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1491》 暗蓝解读

《1491》| 暗蓝解读

关于作者

查尔斯·C·曼恩是《大西洋月刊》《科学》和《连线》杂志的撰稿人。他也曾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财富》杂志供过稿,还为 HBO 电视台的连续剧《法律与秩序》撰写过脚本。《1491》这本书为他赢得了美国国家学院传播奖的年度最佳图书奖。

关于本书

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作品,涉及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甚至医学等诸多学科。作者查尔斯·曼恩在书中非常全面地描述了哥伦布抵达之前,美洲大陆的真实情况。尽管很多人认为,当时的美洲是一片人烟稀少,原始野蛮的大陆,但事实并非如此。《1491》一书通过大量的资料呈现,严谨的考证和推理,解开了一个个历史谜团,给我们还原了一个当时真实的美洲大陆。可以说,这本书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关于印第安帝国兴亡的故事。

核心内容

一直以来,西方人都认为印第安文明是一种落后的原始文明。对此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讨论,首先是美洲大陆的人口远比我们想象得多;第二是美洲大陆的文明发展到了较高的程度;第三个观点是,美洲文明的消亡,绝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作品,涉及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甚至医学等诸多学科。作者叫查尔斯·曼恩,他在书中非常全面地描述了哥伦布抵达之前,美洲大陆的真实情况。

我们都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在1492年,而这本书的书名叫作《1491》,其实并不是说地理大发现的前一年美洲大陆发生了什么事,而是像副标题描述的那样,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也就是哥伦布到达之前的那个时代。很多人认为,当时的世界中心在欧洲,美洲还是一片人烟稀少,原始野蛮的大陆。但事实并非如此。它跟世界上很多地方一样,人口众多,拥有发达的、多元化的文明。此外,在我们印象里,美洲大陆的原始文明,比如玛雅文明,似乎是一夜之间神秘消失的。那实际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呢?作者查尔斯·曼恩就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严谨的考证和推理,解开了一个个历史谜团,给我们还原了一个当时真实的美洲大陆。可以说,这本书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关于印第安帝国兴亡的故事。

如果你对1491年还没有特别直观的感觉,那我给你类比一下。1491年对应我们中国的朝代,正是明朝时期。在第九位皇帝明孝宗的统治下,大明王朝这个时候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关于这位明孝宗,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迹,就是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奉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一辈子只娶了一个张皇后。他死后葬在十三陵之一的泰陵,位于今天北京市昌平区笔架山东南麓。

你看,如果你想了解明朝的历史,不但有很多丰富的史料,还能去这些遗迹亲眼看一看。但是如果问你,同时期的美洲文明是什么情况?恐怕你了解的就很有限了。可能你知道有玛雅文明,知道他们的历法很厉害,或者是对印第安人的样子有个大概印象:红棕色的皮肤,戴着羽毛头饰,后来被欧洲殖民者杀得没剩下多少人了。但这些都是我们对美洲最粗浅最简单的一些印象,再往深里说,就不了解了。

其实,不仅是你不了解当时的美洲,因为没有留下多少可供研究和佐证的资料,全世界对美洲文明的认识其实都很模糊,也有很多误解。结果就造成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比如那个关于世界末日的传说。

我们都知道玛雅文明的历法特别精准,里面还有一个神秘的周期。一个周期是两万六千年,每一个周期,这个世界就要经历一次毁灭和重生,而到最后一个周期,整个世界就来到了末日。那么这最后一个周期什么时候结束呢?大家一算,可不得了,这一天就是公元纪年法的2012年12月21号。所以在这个日子快到来的时候,全世界都慌了,结果日子到了,什么事也没发生。

虽然这个玛雅预言最后没能应验,但是玛雅文明,包括整个美洲文明,都让人感觉非常神秘。因为我们缺少有关它们发展的历史证据。这就像是看侦探小说,一个案件之所以匪夷所思,是因为它发生的过程被作者故意隐藏起来,开头就是一具尸体。而等到最后原委一一道来,事情其实根本没什么神秘可言。

