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 孙轶飞解读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 孙轶飞解读
关于作者
罗杰·克劳利,英国历史学家。在剑桥大学毕业以后,他在伊斯坦布尔住了很长时间,而且还亲自去过地中海周边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说,书中所描述的地中海地区,罗杰·克劳利都呆过很长时间。就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他对待历史的态度十分公允。在他的作品里,每一个人物都没有被贴上简单的标签,更不会因为宗教信仰而遭到褒贬,克劳利笔下的历史人物而更像是活生生的人,具有极大的复杂性。
关于本书
君士坦丁堡如此重要,一旦它出现了政权更迭,影响可以延续几百年。事实也是如此,很多欧洲的现实问题都能追溯到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战,所以了解这段历史就显得重要。但是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这段历史错综复杂,人物众多,很难讲得清楚。这种阅读的感受我们中国读者可能并不陌生。比如,通过《史记》了解春秋战国,那是相当困难,但是看《东周列国志》这样的小说,脉络一下就清晰了。如果用这个例子打比方,那么这本《1453》像《东周列国志》一样好看,而且又像《史记》那样具有史料的准确性。因此,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大批读者热烈追捧,甚至掀起了一股“欧洲地中海历史热潮”。
核心内容
在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消灭了东罗马帝国。这场战争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里为你解读的是《1453》,副标题是:“君士坦丁堡之战”。在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消灭了东罗马帝国。从此以后,这座城市改名叫做伊斯坦布尔,今天它虽然不再是土耳其的首都,但仍然是这个国家最大、最重要的城市。历史上1453年所发生的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一直影响到了我们今天。
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7万字,我会用大约24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这本关于地中海历史不可多得的精彩作品,看看君士坦丁堡之战的来龙去脉。
在整个欧洲中世纪,伊斯兰世界都在不停地向欧洲扩张。但欧洲人似乎并不惊慌,哪怕是作为反击的十字军东征也显得从容不迫。毕竟,在两个世界之间有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城池,它能带给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巨大的安全感。这座城市就是君士坦丁堡。但是,如果这座城市真的被攻占,那么整个地中海世界都会发生改变。因为这座名为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实在是太重要了。
在欧洲历史上,古罗马帝国曾经无比强大,它有两个首都,一个是罗马城,另一个就是君士坦丁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但东罗马帝国还在,所以君士坦丁堡又继续当了一千年首都。也就是说,这座城市象征着罗马帝国的传承,是每一个强大君主的梦想所在。而且,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基督教分裂成了天主教和东正教,东正教的教廷就在这。除此之外,君士坦丁堡守着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个海峡一边是亚洲、一边是欧洲,一头连着黑海、一头连着地中海。海峡狭窄、山峰陡峭、城高墙厚、固如金汤,也就是说,这里不但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安全。那么,这座在十字路口上的城市当然也是做生意的好地方。中国、俄罗斯、埃及、阿拉伯地区以及欧洲的货物,都要在这儿中转、交易。只要不打仗,这座城市就富得流油。
正因为君士坦丁堡这么重要,那么一旦它出现了政权更迭,影响可以延续几百年。事实也是如此,很多欧洲的现实问题都能追溯到1453年那一仗,所以了解这段历史就显得重要。但是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这段历史错综复杂,人物众多,很难讲得清楚。而这本书的作者找到了好办法,在他的笔下,历史被写得如同小说一样精彩,繁杂的细节被理出了头绪。在君士坦丁堡之战的背后,有一个强大君主的身影,这个人就是奥斯曼帝国的苏丹默罕默德二世。顺着他的目光,我们还可以看到众多配角的精彩表演,他的父亲怎样奠定了基业、敌方皇帝又是怎样顽强抗争,在穆罕默德二世对自己治下的人民十分宽容,但在1453年他带给君士坦丁堡居民无边的绝望。这样的写法让整个故事活了起来,而且跟小说不一样的是,这本书出自历史学家之手,真实性和准确性非常可靠。
这种阅读的感受我们中国读者可能并不陌生。比如,通过《史记》了解春秋战国,那是相当困难,但是看《东周列国志》这样的小说,脉络一下就清晰了。如果用这个例子打比方,那么这本《1453》像《东周列国志》一样好看,而且又像《史记》那样具有史料的准确性。因此,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大批读者热烈追捧,甚至掀起了一股“欧洲地中海历史热潮”。
本书作者叫做罗杰·克劳利,是位英国历史学家。在剑桥大学毕业以后,他在伊斯坦布尔住了很长时间,而且还亲自去过地中海周边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说,书中所描述的地中海地区,罗杰·克劳利呆过很长时间。就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他对待历史的态度十分公允。在他的作品里,每一个人物都没有被贴上简单的标签,更不会因为宗教信仰而遭到褒贬,克劳利笔下的历史人物而更像是活生生的人,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比如穆罕默德二世,既是一位勤奋的学者、也是一位满心猜忌的君王,既有宽容的民族政策、也有屠杀平民的暴虐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1453》这本书并不孤单,它是罗杰·克劳利“地中海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两本分别叫做《海洋帝国》与《财富之城》,这三本书在内容上有所联系,但又完全可以独立存在。所以就连作者本人都说,读者可以从这三部曲当中的任何一本读起,完全没有问题。
好,上面是本书的一些基本情况。下面,就进入书中内容。
在本书之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穆罕默德二世了,让我们在作者的文字引领之下,站在穆罕默德二世身后,随他一起去探究这样三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打君士坦丁堡?为什么奥斯曼帝国能获胜?穆罕默德二世的梦想实现了吗?
