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刘勃、东东枪:我们如何选择历史,未来如何改变过去
【终版】刘勃老师枪总.MP3
先要解题。
什么是“未来改变过去”?语出哲学家詹姆斯·卡斯有名的小册子《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如果你以延续为目的而不是以取胜为目的去玩“无限的游戏”,会发现这种更敞开的游戏“并不认为过去有结果……经过每一次惊奇,过去展现出全新的开端。由于未来总是令人惊讶,因此过去总是在变化。”
这至少也能说明历史为什么常研究常新,因为我们对世界有了新的感受,我们有了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在主动地选择历史,在从既有材料建立新的角度,编织能够解释当下的历史。而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在选择历史”。
所以,聊历史最易于找到能敏感观察当下,通达谅解古人,又谈吐富于妙趣的历史学者。在得到订阅了日更课程《刘勃的国学课》的朋友知道,刘勃老师就是这样的妙人、解人。他的视野开阔,见解精深,出手还快,即便承担日更,也年年都有新作问世,笔下的历史闪现出与众不同的思考光芒,讲解中国传统学术的方式也常常出人意料。
我开发这个宝藏的方式,是找来有趣的东东枪,和刘勃这位史学妙人用最俗气(几乎可以说是错误)的方式谈论历史,诸如:
你最想穿越到哪个时代?
你穿越回去之后要成为什么角色?
你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谁?
问这些问题是想知道:他的历史观是什么,他对历史中人持何等态度,比如,偏向功利主义还是道义论,喜欢从格局出发还是从个体视角?以及,他如何把握一个时代,怎样进行观察和描述?
且听我们这一期《大望局》是否实现了目的。
刘勃,著名历史作家,得到《刘勃的国学课》主理人
东东枪,作家,《读库生鲜》主编,得到课程《创意文案30讲》主理人
00:01:13 “国学”究竟是啥?
00:09:31 东东枪的国学启蒙
00:15:46 如果能穿越,想去哪个朝代生活?
00:33:19 所谓“好”的时代有什么特征?
00:37:47 哪个朝代对中国文明的贡献最大?
00:40:10 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谁?
00:50:32 东东枪喜欢的历史角色
00:55:23 我们怎样定义历史?
00:58:04 谈历史,最该问的问题是什么?
01:01:35 学历史有什么用?
01:07:05 普通人有必要读历史学术作品吗?
01:08:04 两位老师的历史阅读/写作偏好
01:13:25 刘勃老师学历史的缘起
划重点
-
国学其实是一门“被动”的学问。
-
当一个人想要寻求对世界的系统性解释时,得出的结论往往容易过时;相反,碎片化内容却能常看常新。
-
内卷的反义词不是躺平,而是开拓。
-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把坏的局势变好,但却会把好的局势变糟。
-
每一代的历史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你要做微观研究的话,当然可以梳理出很多具体的差别,但是从宏观角度来看,确实就是这么一出戏在反复上演。
-
往往我们今天更能够共情的是那些在自己所处时代被看作比较失败的人。
-
历史,是给我们建立了一些能够支撑内心的符号。
-
传统的历史研究方式,首先是要去研究帝王将相的历史,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倾向于关注普通人的历史。不过,如果只关注普通人,就会感觉历史都是一些零散的片段,很多信息没有办法拼凑起来。那么,再想运用历史经验来探讨当下普通人的生活,就会变得很困难。
-
读历史,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别让自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我们为什么会活成现在这个样子?这个只能是去向历史问的。
-
表面上看,是历史在选择我们,但同样我们也在选择历史。
- 如果能穿越,刘勃老师会选择去哪个朝代生活?