这本《1491》,其实就有点像侦探小说。作者查尔斯·曼恩收集了各种资料,进行了很多推理,就是为了查明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这片大陆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曼恩是美国一位很著名的杂志撰稿人,他的这部作品观点新颖,考据严谨,同时趣味性还很强,是一部汇集和列举了多种的各类学科成果和新观点,力图还原1491年前美洲大陆全景的探索之作。后来他还写了本《1493》,讲的是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引发的生物大交换,对于全球文明产生的影响。两部作品合起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全新角度。这个角度不光来自幸存者、获益者所讲的历史,还包含有关牺牲者的真相。

本书有三个重要观点,其实都是对于人们固有观点,也就是所谓的“霍姆伯格之误”的破除。什么是“霍姆伯格之误”呢?简单来说,就是西方人认为“印第安是文化落后的原始文明”这样一个固有错误观念。对此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首先是美洲大陆人口的真实状况。在哥伦布到来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当时美洲大陆地广人稀,一片荒凉,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时的美洲大陆其实是人丁兴旺的广袤山河。第二是美洲大陆的文明,很有可能并不是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是突然产生的。它很早就已经产生,并且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要不然它的科技和文化不可能达到那么一个可观的高度。本书的第三个观点是,美洲文明的消亡,绝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上一条我们说了,作者认为美洲文明其实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所以绝不是由一个个松散弱小、不堪一击的原始部落组成。它是一个拥有健全制度的大帝国,所以绝不可能是不堪一击的,在一夜之间就灰飞烟灭。美洲文明的消亡,实际上是文明接触所带来的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

《1491》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还原一个真实的美洲。而想要还原一个真实的美洲世界,咱们就必须得知道,美洲最辉煌时期曾经有多少人口?为什么现在他们的数量少得可怜?所以咱们就来看看这第一个重点,也就是在哥伦布到来之前,美洲人口的真实情况,以及后来人口锐减的真正原因。

说到美洲的人口,在人们普遍的印象里面,这片大陆被哥伦布发现之前,应该是地广人稀的,但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根据这本书列举的各方学者的观点,1491年的美洲人口,至少也应该有几千万上下。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美洲印第安人人口应该在9000万到1.12亿之间。而同一时期欧洲的人口大约有多少呢?由于黑死病造成的人口锐减,当时全欧洲的人口只有4000万左右。换句话说,在哥伦布起航的时候,美洲比欧洲的居民要多得多。当哥伦布登上新大陆时,仅墨西哥中部高原的人口就有2500万人,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口总和的2.5倍。而人口密度,则是当时中国和印度的2倍。

那么印第安人口为何会如此之多呢?答案很简单,就是这里食物充足。早在距今一万年以前,中美洲和秘鲁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发明农耕了。在美洲有一块很具代表性的人类早期文明遗址,叫作“黎明之地”,它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新英格兰海岸。在公元1000年前,就已经发展得有声有色了。这里的湖泊、池塘和寒冷高地的沼泽之间,散布着小群的动物,所以每家每户除了农耕食物以外,还有野味做补充。村里还建立了牡蛎养殖场,一年到头都能吃到大鱼大肉。

除了食物充足,印第安人社会治理也有条不紊。在某些印第安人聚居地,会有一位酋长主持大局。他维护法律、条约,控制与外界的联系,收取贡品,还组织居民集体供养本地的寡妇和孤儿。发生土地纠纷的时候,酋长还要进行调解和重新分配。这种管理方式完全能够适应农耕时代的社会发展,维持一个部落的人丁兴旺。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美洲,就是一个前进当中的文明社会。食物充足,居住环境稳定,治理有序。如果没有遇到什么突如其来的事情,会一直蓬勃发展下去。但意外还是发生了,那就是欧洲人来了。欧洲人一来,麻烦也就来了。

咱们不妨接着讲这黎明之地的命运。欧洲人最初来到黎明之地,其实是来捕鱼的,偶尔也跟当地人做点小买卖。可是欧洲人的野心很大,慢慢竟然发展到绑架原住民回去,当成纪念品。不过,印第安人可不是束手就擒的老实人。欧洲人在普利茅斯建立的定居点,也受到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印第安人的反击。不仅定居点被摧毁,还搭了11条人命。

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欧洲人的武器装备应该比印第安人强多了,印第安人怎么打得过他们呢?但是别忘了,虽说武器不行,但印第安人多,而且还有主场优势,熟悉地形,再加上箭术精湛,所以并不像通常故事里说得那么不堪一击。他们把欧洲人的定居点夷为平地的事情,其实是时有发生的。不过欧洲人也不会善罢甘休,你摧毁了我们的定居点,我们就毁你们房子,挖你家祖坟。于是在这一时期,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村庄里,常常是一片废墟、遍地骷髅。这样的战斗,注定只有两败俱伤。