先来说说第一个,为什么君士坦丁堡非打不可?
如果从宗教上找原因,那么很简单,因为君士坦丁堡是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梦想,传说这个梦想源自于公元7世纪的先知穆罕默德,他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800多年后的1453年,这个梦想被穆罕默德二世所继承,他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是此时伊斯兰世界最有权势的领袖。穆罕默德二世年轻而意志坚定,聪颖过人、精通多种语言,并且对于历史、地理、文学以及工程学都非常感兴趣。除了先知穆罕默德以外,他心中还崇拜着另一位伟大的领袖,也就是古罗马的凯撒,他希望自己也成为凯撒、成为罗马帝国的真正继承人。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当然要首先抢下君士坦丁堡,然后再占领罗马城。
丘吉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发动战争并不难,难的是准备战争。大概罗杰·克劳利也同意这样的观点,所以在书里用了很长的篇幅讲述战争之前的故事。通过回顾君士坦丁堡的历史,可以让我们看到,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战其实早在几百年前就埋下了伏笔。换句话说,伊斯兰世界已经准备了几百年。
早在公元717年,伊斯兰教正处在迅速扩张时期,阿拉伯人的军队到处打仗,可谓战无不胜,但却在攻打君士坦丁堡的时候碰了大钉子。以至于之后长达600多年的时间里,伊斯兰教的势力再也不敢碰它。能够这样威慑敌人,君士坦丁堡靠的正是先要的地理环境和无比坚固的城墙。但是,即使是这样,外来威胁依然源源不断,阿拉伯人只不过是曾经出现过的、威胁最大的一支敌军。
从公元11世纪开始,各路强敌频频出现,他们不断在东罗马帝国家门口晃悠,东罗马的地盘越来越小。大敌当前,可他们自己人之间又打了30年内战。并且在内战期间,可怕的黑死病爆发了,这简直是雪上加霜——而更倒霉的是:黑死病,是经由地中海沿岸,逐渐向北蔓延,最后才席卷了整个欧洲。在这个过程里,君士坦丁堡是第一个遭受冲击的欧洲大城市。
外忧、内患、传染病,这三件事把东罗马帝国给拖垮了。更不巧的是,它身边偏偏还有个强悍的邻居。
这个邻居,就是年轻的奥斯曼帝国。它发源于土库曼游牧民族,最初他们的部落领袖的名字叫“奥斯曼”,所以建国以后,他们把自己的国家也叫“奥斯曼”。当时蒙古帝国十分强大,把东罗马帝国周围的国家都打得七零八落,这就给奥斯曼的发展腾出了空间。而且,奥斯曼与东罗马接壤,能很方便地向东罗马人学习先进知识——从科技、文化,到军事、政治制度,可以说,奥斯曼几乎全面学习了自己的对手。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又虚心学习,奥斯曼帝国开始逐渐崛起。
在穆罕默德二世的父亲,也就是穆拉德二世执政的时候,奥斯曼帝国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而且几乎全部取得了胜利。这些胜利让君士坦丁堡完全被孤立起来,变成了一块飞地,这样一来,坚固的城墙不过成了往日辉煌的纪念品。君士坦丁堡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虚弱,而这却是穆罕默德二世的幸运。
除了父亲留下的宝贵遗产之外,穆罕默德二世还很得民心。虽然几百年来只要一说起君士坦丁堡之战,总把穆罕默德二世描写成邪恶的化身,但这并不是事实。因为奥斯曼帝国当时教育程度低,识字的人太少,更没有个人记录历史的传统。所以君士坦丁堡之战的历史非常特殊,它是由失败者书写的。而作者在书中特别指出:虽然伊斯兰教是奥斯曼的国教,但大部分平民都是基督徒,奥斯曼也并没有强迫它的子民改变信仰。虽然当时奥斯曼有教法规定,向异教徒可以收重税——但跟东罗马帝国当时的税收相比,奥斯曼的所谓“重税”,其实并不重。
而且东罗马作为一个千年古国,人民非常保守、狭隘,文化中的传统势力非常顽固。奥斯曼作为新兴国家,人民思想开放、热爱创新和接受新事物。同时,当时奥斯曼的统治其实相当温和,老百姓的生活负担比欧洲其他国家更轻。