刘勃:
我想穿越去元朝,因为元朝没有科举考试了,就不卷了,我是一个很躺平的人。
因为如果没有考试,反而你可以带着好奇心,去做很多事。尽管科举考试是被作为中国传统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象征,但是中国古代的知识精英提起科举考试来,普遍都是很难听的话,尤其是那些很早就高中的年轻人,说话更加难听。因为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很多真诚的东西,那些我们想去探寻的精神层面的领域。而你一旦想到某些东西是要拿来应对考试的,你再去读它就无感了。
东东枪:
这就跟把你最喜欢的歌设成闹铃声是一样的。
刘勃:
对,一个道理。如果真的是某个经典想要扩大影响力,那肯定离不开科举考试。但一旦经典成为应试内容,大家也就忘了它究竟是什么了。
像现在有很多人说,内卷的反义词是躺平。但我不这么觉得,我认为内卷的反义词是开拓。
十几年前我开心躺平的时候,社会上根本没有躺平这个词,因为大家都在努力奋斗。那是一个奋斗的年代,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大起大落的人生吸引了大家关注的目光。
如果你愿意躺平,那你就躺着,没人关注你,这才是对的。让能开拓的人去开拓,乐意躺平的人去躺平,这样才正确。但现在糟糕的是,原本可以开拓的人被逼着内卷,甚至说这个时代不允许躺平,很多躺平的人也都被逼着卷起来了。
而在元代,它其实是有一个潜在的开拓的可能性。
- 研究历史前最该关注的问题
刘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被抬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它有一种神圣感。但现代以来强调分工,实际上传统的历史价值已经被现代历史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剥离了。
如今大学里的历史研究也不再是去了解宏大叙事,而是研究各式各样的微观史。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历史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关注普通人,但正是这种对普通人过于理性的研究方式,让学院派的史学研究对一般老百姓失去了吸引力。因为说实话,喜欢帝王将相的人是大多数。
贾行家:
那其实还都是八卦导向、演绎式。
刘勃:
对,大家那是对演绎式的喜欢,以及对慕强式的喜欢。
东东枪:
我们小时候很多人喜欢乾隆皇帝是因为郑少秋帅,大概就是这样的逻辑。
刘勃:
对,那么帅的一个人,他是皇帝,又有那么高的武功,还离你那么近,甚至要和你谈恋爱,对吧?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慕强逻辑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直到现在崇拜秦始皇的人也有很多。
其实这些喜欢秦始皇或者是乾隆的人,他是有自己的史观的,这反而就带来一种结果,就是现在那种相对纯粹的、客观的学院史学,反而把很多民众会关心的点给切割掉了,就是说实际学院里边的人所理解的历史和社会大众所理解的历史可能是两回事。这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大量民间史学,让它跟中国传统的历史衔接更紧。
贾行家:
那么你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同时又是一个面向民间的历史作家,你会觉得哪些东西是最需要从学院衍生出来教给大众的?
刘勃:
我认为是一种疏离感。这种疏离感是说,你不要觉得喜欢谁就要附体到谁身上,想象自己穿越为秦皇汉武,或者想象秦皇汉武只对我好,对其他人来说都是暴君。所以你看一开始说到穿越问题,我们就会觉得如此难以回答。
怎么说现在都比过去要好,或者不说这么绝对,至少习惯了现代生活的人,是无法适应古代的。
- 培养自己看历史的眼光
贾行家:
枪总,你觉得读历史有什么意义?应该从中获得什么?
东东枪:
我上中学的时候一直是文科生,历史是我必修的一门课程,但像所有中学生一样,我对历史的理解也只停留在中学课本的程度。我后来断断续续地读过一些跟历史有关的书,但实在是不多,因为这并不是我特别专注的一个领域。
但是我最近这几年开始慢慢觉得,在更多的时候,历史逐渐变成了我们阐述观点的素材。我就觉得,原来过往发生的事,它是不是真相、是怎样的真相,都不是我们探究历史最重要的部分。那些有趣的史书,更多还是让我们看到读历史的人、写历史的人,他们是怎么看历史的?他从历史中看到了什么?这是读历史的最大乐趣。
我不知道那些古代的当事人,他们知道了这些会怎么想,但是至少现在这是我眼中对历史这件事情的认识,我觉得可能咱们每个人都得找到一双看待历史的眼睛。
实话说,我不觉得自己具备读历史的能力。比如说,我前一段时间读了刘勃老师的新书《史记》系列,我突然就产生了一种感受,原来这些历史作家、历史学者是这样读史书的。而读了这些书之后,更让我意识到我自己是缺乏独自读历史的能力的。
我觉得普通人都没有直接看一手历史素材的能力,当那些一手材料摆在我面前,我会茫然无措,我不知道该怎么看以及该看到什么,就是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我没有找到自己看历史的目光,所以我特别需要借助于像刘勃老师这样的人,去读他们写的书,看看他们是怎么看历史的?他们的观点是什么?他们会从什么角度去组织这些素材?他们会把这些素材变成什么?
贾老师:
我觉得也是,如果你没做过专业的史学训练,不具有古文字的素养,你能不能读完它又怎么样呢?
当年我在读库第一次听刘勃老师讲座的时候,就记得六哥谈到刘勃老师读史的精度。他的精度其实不只是说从摆在面前的史料中发现了什么,实际上是他从这些史料中发现什么后,把他们联系了起来。
比方说,当时刘勃老师说的一条关于战争和孔子的关联,就是说虽然孔子生在乱世,但他在世的那几十年并没有发生战争,所以他才有余运能够在这个相对太平的生活里去反思什么是好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发现,甚至这些史料就放在大家面前,也没有人提出来。这也是大家读刘勃老师历史作品的一个原因,就像枪总说的,虽然是同样的东西但他们的角度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