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王阳明》 陈子昂解读
《青年王阳明》| 陈子昂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子昂。
今天我要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青年王阳明》,它还有个副标题:行动中的儒家思想。
说起王阳明这个名字,我想你大概不会陌生,因为王阳明在当今中国太有名了。王阳明最广为人知的形象,大概是这样的:首先,他从小聪慧,是个学霸,然后还志向远大,少年时期就立志要做圣人。除此之外呢,这个小孩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爱好,虽然说有点叛逆,有时会让老爹头疼,但第一没有耽误学习,第二他的各项兴趣爱好都发展得特别好。你看,这是什么?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后来呢,王阳明以全国第十的成绩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前途无量的年轻官员,但不久之后,他因为得罪了权势滔天的大太监刘瑾,人生突然急转直下,他被流放到了贵州龙场,甚至还差点因此丢了性命。但是呢,王阳明拿到的是一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剧本。就像金庸的小说里,武林高手跌落悬崖,却意外习得了绝世武功,王阳明也是这样,面对这样一个极其艰苦险恶的环境,某一天夜里,王阳明突然大彻大悟,从此“涅槃重生”。从龙场出来之后,王阳明的人生再次高歌猛进,不但一路建功立业,加官晋爵,而且酝酿出了一门伟大的学问——“心学”。你看,这又是标准的成功人士、人生赢家。
前面这种描述,大概是符合王阳明现实的人生轨迹的。但是,如果你仔细一琢磨,估计也会觉得哪里不太对。没错,这种叙述方式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那就是他事实上把王阳明当成了一个爽文男主,当成了一个传奇,而不是存在于现实当中的人。那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本《青年王阳明》告诉我们,这会很容易掩盖掉他真实的人生。什么意思呢?王阳明曾经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过往,叫“百死千难”。这里的“百死千难”指的可不仅仅是外在的磨难,还包括他内心世界所经历的一场场巨大的风暴。可以说,前面这种描述,实际上是把王阳明的人生过度简化了,它是纯外部视角的,却忽略了王阳明成长过程中内心所经历的迷茫、煎熬与痛苦。而如果不去探寻王阳明的内心,那我们就没法真正理解,王阳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内心强大的思想“战士”的。
这也恰恰是我想要为你介绍这本《青年王阳明》的理由。因为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很不一样,但又很真实很亲切的王阳明。这本书的野心并不大,但非常地聚焦,它对王阳明的讲述仅仅聚焦在王阳明从出生到龙场顿悟这样一个人生阶段,用作者的话说,他关心的是王阳明个性形成的岁月,也就是王阳明在思想成熟之前的成长阶段,他想弄清楚的是青年小王的内心感受,从而确认一个伟大思想的来源。我读这本书时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这哪里是在写那个传说中的圣贤王阳明啊,这分明写的是一个在迷茫、焦虑甚至绝望中探索的年轻人。他内心所经历的一切,不也是当代的我们正在经历或者曾经经历过的吗?所以,这本书最吸引我的点,就是它让我通过感同身受的方式,加深了对王阳明内心的了解,进而启发我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不过,这本书里存在不少学术化的语言,但请你放心,我会采用通俗化的解读,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
说到这,我还想跟你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本书作者是当代研究儒家思想的知名学者杜维明,杜维明先生是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哲学院院士兼副主席,曾任教于哈佛大学,执掌过大名鼎鼎的哈佛燕京学社,而这本《青年王阳明》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成书于杜先生的青年阶段。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是倾注了自己当时的同情与体会的。杜先生曾经说过,他相信“圣人不欺我也”,也就是说,他相信古代大儒们所述说的一切都是真的,是可行的,也许正是这种信念,促成了他对王阳明的内心进行了这一番真诚的探索。