两国领土接壤,一个国力衰落、逐渐虚弱,一个国力崛起、虎视眈眈。这么来看,这两个冤家,打一仗是在所难免的事了。就这样,穆罕默德二世怀揣着自己的梦想,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梦想,不断地推动着两国走向战争。
好了,以上就是战争爆发的原因。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部分,为什么奥斯曼帝国能获胜?
在作者的笔下,这场仗的胜负取决于两个原因,防守的一方没有帮手,而进攻的一方太强大。
咱们先来看看防守方的问题。事实上,这场仗将决定整个基督教世界的命运,但是欧洲人却奇怪地保持了沉默。克劳利写道,尽管君士坦丁堡是一座孤城,但是异乎寻常的坚固,哪怕是实力悬殊,守城的军队也还有胜利的希望。如果欧洲人不是袖手旁边,很可能改写历史。但是,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原因何在呢?
说起来,还是宗教问题,具体地说是基督教内部分裂。从古罗马到中世纪,基督教内部的分歧越来越重。后来干脆分成了两个教会,在西边,“天主教”占据着罗马城,而在东边,君士坦丁堡的信徒认为自己才是正统,于是管自己的教会叫做“东方正统教会”,简称“东正教”。在这好几百年的内讧里,两大教会仇恨越来越深。在大战前夕,迫于外界压力它们想再次合并,可不但没成功,还闹出点新的摩擦。这样一来,远在欧洲的天主教邻居冷眼旁观,也就毫不奇怪了。
君士坦丁堡名字的来自于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是他建立了这座城市。巧合的是,此时困守孤城的末代皇帝也叫这个名字,他就是君士坦丁十一世。他自称“信奉基督的真正皇帝、罗马人的君主”,但是这个头衔已经显得十分苍白,帝国现在只有首都周围的一小片地盘和几个小岛了,财政上已经破产、海军力量根本没有、人民生活贫穷无比——更为屈辱的是,当时周边那些比较强大的国家,居然也都可以插上一脚,在君士坦丁堡的地盘儿上拥有自己的司法权。这样耻辱的情形,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咱们清朝末年的外国租界。克劳利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细节:在今天,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这位君士坦丁十一世到底长什么模样,就是因为当时这个国家已经穷到了没钱给这位皇帝制作一个雕像。
可是这位末代皇帝并不是昏庸无能的人,他勇敢、坚定,精通骑术和兵法,而且很有人格魅力,能让大家都追随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穷尽了一生的时间去挽救自己的国家。从他17岁开始,就一直在战斗中成长,在1453年,坚守在城墙上的君士坦丁十一世已经48岁了,而城墙下的穆罕默德二世仅仅21岁。城墙与大炮、皇帝与苏丹,双方领袖同样充满了战斗意志。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几乎拖垮了敌人,并且战斗到了最后一刻。然而,不幸的是,他的对手穆罕默德二世在军事实力上超过他太多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奥斯曼帝国打仗的本事。
穆罕默德二世的军队在武器科技方面非常先进。当时,奥斯曼帝国早就掌握了先进的火药技术。有了火药还得有大炮,而铸造大炮这件事上,奥斯曼人也很厉害。不但大量使用火炮,还可以把火炮零件运到前线,现场组装,现场开火。在那个时代,大炮在战场上坏掉、炸膛,是很普遍的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奥斯曼人使用了特别牛的技术,就是在前线建立临时军工厂,一边打仗一边铸造大炮。拥有这些技术,奥斯曼炮兵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那防守一方的炮兵为什么不行呢?说到底还是没钱,既没钱造大炮、也没钱留住人才。大战之前,有一个叫乌尔班的匈牙利人,为了混个一官半职,跑到了君士坦丁堡。此人特别精通火炮铸造技术,是个极其难得的人才,可惜君士坦丁十一世连自己的雕像都没钱铸造,哪里有钱发给乌尔班呢。于是乌尔班干脆投靠了奥斯曼。
