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年代》 裴鹏程解读
《革命的年代》| 裴鹏程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英国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他被誉为“近代史大师”,让他获此殊荣的代表作是“年代四部曲”,这是一套有关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矛盾和危机的史诗巨著。
关于本书
《革命的年代》是作者“年代四部曲”的第一部。作者提出一个理论模型“双元革命”,指几乎同时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作者认为这两场革命就像两个引擎,一个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一个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们共同组成一套动力系统,为现代社会各项要素的产生和运作提供了源动力。
核心内容
第一、第二部分,作者笔下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什么样的?第三部分,把“双元革命”放在世界范围内观察,这套动力系统对全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介绍一部经典著作,名为《革命的年代:1789-1848》。
本书作者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英国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他被誉为“近代史大师”。让他获此殊荣的代表作是“年代四部曲”,即《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和《极端的年代》。这是一套有关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矛盾和危机的史诗巨著。今天要讲的是“年代四部曲”中的第一部《革命的年代》。所谓“革命的年代”指的是1789年到1848年这段时期。区区60年,作者为什么要单独成书进行介绍,而且这部书还能成为学界经典呢?
试着想一个问题,请你说出最能代表“现代社会”的词汇。什么词汇现代社会有,而传统社会没有呢?你可能想到:工厂、工业、工程师、科学家、企业家、铁路、民族、自由、新闻出版等等。其实,这些词的现代含义都诞生在1789年到1848这60年间。翻开本书导言,你还能看到作者列举的多个词汇:贵族阶级、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功利主义、统计学、社会学、意识形态,等等。可以说,这些词构成了我们对现代社会的基本想象。正因那60年具有的开创性和颠覆性,所以作者把那个时代称为“革命的年代”。
了解这个年代,并非是为随机回顾人类历史中的某个小片段,而是让我们能定位出一个关键节点,并以此为出发点,追溯我们所在的现代社会诞生的瞬间。通过这本书,我们会知道,如今生活的这个社会是怎么来的。
但我们还要继续追问,为什么那60年间能爆发那么大的能量呢?霍布斯鲍姆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贯穿全书,叫“双元革命”。这也是他一生最重大的创见之一。所谓“双元革命”,指的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几乎同步发生的两场革命,一场是发生在法国的政治革命,另一场是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往我们会把这两件事情分开看待,但事实上这两场革命就像两个引擎,一个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一个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们共同组成一套动力系统,为现代社会各项要素的产生和运作提供了原动力。那些现代要素虽然最初出现在英国和法国,但在“双元革命”的运作下,很快传播到欧洲,并扩散到全世界,把人类送入现代社会。
下面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双元革命”这套动力系统。学界有关“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的研究非常多,霍布斯鲍姆有什么新的创见呢?第一、第二部分,我们分别了解一下作者笔下的这两场革命。第三部分,我们把“双元革命”放在世界范围内观察,看这套动力系统对全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看“双元革命”这套动力系统的第一个引擎“工业革命”。
站在今天,我们很清楚“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我们把发生在两百多年前的那场变革称作“革命”,这意味着,在我们看来,那场变革是颠覆性的,引发的改变速度快、程度深,人类文明就像被按下了倍速播放键。无论是社会生产、科技创新,还是日常生活,一切都变得快起来了,而且这个速度在今天还在不断加快。
但作者提醒我们,“工业革命”这个名称是后来出现的。生活在18世纪后期的人们并没有感受到疾风骤雨般的变化。直到过了一两代人,到19世纪20年代,工业革命的效果才显露出来。有的人以此类比法国大革命引发的巨大变化,来强调发生在英国的变化的重要性。从此以后,“工业革命”这个名称才逐渐被人叫起来。
下面,我们跟随霍布斯鲍姆回到18世纪后期,看看这场革命是如何发生的。
回到18世纪80年代,世界各地的发展进度其实差别不大。在亚欧大陆的东方,乾隆皇帝的统治已有半个世纪,他治下的大清帝国的经济模式仍以农耕为主。作者认为,当时亚欧大陆西方的欧洲,同样是个“乡村世界”。北欧和东欧地区农村人口占比超过90%,即使在商业发达、市镇繁荣的南欧意大利港口地区,农村人口也高达80%左右。
在整个欧洲地区,英国的表现并不十分突出。作者提到,英国不仅在科技领域落后于法国,甚至在教育方面缺失初等教育体系。 既然这样,为什么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呢?