接下来,我就分两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年轻的王阳明在成长过程当中经历了什么样的迷茫、苦闷和焦虑,而他又是如何一步步去探索他自己人生的未来的;在第二部分里,我会为你介绍,王阳明是如何做出最终的抉择,并且,我会跟你阐释,为何这一次抉择能够做得如此坚定,以至于在未来人生遭遇重大变故的时候,他都没有再次更改过人生的方向。
好,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也就是,王阳明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样的痛苦和迷茫,而他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去探寻自己未来人生的方向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从王阳明的童年开始聊起。
明朝成化八年,也就是公元1472年,王阳明出生在浙江的余姚。关于王阳明的出生有一些颇具传奇色彩的传说,比如说,他出生前,他奶奶梦见有人云中送子;他出生后,要到5岁才能开口说话。但总体来说,王阳明的童年并没有发生什么惊世骇俗的事件,他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平平静静地在家乡度过了人生的前9年。
不过,就在他10岁的那一年,突然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整个王家的命运。在那一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前往北京赶考,一举拿下了当年的状元。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对于一位读书人来说,中状元可谓一种无上的荣耀。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王阳明出生在一个状元家庭。这种说法很容易让我们误以为王阳明一出生就是状元之子,而忽略了在他10岁这年他经历了家庭命运的这一次大转折。
就在他父亲中状元之后不久,王阳明就随着他的爷爷,从家乡启程,千里迢迢来北京投奔他的父亲,并在父亲的监督下进行学习。可以想象,有着状元父亲这种强大的光环,王阳明得背负着多大的压力。老爸都是状元了,将来自己学得再好,也超越不了父辈;如果学不好,那必然要被说什么一代不如一代、后辈没出息之类的。书中说,这种压力让王阳明感到烦恼,甚至催生出了他的叛逆之心。
其实,在当代,这种心态也是很常见的。虽然当代的父母不见得都是像王华一样在世俗的事业上极度成功,但一般来说,相对孩子而言,父母都是处于一个相对权威和强势的地位,而人到了青春期,有了彰显自我价值和理想的愿望,自然或多或少地会变得叛逆。王阳明的青春也是这样,尤其是在他的老师们一次一次地以他父亲为榜样来教导他的时候。王阳明对此采取的对抗方式就是逃课。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王阳明就是一个标准的叛逆少年,他的很多行为经常让他父亲感到头疼甚至大为震怒。
早在他爷爷带他来北京那会儿,他就在他爷爷的朋友面前出尽风头,当时他小小年纪就能够吟诗作对,爷爷的朋友称赞说这个小孩将来一定是个人才,结果他也不谦虚一下,而是来了一句,诗词文章都是雕虫小技,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其实从这个事件也可以大概看出王阳明小时候的性格,就是那种很聪明但又很狂的小孩。至少王阳明的父亲就是这么评价他的,就说他性格太狂。王阳明少年时期干过最狂的一件事,估计就是15岁那年,他去居庸关那边考察了一番之后,回来打算直接给皇帝写报告,想为朝廷排忧解难。要知道,给皇帝写报告,这可是个高风险行为。当时很多官员就是因为这事丢了官职乃至性命。可想而知,他父亲知道这个事情之后是什么反应,因为这个事情,王阳明又被他父亲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不过,作者提醒我们,王华用“狂”来批评王阳明,其实这个字的意思是很微妙的。因为“狂”这个字,在儒家那里,并不见得是一个负面的字眼。在《论语》中,孔子就说过:“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在这里,“狂”代表着无所畏惧,狂者会奋发努力地追求他所选定的目标,虽然狂者跟圣贤之间存在着不小的距离,但这种敢作敢当、敢于冒险的性格很容易转变成一种勇气,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勇气。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王阳明少年时代干过的最出名的那件事,就是立志做圣贤。事情大概是这样,有一天,王阳明和他的同学在长安街上逛街,突然遇到了一个自称会看相的人,那人对王阳明说,我看了一下你的面相,你将来会一步一步地达到圣人的境界。结果呢,这番话让王阳明很受触动,回家之后,他还反复琢磨,并对着书静坐沉思。过了一段时间,王阳明跑去试探性地问了一下他的老师,说:“老师,您觉得这人间第一等事是什么?”他老师回答说:“当然是读书做官。”其实,老师的这层意思,隐隐地还是在说,你要向你爸学习。结果王阳明回答说:“恐怕不是这样的,第一等事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