刚到这边,乌尔班立马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穆罕默德二世亲自接见他,委以重任,让他专门负责铸造大炮。而且,穆罕默德二世还要求:把现有所有的火炮尺寸都增加一倍。乌尔班在奥斯曼如鱼得水,其炮兵战斗力获得极大提高。最后,乌尔班居然还搞出了长度超过8米的巨型大炮,在当时看来,这简直是黑科技。
1453年,当这门巨炮来到君士坦丁堡城墙下的时候,绝望的守军只有不到五千人。他们的对手则是一支20万人的恐怖大军,而且这支部队还有强大的军事组织能力。比方说,战争期间,守军封锁了城市旁边的狭窄海湾,奥斯曼的舰队根本进不去。这时,穆罕默德二世提出了一个令人称奇的想法:如果把船从陆地上运过去呢?这个方案真是太脑洞大开了,君士坦丁堡的守军做梦都想不到。然而,奥斯曼人竟然真的做到了。他们用木头做成轨道,上面抹上润滑油,再专门制作了吊装支架,把船从海上直接抬出水面,运上轨道。最后,奥斯曼的海军,就这么生生把战舰从陆地上送进了海湾内部。如此浩大的工程,奥斯曼的工兵部队不但建设神速,而且愣是没让对手察觉。奥斯曼就这样创造了一项军事行动的奇迹。
21岁穆罕默德二世不但是军事统帅,更是宗教领袖,所以他可以用父亲一样的口吻鼓励自己的士兵:“前进,我的朋友和孩子们!”就这样,当双方领袖在战斗意志不相上下的时候,轰鸣的大炮告诉了所有人,在这个时代里,什么才是最可怕的武器。经过几个星期的浴血奋战,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最终还是被攻破了,穆罕默德二世进入了城市,而君士坦丁十一世死于人群的踩踏。
这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东罗马帝国孤立无援,另一个是奥斯曼帝国军事强大。
下面,我们接着看看,这场战争带来的后果。
首先,它宣告了罗马帝国的彻底灭亡。说到这儿,得说一句。尽管本书之中一直出现“拜占庭帝国”这个名词,但事实上,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自称拜占庭帝国,也没有人自称拜占庭人——拜占庭帝国这个称呼,其实是后人叫的。一直到灭亡那一刻,这个国家的官方名字,都是:“东罗马帝国”;而这个国家的人民,虽然从族裔上说是希腊人,但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罗马人。所以从当时欧洲人的视角来看:君士坦丁堡之战,就是整个罗马帝国的真正落幕,也是古典时代的彻底终结。
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了,当奥斯曼的旗帜飘扬的时候,整个城市都陷入到了恐慌之中,奥斯曼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开始了屠杀。很快,他们发现这个城市里已经根本没有任何抵抗了,于是杀戮变得更有选择性,并且把女人和儿童掠为奴隶。至于教堂,更是被大肆破坏,值钱的金银制品被砸碎或者熔炼以后抢走,甚至连皇帝的坟墓都没能幸免。克劳利在书中写道,“毫无疑问,在这一天上午,君士坦丁堡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没有及时前来帮忙的欧洲人,在这个时候有了唇亡齿寒的感觉。一位诗人在信里写道:“在我写字的时候,手都在颤抖”。这个消息传到德意志的时候,国王都忍不住哭泣。很快,这个消息就传到了欧洲的各个角落。而这一切引发了新的反伊斯兰浪潮。
但是,对于伊斯兰世界来说,这个消息让人欢欣鼓舞,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先知穆罕默德的预言实现了。伊斯兰教传遍整个世界的希望再次被鼓舞起来,穆罕默德二世从此自称“征服者”,从此,君士坦丁堡彻底纳入了伊斯兰教的统治之下。