眼看双方僵持不下,事情突然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移民美洲的欧洲人中出现了病毒性肝炎患者,他们把病毒带到了美洲大陆。由于这种病毒此前从未出现在美洲,印第安人对它毫无抵抗力,因此原住民成群地死去。瘟疫从1616年开始出现,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消灭了新英格兰沿岸90%的原住民人口。而另一方面,由于病毒性肝炎对于欧洲人的杀伤力并不大,加上移民潮的到来,美洲大陆的欧洲人越聚越多。到了17世纪70年代,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反转,欧洲人的数量超过了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渐渐无法阻止欧洲人的暴行,导致人口进一步减少。

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美洲大陆本来人口众多,可是随着欧洲人的到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欧洲人先是跟美洲人发生了冲突,导致双方两败俱伤,紧接着又将病毒带到了美洲。由于美洲人对于欧洲的病毒毫无抵抗力,因此疫情一发不可收拾,导致人口锐减。加上移民潮的到来,美洲大陆的欧洲人口超过了原住民,美洲人也就无法抵御欧洲人的暴行,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减少的状况。

说完了这些,我们不妨讲一下人们长期以来对于美洲人口估值始终偏低的原因,这同样不难理解。首先,人们对于美洲的人口统计,都发生在大瘟疫之后,而对于美洲大陆历史人口的估计,往往建立在这些数据之上,并没有把大瘟疫的因素考虑进去;另一方面,此前欧洲历史学家有关美洲历史的考察,难免会因为自身立场而导致一些误解,而如果说美洲曾经人口众多,现在却人烟稀少,那么所谓光荣的美洲征服者们,自然难辞其咎。

与此同时,我们对于美洲文明的误解,不仅是低估了原住民的人口数量,还包括对他们落后、贫瘠、懒惰、幼稚、残暴等刻板印象。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本书的第二个重点,也就是哥伦布之前美洲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就像此前提到的,美洲曾经人口众多,既然人多,它的农业水平必然就得能跟得上,能养活得了那么多人。而在美洲的农业文明当中,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他们的玉米培育。而这一文明成果,对于现在的世界影响依然很大,像咱们要是去看电影,吃个爆米花,这就得感谢美洲人。

玉米好吃,但驯化它可不容易。虽然学界对于玉米的起源争议不断,但主要有两种假说占了主导地位。一是说现在的玉米,是由一种已经不复存在的野生玉米,与一种野草杂交而成的;而另一种说法,认为它是一种生在美洲的草本植物大刍草的直接后裔,而大刍草正好被称为墨西哥玉米。但不管是哪一种假说,其实都认为世上本没玉米,而现代玉米,是6000年以前,在墨西哥南部被培育出来的。这是一次大胆的生物学干预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人类第一次完成的基因工程的壮举。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世界欠了美洲人一个诺贝尔奖。而他们在农业方面的成就,还不光是“发明”了玉米。全球现有的全部农作物的3/5,都是美洲人的杰作,包括玉米、豆类、南瓜、牛油果等等。更厉害的是,美洲人不光能下地培育作物,还是餐桌上的营养学大师。他们吃的东西很有营养,并且膳食结构还能做到互补。比如玉米虽然管饱,但缺乏有助于消化的烟酸,吃多了容易不消化,还容易因为缺乏烟酸而得上糙皮病。这怎么办呢?别急,豆类刚好含有烟酸,来盘豆子就解决了。至于南瓜可以提供一系列维生素,而牛油果更是便于补充脂肪,美洲人的餐桌,堪称完美。欧洲人最初见到美洲原住民的时候,都会觉得他们身材健壮而匀称,十分标致,这都是吃得好的结果。

吃得饱还吃得好,文明自然就能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水平的提升,墨西哥南部先后出现了五、六个复杂的文明社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出现于距今2000多年前的奥尔梅克文明,它被认为是创造出玛雅等高等文明的基础,同时也是美洲文明的开端。而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阶层产生分化,统治阶层需要对一些重要事务进行管理,比如钱财、物产、居民的出生和死亡情况,以及时间和历史的进程等等。为此,他们发明了十几种不同的文字符号系统,创立了非常精确的历法,还用无花果树皮做成纸张,记录下自己的历史。