很多人都会将这段对话当作王阳明从小就十分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的证据。但其实仔细推敲,恐怕我们不能过分高看这个时候王阳明所说出来的这段话。至少,在《青年王阳明》这本书中,作者推断王阳明这么说的理由之一是在表达对他父亲的反抗。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说出这段话的时候,王阳明只有虚岁12岁,按今天的算法只有10岁。一个10岁的孩子,真的能够理解他口中的“圣贤”是什么吗?你可以试想一下,有个10岁的孩子,跑过来跟你说,我将来要做圣贤、做伟人,你会怎么看待。至少,王华听到这件事的第一反应就很直接了,就是大笑,大概是觉得自家孩子狂得有点可爱。
不过,我们也不能小瞧了这段对话。因为,至少从王阳明的表现上看,他是真的被那个看相人的话给深深地触动了。也许我们可以说,那时候的王阳明对圣贤的理解确实不透彻,甚至是幼稚的,但不能否认的是,至少在当时的他的心中,这个念头是已经种下了种子的,至少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真诚的。许多年后,当王阳明已经开始有了追随者的时候,他要求他的学生们为学首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立志,可见这么一个事情对他后来人生选择的影响是巨大的。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再说回王阳明的性格。前面我们提到,王华对王阳明的评价是“狂”。然而,狂也好,叛逆也罢,终究只是一种表象。对有的人来说,叛逆意味着刻意的、空洞的标新立异,然而,对于王阳明来说,他的叛逆显然不止于此。少年王阳明的每次叛逆,都带着满满的真诚与投入,换句话说,王阳明的叛逆并不是为了博得别人对他另眼相待,而是为了追随他的内心。
这么说有点抽象,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说,前面提到的王阳明15岁考察居庸关,这可不是他心血来潮,仓促之下做的决定。事实上,由于发现了自己对军事的兴趣,那几年,王阳明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军事领域的学习上。在去居庸关的前一年,他认认真真地学习了骑马、射箭和军事知识;去到当地之后,他又深入考察,还与当地少数民族切磋武艺;除此之外,那段时间他还梦到了马援。马援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将,也是王阳明在军事这个领域上的偶像。可见,当时王阳明对军事痴迷到什么样的程度。所以,在外人眼中,这是一个不好好学习、叛逆的小孩;但在王阳明自己内心,他只是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人生被草率安排,想去追寻自己想做的事情罢了。他有自己的思考,尽管可能不成熟,但并不是为了反叛而反叛。
这样的心态,也解释了为什么王阳明有时候看起来极其不靠谱,有时候看起来又极其地听话。比如说,他在18岁的时候拜访了当时非常有名望的学者娄谅娄老先生。在那次见面中,娄先生告诉他,通过学习儒家先贤朱熹的格物之学,是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的。这个说法可谓是正中王阳明下怀。结果,打那以后,王阳明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回家之后,王阳明收敛了以前的性子,开始认真学习儒家的经典,以至于他的父亲不用再操心他不好好学习了,转而开始操心他太用功熬坏了身体。
不过,王阳明这么认真学习,是终于回心转意,要好好准备考取功名了吗?显然不是。我们都知道,朱熹的学说正是明朝学子的应试内容。然而,别人盯着朱熹的话,琢磨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应试技巧,王阳明思考的却是,朱熹的指导怎么帮他去成为一个圣人。往后的几年,王阳明全身心扑在儒家的经典上,这一方面使得他在学业方面不断进步,另一方面,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王阳明的内心的困惑也越来越多,他的内心愈发迷茫和焦虑,甚至爆发了巨大的精神危机。
这是怎么回事呢?前面我们说到,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很叛逆,这种叛逆,意味着王阳明已经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探索了。不过,这个阶段的探索显然还不够深入,除了招惹父亲的批评之外,王阳明自身并没有体会到内心那种深刻的矛盾与挣扎。然而,随着王阳明的年岁渐长,人生步入青年阶段,他对人生的探索进入了新的层面,内心的震荡也变得愈发激烈。