事实上,前面也已经讲过,君士坦丁堡早就是一块飞地,被占领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情。也就是说,在被占领的那一刻,其实欧洲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但是在心理上震动是大到无以复加的。其实,奥斯曼帝国其实早就是世界霸权国家了,但是欧洲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而这场大战彻底让欧洲的基督徒知道了这件事。而且,整个地中海的权力平衡已经改变了,对欧洲人来说,大海另一边的威胁已经来到了身边。在穆罕默德二世的心里,下一个目标就是罗马城了。
6年以后的1459年,那个写信时手都颤抖的诗人成为了教皇,被称为庇护二世。他召集了宗教会议,用慷慨激昂的语调号召信徒发动战争。但是很遗憾,欧洲还是一盘散沙,根本没人响应他。但是,两大宗教之间的对立是真实存在的,宗教战争在不停地煽动下还是不断发生,这些战争持续到了16世纪。一直到了1683年,也就是230年以后,奥斯曼帝国的攻势才在维也纳被挡住。而这已经是另一个时代了。
除此之外,作者还特别提到。君士坦丁堡之战发生的时间很特别,在这个时候,欧洲的科学探索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宗教的影响逐渐变小。而科技带来的影响其实在大战之中已经有所表现,比如大炮彻底改变了攻城战的方式。在这场战争之后的70年里,欧洲出现了很多新鲜事,那是一个我们都熟悉的、被称作是文艺复兴的时代。
以上是作者所认为的几点主要影响。其实,这场战争带来的其他细节,更是不胜枚举。本书作者久居伊斯坦布尔,他曾说:直到今天,在伊斯坦布尔还有一个城区叫做“炮手乌尔班区”——对,就是前面咱们说到的,那个为奥斯曼皇帝制作大炮的天才乌尔班。而1453年攻城所使用的大炮,今天在伊斯坦布尔街头依然还有,随处摆放着供人参观,大炮的旁边还有当年留下来的石头炮弹。
好,关于这场战争的故事讲完了,可以看到,这场战争的确一直影响到了今天。
说到这里,这本书就为你介绍差不多了。作者在书中讲述了君士坦丁堡之战的起因、胜负关键以及后续影响。首先,我们说到了战争爆发前夕地中海周边的政治、军事形势。当时的东罗马帝国日渐衰落,而奥斯曼帝国蒸蒸日上,一场决战不可避免。其次,我为你说到了决定君士坦丁堡大战胜败的直接因素:东罗马孤立无援,以及奥斯曼战争实力的强大。最后,我为你介绍了这场战争的深远影响。
在本期音频的开头,我们说到:1453年在人类历史上,是个极其特殊的年份。奥斯曼人用先进的大炮轰开了君士坦丁堡的厚重城墙,也彻底轰开了一个新时代。最后就让我们跳出这本书的内容,把目光转向那一年里其他地区的人,我们会有有趣的发现:
那一年,“豪华者”洛伦佐·美第奇4岁。这位来自大名鼎鼎美第奇家族的孩子,长大后,富甲天下,成了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实际统治者,把美第奇家族带上了最巅峰时期。更有趣的是:他成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投资人。他的财富,资助了波提切利、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这样的艺术巨匠。
那一年,意大利芬奇镇上有个1岁的孩子,叫莱昂纳多。后来这个孩子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因为他来自芬奇镇,所以被人们称作达·芬奇。
那一年,西班牙的伊莎贝拉女王刚刚2岁。后来她统一了西班牙,资助了哥伦布航海。在国际象棋里,“皇后”这个棋子,就代表伊莎贝拉女王,它能在棋盘上横冲直撞,就是为了对女王表示敬意。
那一年,哥伦布也才刚刚2岁。后来他横渡过大西洋、发现了新世界。
在讲述这些伟大人物的书里,并不会提到这场君士坦丁堡之战。但是,对于这些年幼的孩子而言,他们未来的人生,都被这场战争彻底改变。这场战争所塑造的世界,正是这些孩子未来人生故事的背景。也许,当我们合上《1453》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意识到:作者所讲述的,不仅仅是动人心弦的故事,它们更是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画卷。
撰稿:孙轶飞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