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两百年来论著众多,而霍布斯鲍姆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鲜明地点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棉纺织业,一个是铁路。这两个要素就像是导火索,点燃了英国工业革命的熊熊烈火。
为什么棉纺织业会率先革新呢?
之前常见的解释是这样的: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主要使用两种衣料,一种是棉纺织品,一种是麻纺织品。而在当时的欧洲,棉纺织品优势明显,不仅原料获取方便价格便宜,而且更适合机器生产。所以,棉纺织业作为工业革命的先导率先发展了起来。
其实,这种解释忽视了很多关键细节。棉花种植遍布世界各地,欧洲的棉纺织业并非一支独大,例如来自印度的纺织品就更便宜,很有竞争力。英国棉纺织业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原因之一是英国当时的制度优势。在英国历史上,国王和议会长期对抗博弈,国王的权力被逐步限制。这样带来的好处是,英国政府不会像欧洲其他国家一样沦为国王或少数贵族牟取私利的工具,而是能为社会的整体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军事保护、公共设施等支持。也就是说,当英国市场面对来自印度纺织品的冲击时,政府会动用国家的力量保护国内的棉纺织企业。
不过,这并非独创,很多欧洲国家的政府也做了类似的事情。作者提到,真正让英国棉纺织业发展起来的,其实是棉纺织与殖民贸易的结合。
欧洲、非洲、美洲曾组成过一个“大三角”奴隶贸易系统,简单说,欧洲人先把工业制成品卖到非洲,换取黑人奴隶,再把奴隶卖到美洲换成棉花、矿产这些原料。最后,这些原料被运回欧洲,进入新一轮的工业品生产和贸易循环。
不过,作者提到,这套贸易体系背后有一个重要线索,这就是英国的棉纺织品。由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英国棉纺织品成了欧洲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但要维持生产,只有技术和规模还不够,还需要足够的原料,也就是棉花。当时的美洲地广人稀,气候环境适宜棉花生长,欧洲殖民者便在美洲建立种植园,广泛种植棉花。但棉花种植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劳动力如何补充呢?英国人把棉纺织品作为交换物,与非洲贵族达成协议换取当地劳动力。你可能记得,前面说过,印度的纺织品也很有竞争力。那英国是如何胜出的呢?作者解释说,印度当时战乱不断,棉纺织品常常被迫中断供应,而英国纺织品在供应稳定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
棉纺织业对于英国更重大的意义,不在于这个产业发展得多好,而在于棉纺织业带来的联动效应。作者把棉纺织业比喻为一架“滑翔机”。这个比喻包含两个意思,第一,来自欧洲、非洲、美洲的全球性需求,推动了英国棉纺织业的起飞;第二,由于需求激增,英国本土的棉纺织生产迅速扩张。蓬勃壮大的棉纺织业又带动了英国社会整体的飞速发展。想象一下,要生产更多的棉纺织品,需要哪些条件呢?首先要建设足够多的厂房,于是建筑业发展起来;有了厂房,还要有更多的机械设备,这刺激了采矿业冶金业的发展;最后,生产出产品,还要借助货轮运送到世界各地,造船及航运业因此不断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技术在迭代,劳动力、资本、土地也被越来越多地卷入进来。正是得益于殖民贸易推动下的棉纺织业,英国社会实现了革命性变化。
霍布斯鲍姆洞察了棉纺织业和殖民贸易的深刻关系,但他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推进,离不开另一个支点,那就是“铁路”。
作者提到一个词,叫“铁路狂热”。今天我们兴建铁路,是为了改善交通,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连接起来,助力各地区协同发展。但作者说,19世纪初人们修建铁路,并不是因为迫切需要改善交通,而是因为钱太多了,没处花。
前面提到,英国棉纺织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大发展,直接的结果是,世界各地的财富快速流向英国。试想,我们突然获得巨额财富,应该干什么?拼命消费?一时半会儿花不了那么多。把钞票放家里呢?不太安全。存银行?收益有限,不太划算。比较合适的选择,或许是投资,也就是用钱来生钱。