王阳明所遭受的第一个精神危机来自他的另一个广为人知的经历——格竹子。前面说过,经过娄老先生的指点之后,王阳明开始专心研究朱熹的学说,尤其是关于格物的学说。这个格物的学说,简单来讲,就是说你可以在万事万物上去寻觅天理,这是通往圣贤境界的必由之路。王阳明接受了朱熹的这一套说法,21岁那年,他在自家后院找了一丛竹子,试图从竹子身上找出天理来。结果呢,王阳明盯着竹子整整研究了七天。七天之后,他病倒了,但一无所获。
这个事情对王阳明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因为这等于说是直接否定了他从小时候就树立起来的要做圣人的信念。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花了好几年时间刻苦钻研了朱熹的学说,又在竹子面前坚持研究了七天之久,但他依然搞不懂格物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概念。对于这一次失败,王阳明的归因是自己没天分,换句话说,就是“我不配”。既然不配,那就算了吧。这件事之后,王阳明就随大流去了,他跟身边的朋友们一起,去搞些吟诗作对的事情去了,至少,在诗词文章这个领域,王阳明是有天分的,而且,文笔好,对他将来考取功名也是有帮助的。
你看,这其实也是当代人会遭遇的困境。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这样一个人生时刻,小时候所坚定相信的理想和信念,在某个瞬间彻底坍塌了,于是,人们哀叹一声,转身离去,然后宽慰自己,这就是成长的代价。王阳明也是这样的。但是,当他转头去训练自己在文字上面的能力的时候,他深刻感受到,这一切让他痛苦,虽然他诗词文章写得极好,但他感觉不到意义在哪。
书中说,他渴求精神上的指导,但找不到一位能启发他的老师。在万分绝望之下,他又把目光转向了朱熹的著作。可是,和上一次一样,王阳明发现自己就是找不到理解朱熹格物学说的方法。每一次探索的失败,都加深了王阳明的焦虑和自我怀疑。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下,他爆发了第二次精神危机,他又病倒了。那一年,他已经27岁了。
经过这个事情之后,王阳明感觉到自己的形象黯淡无光,他自责、煎熬,内心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平静。他再次放弃了。这一次努力看上去完全就像是一场自讨苦吃,它加深了王阳明的自我怀疑,却没有带来什么有意义的突破。沮丧至极的王阳明,再次选择了随大流,第二年,王阳明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庙堂之上的官员。
听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事情,就是王阳明每次遭遇重大的精神危机,都会带来一个连锁反应,就是生病。从这里可以看出,王阳明每次进行人生探索的时候投入的精力之大,以至于每次要被迫调整人生方向的时候,除了内心需要承受剧烈的冲突,身体还会表现出极度的疲惫。因此,对于王阳明年轻时候的这些探索,我们不能轻飘飘地理解为,他只是上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班,不喜欢就换一个,不喜欢再换一个。如果光看表面这一层,那就忽略了这些举措背后他痛苦且矛盾的心路历程。
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倘如王阳明的故事就此告一段落,或者你在当时,在他考中进士,入朝为官的那一刻,你会怎么去理解他的人生。如果时间定格在这一刻,你会发现王阳明的人生其实最后走到了当年他跟他老师对话的时候,老师给他设定的目标——读书做官。这同样也是他的父亲,他的亲朋好友们希望看到的结果。王阳明完全可以就此妥协,要知道,王阳明不到30岁就已经是正六品的官员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不仅有光明的前程,而且还能让他的家人感到放心和欣慰。
但是,31岁那年,王阳明辞职了,他辞职的理由,就是他要回家养病。没错,王阳明又生病了,这一次生病,意味着他的内心又迎来了一次巨大的精神危机。
为官三年,王阳明过得一点也不快乐。唯一让他感到有价值的事情,恐怕就是他刚刚入职的时候,为一位叫王越的将军修建坟墓。在修完坟墓后,王越将军的家人给王阳明赠送礼物,王阳明一概不收,最后,王越家人拿出了王越生前征战沙场所佩戴的宝剑,王阳明才最终收下。王阳明自小就有驰骋沙场的情怀,所以对王阳明来说,这把宝剑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只是礼物,更意味着一种使命。
