调节压力就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美国有位大学的学者贾尼丝,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你为什么会在期末考试后生病?她通过研究发现,其实就是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压力意味着迫在眉睫的威胁,而迫在眉睫的威胁意味着身体需要保持警惕,甚至需要一些超常发挥。在巨大的压力下,为了超常发挥,如果你体内有病毒,人体对病毒的战斗就会暂时搁置。毕竟,更大的威胁可是具有尖牙的庞然大物。正因如此,期末考试所产生的压力,使得我们人类免疫系统工作的效率降低了。所以才导致很多人在考试之后,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同样的道理,睡眠在免疫系统的调节中也同样重要。

简单来说,睡眠不足往往是由压力造成的,而且会导致更多的压力。所以当你感到压力时,会睡不着觉,因为这时负责激活你压力的交感神经反应开始起作用,同时你的免疫系统被抑制了。最后更多的压力和更少的睡眠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保持良好的睡眠,也是改善免疫系统非常重要的习惯。

当然作为医生,当我需要为我的病人改善免疫能力的时候,我会怎么做呢?除了调节心情,补充睡眠之外,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饮食。虽然我们知道,我们很难通过吃什么来提高免疫力,但事实上,人在手术和治疗的过程中,面临着大量的身体损害。这时候的免疫能力会大大减弱,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免疫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免疫球蛋白,你可以把这种物质理解为免疫系统的“士兵”。这些蛋白也是从饮食中合成的,或者由我们身体的其他蛋白转化而来的。因此,当人体重下降,或者饮食不足的时候,人需要大量的蛋白合成免疫球蛋白。

如果补充不上,就会出现免疫能力短暂的供货不足的状态。就像有些人喜欢健身,当撸铁很猛的时候,反而特别容易感冒发烧,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把饭吃足量,把种类吃丰富,就可以补充你的免疫球蛋白合成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

好,以上就是《优雅的守卫者》这本书中,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免疫系统作为优雅的防御系统,是一条贯穿健康方方面面的河流。通过对平衡与和谐的追求,它可以维护我们生命的存续。普通人能做的,也许不是用药物来加强免疫力,而是整体的调节,包括饮食、睡眠、压力调节,还有充分的免疫训练。

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你要给自己正向的信号,这种心理暗示也许同样重要。这并不是唯心主义,这是正念本身会带动你的情绪、睡眠,一起向好的方向发展。你的身体和大脑越活跃,你向你的内部系统发出的信号就越多,这会促成一个良性循环。相反,如果你在身体和精神上停滞不前,这个系统就会发出信号,认为你准备放弃了,这时它将减少甚至停止在你身上“浪费”资源。

最后我想和你分享我的同行,湘雅二医院的吴芳教授团队在顶尖杂志《自然·医学》上发表的一篇重磅论文。他们证实了情绪压力与癌症的免疫治疗效果密切相关。通过心理测试量表,他们观察研究了200多位准备接受免疫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约一半有焦虑或抑郁,另一半则没有心理问题。结果非常让人震惊:治疗前就有情绪压力的患者,生活质量更差,治疗效果也差,而且活得也更短。免疫治疗的客观有效率,对照组是62.1%,压力组只有46.8%。

所以你看,有情绪压力的患者,不仅活得更短,而且活得更差。当然了,道理虽然是道理,我们也不应该对着病人说,你看就是你心眼儿小才得这个病,就是因为你性格不好才治疗效果差。而是应当反过来说,咱心情好点,治疗效果也好啊。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想到了一个词,叫作“安慰剂效应”。其实安慰剂本身是有效的,虽然目前的科学进展不足以明确人在情绪改善之后,究竟是哪些神经递质、哪些激素分子发生了调节。但从结论上看,人整体的免疫系统的确会有一定的改善。

所以我个人给你的最终建议是,相信免疫是可调节、可改善的,甚至一定会在营养、睡眠充足的情况下维持健康的水平。但你一定无法通过吃什么,或者输什么液体,来简单地增强免疫。如果你能理解这一点,那你可以少交一些“智商税”,而真的做出一些利于健康的举措。

最后祝愿你的免疫系统,优雅而健康。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我是王兴,谢谢你的收听。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提升免疫力不是越强越好,而是要追求平衡,让免疫系统成为优雅的守卫者。

2.调节免疫不是靠单一的药物或保健品,而是要从整体生活方式入手。

3.改善免疫不是只关注身体,而是要同时注重心理健康和压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