当时的英国资本家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棉纺织业带来的巨量财富,资本家也选择了投资。不过,放眼望去,整个世界除西欧等少数地区外,大多处于农耕社会,即使想投资,也无处可投,找来找去最终还是要在英国国内进行投资。于是资本家都把钱投向铁路。是他们预见了,修建基础设施对社会发展有显著的益处吗?并不是,作者直白地说:“从经济观点来看,铁路所需的巨大开支就是它的主要优势。”
作者说,修铁路是个成本高、回报慢的行业,资本家正愁手里的闲钱太多,于是纷纷投资铁路业。不过,这个看起来有点随性的投资,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与前面讲的棉纺织业的逻辑一样,修铁路也会联动多个行业的发展。修建铁路需要大量的钢铁,而冶炼钢铁需要煤炭,随后,铺设铁轨需要有足够多的劳动力,另外,火车制造需要用到重型机械,铁路运输的日常维护运营需要大量劳动力。现代交通业快速发展起来。
回到19世纪初,英国国内发生着剧烈变化,许多原本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开始转而进入棉纺织业、铁路行业。英国的国土也因为棉纺织业贸易和铁路建设,被紧紧连在一起。其实,英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变化,它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工厂”,原料和财富大量涌入,英国的工业品远销海外市场,成为先进的代名词。同时,英国的金融业随着贸易不断发展,伦敦逐渐成为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但不要忘记,这一切离不开殖民贸易所带来的红利。
英国工业革命是现代化系统的第一台引擎,这台引擎主导经济贸易。人类社会要想进入现代,还要配套现代化社会体制,这就要说到第二台引擎,法国的政治革命。
有关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同样是汗牛充栋。不过,不同于其他研究孤立地研究法国大革命,作者把法国大革命放在全球视野中,对比世界各地的革命,于是有了不少新的见解。
身处18世纪末,你会看到世界各地都不太平。作者提到,对于欧洲来说,18世纪末是个危机时代,欧洲本土、美洲、非洲、亚洲等地起义和暴动不断。其中既有争取脱离宗主国独立的,比如美国独立战争;也有争取民族独立的,比如爱尔兰、比利时、荷兰等地的政治运动。
与这些动荡相比,有一场政治革命显得尤为特殊,这就是法国大革命。作者总结出法国大革命的三大独特性。其实,我们可以把作者的三点阐释,用一个字归纳,这就是法国大革命的“大”这个字。
“大”的第一个含义是,革命的爆发地的民众基础庞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这场革命发生在欧洲除俄国以外势力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法国。在1789年时,差不多每五个欧洲人中就有一个是法国人。革命在规模如此庞大的群体中爆发,产生的效应和随之而来的复杂性难以想象。
“大”的第二个含义是,革命非常激进。作者提到,一些政治家在英国、美国被看作是极端主义者,但在法国只能算温和派,他们在“激进主义者排行榜”上根本排不上号。革命激进不仅体现在其间提出的主张很激进,也体现在革命的程度很彻底。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是真正全民参与的政治革命,是一场全体民众对传统秩序一同发起的冲击。因此,法国的改变更彻底。
法国大革命的“大”,还有第三个含义,波及范围极其广泛。作者提到,法国大革命是世界性的,法国军队曾开拔出去,直接了改造了当时的欧洲;而这场革命传播的思想威力更加巨大:自由、平等、民主散播到了全世界,在每个地区都引发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比如,1808年后拉丁美洲爆发起义,南亚孟加拉地区也出现改革运动。这场思想浪潮的影响跨越了地域、种族和宗教。作者在书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评语:“法国大革命是西方基督教世界对伊斯兰教世界产生实际影响的第一次伟大思想运动。 ”
描述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我们常常用到一个形容词叫“波澜壮阔”,因为没有一场革命能像法国大革命那样曲折震荡,不同政治派别就像走马灯一样轮番上阵。那么,经过一番腥风血雨,建立民主、平等的社会这个革命目标实现了吗?