当时,这样的事情毕竟还是少数。在王阳明的日常工作当中,占据主流的是那些千篇一律的文案工作,这让王阳明感到煎熬。他感受不到工作带给他的意义,相反,他更乐于去跟一些道士和尚聊天,因为每每跟这些人交流,他总能收获意外的认知和喜悦。可以想象,这个时段的王阳明,其实一直都处在一个心绪不宁的状态。他对他当下的选择并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可,但他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这个时候,他就会去学习一些道家佛家的东西,并很热衷于去跟一些奇人异士打交道。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其实这种心态在我们当代人当中也并不少见。也许你也体验过这种感觉,就是在迷茫到极致的时候,人也会极致地焦虑。那种感觉,很像一种溺水的状态,就是会让你感到恐慌、难受,而且拼命地想抓住些什么。这个时候,你就很可能会去求助于身边任何有可能求助的对象,有人会求助于文学,有人会求助于哲学,有人会求助于心理学,诸如此类,总之,就是去寻找一切可能解答自己内心疑惑的东西来看看。王阳明也是一样。在他那个年代,如果儒家的路走不通了,对读书人来说,佛道两家就是现成的资源,所以很自然的,当王阳明看到那些道士和尚能够过得悠游自在、无拘无束的时候,他也会心生羡慕,迷茫的他也希望能从佛道两家身上获得一些能平静自己内心的启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和尚道士都愿意搭理这位王大人。书中记录了王阳明辞职前一年的一件很有趣的事儿。当时,王阳明寻访到一位叫蔡蓬头的道士,于是非常毕恭毕敬地向他请教一些关于道教的学问。没想到这个道士就是不说,于是王阳明让身边的人都离开,然后带他到一个私密的地方,想着这回你总可以说了吧。结果那个道士说:“你虽然待我很好,但你身上始终还是有一种官相。”说完,这个蔡蓬头就大笑而去了。
这件事给了王阳明内心一个刺激。其实这个官相,说白了就是当官当久了,你举手投足之间就有官员的气质。这个各行各业都一样,比如你当老师当久了,或者当商人当久了,都可能会带上自己职业上的一些气质或习惯。这本来不足为奇,但对王阳明来讲是不可接受的。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被世俗潜移默化地改造了太多。这让王阳明一下子察觉到随大流的危害,如果内心竖不起信念,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他就会随波逐流,在不知不觉中被他所不喜欢的东西影响和改造。于是,不久之后,王阳明毅然选择辞职引退,他要坚决洗刷掉自己身上的俗气。用道家的话说,就是要保持自己“朴真”的纯洁。
那么,辞职之后,王阳明去干吗呢?书上说,他回到家乡,在山上修筑了一个阳明洞,修习神仙导引之术,也就是去修仙。但过了一段时间呢,他感觉这种所谓的导引之术只是“簸弄精神”,浪费自己的精力,他要真正地达到道家修行的最高层次,那就应该把重点放在摆脱俗世凡尘的思想,比如要摆脱掉名利心,要摆脱掉对社会承认的渴望。坦白讲,这一切对王阳明来讲,并不是很难,既然他能够断然舍弃如此有前途的工作,跑到山里修仙,那就证明这一切他是可以放下的。
但是,即使王阳明想要做一个归隐的高人,他的面前依然面临着另一道跨不过去的坎,也就是家人。每每想到这儿,父亲的面孔,奶奶的脸庞,都会浮现在他的眼前。真的能够狠心从此抛下为自己操心了一辈子的父亲,真的能够从今往后就不管不顾家里现在已经垂垂老矣的奶奶吗?王阳明始终割舍不了。经过非常激烈和长久的思想斗争,王阳明最终决定,不归隐了,他要再次回归到社会当中去。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感觉有点儿戏,说归隐就归隐,说不归隐就不归隐,但就像我们前面讲的,我们不能将王阳明的选择当作一种轻飘飘的选择。事实上,这一次短暂的归隐,它对王阳明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用书中的话来说,“表面上显得消极的隐退行动,却变成为争取有意义的生存而进行的毫不妥协的斗争。”
表面上看,王阳明这次回归跟往常的失败没有什么不同,就是往一个方向走不下去了,于是回头走社会所期待的道路。但事实上,这一次的回归跟以往的失败完全不同。这一次,王阳明变得异常坚定,而且经过这一次抉择之后,王阳明毕生都再没有改变过他人生的主方向。可以说,恰恰是这次归隐,让王阳明确定了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
那么,这次归隐,王阳明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又不得不重新回到王阳明的性格。前面我们反复说到,王阳明具有狂的特性,而且他还非常较真,小时候立志做圣贤,长大后就一直记着这个事情;人家读书就希望考个好成绩,他读书就得非去较真朱熹教的方法应该怎么落实在生活中。这样一个较真的人,一旦他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成熟,他就会更加对这种思想与现实的割裂感到痛苦。书中说,他一直在热忱地追求一种可以托付终身的生活方式,但现实的逻辑往往却是没办法让他自洽。比如,很多读书人,得意的时候就追随儒家,失意的时候就寄情佛道,切换自如;我们现在也是,想努力了就给自己打鸡血,想休息了就给自己找摆烂的理由。但王阳明不行,他那种认真劲儿使得他的生活容不下这种暧昧,他不能接受自己一方面宣称皈依佛道,另一方面内心却始终放不下凡俗世间的最后一样东西——亲情。因为,这是两套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观,他越较真,思考得越深入,他就越碰壁,越痛苦。