虽然美洲人的文化水平很高,考古遗迹也往往可以提供佐证,但长期以来人们都有一个误解,就是觉得他们虽然有文字系统、数字系统和精确的历法系统,但却都是纸上工夫。玛雅人似乎不会制造工具,比如他们连轮子都不会做,所以生产模式落后,无法推动社会发展,这一点也被很多人看成是他们的文明最终消亡的原因。实际上,美洲人并不是不会做轮子,他们也确实发明了轮子,只是他们并没有把轮子用在生产上,而仅仅是当成玩具,安装在一些动物塑像上。要知道,轮子的发明可谓是人类历史进程的一大步,因为它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那么美洲人为什么不把轮子用在生产劳动上呢?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因为他们根本用不着。首先美洲大陆地形崎岖,沼泽遍布,带轮子的车根本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他们利用地势落差和地面湿滑的特点,发明了介乎于车与船之间的滑车,一样很有效。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进行一次总结。美洲大陆并不是原始落后的代名词,他们有着悠久的文明,培育出了玉米等一系列农作物,至今仍在造福全世界。除此之外,美洲文明还发展出多种文字、计数系统以及精确的历法。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美洲文明的误解,还是来源于刻板印象。人们只看到美洲人连轮子都不用,却根本想不到人家也许压根用不着。

聊到这儿,咱们已经知道美洲曾经人口众多,而且文明也很发达。那么一个如此发达的文明,或者说这样一片承载了众多发达文明的大陆,究竟是如何没落的呢?所以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这最后一部分,也就是美洲文明最终没落的原因。

关于美洲文明的没落,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原住民对于环境的过度开发,使得生态急剧恶化导致的。这种解释也仿佛是给现代人的一个警告,提醒人们如果不保护环境,便有可能跟美洲文明一样遭遇灭顶之灾。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有关美洲生态的传统观点,和对于美洲文明的传统看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人们普遍认为,既然美洲文明原始落后,技术水平低下,那么原住民必然没有能力去掌控环境,而只能一味地索取和破坏。不断毁林开荒,以增加耕地面积,满足人口对于粮食的需求,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洪灾。农田越来越少,为了满足人口的粮食需求,就必须以更高的强度,开垦肥力越来越差的土地,最终导致了生态体系的崩溃。

然而,诸多证据都表明,美洲人是积极的土地管理者。他们会有意识地进行土地的肥力管理,在秋季点火焚烧树林、平原和草地,从而清理土地上的枯死物和野草,保证来年春天森林和作物的生长。而这种管理手段,同时也保证了森林中食草动物的数量,从而确保了人类的肉食来源。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这种手段显然比通过主动驯化动物来发展的畜牧业要高明许多。

如果说美洲人没有环境管理的意识,是一种观察上的疏漏。那么讲他们滥砍滥伐,则是彻头彻尾的错误。想象一下,要是美洲人真的随便砍伐森林,那么到今天,亚马孙流域哪还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热带雨林?实际上,在千百年以来,原住民一直在通过刀耕火种、轮歇耕作的方式,来保持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他们也许有条件采取集约化更强的方式,通过一进步开发土地价值,获得更加可观的粮食产量,从而发展出一个更加辉煌的文明。但他们却放弃了这种可能。也许我们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认为美洲人真的对于亚马孙流域的地力有如此直观的认识。因为认识到地力有限,才放弃了进一步的开发,但欧洲人介入后对美洲生态环境的破坏,却反衬出美洲人可能拥有更加适合经营这片土地的生态智慧。

既然如此,那么让美洲文明迅速没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前面咱们提到过,美洲人口的锐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欧洲人带来的病毒。与此同时,欧洲人的到来,还给这片原本安定团结的大陆带来了分裂的危机,动摇了这里的政治基础。因而美洲的没落,其实是由于文明接触而导致的天灾与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美洲文明的鼎盛时期,这片大陆上有三大文明,即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三者都拥有极其辉煌的文明成果,但只有印加文明在政治方面有所建树,从而成为美洲大陆上唯一的一个帝国文明,而玛雅和阿兹特克还停留在城邦部落阶段。印加的政体和古埃及很相似,同样是君神一体制,也同样通过近亲结婚的传统,来巩固和维护皇室血统的纯正。而在集权手段上,印加将幅员辽阔的帝国划分成数个行省,通过设立总督来对国家进行管理。印加人尤其以其黄金冶炼技术闻名,所以西班牙人一来,就被这里的金碧辉煌闪瞎了眼。