从建立民主政体这个具体标准来看,由于后来拿破仑称帝,目标似乎并没有实现。虽然拿破仑在国内颁布了《民法典》,把大革命的火种散播到全欧洲,但拿破仑政权很快就遭到欧洲保守势力的联合绞杀,波旁王朝复辟,保守势力卷土重来。大革命最初的目标确实没有达到。
为什么法国人费尽周折,最初的目标却没有达成呢?
回顾整个过程,这一切都跟“战争”这个词密切相关,作者用了一整章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前面提到,法国大革命的一大特征是激进,众多派别轮番坐庄,上台越晚,主张越激进,法国民众一度生活在白色恐怖中。法国国内闹得这么凶,不仅法国民众人心惶惶,欧洲其他王国的君主们也坐立不安。因为革命是会传染的,欧洲各国担心自己的臣民也反叛。于是,他们便联合起来,想要扑灭法国的革命之火。
作者说,面对这个情况,法国国内各个派系虽然争斗不止,但有一点却保持着出奇的一致,这就是要用战争来应对境外势力的干涉和扑杀。其实,这也是弱化内部矛盾,向外转移民众注意力的一种策略。人们把社会动荡、经济失败全部归结于外部战争威胁。所有派别都赞成用战争来保护革命成果,维护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
道理没错,但问题是谁来负担战争经费呢?是占法国人口五分之四以上的农民,也就是说,仗打得越多,农民的负担越重。要命的是,有的时候,即使凑足了军费,法国人也未必打得过反法联盟。一方面自己的财富被压榨,另一方面,国家仍然受到战争威胁,法国普通民众对当权者十分不满。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法国政局更迭那样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能打仗的军事强人,就很容易在政坛中脱颖而出。没错,这就是拿破仑。拿破仑对于法国的意义,不只是打了很多胜仗,保护了岌岌可危的革命成果,作者认为,对于当时的法国来说,拿破仑为民众带来一种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秩序。无论是颁布法典维护社会秩序,还是建设银行整顿金融秩序,甚至他选择称帝,都是在建立某种秩序。作者提到,拿破仑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不是像之前的政治派别,只知道口号和幻想,拿破仑把革命思想落成现实,成为人们遵循的法则和敬畏的权威。
前面提到,在18世纪的欧洲,法国的科技水平要高于英国,再加上法国经历了大革命,社会得以重新洗牌。那为什么后来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法国却落后了呢?
从理论上讲,法国的经济发展应该是最快的。作者提到,法国人的创造力非常强,我们熟悉的百货公司这种商贸机构,广告这种商业宣传手段,以及照相术、电镀法、镀锌法这些当时的高精尖技术,都是法国人的天才之作。在19世纪40年代晚期,法国所拥有的蒸汽机马力等于其余欧洲大陆国家的总和。不过,尽管法国有优势,起步早,却没有变成一个工业强国。
作者是这样解释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有大量自由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工厂进行生产。但法国大革命带来了一个不好的后果。在自由、平等的口号中,土地被分给普通人。对于传统社会的人来说,有自己的土地,这是梦寐以求的事情。这导致法国的自耕农人口不断增加,紧接着,他们会坚定地支持给他们分土地的人,反对剥夺他们土地的人。也就是说,在一个需要自由劳动力的时代,劳动力却被锁在土地上了。
这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由于缺少自由劳动力,大规模的工业就没法开展,法国就缺少像样的工业城市。而城市是社会生产、商品贸易、金融活动的场所,是组成现代社会的节点。资本主义发展在法国放慢了脚步。
法国工业发展水平低,那资本家的钱应该投向哪里呢?作者列举了两种情况。当资本家有了闲钱,他们可能会投资海外工业生产;有的资本也会留在国内,但资本家并不会生产一般消费品,因为人们拥有土地,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消费品的市场非常小。聪明的资本家会制造奢侈品,服务贵族和其他资本家。也正因为这样,法国成长为世界知名的时尚之都、奢侈品生产大国。
刚才,我们的镜头先后对准英国和法国,重新认识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的政治革命。但作者在书中提到:“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最后,我们跟随作者鸟瞰整个世界,看看“双元革命”产生了什么样的广泛影响。
直接的影响是革命成果的溢出。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威力巨大,欧洲地区的人们迅速掌握了新的生产方式。财富增加,人口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爆炸性增长。作者形容:“人口数在约150年的时间中成倍增加”。 另外,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世界各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的活动更自由,交往更频繁。某一种政治理念会迅速传播开,某种革命活动也会被竞相效仿。所以,作者霍布斯鲍姆就曾说:法国大革命不是特殊的,它是一个普遍事件,没有一个国家能幸免于它的影响。