但是,王阳明这种对自己的真诚,带来的好处就是他从不欺骗自己,不糊弄自己,所以他更能够清楚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于是,在经历了这么一番试图斩断亲情的努力之后,他终于深刻地意识到,人类天然的亲情是扎根在本性里的。在过去,他没有尝试去跟家人切断联结,他可能更多感受到的是父亲对他的管教和约束,但当他真的认认真真地试图斩断亲情的时候,这种深刻的内心经验让他真切感受到内心最深处的感情的分量。他意识到,他的自我实现必须基于这样一种人类的基本情感,这种深刻的体验使得他第一次看到了儒学的基本价值。书中说,这一段经历之后,王阳明坚定地得出了如下结论:“人生的真正意义应该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去找寻。在别处寻求个人自由,不仅是逃避,而且违反人性。”
就这样,经历了从童年到青年的探索,此时,王阳明虚岁32岁,终于确定了他未来人生的方向。当然,这句话并不意味着王阳明从此人生就不存在任何困惑。如果说,12岁那年,他立志要做圣贤,这是为他的人生方向播下了种子;那么,32岁这年,他决定回归儒学的道路,便是那颗圣贤的种子终于找到了适合它的土壤,从此以后,这颗种子就会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但是,这个过程中,它还需要不断地吸收营养,它还会不断遭受风吹雨打,它离最后的长成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至少,在这一刻,它扎根了。对于王阳明来说,在这一刻,他已经踏上了属于他的人生的正途。
这本书的最后部分,讲述的是王阳明在龙场所经历的一切。就在王阳明进行了这样一次抉择的几年之后,他因为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流放到了龙场。那时候的龙场,毒蛇、毒虫横行,笼罩着瘴疠之气,当地的人要么是语言不通的土著居民,要么是中原逃窜到那边的亡命之徒。可以想见,在那样的环境,王阳明所需要承受的身体和精神的折磨并不比之前少。但是,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面临着生死考验,王阳明也没有再调转过他人生的大方向。他确信了自己的选择是有意义的,是对的,遇到这种重大变故,他思考的不再是“我不配”,而是“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圣人如果流落到我这样的境地,他会怎么做呢?他依然会有困惑,依然会有痛苦,依然会有焦虑和不安,但他不再怀疑圣贤之学的可行性,他在不断地逼近那个曾经困扰他的终极问题的答案,此刻,智慧的幼苗正准备破土而出。
到这里,这本《青年王阳明》就已经为你解读完了。
最后,我想跟你分享一点自己的心得。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王阳明最打动我的点在于他那种对自己的真诚,一种近乎极端的真诚。他不允许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是建立在无数含糊暧昧的格言、片段、人云亦云和望文生义上的。所以他在人生问题上极度地较真,当他选择相信朱熹时,朱熹说过什么话,他不会只要求自己记住,或者字面理解,他必须去践行,去体验,去验证;当他选择追随佛道时,他不允许自己心猿意马,他必须切断亲情,否则他于心难安。
这种较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上的痛苦。不过,也正是这种真诚,使得他能够在很多问题上看得透彻,他能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又为什么不那样做。此外,这种建立在较真之上的人生观,也是极为稳固的,这使得后来的他能够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来面对这个世界,而不会轻易被外界所动摇。他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着充分的主动性,并且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坚决地采取相应的行动。而这些,其实是一个成大事者必备的素质。
好,以上就是我想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王阳明对自己有一种近乎极端的真诚。他不允许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是建立在无数含糊暧昧的格言、片段、人云亦云和望文生义上的。
-
他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着充分的主动性,并且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坚决地采取相应的行动。