印加人的黄金太多,物产也很丰饶,因此是个典型的供大于求的国家,老百姓生活得都很安稳。然而这种富足却让西班牙人流口水。虽然印加人很慷慨,要什么给什么,但是西班牙人并不满足。他们开始试图征服这里,但是发动的几次战役全都失败了。这里也证明,所谓美洲人不堪一击,看见骑着马的欧洲人就以为是天神下凡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但是这西班牙人并不死心。既然明争不行,那咱就暗斗呗。于是,他们开始煽动皇族后裔叛变,制造帝国分裂,然后逐个击破。这招果然奏效,帝国内部出现了裂痕。大厦将倾,然而完成致命一击的,却不是西班牙人,而是又一场瘟疫。

在1524年左右,印加帝国爆发了天花瘟疫。和前面提到的那场病毒性肝炎瘟疫一样,这天花病毒,同样是欧洲人带来的,并且同样对美洲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当时的印加国王、儿子,以及兄弟、叔叔及姐妹、妻子都死于这场天花。仅此一次,印加全国就死了20万人。更可笑的是,印加皇室有留藏木乃伊的传统。显然,他们保留的不仅是一具具神圣的遗体,更是一个个瘟疫传染源。印加帝国因此元气大伤,西班牙人终于如愿以偿。

欧洲人带来病毒,造成美洲大瘟疫的悲剧,在哥伦布到来之后接连发生。更可悲的是,由于缺少对于传染病的基本认识,美洲人把这一系列灾祸都归结成是天灾,而触怒上天的,必然是其他部落。此时欧洲人反倒扮演起了最佳盟友的角色,他们开始“热心地”帮助各个原住民部落铲除异己,发动一次又一次只会让原住民部落两败俱伤的内斗,然后坐收渔翁之利。就这样,曾经盛极一时的美洲文明日渐凋敝,直至完全没落,成为人类文明中一处被遗忘的神秘角落。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我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咱们说到美洲大陆在哥伦布到来之前,并不是一个荒凉原始、人烟稀少的地方。在15世纪时这里人口众多,远超同时期的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甚至是中国和印度的两倍。只是由于欧洲人的到来,带来了美洲人从未遭遇过、毫无免疫力的病毒,才使得美洲人口锐减。而此前人们对于哥伦布到来前美洲人口数量估计的巨大偏差,主要是由于忽视了大瘟疫的因素,以及立场问题而造成的对于历史真相刻意隐瞒的结果。

接下来,咱们说到这个美洲大陆不光人口众多,其实文明也一度相当发达。他们的农业成果至今仍造福着全人类,而在文字、计数、历法等方面也位于当时世界顶尖水平。至于人们对于美洲人在技术方面落后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是忽视了美洲自身的现实造成的。

最后,咱们聊了美洲文明没落的原因。美洲没落的故事确实是一则值得人们警醒的寓言,但与环境保护无关。美洲人的灭顶之灾,并不是由于他们破坏了环境而遭到了惩罚,而是不同文明接触而带来的天灾与人祸共同的结果。欧洲人并不是故意将各种病毒散布在美洲大陆之上,自然也想象不到一些自己可能习以为常的疾病到了异国他乡,可以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接二连三的瘟疫,姑且可以算作是天灾,而欧洲人为了满足自己征服欲而发起的一次次明争暗斗,则是不折不扣的人祸。

这个故事也因此而发人深省。文明再发达,国家再富足,也不能保证它足够安全。而毁灭的开端,也许就藏在并不被人所注意的因素当中。所谓我之蜜糖,彼之砒霜,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回顾全球化最开始那些有些血腥,有些残忍,也有些荒诞不经的故事,自然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这一进程。而美洲曾经灿烂的文明,虽已经不复存在,但它的遗产却仍然存在于世界的机理当中,这大概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撰稿:暗蓝 脑图:刘艳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