除了具体革命成果的扩散,“双元革命”还影响了历史的整体走向,世界历史的发展不再琐碎,而是具有了一致性趋向。作者提到,“双元革命”发生后,世界政治的主题愈发清晰,19世纪初的主题是“战争”,几乎整个欧洲以及欧洲国家的殖民地都被卷入了拿破仑战争;19世纪20年代的主题是“和平”,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欧洲进入短暂的和平;到19世纪30年代,主题又变成“革命”,欧洲各地爆发了大大小小的民主革命;随之而来的是民族主义运动,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民族统一运动,和以爱尔兰、希腊等为代表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你看,“双元革命”后,我们讲世界历史,可以捋着大脉络讲,线头不会像以前那么多了。
如果深入思考下去,我们会发现,双元革命给世界带来步伐一致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的撕裂。
听起来有点矛盾,不过道理也很简单。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国家迅速发展为工业强国,比如英国、美国;一些国家的步子迈得很慢,作者举了俄国的例子;还有一些国家起步早,后来落后了,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法国;而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处在农业社会,这些国家的国门在未来会被列强打开。
其实不只国家之间差距拉大,在同一个国家或同一座城市中,社会也被撕裂了。原本城市和乡村的空间距离很近,来往密切,但随着世界连为一体,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一个环节,通过火车轮船发生了互动,城市逐渐富裕起来。附近的乡村却失去活力,成为贫穷的符号。
就在这一进程中,强国与弱国之间,富裕的城市与贫穷的农村之间矛盾越来越多,现代化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除了这些,作者提到,“双元革命”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更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持续至今。
“双元革命”使人们在生产、生活和战争中体会到了科学的力量。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与教育。例如,数学方法不仅进入自然科学领域,也进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人们会借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历史,统计类比不同民族的语言特征、心理状态、社会模式等等。
在思想方面,新教成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们的利器,借助新教思想,他们竭尽全力去获取财富,以“荣耀上帝”。随着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卢梭、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人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艺术领域也在积极回应社会现实。
到这里,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为你介绍完了。
世界的历史变化多端、千头万绪,如果把人类历史比作一把剪刀,“1789年到1848年”这60年或许就是两半剪刀的交集点。一边是古老的,一边是现代的;一边是缓慢的,一边是快速的。在现代和快速的这一边,人类历史被两种力量推动向前,一种是经济力量,一种是政治力量。而追溯这两种力量的起源,霍布斯鲍姆告诉我们一个词,“双元革命”。
19世纪的世界经济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19世纪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主要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作者这样说:英国为世界的铁路和工厂提供了范例,它提供的经济急剧增长,破坏了非欧洲世界的传统经济和社会结构。而法国则引发了世界革命,并赋予其思想,以致三色旗这类事物实质上成了每个新生国家的象征。人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就像是一套系统的两个引擎,一个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一个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这套系统为现代社会各项要素的产生和运作提供了源动力。
-
如果把人类历史比作一把剪刀,“1789年到1848年”这60年或许就是两半剪刀的交集点。一边是古老的,一边是现代的;一边是缓慢的,一边是快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